摘要:河朔地区既是唐代仿木结构砖室墓流行的重要地区,也对宋金时期北方地区墓葬的整体面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分析了河朔地区宋金仿木结构砖室墓的时代和区域特征,指出其平面形制由圆形向多边形转变、壁面布局由“四分式”向“六(八)分式”转变、题材组合由“假门+家具”向“假门+假门”转变,并探讨这一转型出现的时间节点及其反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面貌。
中晚唐以降,河朔地区流行仿木结构砖室墓[2],实质上是对地面木构建筑的模仿,由于营造工序相对较为复杂,使用者一般为有一定财力的官员、地主、富商等人群。本区域的这类仿木结构砖室墓在晚唐宋元北方地区有较大影响力,有必要探讨其发展脉络。目前关于河朔地区宋金时期仿木结构砖室墓的研究成果[3]虽已有一定数量,但对于仿木结构砖室墓形制分期等基础性研究仍存在进一步延展的空间。一方面,区域内仿木结构砖室墓葬的壁面布局不复杂,装饰题材比较简单,绚丽的壁画和砖雕不多;另一方面,纪年墓葬材料的缺乏也给分期分区的讨论带来了难度。结合过往研究,笔者尝试在梳理本区域仿木结构砖室墓平面形制和壁面布局的基础上,对其时代和区域特征、文化交流等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上述这些特征可以通过衡水地区的一批唐宋墓葬为例进行说明,其墓主身份均应为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富民阶层。据现有材料看,庆历二年(1042年)衡水武邑龙店M2是时代较早的北宋砖室墓,位于同一墓群的M1、M3与该墓相距不足一米,建筑方法和壁面装饰也相差不大[4],推测其建造时代接近。值得注意的是,同样位于衡水的故城县发现了6座晚唐时期圆形砖室墓[5],M1与衡水武邑龙店墓群的墓壁装饰比较相似。(表1,图一,图二)衡水故城M1的墓室壁面被倚柱分为四部分,主要装饰手段为条砖雕砌。虽然晚唐与北宋早中期墓葬存在图像构成的具体差异,但其壁面主要格局均以倚柱为界分为四个壁面,北壁做出假门、侧壁主要突出家具的装饰题材,呈现出“假门+家具”的壁面布局。无论是墓葬形制,还是壁面题材,都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河朔地区晚唐墓葬形式对北宋早中期墓葬的影响。不过,与晚唐不同,北宋早中期河朔地区仿木结构砖室墓的装饰形式更加多样,壁面也愈加复杂,部分器物、人物为彩绘。
表1 衡水故城M1和衡水武邑龙店墓群形制和壁面装饰
图一 衡水故城M1墓壁展开图
图二 衡水武邑龙店M2墓壁展开图
北宋中期前后,倚柱更加普遍地出现于墓葬之中,其将壁面划分为若干个单元的功能愈发显著,墓室内壁布局向“六分式”演变。如以纪年墓葬为例,至和年间(1054—1056年)邢台临城岗西村墓和熙宁十年(1077年)邢台平乡董庄村墓均为圆形穹窿顶单室墓,使用倚柱在墓室壁面上分出六个区域[8]。不过,尽管这两座墓葬内壁各自分别作出六根倚柱,但壁面装饰(包括南侧券门)仅位于北、西、东、南四壁,其他倚柱间的壁面并不加雕饰,实质上还是表现为四个壁面的做法,与前述衡水武邑龙店墓群等相似。这也反映出墓葬壁面布局由“四分式”向“六分式”转变的过程。
前述北宋晚期砖室墓葬多为壁面“六分式”的圆形墓,内壁被倚柱分为六部分,其后墓葬中又出现了八根倚柱的“八分式”例子,如石家庄平山西石桥M1、石家庄平山两岔M7等[12],这应该是此后河朔地区流行的六边形、八边形墓葬之滥觞。北宋晚期,墓葬形制受到佛教经幢地宫等因素的影响[13],再加上建墓工匠对于建筑效率的追求,平民阶层所使用的圆形墓各壁面逐渐平直,原本带弧度的壁面被直壁所代替,进而出现了六边形和八边形砖室墓葬,六边形墓葬的时代应略早于八边形墓葬。
进入金代之后,圆形墓的做法大大减少,多边形墓葬数量增多,逐渐开始流行“六分式”“八分式”壁面布局,有时会在壁面砖雕基础上绘出复杂的纹饰,题材基本延续了之前的做法,以邯郸龙城小区M14、石家庄平山两岔M2(图五)、邯郸连城别苑M4、邯郸北张庄M3为代表[14](图六),可将这些墓例壁面布局情况列表如下。(表2)其中,邯郸龙城小区M14和邯郸北张庄M3分别出土了八边形瓷枕和白釉瓷钵,均与观台磁州窑址第三期的典型器物比较相似[15],可以判断应为12世纪中叶海陵王迁都之后的墓葬。它们所代表的墓葬平面形制和壁面布局可以反映金代墓葬的基本情况。
二 仿木结构砖室墓的区域特征与文化交流
自中晚唐以来,本区墓葬愈加呈现与中原地区不同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区域文化特征,这在宋金时期依旧表现得较为明显,并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北方墓葬文化的整体变动。可从壁面题材组合、简单圆形墓等方面进行讨论。
1.壁面题材组合的转型
发轫于中晚唐、宋元时期格外繁荣的仿木结构砖室墓采用了砖雕和彩绘相结合的装饰形式,营造了绚丽的墓葬内景。但河朔地区墓葬具有特殊性,这一区域作为早期仿木结构砖室墓发展的重要环节,壁面装饰简单,砖雕和壁画也不复杂,壁画所占壁面装饰的比重相对小,呈现出与其他区域不同的特征。如前所述,本区砖室墓的装饰格局可分为两种形式:其一,以北壁假门和侧壁桌椅为核心,表现出箱柜、衣架、灯檠等“假门+家具”的组合,还包括剪刀、熨斗等小型用具以及桌上的碗、注子、瓶等饮食器,这类形式的墓葬以衡水武邑龙店M2、衡水武邑崔家庄M2为代表;其二,表现出“假门+假门”的组合,北壁和侧壁均做出假门或门楼,侧壁可能雕绘桌椅、箱柜等家具,但已不再是视觉表现的重点,这类形式的墓葬以石家庄平山两岔M2、邢台广宗李庄M1[17]为代表。
如前所述,圆形墓是河朔地区宋金砖室墓的重要形制之一,这与本区唐代以来的风格一脉相承。自初唐以来,圆形砖室墓一直盛行于河北地区[20],五代时期依旧保持了这种特色。进入宋金时期,圆形墓是河北地区墓葬中应用数量最多、范围最广的墓葬平面布局形式,方形、六边形、八边形砖室墓的数量相对较少。圆形墓的形制也在五代与北宋前期以制度化的形式在中原地区皇族成员和高级官员群体中得到应用[21]。
本区砖室墓的平面形制在宋金之际有所转变,自圆形墓逐渐发展为六边形、八边形,这一趋势在壁饰较复杂的砖室墓上体现得更加明显。相较而言,壁饰简单的仿木墓葬较多地保留了圆形的形制。换言之,即壁饰简单的小型圆形仿木墓葬在宋金时期均较为流行。这一类圆形墓的材料多以墓群的形式集中公布,比较重要的简单圆形仿木墓葬包括保定博野刘陀店墓群和保定徐水西黑山墓群,均位于冀中地区。保定博野刘陀店墓群分为四区,共发现61座墓葬,其中圆形墓44座,墓葬形制相似、尺寸大体相当,多数没有仿木雕作,发掘者认为其时代为北宋中后期至金代[22]。保定徐水西黑山墓群为金元时期墓葬,发掘者判断墓地北部和中部区域应不晚于金代晚期,包括26座墓葬,其中有22座圆形墓[23]。前述墓地的时代判断均依据出土器物或地层关系的比较,有一定的参考意义,选取比较有代表性墓葬的尺寸和壁饰情况列表如下。(表5)
表5 河朔地区宋金壁饰简单的圆形砖、石室墓例
图八 保定博野刘陀店M1墓葬平、剖面图
三 结语
自中晚唐至宋金时期,河朔人群形成了“质厚少文,多专经术,大率气勇尚义,号为强忮”[32]的地域性格,呈现出较为独立的文化面貌。唐宋之际,基于上层社会的政治流动和人群迁移,本区域文化对其他地区产生较大影响,成为北方地区文化发展脉络的关键一环;金代官方组织的大规模移民迁入也导致区域内出现了深入的文化融合。就墓葬而言,河朔地区墓葬文化同样具备相对独立性与长时段延续性,以仿木结构砖室墓的特征及影响力较为突出。在区域内墓葬随葬品数量普遍较少、纪年墓葬缺乏的情况下,通过仿木结构砖室墓的形制及壁面布局来探索其时代特征和发展轨迹,对讨论本区域乃至整个中原北方地区的宋金墓葬文化脉络都有一定意义。
责编:韩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