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阿尔泰山区,彩陶只存在于巴泽雷克文化之中,它的来源问题值得探究。本文通过对巴泽雷克文化以及欧亚大陆早期铁器时代其它考古学文化彩陶的器型和纹饰比对,认为巴泽雷克文化彩陶是在新疆东部焉不拉克文化彩陶的影响下产生的。并且随着公元前6~前3世纪巴雷克文化的扩张,彩陶从卡通河下游扩散到阿尔泰其它地区。巴泽雷克文化(Пазырыкская культура)是欧亚草原斯基泰—萨卡时期(Скифо-сакское время)最为著名的一支考古学文化。目前,在阿尔泰山周边的俄罗斯[1]、中国[2]、蒙古国[3]、哈萨克斯坦[4]都有巴泽雷克文化墓葬被发掘,以俄罗斯发掘的墓葬数量最多。在巴泽雷克文化中陶器是出土数量最多、最为重要的遗物种类之一。初步统计,约有七八百件,其中有54件彩陶[5]。除巴泽雷克文化外,阿尔泰从新石器时代到早期铁器时代并没有彩陶。很明显,彩陶并不是阿尔泰地区的传统,它的来源值得探究。关于巴泽雷克文化彩陶的来源,目前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独立产生的,依据是与邻近的图瓦、蒙古国西部以及哈萨克斯坦东部相比,彩陶集中在阿尔泰山区,且年代较早[6]。另一种认为是外来的,但对于具体的来源语焉不详[7]。因此巴泽雷克文化彩陶的来源仍需进一步探讨。巴泽雷克文化的54件彩陶出土于俄罗斯阿尔泰北部(卡通河下游)、西北、东南、中部,以及新疆阿勒泰[8]、哈萨克斯坦阿尔泰。根据出土地点可以划分出三个集中区域[9],分别是:A区,俄罗斯卡通河下游地区;B区,俄罗斯阿尔泰西北部;C区,俄罗斯阿尔泰中部和东南部、哈萨克斯坦阿尔泰。A区遗迹包括登特克斯克列-6(Тыткескень-VI)[10]、比肯-1(Бике-I)[11]、比肯-3(Бике-III)[12]、卡勒班-3(Карбан-III)[13]、上—叶伦达-2(Верх-Еланда-II)[14]、高克—艾基甘-2(Кок-Эдиган-II)[15]、楚乌都高夫罗戈-1(ЧултуковЛог-I)[16]、乌斯特—乔巴-1[17](Усть-чоба-I),共有彩陶32件,是整个阿尔泰彩陶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根据遗物的对比,俄罗斯学者认为A区的总体年代为公元前6世纪中叶~前2世纪,特别集中在公元前6世纪中叶~前4世纪。B区和A区距离很近,遗迹有巴纳尕什(Барагаш)[18]、因斯勾道(Инскойдол)、罕加林斯基道(Ханкалинскийдол)[19]、卡勒-高贝(Сары-кобы)[20]、克雷勒科-1(Крылылк-I)[21],共有彩陶11件。根据遗物对比,俄罗斯学者认为B区的总体年代为公元前6世纪~前3世纪。C区范围很大,彩陶分布分散,包括10个遗迹点,为阿拉—尕乌勒-3(Ала-гаил-III)[22]、克兹勒—得热勒(Кызыл-джар)[23]、阿勒古特-1(Аргут-I)[24]、库克—苏-1(Коксу-I)[25]、达山达-2(Ташанта-II)[26]、尤斯得-12(Юстыд-XII)[27]、尤斯得-22(Юстыд-XXII)[28]、卡斯达赫达(Кастахта)[29]、别列尔(Берел)[30]、巴勒布勒尕曾-1(Барбургазы-I)[31],共有彩陶10件(图一;表一)。根据遗物的对比,C区的总体年代为公元前6世纪~前3世纪,集中在公元前5世纪~前3世纪。综合三个区域的材料,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巴泽雷克文化彩陶的年代为公元前6世纪中叶~前2世纪。表一 巴泽雷克文化彩陶统计表
根据彩绘颜色以及施彩方式,巴泽雷克文化彩陶可以分为2组。第一组共计6件,陶胎十分粗糙,夹杂大量砂石,颜色为红色或黑色,“彩绘”是由黄色的细泥涂抹在陶器表面形成的,图案为逗号纹或漩涡纹,“彩绘”十分容易脱落(图二,1)。第二组有47件,陶胎细腻,颜色为红色,彩绘为黑色。器型有陶壶、陶罐、壶形罐(介于陶壶和陶罐之间的器型)三类。陶壶 11件。口径较小,通常小于高度的1/2;颈部很高;腹径较大,比口径大得多;底径较小,但通常大于口径;从口沿到腹部的高度大于从腹部到底部的高度,形状便于抓握(图二,2)。陶罐 15件。口径通常大于或等于底径,两者差别不大,口径大于或等于高度的1/2;颈部粗短;腹径很大,直径接近于身高;从口沿到腹部的高度接近通高的1/3,很少接近1/2,陶罐整体矮胖(图二,3)。壶形罐 21件。这种类型的陶器某些特征和陶罐十分相似,如口径和底径很大,超过腹部的1/2,口沿的直径大于或等于底径。有些特征和陶壶比较接近,如有较高的颈部,整体的器型瘦长(图二,4)。图二 巴泽雷克文化彩陶器型分类
不同类型陶器表面的彩绘图案没有明显差别,可以分为2种:最为常见的是曲线纹,根据曲线延伸方向,分为垂直曲线、水平曲线和毫无方向的凌乱曲线;另一种是“旋转图案”,根据图案旋转方式,分为逗号纹(图案的中心有一圈旋转)、S纹(两个逗号纹首尾相连,组成类似于S的形状)、漩涡纹(图案的中心旋转几圈)(图三、四)。图三 巴泽雷克文化彩陶纹饰
图四 巴泽雷克文化彩陶
早期铁器时代,彩陶分布在甘肃、青海、天山山脉一线,集中在一系列的考古学文化中。甘肃有辛店文化、沙井文化[32]、寺洼文化,青海有卡约文化[33]。新疆有焉不拉克文化、苏贝希文化、察吾呼文化和索墩布拉克文化[34]。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以楚斯特文化[35]为代表。辛店文化分布在黄河上游的洮河、湟水河流域,辛店文化的彩陶器型以双耳壶、双耳盆和双耳罐为主,纹饰有S纹、鸟纹、羊角纹、竖条纹、平行线纹等(图五,1、2)。寺洼文化主要分布在洮河、泾河和渭水流域,彩陶较少,纹饰多为描画在陶罐口沿下的简单云纹。沙井文化分布在甘肃省的民勤、金昌和永昌三市境内,有少量彩陶,器型有单耳罐和双耳罐,纹饰有三角纹、菱格纹、折线纹、动物纹、人形纹等(图五,3、4)。卡约文化分布在青海省河湟地区,彩陶较少,器型以各类双耳罐为主,纹饰有斜线三角纹、回形纹、水波纹、锯齿纹、网格纹,以及羊、鹿、蛙等动物纹(图五,5、6)。新疆东部以焉不拉克文化和苏贝希文化为代表。焉不拉克文化彩陶器型以单耳壶,双耳壶,单耳钵为主,纹饰流行曲线纹、S纹和三角纹等(图五,7、8)。苏贝希文化彩陶器型以钵、双耳钵、单耳杯、单耳罐、双耳罐、圈足豆、单耳壶、圈足釜、葫芦形瓶为主,纹饰以三角纹和三角纹的变体为主,兼有网纹、波浪纹、水纹等(图五,9、10、11)。新疆中部以察吾呼文化为代表,彩陶器型以带流罐、单耳罐、双耳罐、釜形罐、单耳杯、带流杯、壶、钵、盆为主,纹饰有三角纹、网格纹、方格纹、菱形纹、棋盘格纹、斜带纹、回纹和山形纹(图五,12、13)。新疆西北以伊犁河流域索墩布拉克文化为代表,彩陶基本器型有平底罐、圜底罐、单耳圜底罐、高领罐、碗、钵、杯、壶等,纹饰有三角纹、网格纹、棋盘格纹、新月纹、杉针纹、菱形网格纹、条带纹、同心半圆纹等(图五,14、15)。楚斯特文化的彩陶器型以平底或圜底罐、折肩钵、鼓腹罐为主,多在红陶衣上绘黑彩,纹饰主要是三角纹、菱形、棋盘格纹、网格纹、交叉带纹、线纹等(图五,16~18)。图五 早期铁器时代不同考古学文化中的彩陶
对比巴泽雷克文化彩陶和早期铁器时代其它文化的彩陶,从器型上来看,巴泽雷克文化彩陶中的陶壶和辛店文化、焉不拉克文化以及索墩布拉克文化中的相关器型相似;从纹饰上来看,巴泽雷克文化彩陶上的漩涡纹饰与辛店文化彩陶十分相似,巴泽雷克文化彩陶上的曲线纹饰、S形纹饰和焉不拉克文化彩陶十分接近[36]。综合器型和纹饰,巴泽雷克文化彩陶和辛店文化以及焉不拉克文化之间的关联性最强(图六)。辛店文化分布在甘肃中部,焉不拉克文化在新疆东部,从地理位置上来看,焉不拉克文化位于辛店文化和巴泽雷克文化之间。从青铜时代开始,甘肃中部的文化因素不断的影响新疆东部,在早期铁器时代,辛店文化和焉不拉克文化密切互动[37]。因而,如果辛店文化对巴泽雷克文化产生了影响,更有可能是通过焉不拉克文化发生的(图七)。图六 巴泽雷克文化彩陶和辛店文化、焉不拉克文化彩陶对比
图七 欧亚大陆早期铁器时代彩陶分布
根据陶器、金属器的类型学研究,焉不拉克文化可以分为三期。结合碳十四数据来看,前两期以焉不拉克墓地、寒气沟墓地、五堡墓地、艾斯克霞尔墓地为代表,绝对年代在公元前13世纪~前550年,彩陶也多集中在这两期。第三期的年代为春秋晚期到战国晚期,以黄田上庙尔沟一号墓地和寒气沟墓地部分墓葬为代表,彩陶很少出土[38],而且彩陶纹饰和前两期已有明显不同[39]。我们以黄田上庙尔沟一号墓地[40]为例,在原报告中陶器的特征描述如下:“陶器中以素陶为主,彩陶很少,而且无完整器,彩陶为黑色,都是残留的局部纹饰,有多重弧线纹和不明形态纹样的组合纹、弦纹等。”巴泽雷克文化彩陶的年代为公元前6世纪中叶~前3世纪。在焉不拉克文化第三期,即公元前6世纪中叶,彩陶上流行的S形纹,曲线纹等突然消失在新疆地区,而恰在此时阿尔泰地区的巴泽雷克文化之中凭空出现了彩陶,彩陶的一些器型、纹饰和焉不拉克文化前两期十分接近。因而,从时间上来看,假设是成立的。从空间上来看,焉不拉克文化位于新疆东部,巴泽雷克文化位于阿尔泰山地区。新疆东部和阿尔泰山地区隔着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从来就不是人群迁徙流动的阻隔。在冬季,沙漠的一些区域温度较高,十分适合游牧民族越冬。到了春季,沙漠里的积雪融化,在沙漠的边缘形成许多季节性河流和湖泊,从古至今不同的人群可以沿着这些河流和湖泊迁徙流动。因而,从空间上来看,假设也可以成立。既然从彩陶的器型和纹饰、两种考古学文化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来看,假设都可以成立,那么随即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如:焉不拉克文化彩陶对巴泽雷克文化的影响发生在哪里?这种影响是人群的迁徙还是器物的传播?本文将根据已有的考古材料对这些问题做一些推测。(一)卡通河下游地区——焉不拉克文化彩陶影响巴泽雷克文化的中心由前文可知,巴泽雷克文化彩陶集中分布在卡通河下游地区,俄罗斯阿尔泰西北部,俄罗斯阿尔泰东南和阿尔泰中部三大区域。卡通河下游地区有32件彩陶,年代集中在公元前6世纪~前4世纪。阿尔泰西北部有11件彩陶,年代集中为公元前6世纪~前3世纪。阿尔泰东南和阿尔泰中部有10件彩陶,年代集中在公元前5世纪~前3世纪。由此可知,彩陶在卡通河下游地区最为集中且年代较早,其它区域的彩陶年代较晚且分布分散,表明卡通河下游地区是彩陶的分布中心,阿尔泰其它区域的彩陶可能是在卡通河下游地区的影响下产生的。卡通河下游是阿尔泰的地形分割点,以切马尔(Чемал)为界,向南海拔逐渐增高,到达高山区域,向北海拔逐渐降低,开始向低山和阿尔泰森林草原区域延伸。地形上卡通河下游属于阿尔泰的中山区域,海拔相对较低。山脉从南向北、西北、东北延伸,在山谷中有平坦宽阔的河流穿过,顺着河流可以轻松到达阿尔泰北部,同时与阿尔泰中部和东南部之间也没有地形阻隔[41]。气候上,卡通河下游山脉受阿尔泰西北部温暖湿润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覆盖着大量的森林和草地植被,适合定居、半定居的农业和畜牧经济。在山谷中,由于不断吹来的大风的影响,在一些河流阶地上,几乎整个冬季没有积雪,适合游牧人群避寒过冬[42]。在巴泽雷克文化时期,卡通河下游从南到北呈现出从游牧到定居过渡的经济模式,阿尔泰北部和阿尔泰东部、南部的人群在此频繁互动。彩陶的分布通常伴随着定居或农业经济。最早的彩陶产生于西亚和中国长江下游,都是最早出现农业的地区[43]。早期铁器时代彩陶分布在青海、甘肃、天山一线,这些地区的考古学文化中可能也有农业遗存。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彩陶会集中在阿尔泰卡通河下游地区。上文我们考虑了卡通河下游的地形和气候条件,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该地巴泽雷克文化遗存的特征。Н.Ф.斯杰巴诺娃(Н.Ф.Степанова)统计了卡通河下游巴泽雷克文化时期墓葬中的葬具、人骨摆放方式以及人骨朝向[44]。在葬具方面,共有156座墓葬,其中随葬木质葬具的有87座,占总数的56%,木质葬具可以进一步分为用圆木搭成小木屋形式,墓葬底部铺一层木头构成木床的形式,用木板搭成木盒的形式。石质葬具有39座,占总数的25%,石质葬具可以分成用石板搭成石盒的形式,摆放石块围绕在死者周边的形式。没有葬具的竖穴土坑墓有16座,占总数的10.2%。另外还有14座墓葬无法辨别葬具形式,有3座墓葬是木质和石质葬具混合的形式。在死者的摆放方式上,Н.Ф.斯杰巴诺娃统计了112具人骨,右侧身屈肢有79个,占总数的69.3%;左侧身屈肢有2个,占1.8%;仰身直肢有18个,占15.8%;仰身屈肢有13个,占11.4%。人骨朝向方面,Н.Ф.斯杰巴诺娃统计了150例,人骨朝东的有76例,占50%;东北4例,占2.6%;东南24例,占16%;朝南19例,占12.6%;西南3例,占2%;朝西的有8例,占5.3%;朝北的有4例,占2.66%;西北有8例,占5.3%;东北有4例,占2.66%。从墓葬葬具、人骨摆放方式以及人骨朝向来看,卡通河下游巴泽雷克文化的构成十分复杂,反映了不同人群的迁徙和融合。再看焉不拉克文化,邵会秋认为可以分为三期,前两期主要分布在哈密市以西,第三期的墓地主要分布在哈密市以东。由此,焉不拉克文化可以分为东、西两个地域类型,可能分别对应了畜牧和农业经济[45]。韩建业持不同意见,他认为所谓的“东、西”两个类型实际上反映的是年代的早晚关系,而不是地域上的差异[46]。郭物认为焉不拉克文化的第三期,可能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新疆东部的文化中心从哈密转移到了吐鲁番和东天山地区[47]。总之,焉不拉克文化第一、二期和第三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从目前的发掘资料来看,第一和第二期的遗存较多,第三期的遗存很少,这或许表明在第二期到第三期之间,焉不拉克文化人群发生了某种变化。这种变化在焉不拉克文化墓地的人骨材料中也有所反映。韩康信选取了焉不拉克墓地的29具人骨[48],能够和分期结合的有22具。在一期墓葬中,蒙古人种头骨有14件,约占82%,欧洲人种人骨有3具,约占18%。二期墓葬中蒙古人种头骨有2具,约占40%,欧洲人种头骨有3具,约占60%。由此韩康信得出结论:“在焉不拉克文化形成发展的过程中,有更多的欧洲人种人群参与进来”[49]。寒气沟墓地的人骨材料[50]或许可以进一步验证这个结论,寒气沟墓地属于焉不拉克文化第二和三期,可供测量的人骨材料有3具,发布资料的是一具男性骨骼。这具男性骨骼总体上倾向于欧罗巴人种,但也有一些蒙古人种的特征,存在着“混血”现象。结合焉不拉克文化不同时期的文化特征和人骨特征,我们可以推测在焉不拉克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或不断的融入欧罗巴人种特征的人群,或蒙古人种特征的人群向外迁徙。最新的研究也表明,在早期铁器时代,新疆东部和萨彦―阿尔泰地区不同的人群频繁迁徙互动[51]。结合卡通河下游地区巴泽雷克文化的特征,本文推测,在焉不拉克文化第二期和第三期之间,有一群焉不拉克文化居民迁徙到了俄罗斯阿尔泰卡通河下游,在这些移民之中有能够制作彩陶的工匠。(三)彩陶影响的模式——巴泽雷克文化人群根据自身的需求吸收改造回到彩陶本身,除了共性特征外,巴泽雷克文化彩陶和焉不拉克文化彩陶有很多差别。第一是纹饰上,巴泽雷克文化彩陶上有大量的逗号纹、漩涡纹和S形纹,可以统称旋转纹饰,旋转纹饰在巴泽雷克文化的马具、武器和装饰品中大量出现,是巴泽雷克文化的标志之一。逗号纹、漩涡纹和巴泽雷克文化中的格里芬装饰、羊角装饰十分相似。S形纹和木制马具的双头格里芬十分相似。据此,本文认为彩陶上的旋转纹饰即是巴泽雷克文化中十分盛行的动物型装饰(图八)。第二是器型,陶罐和壶形罐(介于陶壶和陶罐之间的器型)在焉不拉克文化很难找到原型。在巴泽雷克文化之前,陶罐已经存在于阿尔泰森林草原地区,如比肯文化、鲍里舍列青文化(Большереченская культура)、斯达塔阿列克谢文化(Староалейская культура)等[52],舒立加认为巴泽雷克文化陶罐代表的是阿尔泰地区的传统[53]。但巴泽雷克文化陶罐和更早的铁器时代陶罐有明显的差异,巴泽雷克文化陶罐有明显的颈部,整体更加细长。细长的器身和明显的颈部更加类似于陶壶,陶壶在巴泽雷克文化之中是凭空出现的,韩建业认为陶壶是受到新疆东部早期铁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影响[54]。巴泽雷克文化之中还有大量的壶形罐,可能反映了在外来因素影响下(陶壶)本地传统(陶罐)的变化(图九)。图八 巴泽雷克文化动物型装饰和彩陶纹饰对比
图九 巴泽雷克文化和阿尔泰早期铁器时代其它文化陶罐对比
从纹饰和器型两个方面来看,巴泽雷克文化彩陶和焉不拉克文化彩陶之间存在着差异,或许反映了焉不拉克文化彩陶传入巴泽雷克文化之后,巴泽雷克文化人群根据自己的审美和传统改造生产。巴泽雷克文化彩陶的出现反映了早期铁器时代的人群迁徙和文化融合:公元前6世纪中期,一部分焉不拉克文化人群离开新疆东部,跨越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进入阿尔泰地区,随后他们继续迁徙到达阿尔泰北部卡通河下游地区,相应的,这群焉不拉克移民也带来了彩陶的制作技术。阿尔泰彩陶的制作一方面因循焉不拉克文化传统,在陶壶上绘画曲线纹、S纹等。另一方面巴泽雷克文化人群根据自身的需求,在陶罐以及壶形罐上绘画旋转纹饰。随着公元前6~前3世纪巴雷克文化的扩张,彩陶从卡通河下游扩散到阿尔泰其它地区。
作者:牧金山(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合作研究中心);张佳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责编:韩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