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由中国考古学会、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主办,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承办的“旧新石器过渡学术研讨会”与“东亚地区的农业起源学术研讨会”在郑州举行。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张弛,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张慧明,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会长孙英民,郑州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顾万发出席开幕式并先后致辞,出席开幕式的嘉宾还有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夏正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北京大学一级教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赵辉,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副会长阎铁成,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授朱泓,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吕厚远等。开幕式由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建主持。
会议现场
张弛在致辞中首先回顾了旧新石器过渡研究的历程。1935年裴文中先生对广西武鸣洞穴遗址的考察开启了旧新石器过渡问题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末河北武安磁山和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的发掘,让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研究成为热点,前辈学者相继提出自己的看法。此后,华北北部和东北地区如饶河小南山、尚义四台、兴隆沟遗址,中原到华北南部地区如新密李家沟、临淄赵家徐姚遗址,以及南方地区澧县彭头山、上山文化等一批考古新发现让我们认识到,中国旧石器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还会有自身的特殊路径。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至少可以上溯到上山文化和东胡林文化,而过去定义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也发现了定居、磨制石器和陶器等新石器时代文化因素,可以说旧新石器时代的界限日益模糊。最后,张弛表示,如今古环境、古植物、古动物和古人类等多学科研究也参与到这一研究领域,日益成为这一学术问题研究的前沿。本次会议集合各领域的学者,从生态与环境、文化与技术、资源与生业、古人类与古人群等多个学科领域共同研讨这一话题,相信会议一定能取得新的成果。
张慧明表示,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做出了建设文物强省、考古强省的工作部署,推动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塑性改革,取得了标志性成果。随后,他简要汇报了河南考古在旧石器时代和旧新石器过渡时期考古工作的基本情况和新进展。据介绍,河南地区旧石器文化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迄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考古调查和发现的旧石器时代地点在2000年前仅有60余处,进入新世纪后河南旧石器文化研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截至2023年调查发现的旧石器地点达600多个,专项调查作为一项基础的工作得到应有的重视。2019年投入经费重点支持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平顶山地区开展专项调查,同时郑州市、洛阳市考古单位也在嵩山地区、伊洛河地区常年开展旧石器专项调查。近两三年来汝州温泉遗址、鲁山仙人洞遗址也开展了系统的考古工作,取得了新发现和新认识。在旧新石器过渡研究方面,裴李岗遗址发现的旧石器晚期到新石器过渡阶段考古遗存,为深入研究提供了新材料,成为继许昌灵井、新密李家沟遗址后的又一处旧新石器过渡阶段遗址。最后他表示,希望通过这次研讨会的深入交流取得更多共识。河南考古愿意为学者们搭建平台,做好服务,也恳请专家学者对河南考古工作予以关心、支持和指导。
孙英民表示,本次会议议题意义深远、具有学术的引领性。随着新石器文化谱系的基本建立和完善,学术的视角也在不断延伸。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原因,河南地区大量存在着旧新石器过渡时期遗址。通过近20年的考古工作,如今中原地区发现的一系列旧新石器过渡遗址和丰富的考古材料,为研究本次会议议题提供了学术资料的支撑,也是这次会议召开的重要条件。孙英民表示,旧新时期过渡这一阶段重大的生产技术、生产材料、生活方式的变革,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它奠基了近1万年来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陶器的出现,在中原地区,先民把主要精力用在了新物质的研发、创造、塑造,出现了灿烂的彩陶文明。最后孙英民期待,学者们对这样一个过渡、变革时期的研究逐渐深入,希望更多河南考古投入这一议题的研究,也欢迎各地学者常到河南指导工作。
顾万发表示,近年来中国旧新石器过渡时期的考古发现大幅度增加,几乎涵盖了整个中国境内,既往发现和新发现交相辉映,相关的研究和讨论也呈现出新一轮的热潮,相关认识取得实质性突破。可以说,相较于历史时期考古研究而言,该领域成果的取得更加不易。“过渡期”的说法也愈发频繁见著于各种论述,随着考古资料的丰富,如今,完全可以就中国旧新石器时代过渡期的时间阶段进行更为细致和精确的划分。况且目前学术界尚未就“过渡期”的定义、概念和分区标准等问题达成一致看法。今天举办这样一场重要的学术会议,其主要目的之一是希望通过东亚地区人类文化的过渡期相关的重要问题展开学术讨论,对考古遗址中各种遗物和遗迹现象进行更加深层次的讨论和解读,凝聚某种程度的共识,也为社会公众勾勒出一个丰富多彩且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图景。
“有别于现代人起源、中华文明起源、夏文化研究等专题研究,‘过渡期’这一议题未必会像其他研究一样会引起过多的社会共鸣,可以说‘过渡期’这一议题的“学术味”更加浓。作为一个纯学术问题,学者们积极参加本次会议,值得敬佩,也令会议主办、承办方及发起者感动。”赵辉教授在开幕式上介绍会议议题缘起时讲到。随后,他又对本次会议的宗旨和最终目的稍作说明。赵辉谈到:“最近十多年来,各地2万年以来,或更早的更新世末期的考古发现越来越多。这批材料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同时和更早的旧石器文化也有区别与联系。该如何表述这个时期成为一个问题。我们发现各种学术场合下面越来越多地用到了‘过渡期’这样一个概念。虽然使用学者多,但可以说这只是一种感性的、权宜的说法,试图来描述它背后它可能存在的种种特点。对这个概念是否有争议?其边界在哪儿?不同文化在这个阶段有没有共同的内容?目前尚缺乏一个比较明确的共识。若不解决这些问题,那‘过渡期’的概念能否成立?”随后赵辉又回忆了于2023年6月召开的“黑龙江流域史前文化与社会研讨会”,在那次会议上,众多学者商量一致认为“过渡期”的问题的确值得讨论,这关系到东亚地区人类文化技术、行为等诸多方面是如何演进发展,学者们期待择机举办一次有关“过渡期”讨论的会议,以便更深入地讨论相关问题。最后赵辉表示,本次研讨会的会议专题经仔细、用心设计,各专题的汇报均邀请相关领域专家提前准备论著。希望通过共同工作,就“过渡期”这一议题得出若干扎实且经得起学术检验的一些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