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郭于华:《仪式——社会生活及其变迁的文化人类学视角》,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1页。
[2]薛艺兵:《对仪式现象的人类学解释(上)》,《广西民族研究》2003年第2期。
[3]Turner, Victor, Roger D. Abrahams, and Alfred Harris. The ritual process: 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 Routledge, 2017.
[4][美]艾米·加金-施瓦兹著、周惠英译:《考古学与民俗学中的物质文化、仪式和日常生活》,《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1期。
[5]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理论的知识谱系》,《民俗研究》2003年第2期。
[6]Durkheim E, Swain JW. The elementary forms of the religious life, Courier Corporation, 2008.
[7]Turner V, Turner V W. The forest of symbols: Aspects of Ndembu ritual,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0.
[8]Schechner, Richard. The future of ritual: Writings on culture and performance, Psychology Press, 1993.
[9]张志刚:《宗教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
[10]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1983—2003年度)》,文物出版社,2012年。
[11]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古城综合研究报告》,文物出版社,2019年。
[12]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队、神木县文体局:《陕西神木县石峁遗址》,《考古》2013年第7期。
[13]吕大吉:《宗教是什么?——宗教的本质、基本要素及其逻辑结构》,《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2期。
[14][美]威廉·詹姆斯著、唐钺译:《宗教经验之种种》,商务印书馆,2002年。
[15]彭肜:《论“宗教经验”的概念、核心和特征》,《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16]刘国祥:《红山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16年,第219页。
[17]贾笑冰:《牛河梁祭祀礼仪完成史前首次制度创新》,《文汇报》2023年1月5日。
[18]Barnes, GinaL, Guo Dashun. The ritual landscape of ‘Boar Mountain’ Basin: The Niuheliang site complex of north‐eastern China, World Archaeology, Vol.28, No.2, pp.209-219, 1996.
[19]张海:《GIS与考古学空间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39~245页。
[20]莫多闻、杨晓燕、王辉等:《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形成的环境背景与人地关系研究》,《第四纪研究》2002年第2期。
[21]陈星灿:《丰产巫术与祖先崇拜——红山文化出土女性塑像试探》,《华夏考古》1990年第3期;张弛:《不变的信仰与竞争的社会——兴隆洼—红山雕塑的题材及展演形式》,《文物》2022年第7期。
[22]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343~352页。
[23]李新伟:《红山文化玉器内涵的新认识》,《中原文物》2021年第1期。
[24]张弛:《比较视野中的红山社会》,席永杰、刘国祥:《红山文化研究——2004年红山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105~118页。
[25]赵辉:《良渚的国家形态》,《中国文化遗产》2017年第3期;[英]科林·伦福儒、刘斌著,陈明辉、朱叶菲、宋姝等译:《中国复杂社会的出现:以良渚为例》,《南方文物》2018年第1期。
[26]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莫角山遗址1992—1993年的发掘》,《文物》2001年第12期。
[27]陈明辉:《良渚文明手册(下册)》,浙江大学出版社,2022年,第357~359页。
[28]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市余杭区良渚古城钟家港中段发掘简报》,《考古》2021年第6期。
[29]杨天宇:《周礼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81页。
[30]张光直:《谈“琮”及其在中国古史上的意义》,文物出版社编辑部编:《文物与考古论集》,文物出版社,1986年,第252~260页。
[31]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反山考古队:《浙江余杭反山良渚墓地发掘简报》,《文物》1988年第1期。
[32]刘斌:《神巫的世界——良渚文化研究综述》,浙江摄影出版社,2007年。
[33]张弛:《良渚和大汶口葬仪的比较》,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编:《早期文明的对话:世界主要文明起源中心的比较》,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第1~28页。
[34]李默然:《宇宙知识与个人转变:再论良渚文化玉琮》,《东南文化》2022年第5期。
[35]张忠培:《良渚文化墓地与其表述的社会》,《考古学报》2012年第4期。
[36]彭辉:《崧泽文化研究》,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20年。
[37]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市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杭州市余杭区良渚古城姜家山墓地发掘简报》,《考古》2021年第6期。
[38]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队、神木县文体局:《陕西神木县石峁遗址》,《考古》2013年第7期。
[39]杜启明:《建筑学语境下的石峁遗址》,《中原文物》2019年第1期。
[40]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队、神木县文体局:《陕西神木县石峁遗址》,《考古》2013年第7期。
[41]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队、神木县石峁遗址管理处:《陕西神木县石峁城址皇城台地点》,《考古》2017年第7期。
[42]国庆华:《陕西石峁皇城台城门用功试释》,《建筑史学刊》2022年第1期。
[43]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队、神木县石峁遗址管理处:《陕西神木市石峁遗址皇城台大台基遗迹》,《考古》2020年第7期。
[44]孙周勇、邵晶:《石峁遗址皇城台大台基出土石雕研究》,《考古与文物》2020年第4期。
[45]郭物:《从石峁遗址的石人看龙山时代中国北方同欧亚草原的交流》,《中国文物报》2013年8月2日。
[46]孙周勇、邵晶:《石峁遗址皇城台大台基出土石雕研究》,《考古与文物》2020年第4期。
[47]杨一苗、姜辰蓉:《陕西石峁遗址皇城台发现大型人面石雕》,新华网,2022年8月8日。
[48]孙周勇:《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出土口簧研究》,《文物》2020年第1期。
[49]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队、神木县石峁遗址管理处:《石峁遗址皇城台地点2016—2019年度考古新发现》,《考古与文物》2020年第4期。
[50]贺娅辉、刘莉、邵晶等:《陕西榆林石峁遗址皇城台地点酒类残留物及相关陶器分析》,《考古与文物》2022年第2期。
[51][美]米尔恰·伊利亚德:《萨满教——古老的入迷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
[52]李旻:《重返夏墟:社会记忆与经典的发生》,《考古学报》2017年第3期。
[53]日知主编:《古代城邦史研究》,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8~19页。
[54]李旻:《重返夏墟:社会记忆与经典的发生》,《考古学报》2017年第3期。
[55] Tate, Carolyn Elaine. Yaxchilan: The design of a Maya ceremonial city,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92.
[56]李新伟:《仪式圣地的兴衰:辽西史前社会的独特文明化进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
[57]胡松梅、杨苗苗、孙周勇等:《2012—2013年度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出土动物遗存研究》,《考古与文物》2016年第4期。
[58]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古城综合研究报告》,文物出版社,2019年,第179~1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