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斯台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查干木伦河西岸的坡地上,其年代为公元前5500~前3000年。1980年,巴林右旗博物馆调查发现了该遗址。次年,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派人和巴林右旗博物馆一起对该遗址进行了复查。遗址面积约150万平方米,地表暴露有房址、壕沟等遗迹,以红山文化遗存为主,同时包含少量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遗存。
考古工作者在那斯台遗址采集到了丰富的遗物,主要有陶片、玉器、石器、骨器、蚌器等。陶器的器型主要有罐、钵、碗、盆、瓮、斜口器、器盖、壶、蛊、纺轮、纺瓜和饼状器等。纹饰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之”字形纹为主。彩陶多施黑彩,间或也有紫红色彩,有平行斜线纹、菱形纹、三角形纹、竖线纹、弧线纹、鳞纹、三角涡纹和条带状花纹等,还发现有“3”字形的似符号纹饰。
石器有磨制石器、打制石器、细石器、石容器等,主要有耜、斧、锛、凿、刀、圆饼状器、三角形器、板斧、钺形器、棍棒头、磨盘和磨棒、锄形器、镰形器、镢形器、石镞、石钻、石罐、石杯等。
此外,考古工作者还采集到2件石雕人像,保存较完整,姿态明晰,其中1件人像呈跪坐状,是目前已发现的保存最好、造型最独特的唯一一件红山文化跪坐石雕人像。
那斯台遗址调查共采集、征集到红山文化玉器百余件,质料大都为软玉,多为淡黄绿色。依据题材和使用功能可分为动物类、仿工具类、特殊类、装饰类,主要包括玉猪龙、勾云形佩、鸮、鸟、蚕、三联璧珠、纺瓜等,其中尤以动物造型的玉器最具代表性,有些器类在其他红山文化遗址中至今未见。
那斯台遗址是目前西拉木伦河以北发现的超大型史前聚落遗址。抹有白灰面的红山文化房址、围壕残段以及大量玉器的发现,显示了氏族社会的繁荣景象,表明该遗址应是红山文化时期高规格的中心性居住遗址之一。
从出土玉器的数量看,那斯台遗址是目前西拉木伦河北部出土红山文化玉器数量最多的一个地点。尽管这批玉器的原始出土位置已不清楚,但从调查结果看,能够明确出自居住址内,与牛河梁玉器出自墓葬内的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为了解红山文化玉器的区域性差异提供了实证。那斯台遗址所出的玉猪龙、玉鸮、玉蚕等器类均选用岫岩透闪石玉精细雕琢而成,造型生动,极富神韵,均为红山文化玉器群中的上乘之作,代表了西辽河流域北部红山文化晚期玉雕工艺的最高水准。
参考文献:
[1]巴林右旗博物馆.内蒙古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调查[J].考古,1987,(06):507-518.
[2]崔岩勤,赵爱民.那斯台遗址出土玉器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S1):100-105.
[3]索秀芬,李少兵.那斯台遗址再认识[J].草原文物,2013,(02):72-78.
[4]刘国祥.红山文化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5.
[5]张思琪.那斯台遗址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