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在周恩来总理的极力主张下,原本隶属于广州大元帅府的铁甲车队被成功扩建为一个规模达到两千余人的独立团。该团由叶挺将军担任团长一职,而周士第将军则兼任参谋长及第一营营长。在接下来的北伐战争中,该独立团表现出色,屡战屡胜,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并因此被授予“铁军”的荣誉称号。
周士第将军籍贯海南,自幼便怀揣家国情怀,对军旅生涯充满向往。二十四岁那年,他得知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创办了旨在培养民主革命战士的黄埔军校,便毅然前往并成功通过入学考试,成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与徐向前元帅、陈赓大将、左权将军等人为同窗。
1924年底,周士第将军开始接触并接受共产主义思想的熏陶,逐渐成长为一名坚定的红色革命者。不久后,他主动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由此开启了其传奇的革命征程。
1925年,周士第遵照上级党委的指示,相继投身于反击陈炯明及支援省港澳大罢工等革命行动,在此过程中,他积累了宝贵的斗争经验。同年年末,他被纳入中共领导的独立团,并率先出征北伐,针对盘踞于湖南南部的军阀势力展开打击。1926年,周士第参与了汀泗桥、咸宁城战役的指挥工作,多次以寡敌众,给予敌人沉重打击。
同年10月,他再次率领部队率先攻入武汉城,赢得了“先登”的荣誉,并随后获得了北伐军司令部、国民党中央以及中共中央的共同表彰。大革命失败后,周士第毅然决然地脱离了国民党阵营,率部参与了著名的南昌起义及三河坝战役。然而,由于敌人的猛烈反扑,起义部队遭受了重大损失,最终仅有八百人幸存,他们成为了红色革命的唯一希望。
1927年末,周士第在征得朱德总司令的同意后,主动离队前往香港,向中共广东省委详细汇报起义部队的具体情况,并恳请下一步的工作指示。1928年初,正当周将军准备启程返回起义部队之际,不幸罹患重病,鉴于此情况,他不得不暂时搁置革命事业,随同友人前往东南亚地区,进行旅居与治病。
1929年,周士第康复后,即刻回国,意图重返革命队伍。然而,此时中共广东省委已进行改组,原有的联络人员或被撤销职务,或被调往他地,致使周士第长时间无法与党组织取得联系,无奈在外“流离”。直至1933年,在蔡廷锴将军的协助下,他才得以重新加入红色阵营。
在抗日战争期间,他担任八路军一二零师的高级参谋,协助贺龙总指挥成功指挥了一系列重大战役,对日伪军实施了有力的打击,并取得了连续不断的胜利。在解放战争期间,他服务于华北军区第一兵团,参与了石家庄和太原的解放战斗。
1949年中期,他被调任至第二野战军担任兵团司令,在刘伯承元帅和邓小平同志的指挥下,进军西南,追歼国民党残余部队。1949年晚期,成都解放后,周将军被任命为该市的首任市长。然而,由于他对行政事务缺乏了解,在处理一些市政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在1950年初,他主动提出辞职,重返部队继续工作。
1955年,该人士被授予上将军衔,并兼任军训部长一职。周将军历经数十年军旅生涯,曾四次身受重伤,体内遗留多块弹片无法取出,对其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至1959年,他因身体状况已无法继续支撑,无法再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故而主动申请退休,彻底退出政治舞台。
1966年社会动荡发生后,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开始诬陷周士第,称其为“国民党的走狗”、“革命的叛徒”。面对这些无端的指责,周将军坚决不予承认,并有力回击了这些恶意中伤者,以维护自己作为革命者、共产党人的崇高声誉。
1969年,周将军遭逢变故,被迫离开北京,迁居至广州。在此期间,他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每日坚持阅读与学习,以知识丰富其内心世界,有效抵御了负面情绪的影响。1975年,得益于叶帅的协助,周士第将军终获召回北京,得以休息与疗养。待动荡时期结束后,他选择在西山定居,生活规律,严格遵循医嘱服药与锻炼,鲜少涉足计划之外的事务。1979年,周将军不幸罹患重病,骤然离世,享年七十九岁。
周将军与其配偶育有三名子女。长子周坚曾在部队服役,退役后被安排至某国有企业担任高层管理人员,其配偶为萧华将军之女。次子行事低调,始终过着平凡而朴素的生活,鲜少为公众所关注。唯一的女儿则是一名杰出的医生,后嫁予开国少将彭富九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