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毛泽东当年的学术水平,难以跨越北大的入学门槛。”此番评价,出自著名思想家、文学家胡适先生之口,令人颇感意外。
此言一出,众人皆为毛泽东抱不平,而毛泽东则回想起与胡适先生的往事,心中百感交集。但他随即露出一丝微笑,示意大家不必介怀。
胡适先生在文学领域成就卓著,却似乎未能察觉毛泽东的非凡才华。究竟是何种原因导致胡适先生作出如此评价?毛泽东与胡适先生之间,究竟有何种深层联系?
1891年,胡适诞生于上海浦东。1894年,震惊中外的甲午战争骤然爆发,胡适母子因此迁居祖籍安徽。胡适自幼聪慧,遂被送入私塾接受教育,自此踏上了漫长的求学之旅。
不久之后,胡适之父在厦门不幸病逝。胡适痛失亲人,却更加奋发图强,于十九岁之年,凭借卓越才华,成功获得庚子赔款官费留学资格,远赴美国深造。求学期间,胡适有幸师从著名教育家杜威,并与后来的哲学家冯友兰、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等杰出人士同窗共读。
正是这一批人,在日后成为了照亮中国人民前行道路的璀璨星光。胡适深受杜威先进思想与学识的熏陶,终其一生,信仰并推崇杜威所倡导的“民主主义”。
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全国发动了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宣告了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封建社会的终结。此举令全国人民欢欣鼓舞。然而,彼时的中国,沉疴已久,革命后的军阀之间混战不休,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致使百姓生活困苦不堪。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身为一名肩负国家兴衰大任的湘江青年,性格豁达的他,结识了一群志趣相投的伙伴,包括蔡和森、萧子升等。
在毛泽东和蔡和森的推动下,“新民学会”得以成立。在成立大会上,毛泽东激情洋溢地阐述了学会的宗旨,主要涵盖三个核心方面:促进学术的更新换代,磨砺道德品质,以及改善社会风气和民众心态。
与此同时,胡适在北京大学担任教职,作为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后,他受到先进思想的熏陶,并与志同道合的陈独秀在上海共同创办了《新青年》这一综合性月刊。这一卓越的刊物,让远在湘江的毛泽东等人深受鼓舞,他们通过《新青年》汲取了丰富的精神营养,更加激发了他们改变中国现状的迫切愿望。
在“新民学会”中,众多胸怀大志的青年渴望效仿胡适等人,出国深造,学习先进的思想潮流,探索革命的真理。因此,他们自发组织了前往法国的勤工俭学活动。
毛泽东也是参与者之一,但他对此有所犹豫,于是向他在北京大学的恩师杨昌济致信,寻求指导和建议。
杨昌济先生邀请毛泽东前往北京,不仅慷慨地提供了住宿于自家之便,还为了毛泽东的革命活动与学习需求,以及等待赴法留学的契机,特地将他推荐给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章士钊先生。随后,毛泽东顺利成为北京大学图书馆的管理人员。
毛泽东与胡适先生的缘分,也由此开启。胡适先生作为新思潮的领军人物之一,学识深厚,其哲学课程更是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尽管毛泽东已大学毕业,但他好学不倦,经常旁听北大的各类课程,胡适的课堂更是他常去之处。
胡适先生当时成就斐然,却仅比毛泽东大两岁,这更激发了毛泽东通过留学深造来丰富自身学识的决心。毛泽东秉持着“学高为师”的理念,对胡适先生始终怀有敬重之情,两人在课堂上多次互动,使胡适对这位思维敏捷的学生印象深刻。
在杨昌济先生的引荐下,毛泽东专程拜访了胡适先生,并与他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就胡适所擅长的新思潮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思维碰撞。
因此,谦逊的毛泽东自称是胡适先生的学生,既是为了感谢胡适的教导与启发,也是为了表达自己对胡适所倡导的新文化革命的尊崇。
1921年7月23日,在包括毛泽东在内的诸多革命志士的引领下,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革命工作自此得以更为有序地推进。在众人的不懈努力下,中国共产党与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国民党开展了第一次国共合作,该合作以“新三民主义”为核心理念。
与此同时,胡适选择重返美国继续深造,期间他信奉了美国的“三权分立”理念,并认为该理念可以移植至中国。因此,胡适开始倾向于支持国民党作为主导力量,而将共产党置于次要地位,此举遭到了毛泽东的坚决反对。
事实上,胡适对政治并无真正兴趣,他在哲学与文学领域的深厚造诣,堪称出类拔萃。然而,他时常利用国民党公派出国的机会,游历各国,广泛接触不同文化,了解各地风土人情。
然而,胡适已逐渐脱离中国的实际情况,未能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他还发表了一系列反对中国共产党的言论,站到了人民群众的对立面。他自认为,与毛泽东的师生情谊已不复存在。
上世纪五十年代,获悉胡适在美国的生活状态并不舒适,胸怀宽广的毛泽东先生,依旧希望胡适先生能够返回国内发展,但寄往美国的信件多数未获回应。
偶然地,胡适先生在美国参加了一次学术会议,并在会后的媒体采访中发表了一些言论,这些言论经过传播,传到了国内。
媒体人员向胡适先生询问了关于其曾经的学生毛泽东先生的看法,胡适先生面无表情地表示:“毛泽东先生与我有过交往,但他仅担任过北京大学图书管理员一职,以他当时的学术水平,是无法考入北京大学的。”
对于胡适先生的这番话,关心毛泽东先生的人士纷纷为他鸣不平,认为胡适先生的言论缺乏风度。然而,毛泽东先生却摆手摇头,安抚众人不必过度解读,他能够理解胡适先生,胡适先生是一位纯粹的学者。
两位曾经志同道合的文坛巨匠,彼此间曾有过深厚的惺惺相惜之情。晚年的胡适先生就曾对毛泽东先生的白话文水平给予了高度评价。而毛泽东先生的伟人风范依旧,他依然对这位曾经的“老师”表示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