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正”、“无私”与“勇敢”,是后世对胡耀邦所给予的崇高评价。他不仅是党的一位杰出领袖,更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
多年之后,胡耀邦之幼子胡德华在追忆往昔家庭琐事时,仍不禁感慨万千。他提及,在他们兄弟姐妹四人中,竟有三人分别承袭了不同的姓氏;而他甚至自幼便知晓,自己有一位“被送出抚养”的二哥……
1939年,时年23岁的胡耀邦被任命为组织部部长,成为当时最为年轻的高级干部。
在此期间,胡耀邦与李昭相识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1942年冬季,两人结为夫妻,随后,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他们的长子胡德平诞生了。
1944年秋季,抗日战争已进入最后阶段,局势异常紧张。某日,胡耀邦在延安后勤部主持召开会议。会议结束后,他将延安南区合作社副主任刘世昌单独留下。
胡耀邦似乎下定了某种决心,对刘世昌说道:“我有件事情要拜托你。李昭已经怀孕数月,部队可能即将奔赴新的战场,我们无法带着婴儿参与战斗。因此,在孩子出生后,我打算将他托付给老区的百姓,希望你能帮我找一个可靠的人家。”
听闻此言,刘世昌内心情感波澜起伏。胡耀邦身为中央部队的高级领导人,为了民众的翻身解放事业,竟无暇顾及自己的亲生骨肉,老区民众自然有义务承担起抚养孩子的责任。
他当即回应道:“无需劳烦他人,这孩子我愿收养。”
胡耀邦闻此,甚为欣慰,随即补充道:“将孩子托付于你,我深感安心。但有三点需你应允:一是不可再将孩子转送他人;二是若条件允许,务必让孩子接受教育;三是日后应尊重孩子的恋爱自由。”
“好!”
1945年年初,一个男娃娃出生了,刘世昌两口子按照之前说好的,准时到了胡耀邦两口子住的窑洞。
就算是刘世昌这样的硬汉,在看到孩子和妈妈分开的感人场面时,眼泪也忍不住在眼眶里打转。但他还是强忍着,挤出个笑脸,安慰着说:“你们放心,这孩子我来养,姓胡不变,等革命胜利了,我再把他还给你们。”
胡耀邦拍拍刘世昌的肩膀,说:“那当然好,不过得把胡字加上三点水,变成湖,希望他像湖水一样清澈。”
说完,胡耀邦两口子就义无反顾地去打日本鬼子了,他们不到40天的小儿子,就被刘世昌收养了(胡耀邦的大儿子胡德平也留在了后方)。
就这样,刘湖在农村这片大地上长大了,跟亲爹胡耀邦分开了十多年。
解放后,刘世昌一家搬到了青海,他一直记得胡耀邦的话,就算家里钱不多,也坚持让刘湖读书。此时刘湖也初中毕业了,刘世昌想了很久,决定把他送回北京,然后就给北京寄了封信。
过了好长时间,胡耀邦的回信终于到了。胡耀邦在信里头说刘世昌的想法不靠谱:“让刘湖去北京这主意太差劲了,你们跟孩子离得远,感情可能会变淡呢!”
但是刘世昌还是坚持自己的看法:“刘湖这孩子跟他爹一个样,学习好,人品也好,要是硬留在青海,会耽误他的前途的。”
胡耀邦两口子跟刘世昌通信了几次,最后勉强同意了,把刘湖的户口本寄到了青海。然后刘世昌亲自带着刘湖到了北京。
第一次见面,胡耀邦直接说:“老刘啊,你这决定可能不太对。”刘世昌却很坚决地回答:“就算错了,我也不后悔。”
两周后,刘世昌要回青海了。走之前,他对胡耀邦两口子提了个要求:刘湖从小在陕北长大,别太宠他,也别让他受委屈;他说话带陕北口音,别笑话他,要耐心帮他改。他还喜欢吃陕北的扁豆米汤,希望他们能经常做给他吃,要是小米不够,他会寄过来。
说完这些,刘世昌就果断地把刘湖留在北京,自己回青海去了。
胡耀邦两口子特别感动,一遍又一遍地跟刘湖说:“你一定要用你原来的名字,你是刘世昌的儿子,也是我们老区人的骄傲,千万别忘了乡亲们对你的养育之恩。”
从那以后,每到放假的时候,刘湖都会去青海看刘世昌两口子。一开始,刘世昌两口子还假装不高兴,问他为啥不跟亲生父母一起过假期。
刘湖笑呵呵地说:“我有爸爸妈妈,你们永远是我真正的爸妈,我的学生证上也是这么写的。”
最后,刘湖又成了刘世昌的儿子,他根本没想到,胡耀邦居然把儿子又还给他了。1964年,刘湖从陕西考上了清华大学化工系,从那以后,每次放假他都会回陕西去看望养父刘世昌。
咱们聊聊胡耀邦一家的小儿子胡德华,他老是念叨着自己失散多年的二哥。胡德华是1949年生的,六十年代中期,他还是个高中生,却碰上了文革时期,学业被迫中断,还被发配到农村去干活儿。
这段经历让他深刻感受到了普通百姓的不容易,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要为人民服务的决心。同时,他也明白了爸妈以前教的都是对的,还有他那在青海农村生活了那么多年的二哥,是怎么被老区人民照顾的。
这些经历让胡德华养成了不管在什么环境下,都坚持自己初衷和使命的好习惯。到了1974年,尽管处境艰难,胡德华还是靠自学考上了南京的一所大学。毕业后,他留在南京工作,直到1986年底才调到北京,回到年迈的父母身边,在一所大学里当了个普通的老师。
胡耀邦去世后,胡德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自己的家庭,总是很尊敬地说:“我比不上我爸,跟二哥比也差远了……”顺便说一下,胡耀邦夫妇还有一个女儿,随母姓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