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时期,30位活着回国的一级志愿军战斗英雄中,发展最好的人当属胡修道。为什么是他呢?
这是因为这30位一级战斗英雄里有不少在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前已经担任排、连级军官了,比如王兆才、毛张苗等英雄,他们入朝参战前要么是排长、要么是连长。
而胡修道是1951年6月参加的志愿军,并且直接赴朝参战了。换言之,他入朝参战时就是普通士兵。朝鲜战争结束后,他以普通士兵的身份一直做到了解放军第十二集团军副参谋长(正师级),然后在1988年3月离休定居徐州。
在志愿军所评选出的54位一级战斗英雄之中,胡修道被誉为“兵王”。
此绰号的由来,源于他创下了志愿军普通士兵单日歼敌的最高纪录。
具体而言,在1952年11月5日这一天,胡修道创造了单日歼敌280人的辉煌战绩,这一壮举也使他被后世的军史研究者尊称为“兵王”。
胡修道,1932年出生于四川省金堂县的一个贫困佃农家庭。金堂县坐落于成都平原之上,与省会成都市相距仅50公里,且素有“中国脐橙之乡”的美称,其特产金堂脐橙长期在抖音平台上热销。
1951年6月,年仅19岁的胡修道积极响应号召,主动报名参军,加入志愿军并赴朝作战,后被分配至志愿军第12军31师91团5连。值得一提的是,第12军不仅是解放大西南的主力部队,同时也是“第二野战军”的主力部队,而“第二野战军”的两位最高指挥官均为四川籍人士。胡修道在入朝参战初期,满怀壮志,渴望能够亲临前线杀敌立功。
实际情况却未能如愿。在胡修道入朝参战的第一年里,他几乎未能与敌人正面交锋,其所在部队的主要职责是在后方修筑道路并确保后勤补给线的畅通无阻。然而,这实际上为胡修道日后立下显赫战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尽管在那一年,胡修道所在的部队负责在后方修筑道路,但部队并未放松对包括胡修道在内的新兵的训练。相较于其他部队为期三个月的新兵训练,他们则延长至十二个月。
部队领导还经常邀请曾上前线的老兵,向胡修道等新兵介绍志愿军所面临的敌人情况,并传授文化知识。
1952年10月14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上甘岭地区发动了自一年以来最大规模的攻势。上甘岭位于五圣山主峰以南4公里处,其左侧为537.7高地北山,右侧为597.9高地,是志愿军中部战线战略要点五圣山的前沿阵地。同年11月5日,敌军出动4个营的兵力,在飞机、火炮及坦克的支援下,向597.9高地发起重点进攻。
正是在这一天,胡修道与负责搬运弹药的战士滕土生,在班长李锋的带领下,前往守卫3号阵地。
不久,班长李锋被上级调往其他阵地支援,3号阵地仅剩下胡修道与滕土生两人。随后,滕土生因负伤离开3号阵地,阵地之上仅余胡修道孤身一人。
在没有任何补给的情况下,胡修道成功击退敌人41次进攻,创造了志愿军战士一人一天歼敌280余人的纪录。当后续支援的战士抵达3号阵地时,发现胡修道的军服已被炸得破碎不堪,其全身被熏得漆黑。
1953年1月15日,志愿军领导机构正式为胡修道记特等功,并授予其“一级战斗英雄”的荣誉称号。同年6月25日,朝鲜方面亦对胡修道予以表彰,授予其“朝鲜共和国英雄”称号,并颁发了一级国旗勋章及金星奖章。
朝鲜战争结束后,胡修道被选派至军事院校深造,嗣后长期在第12军服役。在其军旅生涯中,胡修道历任班长、排长、副营长、团副参谋长、副团长、副师长及集团军副参谋长等职务,直至1988年3月正式离休。
离休后,胡修道决定定居于江苏徐州,这一选择主要基于当时第12军机关驻地亦在徐州。
1954年,第12军自朝鲜归国后,最初驻扎于浙江金华,随后二十年间,军部在淮阴与合肥之间多次迁徙。1978年,原驻防徐州、隶属于济南军区的第46军调防至山东潍坊。为确保徐州这一军事重镇的安全,隶属于南京军区的第12军随即入驻徐州。
胡修道在离休之后,仍频繁深入基层连队,为官兵们作传统教育报告。同时,他还兼任多所中小学的名誉校长或校外辅导员之职,并被聘请为徐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主任。
2002年3月,胡修道在南京逝世,享年7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