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正值孙中山先生诞辰90周年之重要时刻,周恩来总理专程前往位于北京香山的孙中山先生衣冠冢进行参拜。
在此地,周总理遇到了一位特别的守陵人,并与其一同前往瞻仰了衣冠冢。
这位守陵人已在此默默坚守近三十年之久,其忠诚与奉献精神深得宋庆龄先生的赞赏,宋庆龄先生甚至特意命人为其篆刻了一枚图章以表敬意。
那么,这位守陵人究竟是何许人也?为何能够同时获得周总理与宋庆龄先生的尊敬与礼遇呢?
谭惠全曾是孙中山先生忠心的护卫,早在北伐之前就曾救助过孙先生。
1922年,孙中山计划北伐,却未察觉陈炯明已有背叛之意。孙中山命陈炯明参与北伐,陈炯明却拒绝并以辞职相威胁。孙中山撤销了其广东省长、粤军总司令、广州政府内务部长的职务,仅保留了陈炯明陆军部长的职位。
陈炯明因此心生怨恨,背着孙先生与直系军阀吴佩孚勾结,密谋叛乱。尽管有人提醒孙先生提防陈炯明,但他因政治分歧并未相信陈会叛变,未加防范。
北伐军离开广州后,陈炯明带领25000人马在广州肆意破坏,孙中山与宋庆龄当时正居于观音山上的粤秀楼。随着叛军逐渐包围观音山,6月16日,在部下的劝说下,孙先生最终同意突围。
为了协助孙先生争取时间,宋庆龄选择留下与敌军周旋,而孙先生则在秘书、参谋及特务队长的护卫下,成功地从敌人的封锁中突围。
据史料记载,孙先生突围时仅有这三人保护,但宋庆龄后来确认,还有另一人参与了孙先生的突围行动,那就是谭惠全。
谭惠全作为孙先生的贴身卫士,且具备武术背景,身手不凡。突围时,孙先生化装易容,而谭惠全作为本地人,一口地道的广东话使得他不易引起敌人的怀疑。
在突围过程中,秘书和参谋长负责随行,而谭惠全则肩负起确保孙先生安全的重任。
宋庆龄也安然无恙地度过了这次危机,1923年,她特地赠予谭惠全一枚图章以示感谢。图章上刻有“谭卫全章”四字,这是宋庆龄特意设计的,旨在表彰谭惠全在护卫孙先生时的卓越贡献。谭惠全对这枚图章珍爱有加,珍藏了许多年。
据资料记载,谭惠全之所以未在掩护孙先生突围的历史记录中被提及,是因为其他三位均为军官,而谭惠全无官职,故未被记录在案。
1924年,正值中华民国成立十三周年纪念日及授勋仪式,孙中山先生在典礼上表彰了在平定陈炯明叛乱中立下功勋的卫士们,并向他们颁发了勋章。在荣获勋章的卫士名单中,“谭卫全”赫然在列。
此后,谭惠全对孙中山先生的保护更加尽心尽力。1924年,当孙中山先生前往北京与冯玉祥等人商讨国家大事时,谭惠全全程陪同并提供保护。然而,令他深感痛心的是,孙中山先生在此期间一直被重病困扰,最终于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不幸病逝。
谭惠全悲痛欲绝,他始终忠实地跟随孙中山先生,将他视为自己的信仰。孙中山先生生前,他是他的卫士;先生去世后,他依然坚守在孙先生的身边,为他守灵。
当时,南京中山陵尚未竣工,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暂时安放在香山碧云寺。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国民党领导权交到了蒋介石手中,他继承了孙中山先生的遗志,继续领导北伐。
在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奉军势力大增,张作霖带领奉军进入关内。1927年下半年,宁汉两派合并,蒋介石发起了第二次北伐,国民革命军大败北洋军。
奉系的张宗昌在军事会议上愤怒地提出要破坏孙中山先生的遗体,他甚至冲到碧云寺,对孙中山先生的灵柩恶言相向:“你过去总是讲革命,现在却让我的地盘越来越小,总有一天我要砸碎你的棺材,以解我心头之恨!”
谭惠全听闻此事大为震惊,担心张宗昌一时冲动,真的会对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做出不敬行为,于是他急忙前往张学良的府邸。
张学良首先安慰了谭惠全,并承诺若再有紧急情况,务必及时通知自己,他会竭尽全力保护孙中山的遗体。随即召见张宗昌,严正警告他不得再在碧云寺滋事,孙中山的遗体这才暂时脱离了危险。
谭惠全与守灵处主任李荣等人商讨后,打算先将孙中山的遗体暂时移至协和医院,但院长指出那里也不够安全,奉军随时可能闯入。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大家决定采取调包计策,秘密准备了一副棺材,将孙中山的遗体暂时隐藏到附近的山洞中。
1928年,张作霖在皇姑屯遭遇日军袭击不幸身亡,随后,谭惠全等人遵循安排,将孙中山先生的遗体重新安放于碧云寺。
次年,中山陵竣工,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准备移送南京安葬。1929年5月,宋庆龄与孙科亲临香山,筹备移灵事宜。面对谭惠全,宋庆龄眼含泪光,对其及团队多年来的日夜守护表示深切感激,确保了遗体的完好无损。
鉴于谭惠全已逾五十岁,往返不便,宋庆龄提议他继续留在香山碧云寺,负责守护孙中山先生遗体的衣冠冢,该衣冠冢将安放于碧云寺金刚宝座塔内。谭惠全虽感不舍,但仍毅然应允。自此,谭惠全定居于碧云寺金刚宝座塔下的居所,默默守护着孙中山先生的衣冠冢。
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碧云寺划归北京市园林局管理,谭惠全正式成为国家职工,生活条件得以改善。1956年,在孙中山先生诞辰90周年之际,周恩来总理亲临碧云寺参谒衣冠冢,谭惠全满怀喜悦地接待了周总理。
他身着孙中山先生于1912年颁发的制服,佩戴着宋庆龄亲自授予的平叛奖章,周总理一眼便认出了这些遗物。经详细询问,得知谭惠全已在此守护三十余年,周总理对其忠诚不渝的精神表示高度敬佩,并与其亲切交谈,关切地询问了他的家庭情况。
由于生活艰辛,许多守灵人相继离去,唯独他坚持到了最后。
周总理听闻此事后,沉思片刻,询问谭惠全过去是否还有恩饷。
谭惠全回答说确实有,原本由国民党发放,但自抗战爆发后,他们的薪金便中断了,这也是守灵人纷纷离开的原因。幸运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又开始向他发放工资,勉强能够维持生计。
周总理询问他当时每月领取多少,谭惠全答道是40元,周总理又问是否是银圆,谭惠全点头确认,周总理随即表示:“这笔钱,人民政府将会补发给你。”
自抗战爆发至1956年,近二十年的艰难岁月里,谭惠全始终坚守岗位,周总理认为应当给予他补发工资。
谭惠全本以为周总理只是随口一提,不料从那时起,他的工资每月都增加了40元,直至1961年他去世,这笔钱从未间断。因此,他成为了园林系统中收入最高的工人。
谭惠全既感激又感动,他感慨周总理的细心与博爱。特别是当他们一同登塔时,周总理担心他年事已高,亲自搀扶,这让他深感新中国有如此领导人,是国家和人民之福。他更加确信,只有共产党才能实现孙中山先生的遗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
1961年,88岁的谭惠全在北京逝世,他那精彩而平凡的一生,就此画上了圆满的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