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仿真复制是一门古老的技艺,是抢救和保护珍贵档案资源,传承和传播档案文化的重要技术手段。仿真复制对珍贵档案起到再生性保护作用,赋予档案原件第二次生命,拓展了档案保护及开发利用的空间,促进档案文化的深度开发和多元宣传。黄石市档案馆仿真复制工作有10多年的历史,作为唯一的地市级代表队参加了中国档案学会主办的首届全国档案仿真复制技能大赛,并获得了优秀奖。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四个好”“两服务”的批示精神,践行档案工作“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宗旨,黄石市档案馆依据馆藏档案保管情况和珍贵档案利用情况,分批次开展档案抢救性保护工作,让书写在档案里的文字活起来,重现历史档案的温度,充分展现档案的文化魅力。通过开展档案征集、档案展览、档案文创产品制作以及国家重点档案保护科研项目申报和管理等,探索出了一条自主开展档案仿真复制工作的道路。2014年,在湖北省地市级档案系统中率先引入档案仿真复制技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成立了湖北省地市级首家档案仿真复制工作室。
仿真复制是黄石市档案馆的一项重要工作和特色服务。黄石市档案馆始终坚守保护档案资源,切实为民服务的初心,秉承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不断提升手工仿真和数字仿真技术,将仿真复制工作做精做优。先后投入400万元,致力于档案仿真复制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仿真复制室从60平方米扩展到200多平方米,购置了专业的EIZO显示器、意大利美特思高精度扫描仪和爱普生大幅面彩色喷墨打印机、爱色丽X-rite i1Pro2校色仪、色差仪、戴尔图形工作站、图像处理软件等高性能的仿真复制软硬件设备。注重仿真人才队伍培养,邀请行业专家授课,派员赴湖北省档案馆参与档案仿真、档案修裱等技能培训。仿真复制专职人员,数年如一日潜心研究仿真复制技术,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使仿真复制技术得以接续传承和创新发展。近年来,黄石市档案馆制作的万余件仿真复制件被广泛运用于第十一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全国工业旅游创新大会、长江中游三省红色档案珍品展、黄石建市成就展等十余个大型展览,以及《英勇的红三军团》和《红色记忆——黄石党史故事》等党史宣教活动中,制作的华新老股票等文创产品被用于地方招商引资、文博交流等重要活动。仿真复制工作展现了黄石市档案馆保护和开发档案资源的初心和决心,也为湖北省内黄冈市档案馆、咸宁市档案馆举办展览、抢救革命历史档案等提供了仿真复制技术支持,增强了馆际交流与合作。
仿真复制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工作,黄石市档案馆高度重视仿真复制工作的组织实施和制度管理,强化全流程管控和安全利用,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提升仿真复制专业化和精细化水平。今年5月,中国档案学会发布了《关于举办档案工匠技能(档案仿真复制)大赛的通知》,黄石市档案馆积极响应,踊跃报名,全力备赛。
在初赛环节,黄石市档案馆选取了一份百余年前的湖北水泥厂“龙头股”档案来制作仿真件。通过对显示器、扫描仪和打印机等设备进行校准,制作ICC特性文件,对色彩在不同设备间的传递进行全过程闭环控制,保证颜色传递的一致性,严格规范图像采集、图像处理、图像输出、后期制作等环节,完成了初赛仿真件作品制作。以老股票仿真件制作为媒介,精心拍摄了参赛视频《技术赋能 档案“重生”》。馆长陆柱国重视仿真复制参赛事宜,多次召集会议讨论脚本撰写和视频内容拍摄,亲自把关审核,不断优化完善视频展现内容和形式。经过不懈努力,黄石市档案馆作为唯一的地市级代表队入围决赛。
8月25日至26日,由中国档案学会主办的档案工匠技能(档案仿真复制)大赛决赛在上海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13支档案仿真复制队伍同台竞技。决赛分为知识测试和实际操作两个环节,理论知识测试为半个小时内完成仿真复制基础知识笔试答题,实际操作环节为在3.5小时内完成1幅大幅面国画和2件文书档案的仿真复制。黄石市档案馆代表队由分管领导贾生良带队,派出袁晓静、朱玲和邱龙盛3名同志参赛。参赛队员均为85后,第一次参与全国工匠技能大赛。比赛前夕,参赛队员认真学习思考档案仿真复制业务知识,反复研究揣摩档案载体、尺寸、色彩、做旧等细微处的不同,比较各类图像输出载体的差异,熟练操作色彩管理软硬件设备,积极向行业专家和仿真同行以及设备厂商请教学习,不断精进仿真复制技术。
中国档案学会主办的2024年档案工匠技能(档案仿真复制)大赛黄石市档案馆代表队,由总编审贾生良带队(左二),参赛队员袁晓静(左一)、朱玲(右一)、邱龙盛(右二)
袁晓静,专职从事档案仿真复制工作11年,擅长大幅面图像拼接技术、复杂色彩处理、后期做旧、文创产品设计开发等,自学修裱技能,摸索出茶叶浸汁、涂色仿旧等技巧,制作的仿真件“形神俱似”。仿真复制实战经验丰富,曾独立制作长卷水墨画《五祖寺》(长443cm,宽116.6cm),8m长的“黄石版清明上河图”——《远眺长江》等,制作的精美仿真件被运用到十余个大型展览中。袁晓静在决赛中是主力担当,主要负责图像采集、图像处理、质量检查等,运用图像处理软件对数字图像进行剪裁、拼接、调色等,使色彩管理达到“所见即所得”的效果。
朱玲,云南大学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为档案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从事档案工作12年,具备一定的档案理论研究功底和实践经验,擅长档案实体管理和档案信息化建设等,在档案类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档案保护课题研究3项。在决赛中主要负责仿真复制理论知识测试和档案前期整理和后期做旧、填写《档案仿真复制流程作业单》等。
邱龙盛,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从事电脑软件行业10年,擅长仿真复制软硬件设备调试、数字图像处理等技术。在档案仿真复制方面是个新手,但善于学习总结各类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掌握了仿真复制相关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在决赛中主要负责设备调试、文书档案图像采集、数字图像处理等工作。
参赛中的黄石市档案馆代表队
在紧张的决赛现场,黄石市档案馆领导和同事实时观看直播鼓舞打气,参赛队员相互鼓励,默契配合,各展所长,充分展现出了团结协作、勇于挑战的精神风采,最终获得了全国档案工匠技能(档案仿真复制)优秀奖。
档案工匠技能(档案仿真复制)大赛颁奖
赛后,参赛队员纷纷表示,能够参加首届全国档案仿真复制比赛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作为档案保护技术领域的全国性赛事,这次比赛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磋技艺、交流学习、互促互进的平台,打开了一扇了解档案保护技术的窗口,吸引更多的人重视、继承和创新档案仿真复制技艺。通过参加比赛,队员们收获了友谊,看到了老一辈仿真复制工作者的兢兢业业、精益求精,也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今后将继续高标准,严要求,以匠心践初心,努力钻研仿真复制技术,成长为知识型、技能型和创新型的新时代档案工作者;参赛队员认为,仿真件是一点点打磨出来的,是时间、经验和技术长期浸润的结果,是经年累月的实践摸索。无论仿真复制的技艺是否热门,其传承的价值是永恒的,其蕴含的学问是学无止境的,仿真复制工作者应树立匠人精神,增强档案保护技术、艺术鉴赏、计算机应用操作等技能,不断丰富和提升综合技能,沉心静气,去学习、思考、实践、成长,用心做好档案仿真复制工作,为档案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按照中国档案学会配合国家档案局开展对“三支人才队伍”、全国档案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深入宣传的计划安排,“档案文化学堂”公众号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将跟踪并宣传报道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以及“三支人才队伍”中“坚守初心使命,忠诚履职尽责,奋力拼搏奉献”,积极服务党和国家事业中涌现出的可敬可赞可学的先进典型,突出先进典型中的模范引领作用,激励档案从业人员进一步增强做好档案工作的神圣感使命感荣誉感,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奋发有为、锐意进取,为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编辑:兰小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