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学术 | 数智化驱动:档案文化服务的创新应用研究

文摘   2024-10-11 09:00   上海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索数智技术在档案文化服务中的创新应用模式,为档案文化服务机构的数智化转型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研究通过分析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在档案资源管理、智能检索、个性化服务等方面的具体应用,展示了数智技术驱动档案文化服务创新的实践成果和经验。同时,探讨了档案文化服务机构在数智化转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数智技术;档案文化服务;创新驱动;数智化转型

0 引言

信息化时代,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技术的发展引领社会进入数智时代[1]。《“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强调,为应对档案工作的短板,需推动档案高质量发展,这与档案文化建设紧密相连[2]。在数字化背景下,公众对档案文化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档案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数智技术为档案事业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和先进的分析工具,突破了传统档案管理在信息存储和检索方面的限制。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档案信息管理得以智能化,实现精准检索和个性化推荐,从而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随着社会公众对档案文化服务需求的多元化和个性化,数智技术提供了满足这些需求的可能性。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用户期望获得定制化的文化体验。通过分析用户行为偏好,可以更精准地满足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服务[3]

本研究旨在探索数智技术在档案文化服务中的创新应用,为档案文化服务机构的数智化转型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希望推动档案文化服务行业的创新发展,更好地满足公众对档案文化服务的需求。

1 理论框架:数智技术与档案文化服务的融合

1.1数智技术的概念与内涵

数智技术是近年来的热点概念,虽然在学术界尚无统一定论,但综合现有研究可理解为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的融合,旨在通过数据深度挖掘和智能算法应用实现信息高效处理与智慧应用。该技术的核心由数据、算法、算力和应用场景构成。数据是信息的源泉,算法是挖掘数据潜能的工具[4],算力是处理能力的体现,而应用场景则是技术价值实现的场所。

1.2档案文化服务的特征与需求

档案文化服务,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部分,其特征包括资源性、公益性、专业性和多样性。它依赖于丰富的档案资源,旨在满足公众对档案信息的需求,提供专业的档案管理,并以多样化的形式提供服务。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档案服务正变得更加智能化,提高了服务的便捷性和效率。面对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档案文化服务正面临资源数字化、服务智能化和体验多样化的挑战[5]

1.3 数智技术对档案文化服务的潜在影响

数智技术对档案文化服务的潜在影响主要体现在资源管理、服务模式和用户体验三方面。在资源管理方面,能实现档案资源数字化存储和智能管理,提高利用效率和共享水平。在服务模式方面,可以推动传统服务模式创新和升级,如通过个性化定制服务满足多元化需求,通过知识图谱服务提供更全面档案信息。在用户体验方面,能提升档案文化体验,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提供沉浸式档案展览体验,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实现交互式档案解读。

图1 民国地方文献知识图谱查询

1.4 数智技术驱动档案文化服务创新的理论基础

数智技术在档案文化服务创新中的理论基础包括信息资源管理理论、服务科学管理理论和用户体验设计理论。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为档案资源的规划和管理提供了理论指导。服务科学管理理论关注服务系统的构建和管理,为服务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支持。用户体验设计理论强调用户中心的设计,为提升服务体验提供了理论支持。这些理论构成了探讨数智技术在档案文化服务中应用和创新路径的理论框架。

2 数智技术在档案文化服务中的应用探索

2.1 大数据分析与档案资源的深度挖掘

在数智化时代,档案文化建设的内涵得到了拓展,表现方式也更加多样。相比传统档案工作,大数据分析技术在数据采集、存储和分析环节作用显著。它能高效采集海量档案数据,处理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为档案文化建设提供全面准确的数据基础[5]。其存储技术可解决传统存储瓶颈,支持档案数据长期保存与快速检索。分析技术能挖掘数据潜在价值,为档案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决策支持。

2.2 人工智能与档案服务的智能化提升

在档案文化建设中,信息化技术可实现原始档案电子化存储,方便查阅与变更,利于资源共享。人工智能技术在档案服务中主要体现在智能检索、咨询和管理方面。智能检索利用自然语言处理和信息检索技术,提高查询效率和准确性,实现从关键词检索向语义检索转变。智能咨询通过构建知识图谱和智能问答系统,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档案咨询服务。智能管理应用于档案分类、编目和鉴定等环节,提高自动化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文档丢失和疏漏。

图2 RFID智能档案柜

2.3 虚拟现实与档案文化的沉浸式体验

数智化技术推动虚拟现实技术在档案文化服务方面的应用,体现在虚拟展览和场景重建。虚拟展览让用户获得沉浸式、交互式体验,感受档案蕴含的历史与文化。虚拟场景重建可还原历史情境,用户能直观了解事件背景和演变过程,深化用户对档案文化的认同感。这些应用丰富了档案文化服务形式,提升了用户参与度和体验感。

图3 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元宇宙展厅

2.4 数智技术在档案文化服务流程再造中的应用

业务流程自动化和服务渠道多元化是数智技术在档案文化服务流程优化中的主要体现。业务流程自动化可利用数智技术实现档案接收、整理、鉴定等流程的自动化处理,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服务渠道多元化可利用数智技术拓展服务渠道,如通过移动应用和社交媒体提供在线展览和远程咨询服务,方便用户随时随地获取档案文化服务。

数智技术使档案文化建设更具多样性,在档案文化服务中的应用前景广阔。随着数智技术不断发展成熟,其在档案文化服务中的应用将更加深入,为档案建设事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图4 数字档案室架构

3 结论与展望

3.1 主要研究发现与结论

数智技术在档案文化服务中的应用具有创新效应[7],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了资源管理和利用效率,推动服务模式变革与用户体验优化。此外,数智技术让档案文化服务更具智能化、个性化。智能检索等技术帮助用户快速获取信息,用户画像等满足个性化需求[8]。虽然面临技术与业务融合、数据安全等挑战,但也明确了未来方向。

3.2 数智技术驱动档案文化服务创新的挑战与对策

数智技术驱动档案文化服务创新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现有档案人才队伍能力不足,档案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问题突出等。为确保档案文化建设健康发展,我们需要正视挑战。档案工作者要提升数智技术应用能力,相关机构可通过技术培训和研讨会促进知识经验共享;政府和相关档案组织需建立健全法律规范和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如制定管理规范、加强安全措施;加强与高校合作,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总之,需采取综合措施,积极应对挑战,发挥数智技术驱动作用,实现档案文化服务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严亮.大数据时代档案文化建设的内涵、特征与实现路径[J].兰台内外,2024(13):19-21.

[2]苏碧莹.“新的文化使命”视阈下档案文化建设的时代内涵与实践理路[J/OL].档案与建设.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2.1085.G2.20240313.1041.002.html.

[3]屈强.数智时代数字化文化档案资源开发的时代价值与建设路径[J].兰台内外,2024(11):25-27.

[4]杨文刚.大数据背景下档案馆的建设研究[J].山西档案,2016(4):67-68.

[5]周耀林,赵跃.面向公众需求的档案资源建设与服务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

[6]麦郁珊.信息时代档案文化建设现状及其发展探析[J].兰台内外,2023(36):22-2任越,袁蕾涵.新发展格局下数智赋能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方向探析[J].北京档案,2023(12):6-10.

[7]高彩娇,李秀霞.我国智慧图书馆研究热点与演进路径可视化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0(9):5-12,19.

[8]张建梅,高瑜.新时期档案文化建设的反思与路径优化[J].兰台内外,2023(24):43-44,47.


 




文章收录于:《中国档案学会2024年度学术论文集——档案文化篇》
































 李红晓 


李红晓,女,汉族,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图书情报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新兴技术识别与预测。


 导师:沈桂兰 


沈桂兰,女,博士,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科技前沿识别、大数据分析、文本挖掘、社交网络分析










“全国短视频展播”征稿
在第十七个“6·9”国际档案日到来之际,全国各地的兰台人以各种形式庆贺自己的节日。令人欣喜的是,今年各地档案部门纷纷推出短视频,宣传档案事业成就,密切与社会公众的关系,提升社会公众的档案意识,普及档案专业知识,推广档案文化建设成果,集中展现了“筑梦现代化 奋斗兰台人”的精神风貌。今年的短视频数量不仅较往年有了急剧的增长,表现形式也更加丰富多样,同时,制作者也尝试利用AIGC等数智技术生成文字、音频和视频,极大地丰富了短视频的内容,提升了短视频的表现力。在国际档案日宣传周期间,“档案文化学堂”公众号搜集各档案部门发布的专题短视频,在公众号上集中展播,同时,也欢迎各档案部门踊跃投稿。
邮箱:cacs0712@126.com

 “ 档案文化学堂” 稿约 
本公号档案要闻、档案学术、档案教室、档案追踪、档案精品、局馆风采、专业巡礼、档案达人、文史达人、档案新秀、文创逸品、档案荐书、新书速递、史地趣话、掌故逸闻等与您长期有约,欢迎赐稿!
邮箱:cacs0712@126.com





创作团队
撰稿:李红晓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

编辑:兰小妹

总编审:董焱

 如需转载请标注来源 
 “档案文化学堂”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档案文化学堂
中国档案学会档案文化专委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