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档案法》以及《档案法实施条例》的施行,为档案部门提出契合时代主题的发展命题,档案部门如何利用档案文化与城市记忆的关系,让二者在具体实践中融合发展、互为借力,不断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本文从档案部门的角度探讨一种档案文化与城市记忆互融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档案文化;城市记忆;互融思路
1 以档案为基底探索档案文化与城市记忆联结点
1.1 具象化的档案作为档案文化来源和城市记忆载体
档案史料作为社会发展的真实凭证,记录着城市变迁、红色血脉和发展样貌,这些具象化的档案蕴含着生动的中国精神和中国故事,从中集结和升华出档案文化资源。城市记忆的载体也是流动的、丰富的,实实在在地反映着一座城市的时间与空间、硬件与精神。
益阳市档案馆大楼
1.2 抽象化的档案文化与城市记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档案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奋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城市记忆作为公众的独特城市记忆,呈现着城市地域发展的历史源流,城市记忆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从历史上来看一方面源于城市居民的口口相传,另一方面则源于档案史料;从现实上来看它又充分融入现代化城市建设,与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息息相关、环环相扣。
1.3 档案史料的独特集聚效应
档案史料在档案文化与城市记忆的互融中扮演着重要的联结作用,从小到一份档案的微观层面切入,大到宏观领域文化自信的精准对接,档案史料也同时成为城市记忆体系构建的必然要求和必然选择,凝聚着城市的历史精神、时代精神,与档案文化互联互通,充分发挥集聚效应在时代的碰撞中协同联动,共同服务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1]。
2 档案文化与城市记忆辐射互动
档案文化资源成果以爱教基地、研学基地、档案编研书籍等形式,在空间里和时间上与公众形成互动,其亲民性和展示性可以压缩档案在民众心中的陌生感和距离感,让其可知可感,同时辐射成为城市记忆的一部分,以其独特地域性进行公共服务能力供给,达到缩小公共文化服务差距的效果[2]。
以档案史料为基地的辐射互动
以档案文化资源成果为点状极核,以点带面、以面融城,联动地域范围内城市记忆硬件体(如档案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铺展城市文化、城市记忆、档案记忆的受众面,形成点状矩阵,打通档案传统与现代的交融空间,让受众可以在档案文化资源空间内由点及面至城触发城市记忆。
位于益阳市档案馆内的曾三同志档案陈列馆
3 档案文化联结城市记忆互融路径构建
3.1 点的支撑:内容的转化与互嵌促成利用支点
3.1.1 档案文化资源有效转化为城市记忆载体
从档案部门的角度来说,要让档案文化资源最优化配置,第一步是扩充档案文化资源库,让档案文化资源更多被挖掘被编研。城市记忆的载体与档案文化资源通过档案史料联结,应努力促成从档案文化资源的角度总结、提炼、整合城市记忆[3]。
3.1.2 时间与空间的内容价值互嵌
作为城市记忆载体的建筑,向公众精准展示文化历史、唤醒公众的城市记忆则需要对档案文化资源的内容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利用时间与空间的互嵌性,又及城市历史建筑实体与档案历史时间文化资源的内容价值互嵌、实体档案资源与城市记忆链路的内容价值互嵌,充分利用抽象的和具象的档案文化和城市记忆,形成文化互嵌内容支撑点让文化资源更多地转化利用[4]。
作为支点的内容转化与互嵌
3.2线的连接:探索联动方式延伸发展链路
3.2.1 档案文化因子与城市记忆细胞
档案文化因子与城市记忆细胞对应,都是组成档案文化或是城市记忆的最小单位,公众对于档案文化的一次感悟一阙笔迹,或是城市记忆的一句乡音一座建筑,散落在各处,等待组合成完整链条的档案文化与城市记忆。档案文化因子与城市记忆细胞具有独特的集聚能力,能引发公众对相关事件、时间点或是人物的思考,而让其为档案文化和城市记忆的完整、准确、延展发挥最大效用则有赖于档案工作者更具创新性地开展工作。
3.2.2 延伸因子和细胞的抓手和发展链路
档案文化因子与城市记忆细胞的部分或整体系统聚合,是时间与空间的不同排列组合。利用综合体建筑、跨界融合等方式链路,着力让这些链路有效连接,延伸档案文化因子和城市记忆细胞抓手,从而形成更大的档案文化和城市记忆效应,让公众更多地感受档案文化和唤醒城市记忆。
链接档案文化因子与城市记忆细胞
3.3 面的融合:城市记忆档案圈层
3.3.1 公众的重要“在场”
从公众本身出发,在时间和空间里继续发展,形成公众→档案文化→城市记忆→公众思考的循环。受众在参观时,被动接受展陈内容和形式。而档案编展开发必须立足于提高受众主动性,使受众愿意与展陈进行互动,方能形成沉浸式、互动式“在场”体验[5]。创新体验使受众被动参观演变为主动参观,重要“在场”体验提升展陈服务性和创新性,使城市记忆档案地图如同一本打开的书,受众翻阅的同时则同时开启自身“在场”记忆,城市记忆涌动其中。
位于益阳市档案馆的“益阳城市记忆图片展”
3.3.2 历史维度与现实维度互融
以档案为基础,通过一份份档案让文化的触角逐渐延伸,链接城市记忆,圈层是空间的,也是时间的、历史的,城市的过去与现在,通过档案文化的接触点进行延伸,最后形成螺旋式上升的局面[6]。
党纪学习教育活动、乡村振兴、红色档案资源体系建设等,都在现实维度上对档案文化开发与城市记忆载体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在现实维度档案文化开发不仅要紧扣现实政策、制度的风向,还应观照档案部门的先进经验进行策略调整和完善。比如常态化长效化的党史、党纪学习教育活动,在现实维度中实现城市记忆的积累,同时发挥档案文化的现实教育作用。
3.3.3 单点聚合与链路延伸成就城市记忆档案圈层
以档案文化资源为原点,历史与现实作为横纵坐标轴,通过博物馆、纪念馆等硬件载体联动空间,人物、事件等软件载体联动时间,促成单点聚合和方式链路的延伸,以此联动形成城市记忆圈层[7]。在展陈中,根据联动的城市记忆点画出红色地图、历史人物地图、历史地域图等,圈出受众感兴趣的相关联区域以供参考,促使档案文化资源与城市记忆点充分互动。
互融的终点——形成城市记忆档案圈层
4 结语
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用创新的表达和诚心呈现赋能,紧跟受众需求,搭建桥梁联动城市记忆体系,完成档案文化资源转化、互嵌、链接、联动。档案工作者们积极联动历史与现实、软件与硬件、横向和纵向,让城市记忆体系辐射全局,共同助力城市文化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文章收录于:《中国档案学会2024年度学术论文集——档案文化篇》
李幸
作者:李幸,女,汉族,现就职于益阳市档案馆,湖南省青年档案业务骨干。主持省级档案科技项目1项,获国家档案局国际档案日主题征文优秀奖1个,获中国档案学会年度学术征文一等奖2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2个,在各类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篇。
编辑:兰小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