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坑文化专辑】民间传统习俗(喜事篇之结婚)‖钟贤姜 凌传丰 整理

文摘   2024-08-19 07:00   江西  


 展示地域风情的文化名片 


主办单位:寻乌县文化馆

刊名题字:赵永金

微刊期数:【第1240期】

民间传统习俗(喜事篇之结婚)

◎钟贤姜 凌传丰 整理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民间传统风俗中的应酬文化极为盛行,尤其在农村地区,这一文化现象尤为突出。那时,农村百姓大多以农耕为生,聚居在老屋或老祠堂周围,这种紧密的居住环境促使邻里间关系格外亲密,人情味浓厚。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办理红白之事时,村民们都会相互帮忙,共同操持,从筹备物资到仪式进行,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邻里之间的互助与关爱。大家齐心协力,为一场场重要的人生仪式忙碌着,不仅展现了浓厚的乡土情怀,也体现了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这种应酬文化不仅是地方习俗的体现,更是维系农村社会关系的重要纽带。

在我居住的老家南桥珠村的那些年,每当遇有婚丧嫁娶,我大多会被请去担任主持工作。在喜宴方面,无论是结婚宴、满月宴、寿诞宴还是乔迁之喜,我都曾担任过翰仪(又称掌翰、司翰,俗称帖房先生),负责喜事全程的事项安排,包括行书写帖和仪式主持等。而在丧礼方面,我则担任文教(俗称礼教先生),这一工作责任重大且庄严肃穆。无论是喜宴还是丧礼,这两项工作程序都极为繁琐,不仅需要熟悉各种礼仪和习俗,还要细心周到,因为它们是全程仪式过程的总指挥。

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村民们大多迁出农村前往城市发展创业,农村的应酬习俗也逐渐简单化,尤其是各类帖式均已删繁就简。我迁居异地后,便很少再接触家乡的应酬活动。偶尔回乡,目睹那些简化了的仪式,我不禁感慨万千,真正掌握传统应酬文化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

在寻乌,比较流行的民间应酬中,谢竹铭先生编撰的《应酬从俗》,刘淑士先生编撰的《寻邬应酬须知》,民国时期均作为乡土教材被广泛应用和流传,因而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虽然不同地方在应酬习俗上有些许差异,但南桥周边村庄的民间习俗基本都大同小异。为了使这一宝贵的民间应酬文化不至于失传,在乡贤凌传丰、刘荆州、凌文汉、谢权丰、钟文彪等先生的热情鼓励和支持下,我决定将自己掌握的民间应酬习俗知识,结合自己在实践中的积累与感悟,整理出一篇以满坑村为代表的《民间传统习俗》文章。我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运用这些传统习俗,为继续传承与弘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一、结婚习俗

1.媒人

媒人俗称“媒婆”、“媒人婆”、“冰人”、“红娘”、“月老”等。

据史料记载,媒人这种古老的职业,早在上古时代就已经岀现。随着婚姻制度的逐步规范,媒人在婚姻缔结程序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中国古代社会,婚姻讲究明媒正娶,无媒不成婚。若结婚不经媒人从中牵线,就会被视为不合礼制。即使男女双方私下两情相悦,也会假以媒人之口登门说媒,经过一系列的流程,方可行进行结婚大礼。因此,古时候的媒人自然深受人们的尊重与信赖。

自古道:“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是人生重要的组成部分,除组建家庭外,还有情感寄托、社会认可与尊重、传宗接代等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社会、‌文化和个人现象。在促成婚姻的过程中,媒人起着牵线搭桥的作用。她们不仅帮助男女双方相识,还参与从托媒到归门的整个过程,包括在双方之间跑腿、联络、协调、细节的沟通、喜庆气氛的营造、吉祥话语的烘托等,直至完成所有的结婚流程。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南桥各村落适龄青年的婚姻大部分人靠亲戚朋友撮合,少数由专业媒人婆(或媒人公)牵线成婚。因此,在满坑村被公认的职业媒人并不多,比如窝里的凌燕光就是其中之一。



2.结婚过程

⑴ 托媒

当男青年到了适婚年龄,其父母往往会嘱托亲戚朋友或职业媒人去打听哪家有适婚女青年。一旦发现有合适的、年龄相当且非同宗的适龄女青年时,媒人便会向男青年及其父母反映女方的基本情况。在获得男方家庭的认可后,媒人就去女方家详述男青年以及其家庭情况,并且凭借能言善辩的口才努力争取女方家庭的同意。

⑵ 小看(偷看)

适婚男女通过媒人婆的说合后,双方家长便会择日相约到某集市或公园见面。女子一般比较害羞,会站在稍远之处打量男子的外貌,如果合眼缘,便会示意媒人跟对方进一步接触,男子亦是如此。要是男女双方彼此均有好感,男方便会主动款待女方一家(若双方或其中一方不满意,则不会一起共进午膳)。当双方同意继续深入交往时,男方为表诚意,会给予女方一个红包和一些礼物作为见面礼。此时,双方家长各自写岀适婚儿女的生辰八字(这被称作“问名”),请地理(风水)先生进行分析,若双方生辰八字契合,则认为“合婚姻”,并写下庚书(俗称为“婚单”),意味着这门亲事可以进一步发展。接下来,男方会选定吉日委托媒人告知女方进行“大看”。

⑶大看

按照旧俗,在双方家长约定的“大看”之日,男方家及部分至亲在媒人的陪同下,携带厨师和酒菜等前往女方家设宴,款待女方全家及至亲,这种习俗被称为“大看”,也叫“订婚”,意味着双方家庭正式谈婚论嫁。此时,男女双方相互认识对方的亲戚,并赠送见面礼。女方会依据习俗以及与男方商定的结果列出彩礼清单,其中涵盖女方家操办婚宴所需的鱼、肉等食材,还有孝敬双亲的“恩恤礼”(即彩礼)以及置办嫁妆的费用等。同时,适婚男女还会互赠信物以及联系方式。

⑷ 睬家场

“睬家场”亦叫“拉屋场”,是指女方受男方的邀请,在家人和媒人的陪同下前往男方家中,主要是了解男方的家庭状况,熟悉亲戚和邻居等等。女方通常由妯娌、婶婶带上几位亲人一同前往男方家里。在睬家场期间,女方及其家人通常会在男方家留宿一晚(但两位准新人不会允许同房居住)。通过睬家场对男方情况进一步了解之后,就得看女方的意见是否同意确定终身大事。到了第二天,当女方及其家人返回时,男方会给女方一行人发红包,俗称为“打发”。

⑸ 送酒席

通过“睬家场”确定终身大事之后,男方家会择日再次叫上亲人和厨师,携带酒菜等所需食材前往女方家(现今多数在酒楼)置办酒席,宴请女方的族人和亲戚。与此同时,男方还需要给女方的每一位家人或亲戚发红包,以此表明这桩婚事已经确定,不过红包的金额会依据关系亲疏程度而有所不同。另外,男方还要给女方的母亲和奶奶各购置一块布料(或买一套衣服),称为“脱奶裙衫”。此时,两位准新人会私下进行商量,约好日期,一同到集市或商店选购一些双方的定情物品,例如新郎新娘的服饰(这叫“纳彩”、“裁衣”)或者其它饰物(现在基本上都是给女方购买三金,即金耳环、金项链、金戒指以及衣服)等等。

⑹ 报日子

送过酒席后,男方父母会邀请地理(风水)先生选择归娶的良辰吉日。择定好吉日后,男方再请帖房先生用红纸具书成贴(称为“报日子帖”)。随后,男方携带“报日子贴”、鱼、肉、公鸡等(公鸡不可少,意为“公鸡报日子”)以及彩礼一同送往女方家,向女方预先通报迎鸾的佳期。女方父母接过报日子帖后,通常会另呈地理(风水)先生进行复验,查看所选吉日良时对新娘及家人是否吉利,这个过程叫做“格日子”。倘若女方家人认同男方择定的迎鸾吉课,就会在报日子帖背面写上“星期依命”这四个字。

嫁娶的良辰吉日确定之后,男女双方家庭就要忙于筹备归门的婚庆事宜。男方家庭要准备迎鸾宴席、布置新房;女方父母则要准备为女儿购置嫁妆,按照旧时的风俗,嫁妆有简单嫁妆和全堂嫁妆之分。简单嫁妆是指床上用品、箱子、新郎新娘的衣服以及一些生活必需品等;全堂嫁妆除了简单嫁妆之外,还会加上高矮橱柜、桌凳、甚至田产、棺材(意为“从一而终”)。准新娘还要制作多双布鞋(或鞋底),等待过门之后送给丈夫、家公、家婆以及兄弟姐妹们。

⑺ 归门

归门也称“迎鸾”、“于归”(男方称迎鸾,女方称于归),其涵盖了送嫁、迎亲、拜堂、安席、闹洞房等过程,是结婚过程中最为隆重、最为热闹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新娘正式成为男方家庭成员最为重要的仪式。

在归门之前,男方会给亲朋好友发放请帖,邀请他们参与结婚仪式,见证新郎新娘携手走进婚姻殿堂的庄严时刻。归门前一天,男女双方家庭都会准备归门之日的前期工作,比如送嫁、迎亲人员的安排,对联的书写和张贴等,非常复杂繁琐。





①送嫁

新娘于归的前一天,女方会举办“于归宴”,并安排好送嫁人员(送亲队伍的人数也有讲究,包括新娘在内必须是双数,表示好事成双,返回时则是单数),同时还要准备好一盆用粳米做成红色的“人缘粄”。在归门当天,新娘将“人缘粄”分发给男方的家人,意在期望能跟婆家所有亲人结下好人缘、融洽相处,也期盼在未来的生活中夫妻二人能互敬互爱、志同道合、伉俪情浓。另外,新娘还要准备两双出嫁时穿的婚鞋,如果遇到同一天逆行岀嫁的新娘,就应当立即站在路旁换上另一双新鞋(对方的新娘也一样,并且要看谁换得快)。

在这一天,男方会派遣一名使者挑着装有猪肉、鱼等食品以及其它物品的“阿公箩”(竹制箩筐)前往女方家送“阿公桌”,在“阿公箩”里放置着“拜满门帖”以及另外两张分别写着“喜烛双辉、祖席成筵”,“迎仪不腆、六礼告成”等字样的帖式。凡新郎家写了多少张送去新娘家的帖,男方家就要为女方家准备好多少张相应的红帖(即不用女家出红纸)。新娘家回新郎家的红帖,帖房先生收到男家准备好帖样,随即回帖。还有新娘出嫁时用于祭拜祖先的两支大红烛(不用香)、鞭炮、两瓶酒、公鸡、猪头猪尾、鱼肉,以及十个封好的红包。这些红包分别为:燃仪(敬祖时给点燃香烛长辈的红包)、祝福(敬祖时给摆祭、斟酒的长辈的红包)、翰仪(帖房先生)、厨仪(厨师)、喜红(媒人)、匠仪(做嫁妆的木匠,无论有没有橱柜嫁妆,这种红包都要)、护凤(为新娘撑伞送嫁的人)、容仪(为新娘整容,即梳妆打扮的人)、华盖(新娘岀门时,父亲为新娘开伞的红包)。另外,男方还会准备一坛黄酒,在黄酒里放着两个穿好红线的鸡蛋以及给新娘吃的猪心等点心,用红纸封住坛口,并在上面放一个红包。新娘接到后,撑破红纸,直接将手伸进酒坛里取岀点心放碗里,然后倒岀黄酒。女方父母会将此酒坛留下,等到新娘生了孩子后,在酒坛里装满鸡蛋,送给女儿补充营养,俗称“送姜酒”。

在出嫁的当天,新娘穿上大红色的喜庆嫁衣,头上盖上红盖头,并且随身带上三个袋子,其中两个袋子里装着红枣、花生、糖果、饼干等零食,在抢新娘饼的环节时用,意在祈愿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早生贵子以及烘托当天的热闹氛围;另外一个袋子则是用来装“上轿钱”。

吃完早饭,新娘岀门(上轿)之前,女方家会给男方回礼,其中包含燃仪、祝福、回翰、回红、庖丁、引鸾(接嫁)等人的红包。还有几条毛巾,用红纸圏住,一条写着“奉赞门先生(斩煞者,俗话说‘人亲礼不亲,家官斩煞爱手巾’);一条写着“奉庖丁(厨师)”;一条写着“奉引鸾夫人(接嫁者)”等,让特使挑回,并且提前送男方派来送“阿公桌”的使者到路口等候(以前交通不发达,新娘岀嫁一般都是步行到男方家,现在则由时尚婚车代替了步行,这叫做“行嫁”),这位使者也就起到了的向导作用。

新娘岀发(上轿)前,送亲队伍会提前排列好顺序。首先,女方家会安排一位能说会道、经验丰富、酒量也不错且有辈份的男性作为女方的使者(俗称“谢郎头”,按照旧俗,谢郎头骑马,不用走路)走在队伍的最前面。接着,两名未成年的男童(和新娘关系较亲近的人),扮演“阿舅”的角色,各自手里拿着一支“青”(约四尺五寸长的杉树枝,或油茶树枝,树枝上包一圈红纸)走在新娘的前面开路,这叫做“拖青”。拖青表示替新娘扫除沿途的“凶煞”(有驱邪的意思),让新娘能够平安到达夫家。在客家方言中,“青”与“净”谐音;另外,青青的树枝还象征着“爱情长青、百年好合”。然后,新娘跟着后面。最后是送嫁妆的队伍,依次是挑新郎衣帽和床上用品的人,跟着是挑着铁桶(实为铝桶)的人(一只铁桶装有小件嫁妆,另一只桶装有水,里面放两尾红色鲤鱼,寓意为新婚夫妇将来人丁兴旺、子孙满堂。到了男家后,直接挑进洞房)。后面就是扛杠盒(盛装嫁妆的物品,上世纪八十年代,杠盒渐渐被竹制箩筐代替)的人,一个杠盒里装着新娘的首饰、钱币、利市(针)、衣料、花带子等,上面覆盖一些剪纸艺术品,如鸳鸯戏水、花好月圆、双喜字等,寓意“百年好合、天长地久、大吉大利、带(生)子带孙”。还有一个杠盒则装着糕点、饼干、糍粑、帖式等等礼物。再后面就是其它大件嫁妆了。

按照习俗,新娘家会准备贡品以及烧香燃烛来祭拜祖先,以表敬意,同时向父母磕头表示感谢养育之恩。随后,新娘抱着母亲和姐妹放声大哭,体现岀对父母和亲人的依依不舍以及留恋之情。父母和在场的亲人一边祝福新娘,一边会给新娘送上“上轿钱”(红包)。

吉时一到,随即点燃爆竹,新娘正式出门(上轿)了,这时,新娘的父亲送女儿到大门处,随即撑开红伞,护鸾(送嫁者)接过红伞,一只手挽着新娘,另一只手为新娘撑红伞(伞的顶部绑着姜、葱、蒜、古钱和通书,寓意“财运亨通、生子聪(葱)明精算(蒜)”)。

在归门当天,客家风俗认为新娘最为尊贵,因此对新娘有特别的待遇。在古时候,若在是路上遇见新娘岀嫁,文官要停轿,武官要下马,路人也要纷纷避让并恭敬相送。



② 迎亲

当送亲队伍抵达男方家时,男方会安排人接过男童手中的“青”以及其它嫁妆,同时给每位送亲人员发一个红包。然后,男方的迎亲人员将两支“青”分别放置在祠堂大门的两侧,并引领送亲客人前往客厅,为他们倒茶、敬烟,让其稍作休憩。

男方的引鸾夫人(牵嫁者)行至祠堂大门口,先是往新娘的红伞上撒一些茶叶和米(意味着驱邪招福),接着再从护鸾者(送嫁者)手中的接过红伞,陪着新娘一同站在祠堂大门前,也有让新娘站在“磨栏”(竹编制品)之中的情况,等待赞门先生赞门(斩煞)。

随后,赞门先生(俗称斩煞者)左手抓住一只大公鸡,右手握着一柄宝剑,来到祠堂上厅(祠堂天井提前用两块门板盖好),先面向天神拱揖,再向祖先神龛作揖,紧接着转身快速直线奔往祠堂大门口,站在祠堂大门的门槛上大声吆喝道:

“伏以!

日吉时良,天地开张;

◇家儿孙,娶媳归堂。

喜此日鸾凤配合,卜他年麟趾星祥;

荣华富贵千年盛,瓜瓞绵延万代昌!

呔!

天煞天上去,地煞地中藏;

年煞归年位,月煞归月方。

倘有凶神并恶煞,宝剑雄鸡来抵当! (此时,庖丁接过斩煞的鸡,随即杀鸡,将鸡血往新娘(磨栏)周围地面滴洒,然后将鸡提进厨房。)

鸡血下地,百煞潜藏”!(斩煞仪式结束)

赞门毕,新娘将手帕中的糖果、红枣、花生等往身后(新娘不得回头看)的地上一撒,守候在祠堂大门周围的小孩、妇女等人赶忙上前哄抢,这叫“抢新娘饼”。这是新娘期望与男方的亲朋邻居一同分享这份喜悦与甜蜜。然后迎鸾夫人收起手中红伞,挽着新娘进入祠堂。



③ 拜堂

在新娘进入祠堂之前,女方派来的“谢郎头”会进入祠堂与掌翰(帖房先生)开展新郎衣帽的交接仪式(交接仪式中,有些“谢郎头”会“故意”将郎帽藏起来,要求帖房先生多说好话或祝福语,以及多给红包才肯交出来)。在交接过程中,两人互道祝福语,并拿红包给“谢郎头”以表谢意。随后,新郎在帖房先生的指导下,穿戴好郎衣、郎帽、新鞋、新袜,接着向天神位和祖先位燃烛烧香,等待新娘进入祠堂。新娘进来后,与新郎并排站在新郎右边,一切准备妥当,拜堂仪式正式开始。

帖房先生唱道:“兹有◇◇◇先生与◇◇◇女士,定于本年本月本日吉时举行文明婚礼,交合卺欢杯。

欣亲朋以盈门,笙篁并奏;

占三星之在户,鼓乐齐鸣。

带结同心看今日华堂集庆,

诗成偕老卜他年兰梦增荣!

一拜天地! 二拜高堂! 夫妻对拜!引进洞房!

祝愿百年好合,五世其昌!

礼毕,帖房先生引领新郎、新娘进入洞房并进行交婚仪式。

④ 交婚

新郎新娘在洞房交婚进行合卺礼(即交杯酒)仪式,包含赞烛、赞蛋、赞酒。首先备好两支红烛(或两盏煤油灯)、四个染红外壳的鸡蛋、一瓶黄酒和两个酒杯,还有两个装鸡腿和鸡蛋的碗,仪式开始:

a.赞烛(帖房先生边点蜡烛边赞):

“花烛双辉照洞房,今宵织女会牛郎,

赤绳系足生前定,早叶熊羆报弄璋”。

b.赞蛋(帖房先生双手各拿一只鸡蛋,边往桌上碰边赞):

“一双红蛋团团圆,好姻缘定五百年;

日吉时良成配合,他年定卜产英贤”(剥蛋)

“打开蛋壳见蛋衣,同偕到老好夫妻;

剥开蛋衣见蛋黄,双双成对像鸳鸯”。

c.赞酒(帖房先生将两杯倒满黄酒的酒杯分别递给新郎、新娘)

“一杯酒,竹叶青,祝汝夫妻福禄臻;

二杯酒,菊花黄,祝汝夫妻寿命长;(添酒)

三杯酒,状元红,祝汝夫妻子孙荣;(再添酒)

夫妻同饮交杯酒,同心带结天长久。(两位新人喝酒)

夫妻交换合欢杯,伫看鸿案庆齐眉!”(两位新人各自饮半杯酒,‌然后互换饮干)

仪式结束。



⑤ 安席

交婚仪式结束后,新郎父亲和帖房先生进行安席仪式,安席是给本次婚礼中最重要的四位客人安排的席位。依照旧时习俗,祠堂上厅通常摆放两排四张八仙桌(方桌),靠近神龛祖位的两张餐桌上的第一排四个席位属于上席,这四个席位分别放置有单独的靠背椅。安席之前,在神龛祖位前的香几桌(供台)上准备好一只酒杯。接着在每张餐桌上放两碗菜,一碗猪皮和一碗肉丸,每个上席席位的桌上放置一只酒杯、一只碗和一双筷子。

依照传统习俗,面向祠堂大门,左边餐桌靠中间席位为第一席,右边餐桌靠中间席位为第二席,左边餐桌靠外席位为第三席,右边餐桌靠外席位为第四席。第一席安排的是新郎的叔公或同族辈份更大的长辈(有些地方是“谢郎头”为第一席,叔公第二席,被认为此日新娘为大,但大多数地方还是以叔公为大);第二席是“谢郎头”;第三席是新郎的舅公(或者舅公派来的代表);第四席是新郎的舅舅(或者舅舅家的代表或主要的朋友)。进行安席时,帖房先生每安排一席,就会称呼:“某某先生(贵宾)请驾”,接着主人端起酒杯向贵宾拱手作揖,同时把酒杯放置相应的席位上,再动动碗筷,示意被请贵客坐于此位置。                               

安完四席后,新郎父亲再次端起香几桌(供台)上事先准备好的酒杯,斟上酒,向全堂宾客举杯拱手作揖,并说道:“满堂亲朋列列请驾!” 紧接着,鞭炮声响起,满堂亲朋列列入席就座。

凡是有鼓乐队参与的宴席,主人家都会事先封好八个红包,在四个席位分别放置两个在上席位上。在酒席间期间,等到上红烧猪肉这道菜时,同时鸣爆,乐队开始奏乐(俗称“打箱”),先是小吹(以竹笛为主,后面还有二胡、三弦跟着)沿下厅天井转至上厅,一路奏乐直到上席位,向坐上席的几位斟酒(席位上有酒壶)以示尊敬。这时,四位坐上席的贵宾各拿一只红包给小吹师傅,然后再一路奏乐返回原位。

紧接着是大吹(唢呐),大吹奏乐时,后面依然是二胡、三弦等器乐跟着。大吹同小吹一样,奏到上席位,也要提酒壶向几位坐上席的贵宾酒杯上添酒,然后作个揖。上席回礼后,随即将另一个红包拿给大吹师傅。大吹师傅接到红包后,再一路奏乐返回原位。打箱结束。然后男宾各桌猜拳行令,满堂喜庆,宾尽主欢!

晚饭后,主人家会吩咐厨房准备酒菜,以送亲的“谢郎头”为对象,并邀请宾朋与亲戚一同和“谢郎头”划拳喝酒,不醉不休。

⑥闹洞房

婚礼当天晚上,新娘会把准备好的红枣、花生、糖果、“人缘粄”等零食藏在被窝里或洞房的其它地方。晚宴过后,亲人宾客(特别是小孩)会聚集在洞房里嬉戏玩闹,在婚床上寻找红枣、花生、糖果等零食。亲人们还会取一些锅底的草木灰,往新郎新娘及其家人脸上涂抹,脸上被涂得越黑,寓意子孙越多、越幸福。等众人尽兴散去后,男方还要准备夜宵招待宾客。吃完夜宵,新郎新娘才能洗漱更衣、上床歇息。

⑦散客

第二天早上,新娘起床后,家人要打一盆水供新娘洗漱使用,等新娘洗完倒掉洗脸水后,需要封个红包放置脸盆里,以表示对打洗脸水家人的感谢。

早饭后,所有宾客集中在男方祠堂里。主家首先会祭拜祖先,接着给媒人送上一只事先准备好大母鸭,以表示感谢媒人的不懈努力,促使两位青年男女结为秦晋之好。随后,主家给女方每位送亲人员“打发”(发红包),并敬每人一碗酒。送亲队伍辞别后,主家再欢送自家的亲朋好友。

⑧拉三朝

拉三朝也称为“回门”或“回红”,是指新娘出嫁后的第三天,新娘母亲和新娘嫂嫂带上几个孩子和两只“公婆鸡”,前往女婿家看望新婚夫妇,以进一步了解女儿在婆家的生活情况,比如夫妻俩人是否相敬如宾,与婆家的亲人是否相处融洽等,同时祝福女儿女婿生活美满幸福等等。

⑨ 新转门

归门后第一个新年的大年初二,新娘娘家依照习俗会派遣新娘的娘家兄弟到新郎家接新婚夫妇回娘家,新婚夫妇携带厚礼跟娘家兄弟一同回娘家,称为“新转门”,又叫“转门礼”。回到娘家后,新婚夫妇除了和父母家人团聚,还要逐个上门拜访娘家的亲戚,例如伯父叔父等长辈,长辈们也会热情招待这对新人。这是亲人之间彼此关爱、维系亲情的一种传统习俗。新郎作为“上门客”,在女方娘家享受贵宾待遇,每位亲戚的家宴都会被安排在上席席位就坐。数日后,娘家还会安排家人护送新人回到婆家,男方同样会设宴款待娘家客人,待客人返回后,转门礼结束。从此,新郎新娘不再称作“新郎、新娘”,整个结婚流程圆满完成。

古人认为:“姻缘天注定,缘起缘灭,缘来缘去,一切皆是天意”“十年修得同船度,百年修得共枕眠”,能够结合成为夫妻的男女,都认为是上辈子修来的缘分。明朝末年的文学家冯梦龙创作的词《西江月》便阐述了这一观点。

《西江月》

自古姻缘天定,不由人力谋求。

有缘千里也相投,对面无缘不偶。

仙境桃花岀水,宫中红叶传沟。

三生簿上注风流,何用冰人开口。






追光的人








近期文学活动剪影





投稿须知


1.杜绝抄袭,文责自负。

2.微信投稿(15770744718),邮箱投稿(1554191940@qq.com)。正文必须包含“作品+简介+近照”。本刊禁止一稿多投。

3.编委有权对投稿作品进行修改。

4.赞赏费结算:20元(含)以下的赞赏留作平台费用,20元以上的赞赏全部归还给作者。赞赏以红包形式发放,7日后的赞赏不再结算。

5.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公众号立场无关。


第十三期赞助商


①钟德福赞助500元



  赞助单位及个人列表


◆全球通广告有限公司、焦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伟强果业、顾家门业、尚学培训、寻乌冠珠陶瓷旗舰店、澄江佳音琴行、泰丰牧业有限公司、南昌岑峰窖酒总经销、青松文具店、菖蒲百合山庄、顺德敏行书房


◆凌征伟、汤耀荣、陈素芬、谢焕宗、邱东升、黄金星、廖志平、潘志强、陈海琼、朱思远、王佳京、王浩琼、凌天明、骆辉建、罗志疆、赖智明、卢石汉、赖竹林、陈芳、曾慧、钟德福



声明:所有赞助款全部用于出版书籍,或者举办文化活动。

《文化寻邬》编委会

顾       问: 邱东升   刘世群   刘玉平   钟   清

主       编: 谢艳平

执行主编: 刘华辉

副  主  编: 尹   婷   陈润华

微刊主编: 尹   婷

编       委: 

王佳京   王金辉   古新星    刘艳红

刘新忠   陈治忠   罗   元    范世娇

赵书周   钟雯静   梅常春    赖文星

(以姓氏笔画为序)



帖式示意图来源:钟贤姜

图片来源:王佳京  网络

编辑尹   婷

初审王佳京

二审:陈润华

终审刘华辉



文化寻邬
《文化寻邬》立足寻邬,面向客家,服务大众。当初创立此刊,旨在营造浓厚的文学氛围,让百姓们了解更多的寻乌的历史与文化!欢迎各位文学爱好者来投稿!文体不限!有您的支持,我相信《文化寻邬》的路会越走越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