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社会契约精神对经济文化与土地制度影响初探 ‖ 王佳京

文摘   2024-10-12 18:01   江西  


 展示地域风情的文化名片 


主办单位:寻乌县文化馆

刊名题字:赵永金

微刊期数:【第1255期】









明清社会契约精神对经济文化与土地制度影响初探

——以寻乌县澄江镇仙人桥寺庵《施田碑记》为例

文/王佳京


引言

在中国悠久而璀璨的历史长河中,碑刻作为古老而独特的文献形式,承载了丰富的社会、经济、文化及宗教信息,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施田碑记》,为明清长宁县寻邬保(今寻乌县澄江镇)仙人桥寺庵的一块重要碑刻,其背后蕴含的深厚历史与文化价值,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土地制度、家族关系及文化传承的丰富图景。本文旨在通过对《施田碑记》的深入剖析,揭示其背后的历史脉络与文化意蕴,并探讨明清社会契约精神对经济文化与土地制度的影响。


清顺治16年重刻,乾隆32年修缮的寻乌县澄江镇仙人桥寺庵《施田碑》


一、仙人桥寺庵施田碑记基本情况

(一)施田碑位置及环境概述

《施田碑记》位于江西省寻乌县澄江镇汶口村东南方向约4公里的仙人桥风景区,这是一处充满历史底蕴与自然美景的旅游胜地。碑刻被巧妙地嵌入于寺庵(早废)门楼左侧的泥墙墙壁之中,历经风雨侵蚀,却仍保留着历史的痕迹。此碑作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与文化价值。其初立年代虽已无从考证,但据碑文所载,曾于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重刻,又在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进行了修缮,这些时间节点见证了其悠久的历史传承。碑体高96厘米,宽72厘米,厚度达10厘米,选用质地坚硬、色泽温润的红石雕琢而成,古朴庄重,彰显着历史的厚重感。

(二)地理位置与环境特色

施田碑所处的仙人桥风景区,属于武夷山之南端余脉,这里自然风光秀丽,人文景观丰富,是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完美交汇点。景区内峭壁特立,怪石嵯峨,林木葱郁,鸟道萦纡,云雾缭绕,为碑刻增添了几分神秘与幽静的氛围。历史上,这片景区一直由澄江镇汶口村邱氏居民负责管理经营,他们世代守护这片土地,传承着古老的文化与信仰。众多信徒慕名而来,朝拜祈福,使得这里成为一处重要的宗教圣地。

周边景点同样丰富多彩,包括蓝氏启文书院遗址(虽已毁,但遗址仍承载着历史记忆)、蓝瑢寨普莲寺、吉潭镇滋溪村谢氏青莲寺(堂)及吉潭镇剑溪村万安禅院等。这些景点共同构成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与宗教文化氛围,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访。

(三)《施田碑记》誊录文

碑文详细记录了信士王仲国公于天启五年(约公元1625年)捐赠田地给仙人桥寺庵的善举,以及后续的管理规定与宗教仪式。这些文字不仅生动再现了当时的历史场景,还深刻反映了当时的宗教信仰、土地制度及家族关系。通过碑文的解读,我们可以窥见明清时期社会的风貌与变迁。


《施田碑记》按碑刻原貌版式竖排繁体从右到左誊录文


(四)《施田碑记》的学术价值与深远影响

1.古籍文献专家的重视与整理:享有赣粤闽地区古籍文献研究盛誉的专家,广东人民出版社《世界客家文库》编辑部原高级策划刘承源先生,率先对《施田碑记》的碑文进行了精心誊录,并细致地标点句读,这一工作为学术界提供了珍贵且易于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极大地促进了相关领域研究的深入与发展。

2.实地考察与深度解析:2017年夏季,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黄伟英教授及其研究团队亲临《施田碑记》碑刻所在地,进行了详尽的实地考察与踏勘。通过实地调研,他们不仅直观感受了碑文的物理形态,更深刻理解了碑文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背景,为碑文的解读提供了丰富的实地依据。

3.学术讨论的深化与新视角的提出:江西财经大学生态文明与现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温锐教授,对《施田碑记》的研究尤为关注,特别是在2024年9月下旬及国庆期间,他先后与笔者进行了三次深入而细致的沟通讨论。温教授独具慧眼地首次提出了碑文内容所体现的明清契约精神对经济文化及土地制度深远影响的研究命题,这一创新性的视角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明清时期社会历史的研究内容,更为学术界深入理解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契约精神与经济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全新的思考路径。这一命题的提出,无疑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推动了学术讨论的深化与拓展。


2017年暑夏,南昌航空大学黄伟英教授及其研究生们亲临现场考察碑刻


二、明清时期仙人桥寺庵施田碑记所蕴含的社会契约精神

(一)捐赠者信息与社会背景

《施田碑记》开篇即点明捐赠者“信士王仲国公”,这一称谓不仅揭示了捐赠者的宗教信仰身份,更映射出其在当地社会中的一定地位与影响力。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正值明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而宗教信仰则成为民众心灵寄托的重要方式。王仲国公的善举,不仅是对佛教事业的坚定支持,更是其个人信仰与家族荣誉的集中体现。这一捐赠行为,不仅为寺庙提供了稳定的经济来源,也为当地社会树立了一个乐善好施的典范。

(二)捐赠土地的信息与价值

碑文详尽地记录了捐赠土地的具体数量、精确位置以及四至清晰的边界信息,这些宝贵资料对于深入探究明清时期的土地制度结构、农业生产模式及地理空间布局而言,具有难以估量的学术与历史价值。自古以来,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土地始终扮演着人类社会中最核心生产资料的角色,其流转模式与分配机制直接关联着社会的稳定基石与经济发展的脉动。王仲国公慷慨解囊,将自家田地捐献给寺庙之举,不仅彰显了他个人的高尚情操与宽广胸怀,也在客观上推动了宗教文化的广泛传播与深远发展。此外,捐赠土地特定用于“供佛香灯”,这一细节更是深刻反映了宗教信仰在彼时社会生活中所占有的举足轻重之地位,是理解当时社会文化风貌不可或缺的一环。

(三)捐赠目的与宗教意义

王仲国公捐赠田地的目的,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的支持,更蕴含着深刻的宗教意义。他希望通过此举祈求佛祖庇佑、超度亡灵,并为自己及家族积累无量功德。这种信仰动机,反映了当时民众对于宗教信仰的虔诚与敬畏,以及对于死后世界的深切关注。同时,碑文中提到的“激励后人,继续发扬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则体现了捐赠者对于家族传承与社会责任的深刻认识。

(四)后续管理规定与宗教仪式

碑文中关于后续管理规定与宗教仪式的描述,为我们揭示了寺庙与捐赠者家族之间的紧密联系。僧人负责完纳相关税费、每年十月初一日诵经纪念王仲国公阴诞等规定,不仅保障了寺庙的日常运营,也强化了捐赠者家族在宗教领域的影响力。这些规定与仪式,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于契约精神的重视与维护,也彰显了宗教信仰在民众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五)重修与见证:历史的传承与确认

顺治十六年及乾隆三十二年的重修记录,不仅证明了《施田碑记》在历史长河中的持续影响力,也反映了王仲国公后代子孙与寺庙僧人对于这一善举的珍视与传承。每一次重修都是对历史的回顾与确认,也是对捐赠者家族荣誉与宗教信仰的再次强化。同时,碑文中提到的见证人姓名,更是增加了碑记的权威性与可信度。


三、明清社会契约精神对经济文化与土地制度的影响

(一)社会契约精神在土地制度中的体现

《施田碑记》中王仲国公捐赠田地的行为,不仅是对佛教事业的坚定支持,也是当时社会契约精神在土地制度中的具体体现。捐赠行为通过明确的契约形式,规定了捐赠者与接受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确保了土地捐赠的合法性和稳定性。这种契约精神在明清时期的土地制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

(二)社会契约精神对经济文化的影响

1.促进经济繁荣:明清时期,社会契约精神在商业活动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商人们通过签订契约来明确交易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降低了交易风险,促进了商业的繁荣与发展。同时,契约精神也推动了手工业、农业等领域的合作与发展,为当时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2.弘扬诚信文化:社会契约精神强调诚信与责任,这种价值观在明清时期得到了广泛传播与弘扬。诚信文化在商业、教育、政治等领域都得到了充分体现,成为当时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柱。这种诚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对现代土地流转制度的启示

1.明确产权关系:碑文中明确记载了捐赠土地的四至边界和归属权,这启示现代土地流转制度必须明确产权关系,确保土地流转的合法性和稳定性。只有产权清晰、权能完整,才能保障土地流转市场的健康发展。

2.加强监管与服务:碑文中提到的后续管理规定和宗教仪式等,启示现代土地流转制度需要加强监管与服务。政府应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服务体系,提供信息发布、法律咨询、纠纷调解等服务,降低土地流转的交易成本。同时,加强对土地流转市场的监管力度,防止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3.尊重农民意愿:信士王仲国公捐赠田地是出于个人信仰和家族荣誉的考虑,这启示现代土地流转制度必须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选择。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要充分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确保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害。


四、施田碑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碑刻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还是民族艺术的瑰宝,承载着社会记忆与民族认同的重要功能,具有学术研究价值和文化传承与弘扬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碑刻的保护和研究工作,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一)历史见证

碑刻作为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它记录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状况,是研究古代历史不可或缺的资料。例如,唐代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就为我们留存了中西文化交流及早期基督教传入中国的珍贵历史记忆。

(二)文化艺术价值

碑刻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还是民族艺术的结晶。其铭文、书法、纹饰、雕刻等方面都颇具文学艺术价值。许多碑刻铭文都是形式严谨、构思精巧、语言优美的专门文体,传颂当时并流传后世。同时,碑刻文字多由书法名家书写,如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颜真卿的《多宝塔碑》等,都是书法艺术的典范之作。

(三)社会记忆与民族认同

碑刻还承载着社会记忆与民族认同的重要功能。它记录了伟大历史人物的功德,歌颂了民族圣贤的丰功伟绩,这些历史记忆是铸就民族之魂的重要源泉和基因。例如,在中国众多的名山大川和重要殿堂庙宇旁树立的功德碑,就记述了各个地方涌现的古代圣贤和英雄,使之与山川大地一样永远为我们华夏儿女所记忆和崇敬。

(四)学术研究价值

碑刻对于学术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它是研究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古代书法、雕刻等艺术形式的宝贵资源。许多学者都通过碑刻资料来开展学术研究,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

(五)文化传承与弘扬

碑刻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文化传承与弘扬也具有重要意义。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是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通过保护和弘扬碑刻文化,可以增强民族历史的共同记忆,增强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五、总结与展望

寻乌县澄江镇汶口村仙人桥《施田碑记》作为明清时期的重要碑刻,不仅记录了信士王仲国公捐赠田地的善举及其家族与寺庙之间的紧密联系,还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契约精神对经济文化与土地制度的影响。通过对碑文的深入解读与分析,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明清时期的社会历史面貌和民众的精神世界。

未来,我们应继续深化对《施田碑记》的研究,挖掘其背后的历史脉络与文化意蕴。同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现代土地流转制度及农村经济发展中,汲取历史智慧与经验教训。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力度,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应以《施田碑记》为镜鉴,续写乡村振兴的辉煌篇章。





【作者简介】

王佳京,男,生于1967年,江西寻乌人。地方文史业余爱好者。









稻田收割与文学探讨


追光的人







近期文学活动剪影





投稿须知


1.杜绝抄袭,文责自负。

2.微信投稿(15770744718),邮箱投稿(1554191940@qq.com)。正文必须包含“作品+简介+近照”。本刊禁止一稿多投。

3.编委有权对投稿作品进行修改。

4.赞赏费结算:20元(含)以下的赞赏留作平台费用,20元以上的赞赏全部归还给作者。赞赏以红包形式发放,7日后的赞赏不再结算。

5.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公众号立场无关。


第十三期赞助商


①钟德福赞助500元



  赞助单位及个人列表


◆全球通广告有限公司、焦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伟强果业、顾家门业、尚学培训、寻乌冠珠陶瓷旗舰店、澄江佳音琴行、泰丰牧业有限公司、南昌岑峰窖酒总经销、青松文具店、菖蒲百合山庄、顺德敏行书房


◆凌征伟、汤耀荣、陈素芬、谢焕宗、邱东升、黄金星、廖志平、潘志强、陈海琼、朱思远、王佳京、王浩琼、凌天明、骆辉建、罗志疆、赖智明、卢石汉、赖竹林、陈芳、曾慧、钟德福



声明:所有赞助款全部用于出版书籍,或者举办文化活动。

《文化寻邬》编委会

顾       问: 邱东升   刘世群   刘玉平   钟   清

主       编: 谢艳平

执行主编: 刘华辉

副  主  编: 尹   婷   陈润华

微刊主编: 尹   婷

编       委: 

王佳京   王金辉   古新星    刘艳红

刘新忠   陈治忠   罗   元    范世娇

赵书周   钟雯静   梅常春    赖文星

(以姓氏笔画为序)



图片:王佳京

编辑尹   婷

初审陈治忠

二审:陈润华

终审刘华辉



文化寻邬
《文化寻邬》立足寻邬,面向客家,服务大众。当初创立此刊,旨在营造浓厚的文学氛围,让百姓们了解更多的寻乌的历史与文化!欢迎各位文学爱好者来投稿!文体不限!有您的支持,我相信《文化寻邬》的路会越走越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