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地域风情的文化名片
主办单位:寻乌县文化馆
刊名题字:赵永金
微刊期数:【第1243期】
◆ 邝光宏
穿过花事期,走过葱绿季,稼禾用橙黄的语言通知:秋,要分娩了!
于是,刘华辉忙开了,忙着安排秋收的事儿。岁月流转中,田野里稻穗一片金黄,那大自然的最美馈赠,正等待着我们去检阅。秋收割禾,是一场充满诗意与力量的盛会,刘华辉哪能倦怠?至24日,最终敲定稻谷收割与文学探讨方案。
于是,刘万义忙开了,忙着准备收割稻禾的家什。他从梦中来到溪边,手握生锈的镰刀,醮着鸡啼声磨啊,醮着稻谷香磨啊,磨穿了黑夜,漏出缕缕曙光,磨瘦了月光,变成手中弯弯的银镰。
于是,梅常春忙开了,忙着采购水果点心及午餐食材。当第一缕温柔的晨光将沉睡的城市唤醒,他矍铄的身影就忙碌在超市里,与刘华辉、方燕凤、曾令祥一道,如灵动的音符,奏响生活的旋律。他们踱步于水果蔬菜区,似一群寻梦的诗人在色彩斑斓的诗行间穿梭。那鲜嫩欲滴的包心菜,宛若大自然捧出的翠玉;红彤彤的西红柿,诉说着生命的饱满与热烈;圆溜溜的脆李和甜枣,犹如优雅端庄的贵妇,静静地等待着被他们赏识……他们在水果蔬菜区精挑细选,每一次的触摸,每一次的比较,都是对生活最深情的拥抱,他们用心感受着平凡中的诗意。
是啊,秋的临盆,是件大事儿,谁不忙乎乐乎?
25日上午八时许,我们齐聚金星村,在“稻田写诗”基地整装待发。八点二十分,我们从红军医院旧址大门出发,排着长蛇般的队伍,手握镰刀、肩挑禾栏,高举五星红旗和客家源文化志愿服务队队旗,雄赳赳、气昂昂,行经古碉堡,跨过金星桥,浩浩荡荡地开向收割的田野。
稻子,灿灿地熟了。一穗一串珍珠,一畦一片霞光。穗风俆拂,稻浪涌起,好像柔软的丝绸,一匹一匹地铺开去;又似闪烁的锦缎,一层一层地叠过来。读不完的斑斓稻浪,抑不住的芬芳灵感,宛如一幢诗的建筑,更是一本丰厚的金书。
我们穿行在稻田之间,感受着稻浪的轻抚,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的世界。阳光洒下,为稻穗披上一层璀璨的外衣。那光芒耀眼而温暖,如同希望的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手指触碰稻穗,金黄的稻谷粒粒饱满,似乎在轻声呢喃,诉说着农耕的故事和大地的深情。
参与活动的摄影师有凌小峰、廖忠明、邱洪波、潘昌林和赖平山,他们前呼后应,忙得不亦乐乎。摄影师们如同敏锐的猎手,时刻捕捉稍纵即逝的亮点与诗意。凌小峰的目光如鹰隼般犀利,他半蹲着身子,手中的相机稳稳地托在眼前,手指轻轻地放在快门上,“咔嚓咔嚓”的声音传来,如同美妙的乐章,记录下我们在田野里最美的身影。廖忠明则不停地移动着脚步,身体灵活地转动着,寻找着最佳的拍摄角度。邱洪波和潘昌林时而弯腰,时而踮脚,犹如一位舞者,跳着属于自己的节奏。赖平山不但是摄影师,更是睿智的诗人。他伫立一旁,眼神深邃而宁静,仿佛在与稻田进行着无声的对话。他在寻找最美的诗句,等待着恰到好处的光线和最佳切入点,一旦时机成熟,他会果断按下快门,将那美好的瞬间定格。
他们在光与影的世界里追逐着梦想,用镜头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他们是时光的记录者,是美的传递者,用自己的热情和才华,为客家源文化志愿服务队留下许多珍贵的记忆。
感恩这斑斓的稻浪,感恩大自然的恩赐,感恩默默付出无私奉献的摄影师们!
时间的马蹄敲响八月,宽厚的田野交出答卷:满目琳琅,几多亮丽!
田野铺上一层金色的地毯,金黄色的稻谷在晨晖中散发出璀璨的光泽和诱人的清香。
久居广东顺德的刘玉平,手执一把小巧的镰刀,走在稻田的最前面。他小心翼翼地踮着脚一寸一寸往田埂挪过来,站在稻田里招呼大伙儿一字儿摆开。刘玉平在顺德工作几十年,未曾侍农桑,却像一个地道的老农,抹去额头上的汗水,弯腰小心翼翼地摘下一粒饱满而金黄的稻谷,放在手心里眯着眼掂量,像掂着卑微的梦想,一脸虔诚满眼怜爱。他把稻谷放进嘴里轻轻嗑着,“咯嘣”一声,稻谷裂开了,满嘴的稻米清香。他吐出稻壳,高呼一声:“可以开割了。”
于是,在那片金色的海洋里,张张银镰开始热烈地奏响。
一阵风从对面吹来,接着又一阵风又从头顶拂过,金黄的稻浪就在我们的眼前翻腾,一浪浪起伏着往遥远的边际涌去,又一浪浪接着扑过来。
刘华辉的公子飞舞着镰刀,不小心被锋刃碰着了脚趾头,顿时血流如注。这小家伙却也坚强,从不喊疼,但无奈已光荣负伤,被迫撤下“战场”。
若论割禾收米,更在行的还是曾文鸿。他弯腰、挥镰,动作娴熟而有力,一茬茬稻穗在他的手中倒下,发出沙沙的声响。他说,别看割稻很简单,还是有技巧的,第一,握稻秆的手要离镰刀远一些,避免伤到手;第二,镰刀要放平,要靠近稻根割,这样,稻秆就不会被割得一边高一边低,打禾的时候才不容易戳到脚。
时光在镰刀的挥舞中流逝,火辣的阳光像绣花针扎在我的脸颊,像虫子啃噬着我的手臂,让我浑身不舒服。旁边的赵书周却浑然不觉,专心致志地手握镰刀,左手拢起一把稻子,“唰唰唰”,镰刀从左往右用力一划,一排沉甸甸的稻子便倒下了。他不停地转过身来放禾把,豆大的汗珠从他的额头上流下来,“吧嗒吧嗒”地掉进脚下的泥土里。他转过身的时候,我看见他的后背被汗水浸湿了一大片,衬衫紧紧地贴着脊背。一只蚂蚱跳到他的肩头,他腾不出手去赶,耸动肩膀,蚂蚱跳弹着落在田埂边的刺蓬里。
我不由得想起唐朝诗人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舔舔嘴角的汗水,有点咸,也有点苦。
镰刀在阳光下继续闪烁着冷峻的光芒,欢声笑语和着镰儿飞闪,割下一片熏风,又割下一抹阳光。割禾,是与大地的对话,是对生命的敬畏。每一次镰刀挥动,都是对丰收的渴望,对辛勤付出的回应。
刘玉平和曾文鸿扛着沉甸甸的一禾栏稻穗,一闪一闪地在窄小的田埂上行走着,身子一下子左摇摇右晃晃,稍不小心,就会跌到田坎下。他们走得特别小心,趔趔趄趄。走完田唇路,又是上坡路,沉甸甸的禾担儿压得他俩气喘吁吁,汗流浃背。终于走到大路上,他俩如释重负。
大伙儿七手八脚地把禾担儿齐扛到大路上。一支“开镰曲”就这样和着汗水、和着欢情、和着丰收的喜悦、和着嘎吱嘎吱的禾担儿,把稻田酿成一樽醇醇的美酒。
扛到大路上的禾担儿被刘万义用三轮车运送到打禾场。
打禾场上,一台打谷机静静矗立,仿佛一位沉默的智者,见证着岁月的流转和生命的轮回。
阳光洒在金黄的稻穗上,泛起层层耀眼的光芒。打谷机的滚轮转动着,发出有节奏的“嘎吱”声,如同古老的歌谣,诉说着农耕文明的故事。刘万义、赖云峰、曾文鸿、刘玉平、曾慧玉、尹婷等弯着腰,将一束束饱满的稻谷送入打谷机的口中。瞬间,稻谷与机器的碰撞,是汗水与收获的交响。
谷粒飞溅而出,如金色的雨洒落。刘小华和彭东涛两手摁着一大把稻秆,铁齿轮飞转中,一粒粒金黄的稻谷如惶急的流星飞出。谷子特有的清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肺。“隆隆”的打谷声,响彻田野,穿过稻浪划过上空。
在这热火朝天的劳动中,黄卫平、曾令祥和朱如兰把割好的稻穗堆到打谷机旁,红妹子和曾慧玉各立一边,捏好稻把递给打谷的人手中,有条不紊,忙个不停。
赖云峰、李雨鸿、方燕凤、尹婷和温志虹也学着农妇的样子,在打谷机上忙碌,轻盈的手抓过一束稻把,快速地放在齿轮上左右地旋转,手脚麻利,大汗淋漓。
打谷机犹如一个神奇的魔法盒子,把成熟的稻谷从秸秆上分离出来,让生命的精华得以汇聚。看着那一粒粒金黄的稻谷如瀑布般倾泻而下,我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这不仅仅是粮食的收获,更是大自然对人类辛勤劳作颁发的奖章。
晒谷,是秋收的最后一道工序。金黄的谷粒被均匀地铺在晒场上,接受阳光的洗礼。阳光洒在谷粒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辉煌。
晒谷,是等待,是沉淀。在这漫长的过程中,谷粒们静静地吸收着阳光的温暖,褪去最后的水分,变得更加饱满坚实。这就如同人生,需要经历等待与沉淀,才能绽放出最绚烂的光彩。
热闹的地方不止是打谷场,还有充满烟火气息的厨房。此刻,一拨人正在这里忙碌着,奏响一曲生活的交响乐。
尹婷和温志虹负责煲饭和洗菜、洗碗。双手在水中灵活地舞动,那些用过的碗碟在他们的手中渐渐褪去污渍,变得光洁如新。水流声与碗碟的碰撞声交织在一起,仿佛是这场盛宴开场的前奏。她们专注于手中的活计,用耐心和细心,为即将到来的美味做准备。
摆桌的任务由彭东涛和我来完成,我俩精心布置着这场盛宴的舞台。我们将餐桌移动到合适的位置,摆上凳子,将洁净的餐具整整齐齐地码放在餐桌上,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对这场盛宴的期待。
温志虹和尹婷认真地清洗着每一片菜叶,梅常春、刘华辉、朱如兰、赖云峰也过来帮忙。清澈透亮的山泉水从水龙头中欢快地流出,冲去菜叶上的泥土和杂质。他们的眼神专注,手中动作不停,仿佛在呵护着一份珍贵的礼物。
切菜的曾令祥则像是技艺高超的雕刻家,手中的刀具在菜板上飞快地舞动。“哒哒哒”的切菜声,富有节奏地响起,仿佛是在为这场盛宴打节拍。他们将蔬菜切成各种形状,或丝或片,或块或丁,每一刀都蕴含着对美食的热爱。
炒菜的方燕凤、曾慧玉和李雨鸿无疑是这场盛宴的主角。她们站在锅灶前,挥舞着锅铲,手中的动作娴熟而有力,将各种调料巧妙地融入菜肴之中,创造出一道道美味佳肴。锅中的食材在高温的作用下散发出诱人的香气,火苗舔舐着锅底,发出“呼呼”的声响,仿佛在为他们的厨艺欢呼喝彩。
“上菜啰!”不知谁高呼一声,七八个端菜的人便争先恐后地鱼贯到厨房门口,排着长队将炒好的菜一盘一盘地端到餐桌上。
端菜的人像是传递幸福的使者,他们小心翼翼地端着一盘盘热气腾腾的菜肴,快步走向餐桌。他们的脸上带着喜悦的笑容,仿佛在向大家展示这场盛宴的成果。每一道菜的上桌,都引来一阵欢呼和赞叹。
午餐共摆了三台,喝酒的一台,不喝酒的两台。十二时许,大家在这种亲密无间、远离尘世喧嚣的氛围中团团围坐在餐桌旁,共进午餐。潘昌林、刘玉平、梅常春、刘小华、曾文鸿、赖平山、朱如兰等都善饮,他们同一桌。席间,朱如兰豪情万丈,与刘玉平、曾文鸿他们大杯豪饮,似流觞曲水。我虽不善酒,却很羡慕这种“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情调。
我和赵书周都不喝酒,便坐在了一起。听说书周是刘小芳的亲舅,便觉得不再陌生。刘小芳是我的学生,我曾是她的班主任,且共事十几二十年,她的亲人我便觉得亲切。我和书周像老朋友一样握手言欢,侃侃而谈,没完没了。
何其有幸,因文结缘,我和书周在客家源文化志愿服务队遇见,在诗文里向爱生长,在文字里被温暖和感动,在逝水流年里浅浅遇深深惜,奔赴热爱。
这顿午餐,不仅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心灵的交流与和鸣。在这热闹的氛围中,我们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感受到了友情的美好。
邝光宏 笔名默然,留车中学教师。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寻乌县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品发表于《青年文摘》《中国校园文学》《中国青年报》《百花园》《金山》《小小说月刊》《小小说选刊》等数十种报刊。
稻田收割与文学探讨
追光的人
★
近期文学活动剪影
投稿须知
1.杜绝抄袭,文责自负。
2.微信投稿(15770744718),邮箱投稿(1554191940@qq.com)。正文必须包含“作品+简介+近照”。本刊禁止一稿多投。
3.编委有权对投稿作品进行修改。
4.赞赏费结算:20元(含)以下的赞赏留作平台费用,20元以上的赞赏全部归还给作者。赞赏以红包形式发放,7日后的赞赏不再结算。
5.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公众号立场无关。
第十三期赞助商
①钟德福赞助500元
赞助单位及个人列表
◆全球通广告有限公司、焦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伟强果业、顾家门业、尚学培训、寻乌冠珠陶瓷旗舰店、澄江佳音琴行、泰丰牧业有限公司、南昌岑峰窖酒总经销、青松文具店、菖蒲百合山庄、顺德敏行书房
◆凌征伟、汤耀荣、陈素芬、谢焕宗、邱东升、黄金星、廖志平、潘志强、陈海琼、朱思远、王佳京、王浩琼、凌天明、骆辉建、罗志疆、赖智明、卢石汉、赖竹林、陈芳、曾慧、钟德福
声明:所有赞助款全部用于出版书籍,或者举办文化活动。
《文化寻邬》编委会
顾 问: 邱东升 刘世群 刘玉平 钟 清
主 编: 谢艳平
执行主编: 刘华辉
副 主 编: 尹 婷 陈润华
微刊主编: 尹 婷
编 委:
王佳京 王金辉 古新星 刘艳红
刘新忠 陈治忠 罗 元 范世娇
赵书周 钟雯静 梅常春 赖文星
(以姓氏笔画为序)
编辑:尹 婷
初审:梅常春
二审:陈润华
终审:刘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