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地域风情的文化名片
主办单位:寻乌县文化馆
刊名题字:赵永金
微刊期数:【第1256期】
凌氏族谱记载学堂位置
孟子曰:“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荀子曰:“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朱舜水集·劝兴》:“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教育乃千秋大业,国家的崛起,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的成长都离不开教育。教育也是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让我们世代相传、不断延续人类智慧的火花。
自明朝时韩、凌、谢三姓祖先移居满坑村以来,在这六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村里涌现出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他们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突出贡献。成未来之材在教化,行教化之业在良师。先辈们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并积极倡导先进的教育理念,用心培养下一代,在村里先后创办多所学校,并聘请名师授课,努力为子孙后代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满坑村最初的学堂建于明朝正统年间。据村里的老人讲述,传说当年窝里的凌氏宗兰公后裔人丁兴旺,宗兰公的两个儿子(凌志玉、凌汉玉)一共生育了9个儿子,为了解决孩子们的教育问题,兄弟俩便在宗兰公祠的左侧建造了一所简易学堂。这是一所家族式的私塾,由两间土木结构的教室组成,教室里的设施也非常简陋。志玉公和汉玉公从外地聘请知识渊博的秀才担任私塾先生,教孩子们读书识字。村里其他的孩子,比如凌氏宗权公的后裔,也送到这所学堂进行启蒙识字,但每人每年需缴纳八斗米,作为学费。这种情况延续了好几代。
直到明朝万历年间,凌氏宗权公后裔十七世孙凌枚轩精明能干、善于经商,是村里有名的富户。他为了解决家族子孙后代的上学问题,在东峰公祠左侧的鲤嫲岗上建造了一所学堂,由明代李邦华(李中堂)命名为“横山书屋”。学堂座北向南,北面有两间教室,东边建有三间厢房,分别是厨房和先生的卧房,教室南面是青砖砌的围墙,西边是学堂大门和一间杂房,大门里面有个内院。从此,宗权公的后裔子孙都在在横山书屋接受启蒙教育。据说鲤嫲岗形似鲤鱼,且靠近河边,正好符合鲤鱼跳龙门之意。后来,这所学堂有不少学生到县学(古时称“邑庠”)读书并考取了秀才,尤其十八世至二十三世的的秀才几乎都曾在这所学堂接受启蒙教育,这似乎印证了风水学的观点。当时,这所学堂在长宁县内颇有名气。李邦化的父亲是这所学堂最早期的教书先生之一。十八世凌元龙、凌元风、凌元运等兄弟几个都是李先生的弟子。获府选万赠匾“誉重文坛”称号的二十世邑庠生凌蔚生曾在这所学堂担任教书先生。获邑侯赠“蜚声庠序”之匾额的二十三世邑庠生凌斯瞻、凌斯煌也曾是这里的先生。可惜的是,民国十八年,广东民团来到满坑抢劫财物、放火烧房,东峰公祠和学堂一同被烧毁。
到了明朝天启年间,韩氏玉楼公(玉楼公于1380年,从广东平远县篑竹村移居至满坑下村笠麻围。)后裔子孙众多,求学艰难。维时韩云龙、韩云鹏、韩云鹄兄弟三人经过商议后,决定在下屋与上屋交界处的右侧建一所学堂,供玉楼公的后裔子孙们上学。当时,经韩氏的各位家族长老商量后,学堂被命名为“玉楼书院”。书院背靠纱帽嶂,坐东北朝西南,大门用花岗岩石堆砌而成,门楣上写着“玉楼书院”。大门前面宽阔平坦,左右各栽一棵高大挺拔的拐枣树(村里人称“荜纽子树”)。书院的中间是一个长方形的天井,天井左右各一间房,右边是厨房,左边是书房。天井北面有一个大厅,大厅左右各一间教室。天井南边是下厅堂,厅堂左右各一间房,都是先生的卧房。玉楼书院建成后,由韩姓家族中德高望重的前辈管理,先后从外村或者本家族中聘请才华出众的秀才到学堂授课。学堂办学有方,培育出了许许多多的栋梁之才,如明清时期的邑痒生韩尚德,国学生韩愈郎、韩贱英、韩秋元等,以及后来的中专生、中师生韩明星、韩登轩、韩德蕃、韩德来等等。
清朝康熙年间,凌氏宗权公二十世孙凌蔚生在水流开基建祠堂(即蔚生公祠)。祠堂朝向为卯山酉向(坐东向西),从风水学的角度来看,祠堂后面的背夫山对祠堂形成了阴煞。为了化解这个问题,蔚生公在祠堂背后挖了一口池塘。蔚生公学识渊博,非常重视子孙的教育,加上后裔子嗣兴旺,便在池塘与背夫山之间建了一所学堂(解放后改为大队部),以方便子孙后代接受启蒙教育。据族谱记载,蔚生公办学期间,其后裔子孙贤才辈出,其中秀才5名,贡生2名,还有国学生、监生大有人在。
芹香书屋遗址
清朝乾隆年间,宗权公后裔二十三世孙凌天聪在现满坑小学所在地(村委东北150米处)建“芹香书屋”。书屋卯山酉向(坐东向西),大门是一座石门楼,门楣上写着“安雅第”三个黑色大字,左右门框写着“安乐琴书于室内,雅言礼义斯文中”的楹联。学堂的中间是大厅,西边是天井。天井两侧为南北厅,北厅旁边有两间五六平方米的房间,南厅侧边有一间房。大厅东边有一扇小木门,门的南北侧各有一间房。走出小木门就是一个大内院,南北各一间守屋,东边是围墙,围墙正中间是一扇火砖砌的拱门,朝向燕子石方向。据说芹香书屋办得如火如荼,人才辈出。
明清时期,村里的私塾教育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强调通过读书来养成良好的品德,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人生观念。教学内容涵盖经史子集、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礼仪等多个方面,教育方式强调尊重个性及其发展。私塾无学制,也无升留级和考试制度,由私塾先生根据学童平时的表现判断是否可以进入高一级的学堂学习。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社会,完成私塾的学习后,比较优秀的学童一般会到县里的官学继续学习,并参加科举考试。族谱显示,明清时期,满坑村的各个私塾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其中秀才27人,贡生3人,国学生、监生及太学生共53人。
民国时期,由于当时的国情,许多知识分子积极寻求大变革时代中国教育的可行之道,总结出了丰富的近现代教育理论,改变了清朝以前的教育模式。其中,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了教育行业为适应新局势做出的改变。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包括破除封建、男女平等、课余学习、爱国主义、社会教育、职业教育、美育等,并在民国初年制定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包括军国民教育(体育)、实利主义教育(智育)、公民道德教育(德育)、美育、世界观教育。蔡元培提倡“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原则,反对对儿童进行机械灌输的旧教育,重视美育对儿童的塑造作用,认为要使儿童在优美的环境中进行理解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并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据《寻乌教育志》记载,“五四新文化运动”(1919年)后,以教授新教材为主的新型小学才在全县铺开,当时苏区列宁小学开设的课程有:国语、习字、算术、革命名词、共产主义、图画、唱歌、体操、手工、常识等。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了蔡元培先生的教育理念和当时的国情。因受到战争的影响,不能进行正常的教学活动,学校随时可能停办。满坑村各个学堂也不例外,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满坑小学校校园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视边远山区教育,实行就近入学的政策。地处满坑村东北边的大山里,有三个小村落(黄坪里、南蛇塘和大陂里),一共有20多户村民。山里的孩子必须翻山越岭,经过四五里陡峭的山路才能到村里的小学上学。1951年秋,南桥人民公社了解情况后,利用大陂里芳瑞公祠厅堂开办了一所公立村学,叫南蛇塘村学(南蛇塘居于另外两个自然村落的中间,且南蛇塘人口最多,所以称南蛇塘村学),并安排廷岭村的陈兆鹏老师到此任教。最初,南蛇塘村学只开设启蒙班,慢慢发展到具有一、二、三年级的复式班(三个年级编入同一个班,由一位教师负责教学。教师在同一节课中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有序地交替进行教学)的村学,四至六年级学生还是到村里的满坑小学上学。1993年秋,因教育发展需要,南蛇塘村学撤并至满坑小学。曾经在南蛇塘村学任教的教师还有韩登轩、陈盛森、凌天福、凌渭贤、凌传流、凌宏通、韩世泉、凌宏有、韩世奎等人。复式班的教学任务繁重,一名教师包揽所有的教学工作,但是每一名教师都任劳任怨、恪尽职守,尤其是韩登轩老师和凌宏有老师,他们精心钻研复式班教学模式,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出了许多优秀学子,得到南桥教育部门的认可和肯定,凌宏有老师还被评为“寻乌县先进教育工作者”。
1952年,芹香书屋被满坑大队征收,创办村里的第一所公立小学——满坑小学,开办1至6年级。1966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发动,教育领域是重灾区,学校停课闹革命,教师被扣上“臭老九”的帽子,白天游村示众,晚上被批斗,学生也参加串联游村。教学秩序被打乱,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1968年春,毛主席洞察全国形势后做出批示:“要文斗,不要武斗。”文革不正之风被立即刹住,学校也恢复了正轨。这一年,满坑大队和下廖大队合并,称“南桥人民公社廖坑大队”。廖坑大队在满坑小学兴建校舍,准备增设初中部。1969年,村里扩社并队,撤销窝里和下村的两所学堂,全村的学龄儿童统一到满坑小学学习,学制改为五年一贯制。1970年春,廖坑中学(初中)因校舍不足,从下廖村搬迁至满坑村。同年,满坑小学改为春季招生。1973 年,廖坑初中部停办,初中学生前往南桥中学就读。1975年,廖坑初中部恢复办学,学制仍为两年。1978年,满坑小学复为秋季招生。1979年,廖坑初中部再次停办,保留满坑小学,初中学生前往南桥中学或珠村中学就读。1987年,满坑小学增设学前班,由凌石凤老师担任学前班教师。2006年,满坑小学开办1至6年级。2007年以后,满坑小学仅保留一至四年级,五至六年级学生到珠村小学上学。2024年9月,满坑小学在村民们的一片惋惜声中停办,结束了长达200多年的办学历史。
曾经在满坑小学任教的优秀教师也不乏其人,比如凌荣光、谢瑞学、曾祥先、凌征镜、韩仁海、凌高、凌云、韩德来、彭金荣、彭文杰等等,他们在满坑小学任教期间兢兢业业,用青春、智慧和汗水诠释着师者的内涵,为下一代的成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满坑村的幼儿教育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1958年,满坑大队为了解决村里众多幼儿的教育问题,开办了三所集体幼儿园,分别设在下村韩屋老学堂、水流凌氏蔚生公祠和窝里生产队,由张玉华、邝梅芬、彭福兰担任幼儿园教师。2001年9月,排上小组村民凌春创办家庭式幼儿园,这是村里第一所私人办学的幼儿园,命名为“满坑健乐幼儿园”。满坑健乐幼儿园以幼儿发展为本,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的方式,寓教于乐,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从创办初期仅有6名儿童和一名教师,发展到后来拥有三名教师和90名儿童的规模化幼儿园。2019年,满坑健乐幼儿园停办,结束了18年的办学历程,见证了数百名孩子的成长。(除此之外,村里还有其他私人办学的幼儿园,办学时间短,本文不再一一介绍。)
社会主义时期,满坑人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还在兴建校舍、提升师资力量等方面也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培养了众多出类拔萃的人才。这些人才在社会的各行各业努力奋斗,为党和国家事业奉献一份力量。
回顾历史,满坑人民历经六百多个春秋,秉承教育初心,与时俱进,为社会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这是一部文化传承的历史,承载着一代代人的成长、发展与未来。
满坑小学校门
本文素材由凌金如、韩仁海、凌高、凌宏通、凌春等人提供,感谢支持和帮助!如有遗漏和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指正!
稻田收割与文学探讨
追光的人
★
近期文学活动剪影
投稿须知
1.杜绝抄袭,文责自负。
2.微信投稿(15770744718),邮箱投稿(1554191940@qq.com)。正文必须包含“作品+简介+近照”。本刊禁止一稿多投。
3.编委有权对投稿作品进行修改。
4.赞赏费结算:20元(含)以下的赞赏留作平台费用,20元以上的赞赏全部归还给作者。赞赏以红包形式发放,7日后的赞赏不再结算。
5.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公众号立场无关。
第十三期赞助商
①钟德福赞助500元
赞助单位及个人列表
◆全球通广告有限公司、焦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伟强果业、顾家门业、尚学培训、寻乌冠珠陶瓷旗舰店、澄江佳音琴行、泰丰牧业有限公司、南昌岑峰窖酒总经销、青松文具店、菖蒲百合山庄、顺德敏行书房
◆凌征伟、汤耀荣、陈素芬、谢焕宗、邱东升、黄金星、廖志平、潘志强、陈海琼、朱思远、王佳京、王浩琼、凌天明、骆辉建、罗志疆、赖智明、卢石汉、赖竹林、陈芳、曾慧、钟德福
声明:所有赞助款全部用于出版书籍,或者举办文化活动。
《文化寻邬》编委会
顾 问: 邱东升 刘世群 刘玉平 钟 清
主 编: 谢艳平
执行主编: 刘华辉
副 主 编: 尹 婷 陈润华
微刊主编: 尹 婷
编 委:
王佳京 王金辉 古新星 刘艳红
刘新忠 陈治忠 罗 元 范世娇
赵书周 钟雯静 梅常春 赖文星
(以姓氏笔画为序)
图片:凌传丰
编辑:尹 婷
初审:范世娇
二审:陈润华
终审:刘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