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坑文化专辑】乡村接生员陈庚招 ‖ 韩仁海

文摘   2024-07-02 17:51   广东  


 展示地域风情的文化名片 


主办单位:寻乌县文化馆

刊名题字:赵永金

微刊期数:【第1243期】





乡村接生员陈庚招

◎韩仁海


陈庚招用过的药箱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某日,在崎岖迂回的山村小道上,一位二十出头的小伙急匆匆地向东北面的田埂走去。他身后跟着一位妇女,只见她端庄秀丽,自信从容,拥有高挑的身材、一头乌黑的短发、红黄隐隐的瓜子脸、炯炯有神的双眼。她身穿瓦蓝色的大边衫、青蓝色西裤,背着一个赤褐色的药箱,迈着轻快的步伐。她就是我们满坑村的乡村接生员、孩子们的“第一妈妈”——陈庚招。

1920年,陈庚招出生在寻邬县南八区(现南桥镇)廷岭村。当时的农村,经济落后、生活艰辛,形成了一种换亲的习俗,即两家的女儿互换到对方家当儿媳。陈庚招未满周岁时便与凌银招互换来到满坑村社光下凌家。她自幼心灵手巧,从小受母亲的影响,对母婴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三十多岁时开始跟随母亲学习接生及母婴医学和护理知识。五十年代中期以前,满坑村还没有一位比较专业的接生员。1956年冬,因陈庚招有一定的母婴医学基础,满坑大队决定派她到寻乌县人民医院学习专业的接生及母婴护理技术,要求其学成后回村里担任接生员一职。学习结束后,她不仅在技术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医学理论也更加丰富了。于是,她怀着满腔的热情,信心十足地回到满坑村,立志要为村里的孕产妇、新生儿服务。

1958至1960年冬,我们满坑村大队部(当时称“金星大队”)设在下园侧柏树下的老书院。大队部腾出几间房,成立了金星大队妇婴产院,由陈庚招担任接生员。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她怀着一颗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的仁爱之心,充分发挥自己所学的母婴医学知识,迎接了150多名新生儿的到来,同时耐心细致地指导产妇和家属如何护理、饮食调理等常识。她的出色表现不但赢得了本村梓叔乃至邻村村民的肯定,还被南桥公社卫生院授予她“优秀接生员”的荣誉称号。从此,村里人都亲切地称她为“庚招伯”(意思是庚招妈妈)。

1960年后,村里的妇婴产院停办,产妇只能在家生产,接生员上门服务。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村里迎来了新生儿出生的高峰期。有时一天中往往有两到三个、甚至四个婴儿出生。1974年农历五月的一天夜里,陈庚招家里的狗突然叫个不停,紧接着是一阵急促的敲门声。陈庚招急忙起床查看,原来是上村窝里的凌星,说他老婆马上就要生了。她简单了解情况后,连忙背上药箱跟着凌星前往窝里。来到他家放下药箱,她便开始有条不紊地洗手、戴口罩,并检查胎位、仔细地询问情况等等。了解到产妇是孕二胎后,陈庚招对她说:“孩子,坚强点,很快就生了,快了……”又对凌星说:“星古,叫你妈妈抓紧煮好开水!”(由于当时没有消毒设备,接生用的器具只能放在水里煮沸消毒。临近天亮“哇!——”的一声,一名白白胖胖的男婴诞生了,陈庚招以娴熟的手法完成剪脐、护脐、包裹等一系列程序。

正当陈庚招在凌星家忙完准备吃早餐时,排上的后生凌远成又火急火燎地赶来请她去接生,说是去了庚招伯家后赶到这里来的。他老婆小潘是初产妇,没有经验,疼得大喊大叫,家里人看着挺着急的。陈庚招虽然心里有数,但也草草地吃了几口早饭,整理好药箱后就跟着远成前往其家中。一进门,陈庚招连忙安慰小潘,并给她摸脉、听胎心音、检查胎位等等,然后对产妇说:“小潘,没事,别怕!痛一阵后会停一阵,慢慢地阵痛的间隔时间会缩短,现在才开两指,估计要到今晚下半夜才能生下来,我傍晚再过来!”她说完又交代凌远成一些注意事项,然后便回家去了。

当陈庚招回到社光下,刚进家门,又听见水流的凌远令来了:“庚招伯,我都找了三家了!听说您一晚上都未合眼,可我老婆凤凤就要临产了,前几天您刚给她做了孕检,情况……”话还没说完,陈庚招果断地说:“老侄,没事,我这就跟你去。”说完便转身出门,快速赶往凌远令家。来到凌远令家,只见产妇已经痛苦不堪,叫喊声越来越大。陈庚招忙安慰道:“凤凤,忍着点,我来了!”接着,她以熟练的动作,铺开塑膜、查验胎位、临盆情况等,还一边安慰产妇一边拭去她额头上的汗珠。不一会儿,屋里便传出婴儿响亮的啼哭声。陈庚招兴奋地说:“恭喜你们,老侄!又一位国家栋梁之材诞生了,你儿子长了一副秀才相哦!”陈庚招为新生儿清理呼吸道、处理好脐部(剪去脐带,再敷上护脐包)、穿好衣服,待产妇娩出胎盘后,再吩咐产妇和家属一些护理常识和注意事项。她忙完这一切、收拾东西回家时,已是午后一点半了。

回到家里的陈庚招已经精疲力尽,刚躺下休息一会儿,一阵狗叫声把她吵醒了。“庚招伯,庚招伯……”有人在外面焦急地喊着。她连忙起身打开门,见站在门坪的小伙是下村的韩鑫,便记起他老婆小陈这两天要分娩了。没等韩鑫开口,陈庚招便说:“你等一会儿,我马上来。”她赶紧回屋准备好药品工具,背起药箱,跟着韩鑫快步朝下村奔去。还没进门就听见一阵阵痛苦的呻吟声,她赶紧进屋,一边安抚产妇一边做好接生准备。因产妇是孕二胎,不到一小时的功夫,一名男婴平安降生,母子平安。第一胎女孩,第二胎男孩,韩鑫一家皆大欢喜。待陈庚招处理好所有的事情,已经是傍晚,韩鑫全家非常热情地请她吃晚饭。

从韩鑫家出来后,陈庚招想起排上的凌远成老婆小潘可能快生了,便加快脚步往远成家走去。刚到他们家门口,便与凌远成撞个了满怀。远成着急地说:“庚招伯,小潘的阵痛越来越密了,我正要去找您……”“别急,我不是来了吗?”陈庚招进屋后,见小潘额头上满是汗珠,心疼地说:“小潘,你很坚强,受苦了!”她一边安抚产妇,一边准备好接生的用品,又吩咐家属给产妇喂些营养汤,以补充体力。午夜时分,随着小潘一阵撕心裂肺的喊叫声过后,“哇——哇——”婴儿响亮的啼哭声划破了静寂的山村。陈庚招高兴地对家属说:“恭喜!恭喜!是个大胖小子,长大后定是富贵儿郎!”等她忙完手中的活儿,交待产妇和家属一些母婴注意事项后,公鸡已啼鸣三遍,天边泛起了鱼肚白,又是新的一天了。

这就是接生员陈庚招当时的日常工作。一天两夜,她几乎没有合眼,一直奔忙在村里各个产妇家中。在她几十年的接生工作期间,像这样一天当中接生三四个新生儿的例子还真不少。接生员的责任重大,关系着母婴两条人命的安危。对于接生员来说,每一次的接生工作都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产妇顺产,母子平安,自然遂心如意。如果遇到产妇难产的情况,无论多难,无论几天几夜,都要坚守岗位,不能有丝毫的松懈。记得当年社光下凌某月生第三胎时,遇上难产,陈庚招一直坚守了七天七夜,熬到第七天中午才分娩。七天下来,她的黑发中添了不少银丝。她的善良、慈爱和强烈的责任心保障了母子平安。

接生员的工作不仅辛苦,有时还可能面临非常危险的处境。陈庚招常常在深夜背着药箱、举着火(竹)把前往南蛇塘、大陂里、黄坪里、三寨岌等高山上的村落去接生,山路陡峭、险峻,路上还可能偶遇毒蛇、猛兽等,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遇到雷雨天气去接生也是非常危险的事,甚至可能性命难保。1976年的五月,正值汛期。一天清晨,天空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下村笠麻围的韩某顺顾不上穿戴雨具就匆匆赶到陈庚招家中。陈庚招与家人正在吃早饭,听韩某顺说明来意后,连忙把家中雨具给他披上,自己也穿上雨衣,背上药箱,冒着暴雨前往韩某顺家中。刚到下村河边,就听见韩某顺的大哥在河对面催促他们赶紧过河,因为家中的产妇越来越痛苦,而且山洪随时可能爆发。等他们来到河中心时,浑浊的山洪水开始涌进河道,水位越来越高,很快就淹没了平时过河垫脚的石块。就在这紧急关头,韩某顺兄弟二人不顾一切地将陈庚招抬起,深一脚浅一脚地强行冲过了河。上岸后,三人从惊险的一幕中缓过神来,都庆幸刚才果断地过了河,不然后果不堪设想。陈庚招赶到韩某顺家中后,不到半小时,一位胖小子“哇——”的一声呱呱坠地了。韩某顺一家喜笑颜开,尤其韩某顺的父母更是感激不尽,说陈庚招在这暴雨天气是“漂”河过来接生的,于是决定给孩子取乳名为“水漂”。

陈庚招心地善良、乐于助人。遇到生活上有困难的村民,她就主动把家中粮油、鸡蛋等送给坐月子的产妇,让她们能及时补充营养。有一年冬天,天上飘着雪花,水流凌某添的妻子生了一个女娃。他是村里人人皆知的贫困户,平时的生活已是饔飧不继,碰到老婆坐月子就更困难了。善良的陈庚招见产妇只穿着两件单薄的衣服,脸色极差,帮其做好包裹、洗护等程序后,便匆匆返回家,拿了些油、米、鸡蛋和一件刚做好的新蓝布棉袄,一起送给了凌某添。凌某添夫妻俩感动得热泪盈眶,不停地躬身拜谢。

陈庚招不仅要做好接生员的工作,还要为家庭事务操劳,并种好自家的责任田地。请她去接生的村民,有时在秧田里见到她,有时发现她在地里锄草,有时在收割稻子的田里找到她。不管是谁,只要找到她,她就马上放下手中的农活,回家稍微洗漱一下,备好药箱就马不停蹄地奔赴接生岗位。有时为了做到接生与农活两不误,她直接把药箱带到田间地头,以便随叫随到。

陈庚招为了迎接新生命,不知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几十年里,每当一个新生儿出生后,陈庚招不仅在每个小婴儿出生第三天时为他们洗护打扮(村里人称“洗三朝”),还给每位产妇洗涤一件件血腥的衣裤。要是遇上风霜雨雪天气,真是苦不堪言,当产妇家属说不用她费心时,她总说这是举手之劳。在这几十年里,经她接生的婴儿至少有一千名。她不辞辛劳、不计回报的为产妇、为婴儿付出,感动了全村人民。

“妈妈,您是我的第一妈妈……”一个男孩这样叫着,怯生生地来到陈庚招身边。“孩子,你是谁?你叫谁妈妈?”陈庚招亲切地问道。男孩见陈庚招和蔼可亲,就大胆地说:“我是谢春英的儿子,叫元生,今年十三岁了。刚刚我就是叫您呀!我妈妈说了,见到您要叫您‘第一妈妈’。”她又惊又喜地看着眼前的小男孩:“哦,那你妈妈还说了什么?”元生说:“从我记事以来,妈妈就经常跟我说:‘要记住庚招伯,她是你的恩人,是你的第一妈妈。’妈妈说,她怀我时正值六十年代初,村里闹饥荒,大家的生活都很困难,可是您在忙着维持生计的同时,还不忘定期帮我妈妈做孕期检查。临产时又遇上难产,两天三夜的时间,您一直守在我妈妈身边,想尽一切办法鼓励我妈妈,终于在第三天的夜里生下了我。不到一周的时间,我又得了“黄柑锁”(即黄疸)。您老往我家里跑,又是煎药,又是灸火,还教会我妈妈如何调养护理。要不是您热心肠、医术好,我元生恐怕十几年前就不在了,所以我应该叫您‘妈妈’,‘第一妈妈’,我永远都不会忘记您!”说完,元生拉着陈庚招的手,感动得她连忙说:“好,好,好孩子,懂事的好孩子!”在满坑村生活的几十年,尤其在满坑小学任教的十几年里,我听到类似元生这样的故事,真是数不胜数。

从1958年至1989年的几十年里,陈庚招还诊治了不少孕妇和新生儿的疾病。当时,陈庚招为村里每位孕妇的整个孕期至少做三次孕期检查。那时农村医疗条件落后,村里没有检查设备,为孕妇做孕检只能用简易的木制听筒听胎心音,用双手触摸孕妇的肚子来判断胎位,通过摸脉推断胎儿的发育情况。如果在孕检时发现胎位不正,陈庚招则会让孕妇穿上一种能矫正胎位的背带,直至胎位正常为止。有的孕妇在月龄小的时候出现先兆流产,陈庚招就到山上挖些草药,孕妇吃了用草药炖的鸡便保住了胎儿。那年凌某华的妻子杨某兰生下大女儿,出生没几天就得了黄疸。当凌某华请陈庚招去诊治时,她马上放下自己的家务,独自到十几里外的山上去采槐树叶。采摘回来后,她耐心地教凌某华夫妻俩如何熬水、如何给婴儿洗药浴。排上尾屋凌某东夫妇的第二个儿子刚出生不久,婴儿的肚皮硬梆梆的,胀痛得直哭。陈庚招诊断后,用苎麻(村里人称“粗叶”)的茎皮泡水晾干后拧成的细条,在婴儿身上的穴位上灸火,肚皮就慢慢变软了,也能安安稳稳地睡着了。由于陈庚招的医术不错,在村里有口皆碑,不仅满坑本村梓叔,邻村下廖的鸭子地下、古坑的旗山寨,甚至广东平远的古丁、红山太湖岌、凤头湖子里、老虎石等地的村民也常常请她去接生、诊治孕妇婴儿的疾患。

陈庚招不仅是村里的接生员,还担任满坑大队的妇女主任近20年(自1956年开始)。她虽然只上过夜校,没读过多少书,但古道热肠、通情达理、能说会道。在任期间,她为村民排忧解难,调解庭纠纷不胜枚举。不管是夫妻不和、婆媳矛盾,还是妯娌纠纷,她都能一一化解。尤其是三年困难时期,当时村民的温饱尚不能解决,邻里之间的是非争吵、矛盾纠纷更加突出。像上村窝里老四夫妇闹离婚、排上阿彬妯娌争家产、下村阿明婆媳不和......陈庚招总是以和为贵、以理服人、将心比心,语重心长地把道理、利弊讲清楚,让双方当事人心服口服。经过她公正、耐心、用心地调解,双方当事人都能重归于好。乡亲们夸她不仅是技术高超的接生员,是孩子们的第一妈妈,还是我们满坑村家庭纠纷的优秀调解员,是我们贴心的亲人。

1989年后,年近古稀的陈庚招,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她把接生及诊治孕妇婴儿疾患的医术和长期积累的经验都传授给了儿媳杨石宝和大女儿凌石凤。在她的言传身教、谆谆教诲下,她的后辈们传承了她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为村民们继续服务了较长一段时间。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所有农村的孕产妇都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孕期检查和分娩,乡村接生员已成为历史。

陈庚招在满坑村忙忙碌碌的几十年里,不仅竭尽全力为村里的孕产妇和新生儿服务,还不遗余力地调解了一桩桩、一件件纠纷。她的担当和无私的付出赢得了大家的认可和上级的肯定,并多次获得“优秀接生员”、县“优秀妇女干部”、县“三八红旗手”和县“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作为满坑村的接生员兼妇女主任,陈庚招为满坑人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的善良和大爱让满坑村的几代人难以忘怀。作为满坑村人,我们理应了解和记住她的事迹,传承并发扬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


 /


韩仁海,1953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文化,满坑村人,小学高级教师,已退休。对文学感兴趣,文学作品曾获县级奖项,指导学生作文竞赛多次获县一等奖。




金星村:诗意端午情,“粽”享非遗美



2024年寻乌文青“稻田写诗”项目之插秧



2024年“五一”读书会







近期文学活动剪影





投稿须知


1.杜绝抄袭,文责自负。

2.微信投稿(15770744718),邮箱投稿(1554191940@qq.com)。正文必须包含“作品+简介+近照”。本刊禁止一稿多投。

3.编委有权对投稿作品进行修改。

4.赞赏费结算:20元(含)以下的赞赏留作平台费用,20元以上的赞赏全部归还给作者。赞赏以红包形式发放,7日后的赞赏不再结算。

5.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公众号立场无关。


第十三期赞助商


①钟德福赞助500元



  赞助单位及个人列表


◆全球通广告有限公司、焦点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伟强果业、顾家门业、尚学培训、寻乌冠珠陶瓷旗舰店、澄江佳音琴行、泰丰牧业有限公司、南昌岑峰窖酒总经销、青松文具店、菖蒲百合山庄、顺德敏行书房


◆凌征伟、汤耀荣、陈素芬、谢焕宗、邱东升、黄金星、廖志平、潘志强、陈海琼、朱思远、王佳京、王浩琼、凌天明、骆辉建、罗志疆、赖智明、卢石汉、赖竹林、陈芳、曾慧、钟德福



声明:所有赞助款全部用于出版书籍,或者举办文化活动。

《文化寻邬》编委会

顾       问: 邱东升   刘世群   刘玉平   钟   清

主       编: 谢艳平

执行主编: 刘华辉

副  主  编: 尹   婷   陈润华

微刊主编: 尹   婷

编       委: 

王佳京   王金辉   古新星    刘艳红

刘新忠   陈治忠   罗   元    范世娇

赵书周   钟雯静   梅常春    赖文星

(以姓氏笔画为序)




编辑尹   婷

初审范世娇  凌传丰

二审:陈润华

终审刘华辉



文化寻邬
《文化寻邬》立足寻邬,面向客家,服务大众。当初创立此刊,旨在营造浓厚的文学氛围,让百姓们了解更多的寻乌的历史与文化!欢迎各位文学爱好者来投稿!文体不限!有您的支持,我相信《文化寻邬》的路会越走越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