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颅内占位性病变?
颅腔内占据一定空间位置的一组疾病的总称,临床上以颅内压增高和局部性神经损害为特征,其中以颅内肿瘤。颅腔血肿和脑脓肿等为常见。
1.颅脑外伤引起的各类颅内血肿
2.各种自发性颅内出血及血肿
3.颅内各种原发和转移性肿瘤
4.颅内脓肿
5.颅内各种寄生虫病
6.其他颅内占位性病变
1.颅内压增高:在颅腔内占有一定空间位置的肿块样病变,如脑肿瘤、脑血肿和脑脓肿等;随着病变体积的增大,颅内压生理调节失代偿,其颅内压力超过正常值(成人80~180mmH2O、儿童50~100mmH2O),导致颅内压增高,常伴有脑功能障碍。
2.头痛:颅内压增高时其脑膜、重要的血管神经受牵拉引起头痛,发病初起不典型,加重时可逐渐呈持续性,甚至难以忍受。
3.呕吐:脑干移位和牵拉或占位性病变直接刺激延髓的呕吐中枢,引起呕吐,呕吐呈喷射性,不伴有其他消化道症状,常在头痛剧烈时出现,呕吐后头痛稍缓解。儿童因占位性病变常发生在后颅凹,早期即可出现呕吐,易被误诊为消化道疾病。
4.视乳头水肿:颅内压增高,眼静脉回流受阻,视乳头边界欠清,静脉充血、渗出或出血,早期视力正常,中晚期因继发性视神经萎缩而视力逐渐减退。
5.癫痫发作:颅内占位性病变刺激大脑皮层产生的异常放电,导致癫痫发作,成年人的癫痫发作往往是占位性病变引起。
6.脑疝:脑疝是颅内压增高的晚期并发症,手术是唯一可靠的治疗手段,可去除占位性病变,缓解颅高压,改善症状,恢复脑功能;个别占位性病变不能手术切除者,可行颅内或颅外减压术,缓解症状,延长寿命;脱水药物可暂时减轻颅内高压,缓解症状。
颅内占位性病变治疗的前提是准确的诊断和精确的定位。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预后良好。根据肿瘤性质,通过手术切除肿瘤,尽量治愈,改善预后。
一、药物治疗
1.甘露醇:具有脱水作用,可以有效降低颅内压。适用于颅内占位性病变导致的颅内压升高,避免严重并发症出现。不良反应有水电解质紊乱、皮疹、荨麻疹、寒战、发热。急性肾小管坏死、颅内活动性出血者、急性肺水肿的患者禁用;
2.卡马西平:治疗单纯及复杂部分性癫痫发作的首选药,控制癫痫症状。避免因颅内占位性病变导致的癫痫发作。不良反应有视力模糊、复视、眼球震颤、头晕、乏力。心、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和妊娠期、哺乳期妇女禁用。
二、手术治疗
肿瘤切除术:颅内占位性病变首选手术治疗,切除肿瘤组织。手术治疗能够快速缓解颅内压升高,改善症状,恢复脑功能,避免肿瘤转移和引起严重并发症。因位置特殊或肿瘤晚期患者不能手术切除,可行颅内减压术,降低颅内压,患者头痛等症状,提升生活质量。手术并发症有出血、感染等。
三、放射治疗
部分颅内肿瘤对放疗敏感,可以进行放疗配合手术治疗。同时对于多个肿瘤、难以手术切除肿瘤、术后神经功能障碍风险很高的肿瘤,选择放射治疗。放疗会损伤肿瘤周围正常组织,引起功能丧失。
健康指导
1.饮食指导:保证饮食中主食,粗细搭配;多吃蔬果,保证纤维素、维生素;进食优质蛋白,包括肉禽蛋类、奶及豆制品类;保证营养,每日4~5餐,加餐以水果为主。
2.运动指导:偏瘫肢体活动障碍者,应加强肢体功能锻炼,瘫痪肢体应保持功能位,防止足下垂;
3.日常生活指导:避免情绪激动,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重体力劳动,注意劳逸结合;定期测量血压,门诊随诊
4.心理方面:指导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教会患者自我放松和注意力转移缓解疼痛,必要时遵嘱予患者止痛治疗。
1.远离电磁辐射:电磁辐射是明确的颅内占位性病变的危险因素,要注意远离;
2.良好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戒烟戒酒;
3.定期运动:定期运动可以有效锻炼身体。
大新县人民医院外二科简介
大新县人民医院外二科,成立于2015年,主要诊治颅脑疾,常见各种颅脑外伤造成的颅内血肿(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挫裂伤、脑内血肿)开颅血肿清除术;慢性硬膜下血肿微创钻孔引流术;凸面脑膜瘤切除术;神经内镜辅助下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高血压脑出血立体定向“软通道”微创钻孔引流联合术后尿激酶溶解治疗;神经内镜辅助下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全脑血管造影术;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颅骨缺损材料植入修补术。心胸外科:各类肺癌根治(肺叶切除)、食管癌根治、贲门癌根治、胸腺及纵膈肿瘤切除、慢性脓胸纤维板剥脱、膈肌修补、肋骨骨折内固定术;各类胸腔镜微创手术: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各种纵隔肿瘤切除术、肺大疱切除术、肺活检术、肺结节切除术、交感神经阻断术治疗手汗症等。
专家简介
赵卫律
黄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