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在生活中很常见,我们知道受伤后要及时对伤口进行正确的处理,比如:消毒、止血、包扎,到达医院后往往会被建议注射破伤风。很多人会有疑问:就这点小伤口,有必要打破伤风么,是不是小题大做了?
破伤风是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经皮肤或黏膜伤口侵入人体,在缺氧环境下生长繁殖,并产生外毒素而引以全身骨骼肌持续强直性收缩和阵发性痉挛为特征的急性、特异性、中毒性疾病。
破伤风的潜伏期一般为3-21天,多数在10天左右,潜伏期越短,患者预后越差。其最严重的临床表现是全身型破伤风,表现为全身肌肉疼痛性痉挛,张口困难、苦笑面容,以致牙关紧闭,进一步加重可表现为颈僵硬、角弓反张、板状腹等。若不进行医疗干预,病死率接近100%,但即使经过积极治疗,全球范围病死率仍为30%~50%,是一种致命性疾病。
破伤风的临床表现分为三个类型:
1. 全身型破伤风:全身肌肉疼痛性痉挛,进一步可出现张口困难苦笑面容,以致牙关紧闭,颈僵硬、角弓反张、板状腹等;
2. 局部型破伤风:表现为伤口附近区域的单个肢体或身体某一部位发生强直性和痉挛性肌肉收缩;
3. 头部型破伤风:可能出现吞咽困难和颅神经麻痹表现,常伴有牙关紧闭颅神经麻痹最常见为面神经麻痹。
哪些伤口属于高风险?
第一步:伤口处理。
受伤后早期进行彻底清创是关键措施之一。伤者应尽快去除伤口内的刺激性异物或污物,避免细菌进入体内,诱发感染。
对于较轻的伤口,可自行冲洗;对于严重的伤口,需要到医院处理。另外,除了存在狂犬病暴露风险的伤口,一般不推荐在伤口冲洗后使用其他药物。
第二步:接种抗毒素,预防感染。
人类对破伤风无自然免疫力,需要进行人工免疫。破伤风是目前唯一一种可以用抗毒素预防的非传染病。所以,受伤后应尽早进行预防免疫。一般建议在受伤后的12小时或24小时内注射。因抗毒素/免疫球蛋白可以中和伤口部位及血液中游离的破伤风毒素,但不能中和已经与神经细胞结合的毒素,所以尽早注射能减少毒素与神经系统的结合。
那超过24小时注射还有意义吗?
根据研究资料,破伤风感染后发病的潜伏期一般为3-21天,若尚未出现临床症状,创伤24小时后注射依然是有预防作用的。
一、治疗原则
(1) 清除毒素来源:彻底清除坏死组织,用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敞开伤口,充分引流。
(2) 使用破伤风抗毒素中和游离毒素。
(3)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首选青霉素,联合抗厌氧菌药物(如甲硝唑、替硝唑)抗感染。
(4) 解痉镇静是治疗的重要环节。一般认为镇静程度以唤之能醒的浅睡状态较为合适,用药期间,观察患者如果抽搐仍很频繁,说明镇静不够充分,若出现持续深睡,说明镇静过深,要及时调整镇静药物及滴速,还要观察患者血压,以不低于100/60mmHg为宜。
二、护理原则
(1)预防抽搐:将病人安置于隔离病房,保持安静,减少一切刺激,遮光、防止噪02 声。治疗、护理等各项操作尽量集中,可在使用镇静剂30分钟内进行,以免刺激病人而引起抽搐。
(2)防止交叉感染:隔离病房做明显标志,病房内每日定时通风,患者使用的器械物品应专用,最后进行严格的消毒灭菌处理,敷料必须焚烧,用物及排泄物要进行消毒处理。
(3)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持续心电监护,吸氧,及时监测体温、呼吸变化。破伤风患者抽搐频繁发作时,可发生喉肌、呼吸肌痉挛,致使痰液堵塞气道而窒息死亡,应立即给予吸氧、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气管切开。
(4)心理安慰:患者对疾病担心,加上肌肉抽搐导致疼痛会使患者急躁易怒,而情绪激动更容易诱发抽搐,应稳定患者情绪,减少能量消耗,对患者家属要讲清疾病严重程度,解释护理要点,使家属共同参与护理计划的实施。
因此,生活中的小伤口,我们要引起重视,及时就医,避免出现大麻烦哦。
大新县人民医院内四科简介
大新县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内四科)成立于1953年,主要从事发热疾病的鉴别诊断、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各种细菌、真菌、病毒性疾病的诊治,院内感染的诊治等。擅长诊治常见病:各种病毒性肝炎(甲肝、乙肝、丙肝、戊肝)、脂肪肝、免疫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妊娠期肝病、肝硬化腹水、重症肝炎,结核病(肺结核、结核性脑膜炎、结核性胸膜炎,结核性心包炎、淋巴结结核,骨结核等),艾滋病及相关机会性感染(细菌性肺炎、肺孢子菌肺炎、口腔真菌感染、青霉菌感染等),肠道传染病(霍乱、伤寒、副伤寒、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感染性腹泻),小儿传染病(手足口病、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等),寄生虫疾病(恙虫病、肝吸虫病、钩虫病、囊虫病等)及其他感染性疾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感冒、登革热、破伤风、梅毒、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等)的诊治。
专家简介
麻政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