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整个华夏大地都沉浸在一片喜庆祥和的氛围中。在祖国北疆的内蒙古,非遗文化为这个传统佳节增添了别样的色彩。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富集,底蕴深厚,在新年之际,这些非遗以独特的姿态绽放光彩,不仅让古老非遗 “潮起来”“走出去”,更在传承与创新中为人们带来了一场场文化盛宴。
非遗文化是内蒙古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宝贵财富,也是北疆地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见证。它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与衣食住行紧密相连。新年,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更是非遗文化集中展示的绝佳舞台。在这个特殊的时刻,非遗与新年相互交织,碰撞出绚烂的火花。
“非遗 + 文创” 模式成为内蒙古非遗在新年里焕发光彩的重要引擎。文创产品不同于一般消费品,其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是塑造城市形象、传播城市文化的有力抓手。在自治区级非遗特色街区包头金街上,温永华六合枕手工坊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传承人温永华秉持 “保留传统技艺,融合现代生活” 的宗旨,对六合枕进行改良创新,从六孔发展到一孔、十孔乃至十四孔,不仅加大了工艺制作难度,还拓展了使用场景,开发出多种文创产品,荣获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银奖和铜奖,进一步拓宽了展示和销售平台。这一案例充分展示了 “非遗 + 文创” 模式的巨大潜力,它不仅让非遗找到了新的生存发展空间,更让消费者在购买文创产品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和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从而促进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各类非遗活动也成为内蒙古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在呼和浩特举行的 “我们的非遗中国年” 系列活动,设置了北疆非遗文化展、冰雪主题文创市集、特色美食盛宴、软式曲棍球趣味运动等,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观赏体验,让人们在浓厚的节日氛围中感受非遗的魅力。这些活动的举办,不仅丰富了人们的节日文化生活,更让非遗文化走进大众,深入人心。通过这些活动,非遗不再是束之高阁的古老技艺,而是成为人们能够亲身参与、体验和享受的文化盛宴。
赤峰市巴林左旗的非遗工坊同样值得关注。这里有着 “笤帚苗之乡” 的美誉,工坊将传统笤帚苗手编技艺与现代美学元素相融合,研发出 100 多种实用性工艺品,并创新 “笤帚工艺坊 + 合作社 + 农户” 模式,把一门手艺做成了三产融合的产业。小小笤帚苗不仅为乡村注入了新活力,也在新年里成为人们装点家居、传递祝福的特色物品。这种将非遗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模式,既实现了非遗的经济价值,又促进了乡村振兴,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动力。
内蒙古非遗在新年里的精彩呈现,让我们看到了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传承是非遗的根基,只有坚守传统技艺和文化内涵,才能让非遗源远流长。而创新则是非遗发展的动力,通过与现代生活、现代科技、现代审美相结合,非遗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进一步加大对内蒙古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充分挖掘其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推动 “非遗 + 文创”“非遗 + 旅游”“非遗 + 产业” 等模式的深度融合发展。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非遗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仅是政府和传承人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我们每个人都应成为非遗文化的传播者和践行者,通过了解非遗、欣赏非遗、参与非遗活动,让非遗文化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根发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内蒙古非遗这颗璀璨的文化明珠在新年的舞台上,以及在未来的岁月里,持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让更多人领略到北疆文化的独特魅力,共同谱写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篇章。(杨铠泽)
编辑丨侯凤致
来源丨内蒙古观察
【声明】
1.内蒙古观察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观察》官方微信公众号。
2.本公众号不涉及任何商业活动。如有侵权或违规内容,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
3.本公众号保留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