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华夏古韵中的年味传承

文摘   2025-01-07 10:02   内蒙古  

过了腊八就是年


农历十二月,岁末的钟声渐近,此月被尊称为“腊月”,而腊月初八,宛如一颗承载着千年华夏文明光辉的明珠——中国汉族传统腊八节,翩然而至,在凛冽寒意中,古老传统与节气韵律精妙融合,奏响文化的序章,也拉开了中国年味渐浓的大幕。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风俗通义》记载:“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这一释义仿若时光回溯的密钥,将“腊”字牵系至远古狩猎祭祀场景,猎获的野兽化身为跨越时空的信使,带着后人对先祖的绵绵追思。另有一说“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于新旧更迭节点,盛大祭祀仪式承载着对往昔的感恩与明日的热望。“腊”“猎”通假成就“腊祭”之名,其间蕴含的古人智慧与笃定信仰,宛如坚韧丝线,穿越悠悠历史,编织着华夏民族矢志不渝的精神锦缎。


遥想农耕往昔,科技蒙昧未开,腊月里祭祀祖先、敬奉神灵成为人们生活的神圣仪轨,那是源自心底对土地最纯粹、炽热的祈愿,渴盼岁岁风调雨顺、仓廪盈实。腊八节源起“腊祭”,百姓虔诚捧出丰收硕果,缤纷农作物承载感恩深情,在袅袅青烟升腾间,祖辈恩泽与未来憧憬紧密交织。北齐魏收《腊节》诗云:“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 寒凝大地之际,酒肉芬芳四溢,敬颂神灵的赤诚情愫于冰寒中熊熊燃烧,最初的腊八节,无疑是镌刻先辈敬畏自然、感恩馈赠的丰碑,这份庄重与虔诚,正是中国年味中对传统敬重的源头活水。


传统节日,是风俗与文化的富矿,风俗更是民众世代雕琢、传承的生活智慧结晶。腊八粥,这一传承逾千年的珍馐,早已超脱饮食藩篱,进阶为年俗图腾、文化精魂,满溢家国眷恋。每逢腊八,上至朝堂官府,下至市井民间、青灯古寺,阖家围炉同煮腊八粥,那蒸腾的热气,氤氲着团圆的温馨。一家人围坐在一起,长辈讲述着古老的故事,孩童嬉笑玩耍,手中的碗筷与锅中的腊八粥碰撞,奏响一曲欢快的节日乐章,敬祖祈愿,烟火缭绕处,年味馥郁弥漫。小小一碗腊八粥,恰似熠熠生辉的文化丝带,串联古今,为平凡日常添彩,深深烙印在腊八节的文化版图,延续民俗薪火,成为中国年味里不可或缺的醇厚滋味。


在时代巨轮滚滚向前的当下,腊八节展现出非凡的与时俱进之力,却也从未淡去那一抹浓浓的中国年味。当亲子齐聚厨房烹制腊八粥时,年轻一代不仅习得了祖辈相传的煮粥技艺,更在父母引导下,透过五谷杂粮认知自然馈赠,体悟珍惜粮食的真谛,传承着家风,让古老习俗蜕变成为家庭内部传递文化火种的温馨课堂,家中弥漫的粥香,混合着欢声笑语,是专属中国家庭的年味温情。


与此同时,社区与慈善组织也纷纷发力,“情暖腊八”活动如冬日暖阳,温暖着社会的每一处角落。志愿者们穿梭街巷,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孤独无依的长者以及坚守初心的老党员送去热气腾腾的腊八粥,传递关怀与敬意。老人们脸上洋溢的笑容,邻里间相互问候的声音,让这一碗腊八粥化作凝聚社会温情的纽带,将中国年味中的互助友爱传递开来,令传统民俗于新时代浪潮中破浪前行,绽放夺目光芒。


再瞧腊八蒜,这道风靡北方尤其是华北大地的特色小吃,承载着别具一格的食俗意涵。因“蒜”“算”同音,回溯往昔,商号腊八齐聚算账,锱铢必较盘点盈亏,进而催生年后筹备年货时的精细与勤俭。而如今,腊八蒜更是年夜饭桌上的常客,那翠绿的色泽、独特的酸辣,与阖家团圆的欢乐氛围相得益彰,舌尖上的酸辣背后,是先辈勤俭持家的智慧传承,代代相继,为腊八节渲染出烟火人间的别样风情,也为中国年味添上一抹热辣而又温馨的色彩。


借腊八节契机铺展的文明主题活动,恰似搭建起一座沟通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一方面坚守腊八粥、腊八蒜等民俗根本,延续文化记忆;另一方面巧妙融入时代文明风尚,如环保理念倡导下的“绿色腊八”,鼓励使用环保餐具盛载腊八粥,减少一次性用品消耗;或是线上“云腊八”分享会,让五湖四海的中国同胞跨越空间,共话腊八故事,虽相隔千里,却能在同一时刻感受腊八节的欢乐,共享中国年味的浓郁。这般深植生活土壤的民俗传承,仿若有源之泉,活力奔涌,必将助力腊八节蕴含的璀璨文化瑰宝,在岁月长河熠熠生辉,持续润泽华夏儿女的精神家园,让中国年味岁岁常新,代代相传。(李宝乐)

编辑丨侯凤致

校对丨李彩红
初审丨刘梦轩
复审丨邰永平
终审丨王岩

来源丨内蒙古观察

声明

1.内蒙古观察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观察》官方微信公众号。

2.本公众号不涉及任何商业活动。如有侵权或违规内容,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

3.本公众号保留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内蒙古观察
聚焦内蒙古 解读新观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