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ring Festival
小年,恰似春节的悠扬前奏曲,以其独特韵味与深厚底蕴,悄然拉开新春佳节的绚丽序幕。
追溯小年由来,历史源远流长。东汉《四民月令》记载“腊明日更新,谓之小岁”。当时以正月为岁首,十二月为腊月,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为“腊日”,次日即“小岁”。历经岁月变迁,宋代时小年习俗逐渐成型,确定为十二月二十四日。民间传说灶王爷每年小年夜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善恶,大年三十返回。于是,百姓怀着虔诚之心,在小年举行庄重的 “祭灶” 仪式,祈盼灶王爷 “上天言好事”,祭灶成为小年核心活动之一。
小年习俗丰富多样,每项都如璀璨明珠,承载着中华儿女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对未来的坚定信念,更蕴含深刻教育意义。
祭灶,作为小年最重要习俗,当黄昏余晖洒在厨房,人们恭敬在灶神排位下摆上供品。袅袅香烟,是连接人间与神灵的纽带。“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在送灶神仪式中,中华儿女培养起对天地神灵的敬畏。这敬畏,非盲目迷信,而是对自然的尊崇,“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是对传统的坚守,“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是对生活的敬重,“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它教导人们面对未知世界,保持谦逊谨慎,知晓行事有规矩准则。期望灶王爷保佑家庭平安幸福,传递着对家庭观念的重视,教育后代家庭的生活根基。
扫尘,不止是清洁,更是生动的人生哲理课。“尘” 与 “陈” 谐音,扫尘寓意 “除陈布新”。人们挥动扫帚,扫去家中尘埃,也扫去过去一年烦恼不如意。这是勇敢告别挫折困境,坚定迎接新开始新希望,以积极姿态拥抱生活挑战机遇。它教会中华儿女在人生路上,不被过去束缚,保持乐观向上,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坚信未来充满可能。
沐浴、理发等习俗,以全新形象迎新年,寓意以焕然一新姿态开启人生新篇章。如明亮之光,启示中华儿女时刻保持对生活的热情,不断自我更新、追求进步。
饮食习俗上,“二十三,糖瓜粘”,家人围坐共享甜食。甜蜜滋味,传递生活应甜蜜美好的期望,培养家庭成员情感交流与分享意识。此刻,亲情如温暖的炉火,让人们懂得关爱他人、珍惜亲情,学会共同感受美好、传递温暖。
在新时代,中华儿女在延续传统习俗时,融入许多新过节习惯。社交媒体上,大家分享小年照片、视频及习俗美食,形成独特线上节日氛围。一方面传播小年文化,让更多人领略传统节日魅力;另一方面,让人们意识到在信息时代,每个人都是文化传播使者,肩负传承弘扬传统文化责任,激发大众文化传播热情与责任感,“为往圣继绝学”,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这些习俗背后,寓意深刻。祭灶体现对美好的生活向往,相信敬重神灵可为家庭带来福祉;扫尘象征辞旧迎新,展现对未来充满希望;沐浴理发寓意全新姿态迎接未来;饮食分享传递亲情与甜蜜。它们是中华儿女对生活的美好憧憬,是岁月中坚守的精神支撑,给予面对生活挑战的勇气力量。
时代变迁,虽部分传统习俗形式有变,但小年的文化内涵与情感价值依旧深厚。在现代社会,小年仍是家庭团聚时刻,无论多远,人们都尽可能回家参与传统活动,传承家族记忆与文化。
在小年温馨氛围中,重拾传统文化魅力,共同迎接新春,祈愿新一年风调雨顺、阖家幸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传统与现代交融中,续写中华民族美好篇章。(李宝乐)
编辑丨侯凤致
来源丨内蒙古观察
【声明】
1.内蒙古观察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观察》官方微信公众号。
2.本公众号不涉及任何商业活动。如有侵权或违规内容,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
3.本公众号保留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