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关乎国本,系于民生。在我国广袤的粮食生产版图中,内蒙古以其卓越的表现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2024年内蒙古粮食产量突破800亿斤,攀升至 820.1亿斤且位居全国第六,这一成就不仅是内蒙古农业发展的辉煌成果,更是对国家粮食稳定供应的重大贡献,其背后的 “五良”举措意义深远且极具示范价值。
图片来源:新华网
“藏粮于地”是内蒙古粮食安全战略的根基所在。通过 “一块田两块地”建设,内蒙古在2024年建成高标准农田 940万亩,大幅超越年初850万亩目标,累计达6000万亩以上。这众多高标准农田如同一粒粒坚实的基石,为粮食生产奠定了稳固基础。在东四盟市,大规模的黑土地保护性耕作与保护工程双管齐下,2160万亩的保护性耕作与900万亩以上保护工程实施面积,配合秸秆还田、深耕深松等技术,让黑土地肥力再生,成为粮食增产的“黑色宝藏”。而50.6万亩盐碱地改造提升工程,运用创新手段使其焕发生机,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则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这一系列举措整体上提升了内蒙古土地资源的质量与利用效率,从根本上保障了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在应对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压力的大背景下,为全国提供了可借鉴的土地资源保护与开发范例。“藏粮于技”为内蒙古粮食生产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内蒙古统筹21亿元资金争取到全国领先的国家玉米大豆单产提升工程项目。在 79个旗县构建起庞大的单产提升示范区,包括10922个百亩田、3213个千亩方和349个万亩片,规模达1040万亩且同比激增496万亩。40个“九个有”综合园区推动玉米密植精准调控技术广泛应用,覆盖面积从321.9 万亩飙升至1396万亩,带动吨粮田面积显著增长。6类作物创大面积示范区最高单产,通辽市3项玉米高产成果更是在主产区树立全国标杆。整体而言,这彰显了科技在农业领域的巨大变革力量,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内蒙古的实践证明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科技引领的关键作用,为全国农业科技驱动粮食增产提供了生动的“科技兴粮”样板。“建良田”作为“五良”基础,内蒙古持续投入完善农田基础设施,从土地平整到灌溉排水优化,从田间道路到防护林建设,全方位构建起适宜农作物生长的优质环境。这一整体规划与实施,打造出规模化、标准化的农田格局,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整体抗风险能力,在应对自然灾害与市场波动时能更好地保障粮食产出稳定。“育良种”工作在多个国家级、自治区级制种大县展开联合攻关,众多科研团队不懈努力,不断推出适应本地且高产优质的农作物品种,良种覆盖率提升。这从源头上为粮食高产优质提供了可能,在全球种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内蒙古在种业自主创新方面的探索对保障国家种业安全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推良技” 举措成效惊人。统筹 21 亿元资金打造的单产提升工程,体量与资金量勇夺全国之冠。众多单产提升示范区与综合园区的建成,强力拉动技术推广,多作物高单产令人瞩目,通辽玉米更是创下主产区全国纪录。且注重科学施肥用药,引入专家团队强化技术,创新服务模式,这一系列成果充分彰显了积极作为与开拓进取,着实值得高度赞扬与大力推广,为农业发展树立了典范。“配良机”借助补贴推广高性能机械,新增大量高效减损机械,提高机械化水平与减少收获损耗双效合一,这是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关键环节,在劳动力成本上升与农业规模化发展需求下,为农业机械化普及提供了有益经验。“优良制”通过 181.6 亿元惠农补贴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各地 “统种(养)共富” 等社会化服务模式不断发展并出台标准、扩大服务面积,提高了粮食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与农民种粮效益,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提供了实践参考。
“五良” 融合产生了全方位的综合效益。经济效益上,粮食增产带动内蒙古农业生产总值提升,农民种粮收入增加,成为地区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的重要动力源泉,在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方面有着积极意义。社会效益方面,内蒙古粮食产量的增长有效补充全国粮食储备,稳定市场供需与价格,在全球粮食市场波动加剧、地缘政治因素影响粮食贸易的大环境下,内蒙古成为国家粮食安全的坚实后盾,增强了国家应对粮食危机的整体能力。生态效益上,高标准农田建设减少水土流失,良种良技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高效节水灌溉节约水资源,这契合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在农业绿色发展的全球趋势下,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可行之路。(李宝乐)【声明】
1.内蒙古观察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于《内蒙古观察》官方微信公众号。
2.本公众号不涉及任何商业活动。如有侵权或违规内容,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尽快处理。
3.本公众号保留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