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大河浩荡,长城逶迤。
12月20日,实践杂志社、内蒙古艺术学院携手打造的“长城和黄河在这里拥抱”交响声乐作品音乐会,在夜色中落下帷幕。
整场演出,共10首曲目,和声与交响乐相结合,高潮迭起,婉转悠扬,依次串联起“相拥”“相依”“相融”三个篇章:
混声合唱《大河奔流》,旋律雄壮,“你可知道天下黄河几道弯……”展现出黄河的波澜壮阔;
男声独唱《长城》,气势磅礴,“再现”逶迤长城跨越山河的磅礴之势;《跟着黄河走》深情表达对母亲河的眷恋;
混声合唱《乌金沙海》、无伴奏合唱《漫瀚情缘溢两岸》,融合内蒙古民歌特色,在演奏员默契配合、合唱团成员深情咏唱中,娓娓道来黄河人家的幸福生活与奋进风貌。
……
交响乐演奏、民歌演唱、合声高低起伏,深情表达了“黄河两岸是我家,长城两边是故乡”,生动展现了深厚底蕴、多姿多彩的北疆文化。
演出结束,不少观众意犹未尽,高喊:“不过瘾,再来几首。”
这场音乐会为什么收获众多好评?
正如观众周新龙说,在听这场交响乐的时候,真的感觉到黄河还有长城(仿佛)出现在了我的眼前,我的内心有很多共鸣。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
之所以触动听众心灵、引发情感共鸣,正是源于我们民族血脉中的文化基因。
02
这场音乐会,是主流媒体和艺术院校的跨界合作,是艺术创作与融合传播的成功实践,也是“北疆文化”品牌建设的积极探索。
自去年7月“北疆文化”品牌打造以来,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现在区内外对北疆文化广泛认同,“‘北疆文化’这个品牌已经立起来了。”12月4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在北疆文化文艺创作工作座谈会上说。
仅仅一年多时间,“北疆文化”迅速出圈出彩,凭什么?
文化底蕴深厚。
内蒙古,是一个有文化的地方,文化资源极其丰富、极具特色。
这里,有2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县县都有博物馆,旗旗都有乌兰牧骑;
这里,有103家国有文艺院团、5500多名演职人员;
这里,人才辈出,孕育了玛拉沁夫、拉苏荣、德德玛、妥木斯、武利平、宁才等文艺大家;
这里,人们热情好客、多才多艺,抬腿就能舞,张口就歌唱;
这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文化融合碰撞,红色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交相辉映。
多元一体,兼容并包,生产创作有着深厚的沃土。
图片来源:实践杂志社 铁牧儿 摄
观众任丽彬女士说,在本土院校师生的创作中,在老中青的演奏队伍中,看到了北疆文化很强的生命力,感到很骄傲。
这两年,内蒙古精品力作百花齐放,在文学、影视、音乐、舞蹈等方面,推出了一大批具有北疆风格的好作品,先后荣获国家级奖项14个。
立足内蒙古,放眼全中国。
突破视野,主打民族特色、深挖民族元素,以厚重底蕴出圈,内蒙古很有底气。
交流合作广泛。
从“有实力”走向“有名气”,步步攀登,离不开作品的自我精进,也离不开相互交流借鉴。
内蒙古,一直处于交流对话、开放互鉴的最前沿。
曾经,这里是“草原丝绸之路”和“万里茶道”的重要枢纽和通道;现在,是中蒙俄经济走廊、“一带一路”上的重要节点,中国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门户。
联通中西的区位优势,开放包容的气度,海纳百川的胸怀,为北疆文化注入了活力源泉。
让各类演出、展览、推介会等“走出去”,交流互鉴、借势拓局,北疆文化不断提升知名度、影响力。
图片来源:实践融媒 舞剧《骑兵》在京上演。
北方有佳人——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辽代女性文物展”,3月30日亮相苏州博物馆,刚一开展,就达成连续7天全部约满的“战绩”。
经典歌曲演唱会《我和草原有个约定》、民族管弦交响组曲《蒙古马》登上北京、上海;长调民歌《辽阔的草原》、马头琴曲目《万马奔腾》等走向世界舞台……北疆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更稳健。
突破界限,开展交流活动,搭建合作平台,以开放互鉴对话,内蒙古很有朝气。
文艺精品给力。
文艺是最好的交流方式,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最大,影响也最大。
北疆文化的“走出去”,离不开文艺精品的赋能。
今年,内蒙古文艺再次迎来高光时刻:
中短篇小说《蓝天戈壁》等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102件美术作品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杂技剧《我们的美好生活》获全国杂技展演优秀剧目……
文艺精品层出不穷的背后,是北疆文化的强势出圈。
《如见》,在清华大学上演后,同步开展了文化文艺交流,使高校学生切身感受“美丽青城、草原都市”的发展与魅力。
《马铃儿摇响幸福歌》,获中国舞蹈最高奖“荷花奖”,惊艳全国,让更多人看到了内蒙古舞蹈的奔放热情。
《父辈的荣耀》,获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以三代林业人的传承和坚守,展示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精神品质。
图片来源:内蒙古日报 《父辈的荣耀》剧照。
再比如,今年5月,在“遇鉴中国”中华文化主题展上,高昂悠远的漫瀚调亮相法国巴黎,极具穿透力的嗓音震撼了现场。
……
突破自我,深挖文化内涵,打造文艺精品,以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温暖的身边事打动人心,我们很接地气。
03
“北疆文化”品牌已经打响,来之不易。
如何进一步打响擦亮品牌,让内蒙古故事传得更广、更远?
厚植文化底蕴。充分利用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外延。比如,打造文旅产品,举办展览演艺活动,布置城市街景等,多嵌入北疆文化元素、内涵和标识,让北疆文化可触可感可知。
打造文艺精品。多从实践中找素材,多到生活中找灵感,创作更多与时代同频共振、充满生活气息的精品,展现背后蕴含的精神价值、精神品质。比如,舞剧《骑兵》、舞台剧《三千孤儿入内蒙》等火爆出圈,源于它们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
做大文化IP。用好文化符号和地理景观符号,如红山玉龙、广袤草原、蒙古马等,打造IP形象,让北疆文化更具体、更直观。比如,前不久爆火的文创产品“nia麦麦”,就是以美食烧麦为原型,将美食和文化巧妙融合,为大家带来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体验。
拥抱互联网。现在,互联网是大众离不了的生活场。要主动拥抱网络,推出更多优质网络文艺作品,还要用好网络直播、短视频等线上传播,让北疆文化更加活起来、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