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区建设我们在行动之改革创新篇③

文摘   2025-01-03 17:41   重庆  

教育强区建设
我们在行动
2024年以来,全区教育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全市、全区教育大会精神,践行“人文渝中 尚品教育”理念和“146”总体思路,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提升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加快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区,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渝中精彩一页积极贡献渝中教育力量。
即日起,“渝中教育”将以党建统领、改革创新、教育数字化等关键词,与大家一起盘点2024年渝中教育强区建设进程中的工作成效。


教育科研重引领  成果丰硕显实效
教师进修学院


2024年,我院充分发挥在渝中区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专业支撑作用,着力推动高质量研训工作体系建设,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一是科研课题立项多。我区成功立项28个重庆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课题,位列全市前列。其中年度规划课题13个,包括2个重点和11个一般课题;教学改革研究专项课题15个,包括1个重点和14个一般课题;立项比例47.5%。

二是科研获奖质量高。我区在第七届重庆市教育科研成果奖评选中有18项成果获奖,一等奖占7项,获奖数量和一等奖数量均位列全市第一。

三是科研管理实效好。区域科研管理经验“机制创新 重点攻关  成果应用——教育科研服务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渝中实践”在2024年度重庆市教育科研工作会上作经验交流,并在《重庆日报》上进行了专题报道。区域科研研训经验“区域教科研一体化研训课程的构建与实施”在2024年度重庆市教育科研主城片区工作会上作经验交流,受到一致好评。


进修学院“三新”背景下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探索


以改革的姿态 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复旦中学


学校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推进课程改革,积极创新实践,进行资源整合,不断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一是立德树人,完善学校课程体系。学校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着力课程改革,立足学校实际,丰富校本课程,不断完善五育并举的学校课程方案,《重庆复旦中学博雅课程方案》在基础教育课程实施典型案例与研究成果评选中,荣获市级表彰。

二是创新实践,开阔课程建设视野。响应“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战略”,统整构建“重庆复旦中学科学教学课程群”。数智赋能,打造出“个化性精准教学”复旦中学智慧课堂教学范式。积极开展跨学科融合课程,以多学科视角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三是资源整合,拓展课程实施空间。学校与两岸四地共6所复旦血脉学校结为“复旦基础教育联盟”,每年组织师生前往复旦大学及联盟学校开展以STEAM课程为主的夏令营活动,常年与复旦大学附中共享由复旦大学教授带来的“复旦微课”。学校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持续开展共建活动,复旦学子以讲解和志愿服务的方式把课堂搬进了博物馆。

复旦中学人工智能助推教师发展课例展示


聚焦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
二十九中


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构建符合时代要求、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一是思政教育,缤纷出彩。学校积极探索大思政课与中学课程体系的有机融合,积极开展实践拓展活动。学校通过组织学生走进渝中区人民法院、辖区社区居委会、邀请人大代表开展履职讲座等活动,精心设计了一批特色思政研学路线,为学生们带来了独特的思政课程体验。

二是科学教育,亮点突出。学校依托教育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建设,积极探索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发展道路。开展第十届阳光科技节,呈现了多学科在实验教学中的实践探索、创新成果。

三是课程改革,成果丰硕。学校强化课程整合与优化,依托三大课程创新基地建设,在项目式教学,跨学科融合等教学模式中不断探索。在渝中区首届教研月活动中,学校成为7个学科的分会场。有16节课例获评市级基础教育精品课,各教研组集智备课,呈现了42册作业设计成果,50册校本教研资料。

二十九中第十届阳光科技节


创新教学模式启智  项目跨学科共融
劳技基地



学校创新构建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科学教育+劳动教育”课程群和基于跨学科融合的“科学教育+工程教育”课程体系,推动学生学科素养及实践、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

一是项目式学习。项目式学习是劳技基地创新教学模式的核心。项目式学习的应用,旨在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与技术应用周期。例如,《智能小车》项目课程要求学生从零开始设计和制作一辆能够自主导航的小车,学生们不仅掌握了理论知识,还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是跨学科融合。跨学科融合是劳技基地创新教学模式的另一大特色。跨学科融合体现在课程体系的构建和项目设计的各个环节中。例如,《山城坡地停车系统设计》将城市规划、交通工程、环境保护等多学科知识与重庆特有的地理条件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科技创新解决城市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三是师生共互动。师生互动是劳技基地创新教学模式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项目式学习和跨学科融合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密切互动,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激发灵感、提升能力。例如,在《三维设计与打印》项目中,组织小组讨论和头脑风暴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劳技基地通用技术课上学生测试智能机器人


坚持素养导向 强化学科实践
中华路小学



学校聚焦“基于学科实践的‘教-学-评’一致性研究”,坚持素养导向,强化学科实践。

一是强化学科实践,细化评价量表。我校积极落实“三新”,强化学科实践,通过细化评价量表,确定学科标准,优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升学科素养。

二是创设真实情境,开展跨学科活动。我校注重创设真实情境,构建基于真实问题的学习场景,并鼓励教师开展跨学科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提升综合能力。

三是利用AI技术,赋能教育评价。我校引入AI技术,赋能教育评价,通过开发可视化的思维工具、智能分析学生数据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与资源,同时为教学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推动育人方式的变革。

中华路小学学生评价综合“描像”


以“跨学科”撬动课程教学改革再深化
巴蜀小学



2024年,巴蜀小学持续以“跨学科主题学习”小切口撬动课程教学改革再深化,全面开启高水平因材施教的律动育人体系的建设。

一是推进跨学科类学习。语数英科等传统国家学科课程,以学科课程标准为指引,以具化的主题建议及实施策略为抓手,以长课联排的方式落实10%的跨学科主题学习。

二是推进综合课程实施。将国家课程中综合性较强的科目(如道德与法治、劳动、信息科技、综合实践活动)进行融合,统筹设计进阶的学习主题,配套学习手册,采用spark五步法,小中大课堂一体化实施。

三是推进情景表现评价。举办“让成长看得见”跨学科主题学习展评活动,儿童全流程参与其中,真正让儿童站在舞台中央,让创造成为成长源泉,成就每个孩子的自主发展和个性创造。

四是推进实践成果孵化。巴蜀团队主编的人教社《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指导手册》顺利出版,团队成功承办第二届中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暨第十一届小学教育巴蜀创新年会教学工作坊·“跨学科学习”,与专家学者共话跨学科课堂实践经验。

巴蜀小学“让成长看得见”学科主题学习展评活动


构建智慧化流动学习 重塑课程变革路径
人民小学



重庆市人民小学校不断深化课程改革,打破时空界限,构建流动学习生态,革新教学手段,推进课程跃迁新样态。

一是内容升级,知识无界。持续推进开展了12年的“EOC”课程改革迭代升级,基于新课标跨学科学习的要求,整合各学科精英教师团队,精心研发“叶脉密码”“智造未来”“流光溢彩”等16门素养课程,使其在不同班级间流动,打破班级界限及课程内容局限,让每位学生畅享丰富且优质的课程学习。

二是时空突破,课堂无限。突破课堂固定的课时框架和空间壁垒,灵活编排课程节次与时长,跨区域整合优质资源,将教室延伸至校园、博物馆、大自然等场域。定制特色学习项目,催生三十余个项目化学习样本,获改革创新优秀成果奖、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科教方案一等奖等国家级奖项4个,入选国家级优秀案例2个、市级优秀典型案例7个。

三是手段革新,智慧赋能。学校自主研发与学校场景匹配的数字实景教学系统,开发并投用“量子体育”等仿真教学、研究辅助系统,获得软件著作权及发明专利共8项。采用物联智能系统,无感处理数据,实施智能化管理,成果荣获教育部优秀案例。

人民小学的学生正在上“小火箭编程”课程


改革评价系统 助力学生向上成长
鹅岭小学



鹅岭小学“向上成长”智慧评价系统通过二维码扫码积分来采集学生课堂表现的各项数据,并改革评价的方式和过程,努力实现评价理念由“评价即测量反馈”向“评价即改进学习生态”的迭代升级。

一是放开权限,让学生成为评价主体。通过鼓励学生自评和同伴互评,将评价从仅仅是教师评价的过程,拓展为学生自主理解标准、自我评估、主动采取行动改善现状的过程,帮助学生打开自我系统,形成学习的内驱力和积极的学习心态。

二是数字画像,让学生成长具象可见。系统能根据积分数,用“五育之花”花朵的开放姿态与颜色的变化,来记录学生发展的成长轨迹。学生的成长看得见变化,做得出比较,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

三是智慧平台,让家校沟通及时有效。学生在校获得的评价会适时推送给家长,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校表现,形成教育合力,促进亲子关系,助力家校共育。

鹅岭小学根据积分情况进行表彰颁奖


深化改革创新 提升教育品质
解放小学


学校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加强智慧教育评价研究,形成学生智慧评价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解放教育品质。

一是形成评价标准体系。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的评价要求,融合学校课程标准,形成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学生全面发展的智慧评价标准体系。

二是建设智慧评价平台。依托市重点课题、市教育综合改革及区创新发展项目研究,开发解放“掌上共育”智慧评价平台,并开通“云思智学”助学系统,开发钉钉平台“成长树”“班级圈”“学生评价”模块等,建设成基于学生全面发展、师生“减负增质”的智慧评价平台,推动学生评价由“传统纸笔测评”向“智慧全息评价”转变。

三是建立评价保障机制。建立完善的学生智慧评价改革运行的组织保障、制度保障、智库保障、技术保障等体系,特别是能深度契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智慧评价体系与学校课程评价的关系,能深入分析学生全面发展的的内涵与智慧评价、学校文化与特色之间的联系,最终形成学生全面发展的智慧评价特色,让智慧评价改革不断走向深入。

解放小学《基于小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学校课程评价研究》结题评审会


敬业笃行促发展  守正创新逐未来展
马家堡小学


新课程、新教材是当前基础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也是推动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动力。学校以素养为导向,考虑不同层次需求,在作业设计的道路上积极探索,做出了大胆的尝试。

一是小课题研究显实效。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成立多个小课题组。部分教师借助此契机,开展了“以素养为导向的低段作业设计”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部分课题还成功申报区级课题。

二是趣味作业设计促素养。学校从2020年起开始进行趣味作业的探索,近四年来收获颇丰。今年,我们更是在此工作中加大研究力度,设计出了《一起“趣”读西游记》《探究身边的数学》《“情绪”朋友相处秘籍》《财商启蒙》等多本趣味作业,为学生的学科素养发展助力。

三是班级特色作业展个性。学校鼓励教师勇于创新,在完成好常规作业的基础上,大胆进行班级特色作业的研究,从而展现班级个性,收获知识成长。先后有多个班级拥有了个性化的班级作文集、诗集。

马家堡小学“趣味作业”参加中国教育创新年会


教科研驱动课程 涵养情智之光
区级机关幼儿园


幼儿园以“通”文化为引领,在“情智润泽、欢笑通远”办园主张下提出“通慧”课程文化,积极践行“以情为先、以情启智、智中生情、情智融合”的情智教育。

一是园本教研情智绽放。幼儿园承办重庆市第四期基础教育校本教研(学前教育)工作推进会,会议聚焦“打造园本教研新样态,促学前教育优质发展”为主题,以情智教育为主线,将园本教研“情智教育”成果进行展示,全面体现了学前教育领域的教研新成果与育人新实践。

二是“课题研究”助推“情智润泽”。幼儿园申报的《新时代幼儿园爱国主义教育启蒙的进阶逻辑与优化路径研究》已通过市规划办评审并上报国家教育规划办立项。让孩子在与自我、与他人、与集体、与家国、与世界的主题活动学习中,社会情感能力得到不断的增强。

三是“童行山城”赋能“通慧课程”。幼儿园提出“发现山城,发展儿童”的教育理念,应势而生“童行山城”课程体系,打造绿色公园探秘、红色地标探寻、巴渝文化探宝三大模块系列活动,是渝中“行走的思政课”在幼儿园落地生根的具体体现。

区级机关幼儿园开展国庆庆祝活动


多元融合创新   赋能教育新变革
桂花园幼儿园


我园在“行健”文化的引领下,融合德、智、体、美等多元主题活动,丰富“四行”课程内容,聚焦课程与教学实践问题,通过课程、教研、教师的协同改革创新,为幼儿全面发展全力赋能。

一是融合式课程体系,多元交融拓展视野。摒弃传统单一课程模式,构建融合五大领域且相互渗透的融合课程体系。引入 STEM 课程理念,通过光影游戏、创意搭建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为其适应未来科技社会筑牢根基。

二是创新型教研模式,协同合作引领发展。以增强园本教研的针对性、开展主题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有效提升幼儿行为观察能力与学习过程三项重点任务为着力点,全面有序推进幼儿园园本教研探索实践。通过撰写个案观察、案例分析等方式,强化教师观察意识、精准分析幼儿发展水平,推动课程向纵深发展。

三是多元化师资培训,高效赋能专业成长。组建互助1+N、分层探究3+N等不同层面的学习团队,聚焦以“真、细、小”问题为切入点,通过自我理论学习、现场磨课、深入研讨、梳理分享等方式,形成全体教师深度卷入、共同学习的良好局面。

桂花园幼儿园邀请专家定期为幼儿做智能体测


课程创新新花样  家园互动新玩法
蒙正幼儿园


蒙正园不断拓展“五养课程”体系的深度、宽度和广度,推动园家社协同育人,探索课程创新实践之路,助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一是推进融合育人理念。深化“五养课程”体系,推进融合育人。巧妙利用幼儿园空间,精心设计大区域活动,形成“周五区域活动日”模式。在大区域活动中,幼儿可以自主参与到科学探索、绘本阅读、手工编制、KEVA搭建等游戏中,不断拓展思维,提升观察力、分析力和创造力。

二是丰富混龄游戏内容。创新幼儿自选课程实施,打破班级及年龄界限,扩大活动范围,在新生入园、体能活动、食育课程、升班毕业礼等活动中,鼓励幼儿通过“大带小”自由结对方式体验学习,锻炼合作交往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深化家园共育模式。构建“蒙正养育联盟”,形成良好的家园共育氛围。多名家长走进班级开展“父母大讲堂”活动,丰富幼儿对消防、青铜器及环保知识的感知。开发“三宽”家长学习资源库,实现幼儿园家长自主学习全覆盖。

蒙正幼儿园“父母大讲堂”之消防技能大体验







相关阅读

教育强区建设我们在行动之党建篇②

教育强区建设我们在行动之党建篇①



△来 源:党政办 

△编 辑:刘雅涵

△审 核:刘   敏


重庆渝中教育
宣传渝中教育、服务公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