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复旦中学是重庆市首批家长学校示范校,探索“1+3+3+N”校家社协同育人路径,整合学校、家庭、社会资源,同频共振协同发力,三维共育时代新人。
复旦中学家长学校课堂
学校积极构建校家社协同育人的体系,通过多元化方式,构建起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学习共同体、认知共同体和行动共同体。
三十中警察进校园开展普法宣传
学校与社区、家庭紧密联系,搭建教育共同体,促进校家社协同育人。
巴蜀中学桂花园学校邀请家庭教育导师走进校园
望龙门小学的法治副校长傅江丰警官被评为“中国好人”,渝中区“傅警官榜样工作室”落户于望龙门小学,在此基础上,学校打造了一个集宣传教育、互动交流、实践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家校社共育教育阵地。
一是精准定位榜样,强化引领效应。精心选树具有代表性的榜样人物,如傅江丰警官、巴黎残奥会乒乓球冠军廖克力等,通过讲座等多种形式展示榜样事迹,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充分了解榜样事迹。
二是深入学习榜样,增强情感共鸣。我们用生动的故事讲述榜样的事迹和成长经历,让学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鼓励学生和家长共同通过绘画、写作、表演等艺术形式表达对榜样的敬仰和赞美,深化对榜样精神的理解。
三是全面培育榜样,促进全面发展。结合学校日常教育和社区服务等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将榜样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加强家校合作,共同推进榜样教育,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望龙门小学傅警官榜样工作室授牌仪式
东水门小学将“打开,与万物同生”的学校文化融入校家社协同育人底层逻辑,创新探索协同育人实践路径。
一是情感共通重构协同关系。“沟通”为首,班主任“三微”模块培训提升沟通能力;问诊家长,召开“一式四变”家长会,组织“家长督学”校访会,推出每周五晚线上“导师陪伴一小时”, 联合社会专业人士提供家庭教育实操指导,“开窗”协同,情感共通,落地有效。
二是“双43”模型汇聚协同力量。集政府、学校、家庭、社会之力“四位一体”架构共育组织;建东小家长“四同书院”,编制学习工具书,开启系统知识讲座和亲子游戏课程,锻造家庭教育关键能力;整合社会资源,建立“慈善+志愿+育人”三协同机制;打造督导评价、家长满意度调查、示范引领三维评价体系,内部自驱,外部助推,促协同育人可持续发展。
三是品牌课程创新协同育人。“门•城”社会实践课程,变社会实践教育为家庭生活的“平常事”,打开协同育人新境界。学校评为重庆市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相关教育研究论文案例获市区级奖励12篇,学校教师4人次聘为市区级家庭教育专家库、师资库成员,“春天,我们在等你”共育项目参加重庆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
东水门小学“家长督学”校访会进行时
学校开展中华星·渝中母城儿童友好创造活动,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共育,融合场馆资源,以儿童视角出发,让孩子们参与到母城的管理与建设中。
一是学科融合,研发学习工具。中华路小学美术组教师与四川美院及地理专业专家的共创下,用传统木刻与套色印刷的方式精心制作的人文地图——《渝中母城文化行走地图》,作为儿童友好母城行走的学习工具。
二是项目研究,参与场馆改造。以班级为单位组建项目组,按照方案策划、方案投标、现场评标、改造实施、改造验收的流程,从前期调研到项目式学习,对湖广会馆、重庆金融历史博物馆、领事馆旧址等场馆进行儿童友好化改造。
三是文创设计,传承母城文化。学生参与母城儿童诗、地标变形记、重庆问题三个类型的作品创作,进而由设计团队提取元素,形成场馆文创作品。后续将通过小讲解员活动和义卖,成立爱心基金捐赠给重庆儿童福利院。
中华路小学儿童友好计划启动仪式
学校加大校家社协同育人力度,不断强化课程建设、特色课堂打造、资源平台建设等,协同育人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家长学校硕果丰。学校紧贴家庭教育需求,精心组织20次、60课时的通识培训,90余名家长全程参与家长课堂学习,学校优秀家长学员在渝中区2024年全民终生学习周启动仪式上交流发言。邀请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教授为全校家长开展专题讲座,不断提升家庭教育能力和水平。
二是“祖辈课堂”显成效。学校特别设立“祖辈课堂”,聘请20余名学生祖辈家长作为辅导员,请爷爷奶奶参与劳动课堂,手把手教学生种植,传承勤劳美德;请爷爷奶奶投身延时服务,作为助教引领孩子探索非遗文化,激发传承热情。
三是数字思政搭桥梁。利用渝中智慧教育平台开发“红色少年行”数字思政模块,让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线上思政教育课程学习,参与家长人数达1300余人次。邀请家长与孩子一起走进红色革命场馆,感受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并在思政平台记录研学心得,实现思政教育与亲子互动的深度融合。
解放西路小学“赓续先烈精神”清明祭先烈活动
重庆精一民族小学校秉持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以学校为主体,整合社会资源,促进家校合作,构建开放、多元、共进的教育生态,全方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是建立机制,家长助力学校管理。坚持“家长开发日”系列活动,欢迎家长为学生培养、学生管理出谋划策。成立多个专委会,在学生研学、膳食管理、校服购买、重大活动等工作中邀请家长代表参与招标、督查、策划、评价等,实现合作共赢。
二是共创课程,建设“亲子大课堂”。聘请家长走上讲台,为学生送上天南地北、从古至今的文化大礼包,带来百业千行、千家万户的智慧大讲堂,实现同心同行。
三是宫校联线,用活用好场馆资源。携手市、区少年宫,在红色场馆、产业园区、母城山水中实施“红色文化之旅”“科技创新探索”“自然生态考察”等课程,实现共享共进。
精一民族小学宫校连线周末研学活动
“我们的寻根之旅”是渝中区中山小学持续多年的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荣获重庆市第三届中小学德育品牌称号。
一是持续探寻,不断迭代。2018年,我们以“家国情怀”为底色,以“文化寻根”为途径开启了寻根之旅。2024年,学校以“我们一起去寻根——中山小学校家社协同育人实践”创新发展项目为新增长点,从更高维度探索各寻根主题背后的精神所在,探索协同育人的路径与方法、体系与机制。
二是集中展示,记录成长。每年5月的寻根发布会是学校送给每个中山学子的“六·一”大礼包,“寻根长卷”“成长故事手册”等记录下了我们的思考与收获。寻根之旅是特色研学之旅,是家校互动、社区联动的特色展示,是师生及家长成长经历中的宝藏。
三是专刊发布,凝练成果。2024年6月,《教育故事》寻根主题专刊中,专家称赞寻根之旅具有地缘特色、学校特色,探索出了基层小学校“行走的思政课”实施路径,为中小学文化课程开发与建设提供了“中山样本”。
中山小学寻根之旅载入教育故事
学校秉持“协同聚能 共同成长”理念,全力精耕“三叶草校家校教育共同体”,为学生成长融合多方力量。
一是专项课题促发展。作为国家级校家社科研实践校,学校以科研智慧撬动实践变革,在研市级校家社专项课题2项。学校依托课题研究持续丰富和创新家庭、社会赋能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共同体”模式,在重庆市首届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成果案例评选活动、“与孩子共同成长·家校社共育”创新案例评选活动中均荣获一等奖。
二是硬核课程强联结。学校充分发挥“重庆市教育学会家庭和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单位”“重庆市家庭教育实践校”“渝中区家长学校”效能,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系统家长课程、家长进课堂等方式,每周系统实施“学校服务家长”“家长服务学生”的双向课程。
三是多元活动助成长。学校立足德育品牌特色,聚焦“生态文明建设、民族团结教育、赓续红色基因、优秀文化传承”四大主题,深度推进馆校协同、校企协同、校社协同,为学生阳光自信成长搭建社会大舞台。
人民路小学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重庆市人民小学校协同校家社资源,构筑同向同行育美共同体,以美育培养时代新人。
一是引入“家长大课堂”强支撑,开辟家校育美新方式。成立家长学校,签订家长公约,引入家庭参与,让美育教育浸润孩子学习生活方方面面。开辟家长课堂,创设“家长+班主任+美育教师”的班本美育课程团队,邀请各行各业家长走上美育讲台,展现新时代家长风貌,引入多元育美新体验,构建家校育美新风向。
二是输送“大师工作站”强资源,开发校社育美新格局。创建十大“荣耀之星”大师工作站,邀请雕塑绘画、非遗技艺等各行业领军人物入驻学校,以“两进两出一结合”的方式,进校园、进头脑,出实践、出社区,与教育教学相结合,传承大国工匠精神,发掘本土美学,打造实践育美新高地。
三是共建“艺术基地”强平台,增强协同育美新合力。与四川美院、广电集团等单位合作建立艺术实践基地30余个。以人民小学社团作为班底,打造重庆市首个校社广电少儿艺术团,为学生素养发展抢占资源平台先机,促进内外交流互动,提升协同育美凝聚力。
人民小学与重庆广电集团共建重庆首个校社广电少儿艺术团
学校持续深耕“足球养志”德育课程,构建“三维一志 协同育人”校家社课程体系,发挥三方教育优势,积极探索“多主体、多维度、多元化”的校家社协同育人有效模式,培育“志美行厉”的阳光少年。
一是延伸“课堂”,让育儿有方。“志·家校”课程通过引进专家资源进行专题讲座,研发家庭教育系列微课,挖掘家长资源开设家长讲堂等方式传播科学育儿理念,为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提供精准指导,提升家长素质和育人能力,不断延伸家校共育触角,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
二是多维体验,让共识重叠。“志·家社”课程链接、深挖社区和企业资源,丰富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为学生提供多样化职业体验和社会实践。增进亲子关系,使校家社协同育人多样化、科学化、常态化。
三是校社联动,让灵魂唤醒。“志·校社”课程强化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利用社会大课堂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大田湾小学“家长学校”开课
学校坚持打开校门办教育,通过整活校园周边教育资源,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全面、丰富且有益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是场地共享拓宽度。和大田湾体育全民健身中心签订协议,共享体育场,4-6年级每周外出上一节田径类体育课,让学生得到更好的锻炼。用好跳伞塔、急救中心大楼、贺龙塑像、张国富烈士墓碑、皇冠大扶梯、菜园坝火车站旧址等资源,常态化开展美术写生、行走思政课。
二是实践教育延长度。每期平均1-2批次学生到渝铁村社区参加社区实践、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社区生活场景中进行垃圾分类宣传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三是文化传承增厚度。结合传统节日,学校开展弘扬传统文化的教育,同时也带领学生到社区参加微型少年宫项目,通过民俗体验的方式,让学生了解重庆本土文化和历史,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肖家沟小学“保护母亲河”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
解放小学开展校家社系列活动,畅通联系渠道,提升学校内涵发展动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一是校家链接,共建共育。成立校家共育领导小组将校家社共育工作列入学校章程、发展规划;建立以班主任为主体、优秀家长、社会人员为核心的共育专兼职队伍;成立家长学校,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序列化主题培训活动。
二是校家互动,共生共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邀请家长进校园。通过家长问卷、电话访谈、家长信箱等方式,了解家长对学校管理、教师教育教学等工作的满意度。建立并完善家访制度,通过电话、面谈、走访等多形式多途径开展家校沟通和个性化指导。
三是多方联动,构建网络。学校充分挖掘家长资源,让家长共同参与校园活动实践与管理,并且定期开展优秀家长表彰、组织经验交流,汇编家校共育案例集。同时与派出所、博物馆等社会单位建立共建关系、提升教育合力,形成“校家社”共育网络。
解放小学家长开放日活动
在教育的广阔天地里,石油路小学以 “校家社共育”为画笔,精心绘制学生成长的斑斓画卷。
一是精研机制,打造“导航仪”。创新性构建涵盖家长、教师、校长、专家、义工、支持中心的 “六方” 融合教研体机制。通过党委统筹引领、教师洞悉学习困境、家长反馈亲身体察、专家理论指引、义工奉献力量,支持中心整合资源。
二是慧育课堂,开启“智慧窗”。组织落实家长学校“梦想起航 爱伴成长”家长课堂,课程篇围绕多方面开展,理念篇解析爱的四种模型,目标篇讲教养方式与人才培养,关系篇聚焦各类关系处理,品格篇传授塑造孩子品格方法,规划篇指导学习与生活规划,助力家长做好家庭教育,推动孩子全面发展。
三是衔接桥梁,筑牢“奠基石”。教师团队精心开发针对家长的幼小衔接 “习惯养成”主题课程。课程围绕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社交习惯等多方面展开,向家长传递科学育人的知识与方法。为学生顺利适应小学学习生活奠定基础,助力孩子们在成长的新征程上稳健起步。
石油路小学校家社慧育联盟成立仪式
我园着力构建“汇力共育 和行谐进”的家园共育文化,建立健全校家社联动机制,为幼儿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是全维共育。围绕重点课题《幼小衔接背景下大班入学准备课程的构建》,开启幼小衔接全维探索之旅,全方位考量幼儿过渡需求。联合小学教师、高校教育专家组建研究团队,深入剖析幼小差异,精心设计幼小衔接长程课程体系。
二是全程共育。通过开展“共话幼小衔接,携手科学准备”“携幼话衔接 并肩筑未来”等家长沙龙活动,围绕幼儿不同成长阶段的焦点话题,如幼儿社交合作能力培养、挫折教育应对等展开热烈讨论,分享家庭育儿智慧,共商个性化教育路径。
三是全域共育。我园与少儿图书馆深度合作,依据幼儿年龄特点和阅读兴趣精准分类书籍,打造温馨亲子阅读区,开展系列阅读推广活动,如“故事创编会”“民俗文化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非遗达人也纷纷走进幼儿园,带来手工制作、戏剧表演等多元课程,拓展幼儿视野。
桂花园幼儿园“校家社协同育人”讲座
红岩幼儿园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凝共识、聚合力,积极探索园家社联动共育新生态。
一是形成“儿童为本”的共同观念。构建起园家社教育共同体,三方立足“儿童本位”,在认知层面高度统一,在资源整合与共享中贯彻落实,在学习与反馈中群策群力。与社区联动的“律师有话说”活动,围绕生活中的问题引发法律、教育不同角度的讨论,共识共进。
二是构建“平等协商”的组织内核。幼儿园挂牌了渝中区家长学校,家长学员持续10周开展家庭教育通识课程培训。搭建畅通无阻、全面覆盖、协同参与的多元沟通网络,让“平等协商”成为园家社融合共育的核心价值,不断巩固组织内核。
三是实现“共享智慧”的集体行动。把园家社三方拥有的不同知识、实践经验、认知视角及思维模式等进行充分交融,产生更具广度和深度的集体智慧。我们开展了《乐享运动 自在成长》等10余次园家社共建活动,形成了《小脚丫走渝中 访重庆爱家乡》亲子探访活动等20余个园家社活动案例。
红岩幼儿园园家社开放日活动
复旦附幼从价值同频、课程同构和实践同步,为园家社共建园本课程赋能。
一是价值同频,园家社共建园本课程的教育共识。依据儿童最大利益原则,将促进幼儿发展作为园本课程构建与实施的逻辑起点,达成以幼儿为本、功能互补和跨界育人的教育共识,实现教育资本优质增量的价值认同。
二是课程同构,园家社共建园本课程的设计共创。从园家协同、园社协同和园家社协同三种协作方式,设计共建园本课程的目标;从序列化的共育课程内容、多元化的共育课程路径和多维度的共育课程策略三个方面,设计共建园本课程的内容。
三是实践同步,园家社共建园本课程的实施共长。从树立“大课程”观、探究三方协同关系、重构园本课程体系和激活家长专业资源为共建园本课程的实践路径,促进园家社每一个体生命的生长。
复旦附幼园“走进十八梯”研学活动
巴蜀幼儿园致力于为儿童健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深度挖掘家长及社会资源,着手探索儿童健康管理共同体的建设。
一是创新实践,构建园家社共育新模式。采用“请进来、走出去”多元方式,创新实践“1+N”家庭教育新课堂,开展“巴幼健康服务站”活动,构建园家社共育“融合圈”。实践模式在“第三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十五次学术年会分论坛”中分享。
二是精准施策,探索近视防控新路径。创新总结近视防控“四个一”,即全面提升全园爱眼素养、科学构建幼儿护眼方案、精心打造校园视觉友好环境和协同构建园家社眼健康共同体。实践经验在第二届长江经济带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现场推进会分论坛上分享,经验总结获评“重庆市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工作优秀案例”。
三是持续研究,推动健康管理新发展。坚持开展课题研究,围绕肥胖儿童健康管理、传染病预防、近视防控、保教结合等内容,立项市级课题1项、区级课题1项、园级课题2项。参与到由重庆市教委、市儿童医院牵头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司儿童健康相关研究项目,在全市共享在儿童健康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
巴蜀幼儿园在中国基础教育论坛围绕“家园社创造教育共同体的构建巴蜀的新探索”进行现场展示
渝州路幼儿园以“共同核心价值取向、平等家校社关系、三方有力的共进态势”作为基本三要素,致力于与家长群体、社区共同构建起一个高度紧密且深度关联的教育共同体。
一是深度沟通,探索研讨式家园沟通新模式。新生以家庭为单位,全家总动员来园与班级教师开展一对一访谈,让幼儿尽快熟悉班级教师、班级环境,以减少入园分离焦虑。2024年,一对一家庭入园访谈200余组,家长好评率达到100%。
二是联手策划,乐享慧探趣玩亲子活动。在春游、亲子运动会、亲子马拉松、美术展等每月大型活动中,家委会深度参与活动策划与组织,充分挖掘家长专业技能、与周边社区的自然、人文、环境资源,有效拓宽幼儿课程。
三是智慧共研,助力幼儿科学健康成长。充分发挥“家长学校”效能,邀请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儿童骨科专家、马家堡小学骨干教师来园围绕“骨骼生长的秘密”“科学做好幼小衔接”等话题开展指导培训。组织家长参加区级、园级家长培训,通过专业力量赋能提升,家园社协同共探共研,形成教育合力,为幼儿全面成长与和谐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渝州路幼儿园亲子马拉松
蒙正幼儿园坚持构建多方共同体协同育人的生态网,赋能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一是园家社共育成果布展“显”成效。幼儿园参加渝中区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暨全国校家社协同育人实验区启动仪式并现场布展,制作精美的亲子手工立体绘本、亲子故事绘视频、园家社育人获奖成果等赢得了在场领导及参观人员的关注与好评。
二是园家社家长学校课程“暖”人心。幼儿园携手渝中区家长成长指导中心并被授牌”渝中区家长学校“,连续开办十期家长学校课程。内容涵盖幼儿心理发展、家庭教育方法、营养健康等多领域,家长们积极学习、认真记录,增强了科学育儿意识与能力。
三是园家社大型活动筹办“聚”合力。幼儿园联合家庭与社区,开展主题丰富、类型多样的大型活动,如“蒙正3岁了亲子主题灯光秀”活动、升班暨毕业典礼活动、蒙幼音乐节活动等,积极探索园家社协同育人新样态,共促蒙正娃健康快乐成长。
蒙正幼儿园 家长与孩子共唱《声律启蒙》
△来 源:党政办
△编 辑:刘雅涵
△审 核:刘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