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精中学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学校“一大四小五微型”德育工作体系中深度挖掘,精心打造以“我眼中的世界”“我眼中的幸福”系列特色德育课程,丰富校本课程体系和学校德育品牌内涵。
一是着眼学生成长认知,领航生涯规划发展。遵循“人人参与,人人提升”的原则,通过“我眼中的我”演讲活动,引导学生扣好“第一粒扣子”,提升自身成长的自信心和表达力,提高自身生涯发展规划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是结合经典文化内核,倡导幸福成长理念。深挖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引导学生以“自我”为起点,由内向外地去认识和关照个体、社会及人生,培养学生“自信”“自强““自尊”的坚毅人格以及“爱家国”“爱世界”“爱生活”的人生信仰,成为有“幸福力”的时代青年。
三是着眼学生志向追求,厚植民族复兴情怀。坚持引导学生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为主线,将自我认知、个人成长、生涯规划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深度融合,学校学生多次在重庆市“中华魂”主题教育读书征文活动、“少年向上·传承红岩精神 争当时代新人”主题教育活动等比赛中多次荣获一等奖,实现了“以文‘塑’心”的教育目标。
求精中学开展“我眼中的我”演讲比赛
学校以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一手抓思政专业队伍建设,一手抓思政品牌打造,不断推进思政教育迈向新台阶。
一是加强思政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通过开展“德育沙龙”“做温度的教育案例演说”“主题班会课比赛”等活动,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学科育人能力,打造一支由班主任、学科教师、德育专干组成的高素质思政建设队伍。
二是挖掘“复旦”精神内涵,打造“复旦”特色思政品牌。组织新生前往复旦大学旧址“寻根复旦”,感悟民族精神和复旦人的担当。融合大思政课与“复旦讲堂”,邀请知名讲授、学者开展主题报告,激发师生民族感和使命感,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打造“复旦人”思政品牌。办好复旦“校史馆”,讲好复旦故事,传承复旦精神,育“四有”复旦学子。
三是开展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践行雷锋精神服务社会。连续11年开展“走进敬老院”志愿服务活动,连续12年开展博物馆志愿讲解服务活动。常态化开展“雷锋月志愿服务”,鼓励复旦学子走出校园,担任交通指挥员、街道清洁员,开展“公益义卖”“保护母亲河”等活动。
复旦中学传承雷锋精神主题班会比赛
学校坚持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将其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是红色课堂润心灵。将红岩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将红色文化融入课程体系,打造特色红色课堂。挖掘红岩历史中丰厚的教育资源,利用红岩英烈榜样的群体性、形象性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启动、导向和调控作用,涵养学生的思想品格和政治素养。
二是实践活动铸品格。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他们在实地感悟中传承红色基因。开展红色研学旅行,重走革命道路。举办红色文化主题演讲比赛、红岩英烈班创建40周年主题活动等活动,鼓励学生深入挖掘红色故事内涵,在实践中不断锤炼自身品德修养。
三是校园文化育新风。营造浓厚红色校园文化氛围,培育时代新风尚。“红岩英烈班”的学生们参观革命遗址,聆听革命故事,阅读革命书籍,撰写读书笔记。结合日常教学,开展社会调查,朗诵红岩英烈诗文,编演歌颂红岩英烈的话剧,演唱唱红岩歌曲,推动学生自觉将红色精神内化为自身行为准则与价值追求。
学校围绕“三礼·五心”德育品牌,构建起“三礼·五心”德育活动体系,营造有“礼”的校园文化氛围,打造育“心”的“大思政课”育人平台,培育新时代好少年。
一是坚持以常规德育活动为抓手。学校将“讲三礼,筑五心”巧妙融合到各类校园常规德育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做人、彰显个性。
二是坚持以特色德育活动为载体。学校深度推进校内特色德育活动建设,着力打造学生社团建设,让学生在特色德育活动中完成“育礼——育心——育人”的蜕变。
三是以“行走德育活动”为依托。学校确定了“育礼”“育心”“育人”三个层面的总目标,分为三阶段的连续性活动,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把“三礼·五心”内化为行动准则和自觉追求。
三十中开展德育课程
学校坚持“走好人生每一步”的德育目标,稳步推进“六六尚勤·步步向好”实践,完善校、家、社共育机制,赋能德育队伍专业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是聚焦六好课程体系。学校不断完善以“六好”为育人目的,“六勤”为育人策略的“六好课程体系”,逐步形成了“三维育心”“三生育人”“三美育德”“三维育人”等市区级特色子课程,助推学校德育课程研究发展。
二是聚力六勤主线活动。学校德育活动紧紧围绕“六勤”主线开展,即:思行赓续新发展,学习赋能新生长之“勤思·勤学”主题活动;劳动创造新幸福,节俭塑造新风潮之“勤劳·勤俭”主题活动;锻炼焕发新活力,创客开拓新天地之“勤炼·勤创”主题活动。
三是聚合六方共育资源。打造集学校、家庭、社会、班级、教师、学生为一体的“六位一体”育人格局。坚持“学生为本、同心同向、协同育人”为的理念为指引,通过“幸福六六”六化活动将校、家、社三者链接起来,构建“同心同向·幸福共育”育人模式,推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间形成联动。
六十六中“同心同向·幸福共育“德育论坛
学校践行“启航新华 放乎四海”办学理念,建构思政课程育人体系,致力开创“启志新华”课程育人新局面。
一是思政课程启志励行。坚持以培养思政课核心素养为目标,建设以启航立志为特点,以启迪、激励为主要方式的“启志励行”思政课堂。通过高质量教学,让五大核心素养入心入脑入行,为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情怀、有担当的一代新人打下坚实思想品德基础。
二是课程思政启志启智。充分利用学科育人资源,将思政育人要求与学科学习有机结合,创建具有“启志启智”特色的课堂风貌。组织课程育人专题教研,教学展示等活动,表彰学科育人领军教师,开创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全员育人新局面。
三是校本课程志行统一。开设“行走新华 勿忘担当”课堂,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依托新华路沿线历史文化印记,规划年级学习主题,确立“一路课堂”教学点,引导全体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启航志向。
新华小学开展“行走新华 勿忘担当”一路课堂
学校根据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扎实推进“礼好·思政课”教育课程建设,“临江礼好”工作方案入选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一校一案”案例。
一是小课堂扎根课内40分钟。坚持道德与法治课唱主角,其它学科全方位主动参与,把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在学科教学全过程。
二是中课堂融入校内特色活动。从集体朝会到红领巾广播站,从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到国家公祭日活动,学校精心遴选课程内容,组织开展专项活动,引导临江学子争做“活力临江星”。
三是大课堂进入学生日常生活。开展多种多样的“行走的思政课”,鼓励亲子共同用脚步丈量革命足迹。开展“小小志愿者”活动,积极参加儿童峰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拓宽视野,感悟成长。
临江路小学“启航”课程中的开蒙典礼
邹容小学校秉持“深耕渝中,厚植邹容”的教育理念,精心打造“我与邹容”德育品牌,培育“容质”少年,推动学校德育品牌高质量发展。
一是构建“我与邹容”德育活动体系。学校以《容质少年向未来》德育工作方案为指引,实施“一核·五翼·三层级·五维度”的德育模式,围绕立德树人核心,激活五大项目群,分层推进基础、拓展、评价三类活动,全力培育“立志有为”的容质少年。
二是开展“我与邹容”主题德育活动。自品牌建设以来,学校已举办60余场相关活动,超3000人次参与。活动融合“容”文化,涵盖文创、艺术展演、思政课堂等,开展“3+X”行走的思政课、“我与邹容”红色宣讲等多元活动,并建立“容智”评价体系,表彰优秀,成果丰硕。
三是创新“我与邹容”主题活动策略。坚持协同校家社资源,全力打造德育品牌。分主题、分年段有序实施“三课一日”(即:校本课、思政课、陪伴课、成长日),以邹容精神、红色传承塑造“有志不在年高,有为始于足下”的容质少年。
邹容小学“清明追思 家国永怀”主题教育活动
重庆精一民族小学校坚持“和合共生 融美共进”德育工作理念,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是坚持红色思政入心。持续打造“行走的思政课”体系,通过“观、思、感、品、践、悟”六大板块,在家国情怀、强国志向、民族团结、人生理想、时代精神中“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二坚持民族技艺润心。学生通过“非遗”技艺、舞蹈演唱、民乐演奏、棋艺书法等课程的学习,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要求同频共振,奠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础。
三坚持阳光行动暖心。设立“心灵驿站”咨询室、“多彩阳光”团辅室,组建师生“情绪管理小组”,帮助孩子解决成长中的困惑,缓解亲子矛盾,提高师生心理韧性。
四坚持民族交流连心。开展交往交流交融活动,携手西藏芒康、昌都、新疆哈密、云南文山、重庆酉阳、巫溪等地少数民族师生结对研学,树立“石榴籽一家亲,民族团结心连心”意识。
精一民族小学学生走进白公馆渣滓洞
学校深入挖掘渝中区红色资源,坚持“读红岩、走红岩、传红岩”为理念,推出“行走读城,探秘母城红色基因”思政课程,让学生深刻理解红岩精神,激发爱国情怀。
一是课堂融合实践,深化红岩精神。课程注重课堂与实践融合,通过系统讲授、深入讨论、生动案例分析,结合跨学科课程,全方位深化学生对红岩精神的理解。
二是实地探访体验,亲历革命历程。组织学生实地探访红色地标,并在纪念馆设置模拟体验区,如模拟监狱、革命斗争场景等,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革命先烈的艰苦生活,深化对历史的情感认同与敬仰。
三是社会实践传播,弘扬红色文化。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与红色文化传播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扩大红岩精神的社会影响力。
枇杷山小学开展“行走读城”活动
曾家岩小学秉持“学思共进,知行合一”思政育人理念,坚持活学活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努力为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一是构建思政课程体系。覆盖全学段的“明诚”涵养课程体系,包括明德课程、启智课程、健体课程、尚美课程、习劳课程等。立足“明诚好少年”培养,构建“大思政”体系,强化课程育人,将立德树人融入办学育人全过程。
二是深挖校史文化资源。编撰曾家岩小学校史集《百年明诚路》,不断发掘和整理相关史料,寻访各个年代的老教师、老校友,丰富思政教育素材。开发入学课程、校史微课,开展红色情景剧、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知校史鉴古今,增强信念和担当。
三是拓展统战基地平台。充分发挥“市级对台交流基地”品牌作用和学校独特历史资源优势,以高层互访为推力、学生研学为抓手、项目合作为依托,以基地辐射两岸三地四校行走思政课。打造曾家岩小学及重庆关岳庙思政课,开设两岸“曾·诚”新干线校园广播电台,践行爱国主义教育。
曾家岩小学小小志愿解说队在行动
结合德精小学育人目标,学校党组织以“德精大思想课程”为抓手从三个维度主动探索党管德育的有效路径。
一是聚焦阵地建设,同向同行。丰富队前教育特色课程、标准队会仪式,开展促成长志愿服务,真正把少先队建设成学习的大学校、光荣的预备队,让少先队真正扎根在全体少先队员心中。
二是挖掘校本特色,润物无声。利用德精小学的校园资源、在地资源,建设“美·德”德育课程。通过主题教育和学科融合教育,将课程、活动、仪式融为一体,对学生进行沉浸式德育教育。
三是协同在地资源,同频共振。充分协同优质的在地资源,构建德精“行走的思政课”党建联盟。通过一次行走式探究学习、一次在地化体验学习、一次社区营造体验,把思政小课堂跟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以社会化、连接性的课程学习让学生边走边学、边学边思。
德精小学思政”金课“展示活动
重庆市人民小学校以“以党建带队建”为抓手,全域、全程、全员推进思政教育,擦亮“红星耀童年”品牌,受到央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新闻直播间》栏目等报道达17次之多,并被《光明日报》头版报道。
一是打造“一点三环三群”课程体系,传承红色基因。深度整合城市、街区、学校的红色资源,构建校家社思政育人共同体,打造“一点三环三群”思政育人课程体系。与人民大学等共同承办大中小学思政研讨会暨全国思政“金课”活动;承办教育部、国家消防救援局的消防安全第一课,线上线下观看近3亿人次。
二是创设“两班一中队”红色阵地,赓续红色血脉。学校利用地域优势,创设“红岩班”“周恩来班”“桂园新一代中队”——“两班一中队”红色阵地。今年“红岩班”学生走进大轰炸遗址现场开展纪念活动,被央视《新闻联播》重点报道。
三是构筑“童年成长营”红色平台,争做时代新人。人民小学设立“童年成长营”理想信念活动发布平台,以任务发布的方式,将红色招募令发布给全集团学生。平台创建至今四年,走进50多所共建基地,集结学生超过2000余人次,巡回宣讲400多次,辐射人口近20万人,被《光明日报》头版报道。
人民小学与中国人民大学共同承办大中小学思政研讨会暨全国思政“金课”
景德幼儿园坚持“立德树人”教育宗旨,构建以“德”为核心的文化体系,探索出“德”育融入一日活动的浸润式培养方式。
一是坚持品牌创新,迭代价值意蕴提升辨识度。确立儿童发展与园所发展的双重价值的“善养童心 德作良园”办园目标;以“德”字为灵感重新设计幼儿园logo文化标识,运用到环境、文创及周边产品;在师幼关系中践行德的理念,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在亲厚和睦的师幼互动中助力幼儿道德成长。
二是坚持课程重构,推动德文化内涵式发展。在课程设置上遵循道德品质形成法则,尊重幼儿道德发展规律。在立足园本历史的基础上深耕母城资源、在地文化,探索形成了社会课程、园级活动、社会实践“三联动”的协同推进育人模式,将家国情怀深植童心。
三是坚持场域印证,建构厚德流光全育人环境。结合“养德课程”创设“五区四馆”,创设自然的、会说话的、能拓展思想的、促进幼儿生长发育的园所环境。让儿童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悄然养成了好品德,真正实现课程育人,环境养人。
景德幼儿园在抗建堂了解本土红色文化资源
幼儿园在“萌养”课程浸润下,以“萌礼理”品德启蒙课程为突破口,彰显幼儿园“德”文化。
一是课程资源立足“一日生活”,拓展时空场域。挖掘日常生活中的德育资源,发挥各项活动特有的育德功能,用好每一个环节,留心每一处细节,实现品德启蒙教育从“单一”向“多元”,从“片段”向“融合”转变。
二是课程实践强调“以情润心”,关注亲身体验。开展“润物细无声”主题园本教研与培训,提升教师育德意识。构建激发情感共鸣的“体验场”,设立解决问题的“互动墙”,探索课程在真实情境中的游戏性和可操作性。
三是课程环境聚焦“用心育德”,注重潜移默化。创设“让成长看得见”的可视化外环境和家园社协同软环境,助力幼儿将品德体验内化,培养知礼明理的合格小公民。幼儿园以“萌以润心 自在养成”办园理念为指引,在“萌养”课程浸润下,潜心研究“萌礼理”课程构建和评价体系。
七星幼儿园开展军舰研学爱国主义教育
△来 源:党政办
△编 辑:刘雅涵
△审 核:刘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