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S:氧化铜表面态在电催化CO₂还原中的关键作用揭示

文摘   2024-11-05 07:30   澳大利亚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直达文献

随着全球碳中和目标的推进,CO₂电催化还原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的碳减排手段,受到了广泛关注。铜因其能将CO₂转化为多碳化合物而备受青睐,尤其是氧化铜(OD-Cu)在此过程中表现出显著的催化活性。然而,铜的氧化态及其在还原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机制仍存在许多争议。针对这一挑战,本研究通过时间分辨谱学分析,揭示了氧化铜在CO₂还原反应中关键中间体的动态演变,为进一步优化铜基催化剂提供了新思路。

成果简介

本研究利用脉冲辐射技术结合分子模拟,系统探讨了氧化铜不同氧化态(Cu(0)、Cu(I)、Cu(II))在CO₂电还原中的行为。结果显示,Cu(I)氧化态在CO₂还原初期能有效稳定关键中间体,促进碳碳偶联反应,而Cu(II)则主要通过电子转移迅速转化为Cu(I)。这一发现揭示了Cu(I)在CO₂电催化还原中的关键活性角色,并证实了亚表面氧化物对反应中间体的稳定作用,为铜基催化剂的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


研究亮点

  • 氧化态对关键中间体的影响:Cu(I)氧化态在稳定CO₂•⁻自由基方面表现出最佳活性,促进了碳碳偶联反应。

  • 亚表面氧化物的作用:亚表面氧化物显著提升了CO₂•⁻自由基的活化能力,有助于提升反应选择性。

  • 脉冲辐射的应用:创新性地运用脉冲辐射技术,实现了纳米尺度下氧化态的精确调控,为原位监测中间体的动态演变提供了技术支持。

配图精析

图1:脉冲辐射系统示意图。通过脉冲辐射系统产生的电子流,实时监测CO₂•⁻在不同氧化态铜上的吸收特征。结果显示,Cu(I)与CO₂•⁻的结合形成独特的谱带,证明其在反应初期的活性作用。

图2:不同氧化态铜与CO₂•⁻的结合模式。分子模拟结果表明,Cu(I)在与CO₂•⁻结合时形成局部共价键,而Cu(II)则表现为更弱的范德华力作用。

图3:Cu(II)向Cu(I)转变的动态过程。在多个电子脉冲作用下,Cu(II)逐步转变为Cu(I),且相应的CO₂•⁻偶联反应显著加速,表明Cu(I)在碳碳偶联中的活性作用。

图4:CO₂•⁻自由基在不同铜表面上的消耗速率。数据显示,Cu(I)表面上CO₂•⁻的消耗速率最高,进一步证实其在反应中的稳定性。

图5:亚表面氧化物对反应路径的影响。含有亚表面氧化物的Cu(I)能更好地活化CO₂•⁻自由基,使其更易参与后续的反应路径,有利于提升产物的多碳选择性。

展望

本研究通过时间分辨谱学手段揭示了氧化铜在CO₂还原中的氧化态变化及其对反应活性的深远影响,首次系统分析了亚表面氧化物在初始反应阶段的关键作用。未来工作可进一步优化铜基催化剂的氧化态结构,提升CO₂还原的多碳产物选择性,为实现可持续碳中和提供新的思路。


文献信息

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DOI:10.1021/jacs.4c08603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21/jacs.4c08603


点击阅读原文直达文献~

声明:更多内容请参考原文,如有侵权,后台联系编辑删除。

催化视界
催化视界(Catalysis Insight)专注于催化领域,分享基础知识,关注前沿研究动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