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直达文献
1,3-丁二烯(1,3-BD)是合成橡胶等材料的重要基础化学品,传统生产方式依赖能耗高的石脑油裂解工艺,效率低且碳排放显著。以乙炔为原料,通过电化学还原(e-C₂H₂R)直接制备1,3-BD提供了绿色高效的可持续解决方案。然而,由于关键中间体的低稳定性和竞争副产物的生成,实现高选择性、高活性的电化学转化一直是巨大的挑战。
成果简介
新加坡国立大学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KI电解质的铜基纳米催化剂,通过引入Cuδ⁺-Cu⁰活性位点,有效地提高了C₂H₂对1,3-BD的选择性和活性。在-0.85 V条件下,1,3-BD的法拉第效率高达93%,而在-1.0 V时,其部分电流密度达到-75 mA cm⁻²,显著优于其他电解质条件下的表现。这一研究不仅通过理论计算验证了I⁻离子对铜催化剂的稳定性提升作用,还通过实验与操作谱学揭示了Cuδ⁺-Cu⁰活性位点在C₂H₂转化中的关键作用。
研究亮点
创新活性位点设计:首次提出Cuδ⁺-Cu⁰活性位点,并通过KI电解质的稳定性增强作用,优化了C₂H₂还原为1,3-BD的反应路径。
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0.85 V条件下,1,3-BD的法拉第效率达到93%;在-1.0 V时,部分电流密度高达-75 mA cm⁻²,显著高于现有报道。
长效稳定性:Cu基催化剂在高电流密度条件下表现出超过11小时的稳定性,且通过氧化脉冲清除聚乙炔沉积后可恢复性能。
机理探索:通过DFT计算揭示I⁻离子在表面增强Cuδ⁺活性位点稳定性,并降低中间体耦合的能垒。
配图精析
图1:Cu₂O纳米立方体催化剂的结构表征,包括SEM图像展示其在不同电解质中的形貌变化,以及XRD和拉曼光谱揭示了Cuδ⁺-Cu⁰位点的形成过程。
图2:原位XAS和EXAFS分析显示KI电解质中的Cu催化剂表面氧化态变化,进一步确认了I⁻在保持Cuδ⁺-Cu⁰比例中的关键作用。
图3: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包括电位对1,3-BD、C₂H₄等主要产物选择性的影响,以及与其他催化剂的性能对比。
图4:不同阴离子(如Cl⁻、Br⁻)对1,3-BD生成的影响,说明了I⁻的独特选择性增强作用。
图5:DFT计算揭示Cuδ⁺-Cu⁰活性位点在C₂H₂还原过程中关键中间体(*C₂H₃)的形成及其耦合为C₄H₆的反应路径。
图6:通过火山图展示了Cuδ⁺-Cu⁰活性位点在1,3-BD生成中的最佳结合能区域,并比较了不同金属表面的性能。
展望
本研究通过引入KI电解质和Cuδ⁺-Cu⁰活性位点的协同作用,成功提升了乙炔电化学还原为1,3-BD的效率和选择性。这一技术为实现绿色化学品生产提供了重要示范,未来可通过优化催化剂结构和反应条件进一步提升工业化应用前景。
文献信息
期刊:Nature Catalysis
DOI:10.1038/s41929-024-01250-0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929-024-01250-0
点击阅读原文直达文献~
声明:更多内容请参考原文,如有侵权,后台联系编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