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五

教育   2024-12-12 16:00   湖南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

1.(1分)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如果要研究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情况,下列最为可信的依据是(  )

A.史书记载       B.考古发现       C.神话传说       D.主观推测

2.(1分)陕西西安有丰富的文物资源。下列考古发现可用于研究半坡人生活的是(  )

A.甲骨文       B.商鞅铜方量      

C.人面鱼纹彩陶盆       D.司母戊鼎

3.(1分)《史记》记载大禹在治水过程中:“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从中可以看出大禹具有的精神是(  )

A.勇于攀登       B.团结合作       C.无私奉献       D.追逐梦想

4.(1分)据古文献记述,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都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  )

A.夏、商、周均秉承“无为而治”理念      

B.夏、商、周的祭祀活动十分频繁      

C.推崇“君权神授”是先秦政治特点      

D.中华民族同宗共祖意识源远流长

5.(1分)1899年,有一位清朝官员在达仁堂买了一味叫“龙骨”的中药,发现上面有刻画符号,他就把药店里所有带符号的龙骨都买下来。经研究,认定这些符号是商朝的文字。这种文字被称为(  )    

A.隶书       B.金文       C.小篆       D.甲骨文

6.(1分)孔子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其中包含贵族子弟、商人及一大批出身贫贱的平民(  )

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温故知新       D.学思结合

7.(1分)商鞅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韩非认为“法与时转则治,二人都主张(  )

A.无为而治       B.因势而变       C.兼爱非攻       D.尊卑有序

8.(1分)从不同视角评价同一历史现象,能够使我们对历史现象的理解更透彻。以下从多个视角分析了(  )

视角1:展现了人民的伟大力量

视角2:加速了秦王朝的覆灭

视角3: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充分体现了农民的革命意识

A.君主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      

B.秦始皇、秦二世的残暴统治      

C.项羽以巨鹿之战歼灭秦主力      

D.陈胜、吴广发动大泽乡起义

9.(1分)东汉中后期,皇后的兄弟梁冀先后立了三个皇帝,独揽朝政20余年。他一家人全都当官封侯,各地上贡朝廷的物品要先送到他家后才敢献给皇帝。这反映了东汉中期以后(  )

A.豪强横行       B.外戚专权       C.宦官专权       D.州牧割据

10.(1分)《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响)应,京师震动。“材料描述了黄巾起义的(  )    

A.背景       B.目的       C.性质       D.影响

11.(1分)小渝同学收集的西汉前期有关西域的资料,“小国林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被匈奴一步步向西驱赶。……匈奴从西域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使汉王朝十分被动。”据此可知(  )

A.与西域各地方政权开通贸易      

B.联合西域地方政权夹击匈奴      

C.寻求与匈奴单于和亲的机会      

D.加强汉朝与罗马的文化交流

范晔《后汉书•宦者列传》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

12.东汉时,有一位宦官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促成了书写材料的改变,使纸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他是(  )

A.祖冲之       B.张仲景       C.蔡伦       D.王莽

13.这位宦官“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来改进造纸工艺,使纸具有的特点是(  )

A.原料易找,生产困难       B.生产困难,易于推广      

C.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D.用途广泛,价格便宜

14.(1分)2023年6月2日,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的是(  )

A.以农为本:贾思勰——《大明历》      

B.书法艺术:王羲之——《女史箴图》      

C.史家绝唱:司马迁——《史记》      

D.绘画精品:顾恺之——《兰亭集序》    

15.(1分)“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下列叙述属于史实的是(  )

A.秦的统一,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商朝时期,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C.西晋结束三国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但统治十分短暂      

D.东汉末年,名医华佗发明了“麻沸散”来实施外科手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小题15分,第17小题14分,第18小题6分,共35分。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

16.(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分封即分封土地建立国家之意……(西周)分封主要是由统治部族对被征服地区主动进行的武装拓展,大大加强了王室对全国疆域的控制,天子地位下降,诸侯地位上升,大国称霸。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2分)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的地域及作用,并指出春秋相较于西周时期分封制的不同点。

材料二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匈奴族对秦的威胁仍然很大。为了解除这一威胁,秦始皇于公元前215年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向河套征伐。战斗进行得很顺利,并在这个地区设置了34个县,重设九原郡。秦朝又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长城。这条万里长城,保障内地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安定,起了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2)(2分)根据材料二,指出对秦朝边境产生威胁的民族,并归纳秦始皇解决这一问题的举措。    

材料三  长期的战乱使西汉社会经济千疮百孔,面临的政治、边疆形势同样十分严峻,如何治国安邦,汉高祖刘邦和他的许多文臣武将,绝大多数都是在反秦斗争中涌现出来的社会底层人物,亲身经历了秦王朝由兴盛而衰亡的发展史,对秦朝速亡的教训有过认真的反思,只有“反秦之弊,与民休息”。

——摘编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史》

(3)(3分)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三中得出的,请填“√”;违背了材料三所表述的意思;是材料三没有涉及的,请填“〇”。

A.西汉初年,面临着社会经济残破荒凉,政治、边疆形势严峻等问题。      

B.秦朝末年掀起的农民大起义和四年的楚汉争霸战争导致了长期战乱。      

C.西汉王朝开国将领多数是贵族出身,所以不重视减轻老百姓的负担。      

材料四  西汉前期,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较弱,而随着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诸侯王国的问题得以解决……武帝施行了一系列经济上的垄断措施,以加强中央的财政能力。首先改铸全国统一使用的五铢钱

——摘编自叶炜《中国古代史十四讲》

(4)(4分)根据材料四,指出汉武帝实施推恩令的作用,归纳他加强中央财政能力的措施。

(5)(4分)综上,你认为上述统治者关注的共同点是什么?

17.(14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阶段。七年级(1)班的学生以“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下面是每小组承担的探究任务,请你一起参与。

【探究一  政权分立】

第一组同学搜集到了有关这段历史的战争示意图,从战争的视角探寻。    

(1)(2分)说出图一二三所示战役具有的共同特点,观察图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场战争获胜的共同计策

(2)(2分)指出图四“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与图一二三中哪一战役有直接联系,并加以说明。

【探究二  经济发展】

第二组同学搜集了文献,从社会发展的视角看待这段历史。

材料一  建安初,关中百姓流入荆州(注:湖北省境内)者十余万家……至于永嘉(注:西晋永嘉年间)

——《晋书》

时海内大乱……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        

——《资治通鉴•晋纪九》

材料二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3)(2分)根据以上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你认为正确,请填“√”,请填“×”。

A.东汉、魏晋时期,中国人口迁徙的方向只有由北向南。      

B.北人南迁带来充足劳动力,促使江南地区开发和发展。      

【探究三  民族交融】

第三组同学搜集了图文资料,从民族交融的视角看待这段历史。

魏晋时期

               

十六国时期

匈奴人刘渊建立的“汉”国灭亡后。匈奴贵族开始与汉人杂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汉人的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

——摘编自白翠琴《魏晋南北朝民族史》

北魏时期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

(孝文帝)高祖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魏书》

(4)(4分)依据表格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上表呈现的史实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并指出“孝文帝”为顺应这一历史发展趋势采取的应对措施。(任举三项)

【探究四  文化繁盛】

第四组同学搜集了文化作品的图片资料,从文化的角度探知这段历史。    

(5)(4分)请根据示例,完成对图二的介绍。

示例:图一是北魏时期流传下来的碑刻,其字体苍劲厚重,粗犷雄浑

18.(6分)阅读材料,完成任务。

春秋战国时期

政治

春秋时,诸侯势力崛起,竞相称霸,战国时,强大的诸侯各自为政

社会

从春秋争霸战争到战国兼并战争,战争频繁,大国兼并小国

经济

春秋时,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战国时,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思想

春秋时,老子创立了道家学派,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战国时,形成了不同的学派,以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影响最大。

阅读以上材料,从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023-2024学年重庆市渝北区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

1.(1分)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如果要研究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情况,下列最为可信的依据是(  )

A.史书记载       B.考古发现       C.神话传说       D.主观推测

【答案】B

【解答】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手史料是当事人、遗迹等,考古发现属于一手史料;关于我国原始农业的史书记载是后人所作,排除A项,属于二手史料;主观推测不属于一手史料。    

故选:B。

2.(1分)陕西西安有丰富的文物资源。下列考古发现可用于研究半坡人生活的是(  )

A.甲骨文       B.商鞅铜方量      

C.人面鱼纹彩陶盆       D.司母戊鼎

【答案】C

【解答】A.甲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较为成熟的一种文字载体。

B.商鞅铜方量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的措施,排除B。

C.新石器时代人面鱼纹彩陶盆于1955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为新石器时代前期陶器,是一种特制的葬具。

D.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反映了商朝时期高超的青铜器制造工艺。

故选:C。

3.(1分)《史记》记载大禹在治水过程中:“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从中可以看出大禹具有的精神是(  )

A.勇于攀登       B.团结合作       C.无私奉献       D.追逐梦想

【答案】C    

【解答】根据“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大禹率领民众,最终获得了胜利,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对洪水进行疏导;大禹为了治理洪水,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体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勇于攀登、追逐梦想,局外十三年,排除ABD项。

故选:C。

4.(1分)据古文献记述,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都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  )

A.夏、商、周均秉承“无为而治”理念      

B.夏、商、周的祭祀活动十分频繁      

C.推崇“君权神授”是先秦政治特点      

D.中华民族同宗共祖意识源远流长

【答案】D

【解答】据题干“据古文献记述,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可知,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题干材料不能表明夏、商;夏、商、周的祭祀活动十分频繁,排除ABC。

故选:D。

5.(1分)1899年,有一位清朝官员在达仁堂买了一味叫“龙骨”的中药,发现上面有刻画符号,他就把药店里所有带符号的龙骨都买下来。经研究,认定这些符号是商朝的文字。这种文字被称为(  )

A.隶书       B.金文       C.小篆       D.甲骨文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甲骨文是商朝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这是我国发现最早比较成熟的文字。清朝末年,卖给药店,是一种中药,著名学者王懿荣在买回来的药材里,他断定这是中国失传已久的文字。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6.(1分)孔子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其中包含贵族子弟、商人及一大批出身贫贱的平民(  )

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温故知新       D.学思结合

【答案】B

【解答】A.“因材施教”是指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故A错误;

B.根据题干信息“孔子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商人及一大批出身贫贱的平民、箪食瓢饮的颜回等”可知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对任何身份的人都应该一视同仁;

C.“温故知新”是指温习学过的知识,而得到新的理解和心得,故C错误;

D.“学思结合”是强调在学习的的过程中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与题干信息不符。

故选:B。

7.(1分)商鞅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韩非认为“法与时转则治,二人都主张(  )

A.无为而治       B.因势而变       C.兼爱非攻       D.尊卑有序

【答案】B

【解答】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贵得很政治主张,排除A项;

兼爱、非攻为墨家的结合所学知识、韩非为法家代表人物,因事而制礼”,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制定法令,治与世宜则有功”,国家就能治理好,就能收到实际效果,也就是因势而变;

主张,排除C项;    

尊卑有序为儒家的思想观点,排除D项。

故选:B。

8.(1分)从不同视角评价同一历史现象,能够使我们对历史现象的理解更透彻。以下从多个视角分析了(  )

视角1:展现了人民的伟大力量

视角2:加速了秦王朝的覆灭

视角3: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充分体现了农民的革命意识

A.君主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      

B.秦始皇、秦二世的残暴统治      

C.项羽以巨鹿之战歼灭秦主力      

D.陈胜、吴广发动大泽乡起义

【答案】D

【解答】A.材料未涉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相关信息,排除A。

B.材料未涉及秦始皇、秦二世残暴统治的相关信息。

C.“项羽以巨鹿之战歼灭秦主力”展现了人民的伟大力量,不符合主旨。

D.根据材料“视角1:展现了人民的伟大力量;视角2:加速了秦王朝的覆灭,充分体现了农民的革命意识”及所学可知、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加强了秦王朝灭亡的步伐。

故选:D。

9.(1分)东汉中后期,皇后的兄弟梁冀先后立了三个皇帝,独揽朝政20余年。他一家人全都当官封侯,各地上贡朝廷的物品要先送到他家后才敢献给皇帝。这反映了东汉中期以后(  )    

A.豪强横行       B.外戚专权       C.宦官专权       D.州牧割据

【答案】B

【解答】东汉中后期,皇帝大多年幼,动摇了东汉的统治,题干体现的是东汉中期以后外戚专权的情况;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外戚专权、宦官专权,排除ACD。

故选:B。

10.(1分)《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响)应,京师震动。“材料描述了黄巾起义的(  )

A.背景       B.目的       C.性质       D.影响

【答案】D

【解答】据《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劫略聚邑,长吏多逃亡,京师震动”,这里“起义军”是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材料描述了黄巾起义的影响,经过精心策划、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爆发,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由于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但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黄巾起义的背景是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加上自然灾害频发,人民不能忍受东汉的黑暗统治;黄巾起义目的推翻东汉统治;黄巾起义的性质是一场农民起义。

故选:D。

11.(1分)小渝同学收集的西汉前期有关西域的资料,“小国林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被匈奴一步步向西驱赶。……匈奴从西域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使汉王朝十分被动。”据此可知(  )

A.与西域各地方政权开通贸易      

B.联合西域地方政权夹击匈奴      

C.寻求与匈奴单于和亲的机会          

D.加强汉朝与罗马的文化交流

【答案】B

【解答】A.题干未涉及与西域地区的贸易,故A错误;

B.根据题干信息“小国林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但最终没有实现此目的,故B正确;

C.题干强调的是联合西域地方政权夹击匈奴,未涉及和亲;

D.汉武帝时期和罗马没有交往,故D错误。

故选:B。

范晔《后汉书•宦者列传》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

12.东汉时,有一位宦官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促成了书写材料的改变,使纸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他是(  )

A.祖冲之       B.张仲景       C.蔡伦       D.王莽

【答案】C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东汉时候,宦官蔡伦总结劳动人民经验,于 105 年,改进了造纸术。蔡伦用树皮、破布、麻头、旧鱼网等作原料造纸,扩大了造纸的原料,降低了造纸成本,提高了纸的质量,普及和推广了纸的应用,后人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C项正确;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的数学家、天文学家,排除A;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医学家,著作是《伤寒杂病论》,排除B;王莽建立了新朝,排除D。

故选:C。

13.这位宦官“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来改进造纸工艺,使纸具有的特点是(  )

A.原料易找,生产困难       B.生产困难,易于推广      

C.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D.用途广泛,价格便宜

【答案】C    

【解答】根据材料“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及所学可知,蔡伦用树皮、破布、麻头、旧鱼网等作原料造纸,扩大了造纸的原料,降低了造纸成本,提高了纸的质量,普及和推广了纸的应用,C项正确;“生产困难”与题意不符,排除AB;材料未涉及用途广泛的相关信息,排除D。

故选:C。

14.(1分)2023年6月2日,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的是(  )

A.以农为本:贾思勰——《大明历》      

B.书法艺术:王羲之——《女史箴图》      

C.史家绝唱:司马迁——《史记》      

D.绘画精品:顾恺之——《兰亭集序》

【答案】C

【解答】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贾思勰的著作是《齐民要术》,故A错误;

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集序》,故B错误;

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无韵之离骚”;

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顾恺之的代表作是《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故D错误。

故选:C。

15.(1分)“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下列叙述属于史实的是(  )

A.秦的统一,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商朝时期,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C.西晋结束三国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但统治十分短暂      

D.东汉末年,名医华佗发明了“麻沸散”来实施外科手术

【答案】D

【解答】由材料“‘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可知,名医华佗发明了“麻沸散”来实施外科手术属于史实;ABC都是对历史事件的评论,排除。

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小题15分,第17小题14分,第18小题6分,共35分。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

16.(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分封即分封土地建立国家之意……(西周)分封主要是由统治部族对被征服地区主动进行的武装拓展,大大加强了王室对全国疆域的控制,天子地位下降,诸侯地位上升,大国称霸。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的地域及作用,并指出春秋相较于西周时期分封制的不同点。

材料二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匈奴族对秦的威胁仍然很大。为了解除这一威胁,秦始皇于公元前215年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向河套征伐。战斗进行得很顺利,并在这个地区设置了34个县,重设九原郡。秦朝又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长城。这条万里长城,保障内地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安定,起了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对秦朝边境产生威胁的民族,并归纳秦始皇解决这一问题的举措。

材料三  长期的战乱使西汉社会经济千疮百孔,面临的政治、边疆形势同样十分严峻,如何治国安邦,汉高祖刘邦和他的许多文臣武将,绝大多数都是在反秦斗争中涌现出来的社会底层人物,亲身经历了秦王朝由兴盛而衰亡的发展史,对秦朝速亡的教训有过认真的反思,只有“反秦之弊,与民休息”。    

——摘编自詹子庆《中国古代史》

(3)以下表述是从材料三中得出的,请填“√”;违背了材料三所表述的意思;是材料三没有涉及的,请填“〇”。

A.西汉初年,面临着社会经济残破荒凉,政治、边疆形势严峻等问题。  √ 

B.秦朝末年掀起的农民大起义和四年的楚汉争霸战争导致了长期战乱。  〇 

C.西汉王朝开国将领多数是贵族出身,所以不重视减轻老百姓的负担。  × 

材料四  西汉前期,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较弱,而随着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诸侯王国的问题得以解决……武帝施行了一系列经济上的垄断措施,以加强中央的财政能力。首先改铸全国统一使用的五铢钱

——摘编自叶炜《中国古代史十四讲》

(4)根据材料四,指出汉武帝实施推恩令的作用,归纳他加强中央财政能力的措施。

(5)综上,你认为上述统治者关注的共同点是什么?

【答案】(1)被征服地区;加强了对全国的控制,巩固了周天子的地位;王权衰微。

(2)匈奴族;举措: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收复了河套南北的广大地,并设置郡县;修筑了长城。

(3)A:√;B:〇;C:×。

(4)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诸侯王国的问题得以解决;措施: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

(5)巩固统治或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解答】(1)根据材料“……(西周)分封主要是由统治部族对被征服地区主动进行的武装拓展,大大加强了王室对全国疆域的控制,西周分封的地域是被征服地区,巩固了周天子的地位。就周朝的范围而言,诸侯地位上升,大国称霸”可知,王室衰微。

(2)根据材料二“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匈奴族对秦的威胁仍然很大,对秦朝边境产生威胁的民族是匈奴族,秦始皇于公元前215年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向河套征伐,公元前214年收复了河套南北的广大地区,重设九原郡。这条万里长城,保障内地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安定。”归纳可知,收复了河套南北的广大地;修筑了长城。

(3)根据“长期的战乱使西汉社会经济千疮百孔,面临的政治,如何治国安邦。……西汉王朝是在亡秦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可知,面临着社会经济残破荒凉、边疆形势严峻等问题”的表述是从材料三中得出的;根据“……西汉王朝是在亡秦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绝大多数都是在反秦斗争中涌现出来的社会底层人物,亲身经历了秦王朝由兴盛而衰亡的发展史,认识到在当时的条件下,与民休息’,“西汉王朝开国将领多数是贵族出身。

(4)根据材料四“西汉前期,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较弱,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汉武帝实施推恩令的作用是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诸侯王国的问题得以解决,以加强中央的财政能力,严禁私铸,他加强中央财政能力的措施是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

(5)根据材料和上述问题可知,西周通过实行分封制大大加强了王室对全国疆域的控制,汉武帝在政治,因此。

故答案为:

(1)被征服地区;加强了对全国的控制;王权衰微。

(2)匈奴族;举措: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设置郡县。

(3)A:√;B:〇。    

(4)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措施: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

(5)巩固统治或加强对全国的统治。

17.(14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阶段。七年级(1)班的学生以“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下面是每小组承担的探究任务,请你一起参与。

【探究一  政权分立】

第一组同学搜集到了有关这段历史的战争示意图,从战争的视角探寻。

(1)说出图一二三所示战役具有的共同特点,观察图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场战争获胜的共同计策

(2)指出图四“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与图一二三中哪一战役有直接联系,并加以说明。    

【探究二  经济发展】

第二组同学搜集了文献,从社会发展的视角看待这段历史。

材料一  建安初,关中百姓流入荆州(注:湖北省境内)者十余万家……至于永嘉(注:西晋永嘉年间)

——《晋书》

时海内大乱……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

——《资治通鉴•晋纪九》

材料二  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3)根据以上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你认为正确,请填“√”,请填“×”。

A.东汉、魏晋时期,中国人口迁徙的方向只有由北向南。  × 

B.北人南迁带来充足劳动力,促使江南地区开发和发展。  √ 

【探究三  民族交融】

第三组同学搜集了图文资料,从民族交融的视角看待这段历史。

魏晋时期

               

十六国时期

匈奴人刘渊建立的“汉”国灭亡后。匈奴贵族开始与汉人杂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汉人的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

——摘编自白翠琴《魏晋南北朝民族史》

北魏时期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        

(孝文帝)高祖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魏书》

(4)依据表格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上表呈现的史实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并指出“孝文帝”为顺应这一历史发展趋势采取的应对措施。(任举三项)

【探究四  文化繁盛】

第四组同学搜集了文化作品的图片资料,从文化的角度探知这段历史。

(5)请根据示例,完成对图二的介绍。

示例:图一是北魏时期流传下来的碑刻,其字体苍劲厚重,粗犷雄浑

【答案】(1)特点: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计策:火攻。交战双方:东晋和前秦。

(2)图二。说明: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A:×;B:√。

(4)趋势:民族大融合。措施:改汉姓、说汉语、穿汉服。

(5)图二描绘了北魏帝后的礼佛场面。整幅图构图精美,线条流畅,图中人物皆穿宽袍大袖的汉服,反映了北魏时期的民族交融加强,是研究北魏民族关系的重要史料。

【解答】(1)依所学可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都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官渡之战中,烧其辎重;赤壁之战中,打败曹军。淝水之战。

(2)依所学可知,公元208年,曹操败北。

(3)根据材料“关中百姓流入荆州”“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东汉,大量北民南迁,A说法太绝对,民勤本业,则数郡忘饥”等信息,北民南迁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B说法正确。    

(4)根据材料“匈奴贵族开始与汉人杂居”等信息可知,当时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孝文帝为适应这一趋势,如改汉姓、穿汉服。

(5)这是一道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进而结合民族融合的问题论述。整幅图构图精美,图中人物皆穿宽袍大袖的汉服,是研究北魏民族关系的重要史料。

故答案为:

(1)特点: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交战双方:东晋和前秦。

(2)图二。说明: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A:×;B:√。

(4)趋势:民族大融合。措施:改汉姓、穿汉服。

(5)图二描绘了北魏帝后的礼佛场面。整幅图构图精美,图中人物皆穿宽袍大袖的汉服,是研究北魏民族关系的重要史料。

18.(6分)阅读材料,完成任务。

春秋战国时期

政治

春秋时,诸侯势力崛起,竞相称霸,战国时,强大的诸侯各自为政

社会

从春秋争霸战争到战国兼并战争,战争频繁,大国兼并小国

经济

春秋时,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战国时,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思想        

春秋时,老子创立了道家学派,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战国时,形成了不同的学派,以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影响最大。

阅读以上材料,从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观点: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

论述: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都城迁徙到洛邑,中国历史开始进入东周时期。这一时期,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而使整个社会呈现出全新的面貌。那时候,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加上兴修水利等措施,大量荒地得到开垦,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与此同时,手工业和商业也发展迅速。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提出新的要求。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地位日益下降,一些强大的诸侯展开争霸战争,政局动荡,战乱不断。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更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形成战国七雄并立的局面。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当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综上,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社会变化的新气象,是一个大变革的时期。

【解答】根据题意,材料从四个方面概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大发展。因此拟定观点: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围绕经济、思想三方面的变化论述如下:公元前770年,中国历史开始进入东周时期,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大变革的重要时期、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那时候,加上兴修水利等措施,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也发展迅速,对上层建筑提出新的要求,周王室地位日益下降,政局动荡。战国时期,扩充军队,形成战国七雄并立的局面,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当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故答案为:

观点: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

论述: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都城迁徙到洛邑。这一时期。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社会经济、军事,从而使整个社会呈现出全新的面貌,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与此同时。经济基础的变化。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展开争霸战争,战乱不断,强大的诸侯更是各自为政,力图拓展疆域。战国时期,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综上,是一个大变革的时期。

声明    

九州学苑
传递教育资讯、权威发布解读教育政策、生动鲜活讲好教育故事等方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