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叁

教育   2024-12-12 16:00   湖南  

上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共12小题, 每小题2分,共24

1. 考古学家裴文中曾说,“中国可以成为世界上古人类学研究的中心”。追寻中国古人类的足迹,属于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共同点的是(  )

A. 都会缝制衣服                            B. 都生活在黄河流域

         




       

2.文物不会说话,却是历史最真实的见证。下图是四川广汉三星堆青铜大面具,让人们领略了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绚烂多彩。这主要反映的是(    )


                                                   

3.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规定要在每年的每个季度对耕牛进行评比,那些把耕牛养得很壮实、很健康的,还能得到奖励;反之,如果耕牛养得不好、瘦了,当地负责管理耕牛的官员也要跟着受到处罚。通过此则材料可以了解当时(   

A.保护动物观念   B.百家争鸣局面  C.诸侯争霸激烈  D.重视农业生产

4.居住在周边的蛮、夷、狄不断袭扰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号令诸侯抵抗……打破了各族间固有的地域界限,为各族的交往、融合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前提。该材料叙述的是(   

A.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B.诸侯争霸的影响     

  C.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D.王室衰微的状况

5.在古代,开创一个学派或者对学派有突出贡献的人,往往被尊称为“子”,老子就是其中之一。下列主张中,属于老子的是    

A.“君无为,法无不为”               B.“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C.“民为贵,社稷次之”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多次到各地巡视。然而,在一次出巡途中,他遭遇了行刺事件,随后某地又出现了刻有“始皇帝死而地分”文字的陨石。这说明秦朝(     )

A.统治危机严重                       B.各地起义不断

C.边境形势严峻                       D. 地方政权割据

7.2021年陕西霸陵考古发现,此处陪葬物以陶器为主,金银器很少。与汉文帝遗诏中“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相吻合。这印证了汉文帝(     )

A. 勤俭治国          B. 关心农桑         C.以德化民         D.轻徭薄赋

8.下图所示是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刘贺”螭纽玉印,印文“刘贺”二字为阴刻篆书,左下等分,字迹线条粗细一致,分割匀适,方朴端重。该印为揭示墓主身份是刘贺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它属于(      )

实物史料  第一手史料  文献史料  第二手史料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36国。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管辖,以上材料说明(      )

A.西域已完全解除了匈奴威胁       B.今新疆地区西汉已是我国版土

C.丝绸之路中外经济交流繁忙       D.佛教在汉朝经西域传入了中国

10.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是初中历史学习的目标之一,请判断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公元3世纪的是(      )

A.禹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夏朝          B.苻坚于383年发动淝水之战

C.刘秀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          D.西晋于280年灭掉吴统一全国

11. 表1是部分朝代南方与北方人口比例统计表(约),其内容主要反映了(      )

朝代

全国总人口

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

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

西汉末年

6000万

19.8%

80.2%

西晋初年

3500万

30.1%

69.9%

东晋中期

2700 万

44.4%

55.6%

         

 

         

 

         

 

         

 

         

 

A. 西汉时的国土疆域比西晋小               B. 中国古代政治中心一直在南方

C. 南北经济水平差距逐渐缩小               D. 经济重心在东晋时实现了南移

12. 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之一。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都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司马迁撰写的《史记》

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B

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丰富了中国文化

C

祖冲之创制的《大明历》

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

D

西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二、材料解析题(共26分,其中1312分, 14题14

13.(12分) 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不断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节选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两位传说人物分别是谁?(2分)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2分)

         

 

         

 

         

 

材料二  秦汉时期, 民族间交往频繁。在北方,汉初对匈奴实行“和亲”。武帝时,开始大举反击。东汉时,南匈奴归附朝廷,开始与汉民族融合。在南方,经过激烈的战争,岭南被纳入秦朝版图。秦汉王朝对越族地区进行了持续地开发和经营。在西南,汉朝恩威并用,设置郡县加强管理。东汉以后,进入此地的汉民族渐多,汉文化随着学校的兴建传播到了滇中地区,促进了西南民族与汉民族的联系。            -—摘编自王文光《秦汉时期民族关系互动述论》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秦汉时期民族交往的方式。(3分

         

 

         

 

   

         

 

材料三  某班同学围绕某历史事件制作的资料卡片如下:

卡片①

鲜卑姓改为汉姓(部分)

卡片②

    鲜卑姓      改为汉姓

    步六孤         

     贺兰         

    独孤          

 

卡片③

《魏书·列传·卷九》记载:“今欲断诸北语, 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 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 见在朝廷之人, 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卡片④

相关书籍书名

《从平城到洛阳——拓跋魏文化转变的历程》

《合为一家:十六国北魏时期的民族认同》

《这就是北魏:走向文明并且不断创造文明》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班同学研究的历史事件名称。(1分) 选择一张卡片,结合相关史实解释这一历史事件是如何促进民族交融的。(2分)

         

 

         

 

         

 

(4)综合上述材料,回答国家重视维护民族团结的意义。(2分)

         

 

14.(14分) 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之一,已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5 所示的东汉画像石上刻有一副脚踏纺车,该脚踏纺车在两汉时期已普遍使用。织机采用脚踏织板,把织工的右手解脱出来。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织机。两汉时期丝织业繁荣,西汉朝廷还在襄邑县专设服官, 负责管理丝织和刺绣作坊。                    ———摘编自国家博物馆《文物中国史》    

(1)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两汉时期丝织业发展的表现。(2分)

         

 

         

 

         

 

材料二  三国时期,作为成都特产的蜀锦是丝织品中的精品。蜀汉丞相诸葛亮把蜀锦织造业作为蜀汉支柱产业加以发展。依托蜀地优越的自然条件,他鼓励百姓种桑养蚕,并在自家的土地上种桑800株作为示范。此外,他还设“锦官”,重修锦官城,管理蜀锦的生产和经营。

———据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成都历史》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蜀汉政权建立的时间。(2分) 概括蜀汉大力发展蜀锦的有利条件。(4分)

 

         

 

         

 

         

 

材料三 东晋南朝时期,丝织业在南方已较普遍。部分地方的养蚕技术很可观,如永嘉郡有八辈蚕(一年内八次出茧),每年三月至十月出丝。刘裕灭后秦时, 曾南迁长安百工,在建康设立锦署,从此南方织锦就不再限于成都一地。刘宋时期,江南织工、缝工随日本使者东渡,对日本的丝织技术和缝纫技术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据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材料二相比,东晋南朝时期南方丝织业有何新发展?(2分) 归纳这一时期江南丝织业得以发展的原因。(4分)

         

 

   

九州学苑
传递教育资讯、权威发布解读教育政策、生动鲜活讲好教育故事等方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