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8分)
1.(3分)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下列属于第一手史料的是( )
A.北京人复原头像 B.《史记•秦始皇本纪》
C.孔子的画像 D.龙门石窟的佛像
2.(3分)如图分别为我国半坡与河姆渡居民的房屋类型,形成区别的主要因素是( )
A.审美观念的差别 B.耕作方式的区别
C.自然环境的差异 D.生活年代的不同
3.(3分)远古传说中的炎帝教民耕种,制作陶器,发明纺织。西安半坡、河南仰韶等遗址考古发掘出大量彩陶,充分证明当时已有较高的制陶技术。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远古传说完全是后人的主观臆想
B.考古发掘可印证炎帝的所有传说
C.远古传说可为研究历史提供参考
D.考古发掘是探究历史的唯一途径
4.(3分)如表是不同史籍关于启与伯益的记载,两者可相互印证( )
(禹)以天下授(伯)益。…….(伯)益让(位),天下属意焉。 | 《史记•夏本纪》 |
启与支党(同党)攻(伯)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伯)益 | 《战国策•燕策一》 |
A.益通过禅让制让位于启
B.启通过武力手段夺权上位
C.禹本意是要禅位于伯益
D.启最终继承了夏朝的王位
5.(3分)现代汉字是由甲骨文发展而来,象形是甲骨文最主要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现代汉字“牛”的甲骨文形态应该是( )
A. B.
C. D.
6.(3分)《左传》载:“楚子(王)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周)定王使王孙满(慰)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
A.鼎的权力象征不断弱化
B.周王室已走向衰微
C.争霸战争规模不断扩大
D.分封制已走向瓦解
7.(3分)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本质上他们“争”的是( )
A.道德理念的好坏 B.文化水平的高低
C.治国方略的优劣 D.军事理论的强弱
8.(3分)绘制年代尺对我们掌握历史事件的时序有很大帮助,秦统一中国的时间位置应该位于下面年代尺的( )
A.A B.B C.C D.D
9.(3分)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杀之以应陈涉”,这反映出( )
A.大泽乡起义的直接原因
B.秦的暴政致人心尽失
C.郡县制的弊端日益明显
D.各路起义军走向联合
10.(3分)成语故事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与成语“破釜沉舟”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
A.勾践 B.齐桓公 C.刘邦 D.项羽
11.(3分)西汉初,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汉文帝时,汉初统治者的根本目的是( )
A.巩固统治 B.勤俭治国 C.休养生息 D.发展生产
12.(3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该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开始于( )
A.西域都护的设置 B.丝绸之路的开通
C.设置南海郡 D.班超出使西域
13.(3分)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独揽朝政20余年。梁冀一门“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贵人,宗室姻亲充斥朝廷和郡县。这说明当时( )
A.官僚机构臃肿 B.宦官把持朝政
C.豪强地主横行 D.外戚势力膨胀
14.(3分)中国和印度都是著名的文明古国,下列文化遗产中,体现了中国与古印度文明交流融合的是( )
A.秦兵马俑 B.青城山
C.云冈石窟 D.长城
15.(3分)历史地图是我们探究历史的重要工具,通过以下两幅地图可感知( )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
C.分封制的逐步瓦解 D.西汉走向灭亡的过程
16.(3分)下列我国古代文化、科技成就与相关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
| 成就 | 描述 |
A | 都江堰 | 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
B | 蔡侯纸 | 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 |
C | 《伤寒杂病论》 | 载有“麻沸散”的配方 |
D | 《兰亭集序》 | 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
A.A B.B C.C D.D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3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8分,第19题20分,共52分
17.(14分)我国各族人民长期的交流交往,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4分)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的观点。
材料二:
西晋之政乱朝危,虽由时主,然而煽其风,咎在八王,故序而论之 ——《晋书》 |
| |||||||||
图一 | 图二 | |||||||||
|
研究发现,年平均气温下降1℃,农作物减产10%左右,生物的分布区域就要南移2﹣4个维度。 图四 |
(2)(4分)“历史解释”要求对史料进行搜集、整理并揭示历史表象背后的深沉因果关系。按此要求请将材料二中有关人口迁移的史料序号填入下列方框内。
材料三: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时期出台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鲜卑人逐渐摆脱了比较落后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涵养,鲜卑人逐渐融入中原地区人民当中,心灵守望,彼此交融
——摘编自许林李乐《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角下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再认识》
(3)(6分)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18.(18分)国家的有效治理是历代王朝的重要课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武王灭商之后,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但与天子或其他诸侯之间等级森严。诸侯需要从王远征,以捍卫西周天子至高无上的王权和至尊的天下共主的地位。
——摘编自周书灿、郭文佳、张秀兰《西周王朝的天下格局与国家结构》
(1)(4分)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的政治制度,并归纳其特点。
材料二: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章许。”……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一秦始皇本纪》
(2)(6分)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王绾与李斯向秦始皇提出关于地方治理的主张。秦始皇最终的决定,对后世有何影响。
材料三:海昏侯刘贺(汉武帝之孙)墓,是中国迄今为止保存最好、结构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的西汉列侯墓园。以下为发掘出的部分珍贵文物。
|
|
|
|
万贯五铢钱10余吨,近200万枚, | 孔子徒人图漆衣镜,是现存最早的孔子(右)形象文物珍品。 | 5200多枚竹简,主要涉及内容是儒家经典,如《论语》《礼记》《诗经》等。 | 西域文化特色的独角羊形意的银质当卢(古代系于马头部的饰件)。 |
(3)(8分)历史文物是我们打开历史大门的钥匙。材料三的文物反映出的西汉中期的社会现象与汉武帝的内外政策密切相关,请结合所学给予解释。
19.(20分)材料一:
(1)(3分)材料一图片中的文物比较突出的代表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力水平。请按要求将文物图片进行归类(只填序号)。
原始社会时期:
夏商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材料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我无事,而民自富,而民自朴。
——老子《道德经》
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事在四方;圣人执单四劳米教集。
——韩非《韩非子》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孟子《孟子》
(2)(5分)根据材料二,概括三位思想家的政治主张。这些主张深刻影响着后世封建王朝施政方针,请任举一例加以说明。
材料三:贵族领主们的封地是世袭领地,既不出卖也无人敢购买。“废井田、开阡陌”就是打开领主们的封疆,使得一些新兴地主阶级可购买到土地或通过军功爵得到土地,让他们也担负国家的赋税。而国家把从费族领主那里收到的土地,赏赐给有功将士,努力生产,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摘编自宋青林等《商鞅变法的前提条件及深远影响》
(3)(6分)根据材料三归纳商鞅变法的措施,并指出其影响。
(4)(8分)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指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023-2024学年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8分)
1.(3分)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下列属于第一手史料的是( )
A.北京人复原头像 B.《史记•秦始皇本纪》
C.孔子的画像 D.龙门石窟的佛像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并不是第一手史料,属于第一手史料的是龙门石窟的佛像。
故选:D。
2.(3分)如图分别为我国半坡与河姆渡居民的房屋类型,形成区别的主要因素是( )
A.审美观念的差别 B.耕作方式的区别
C.自然环境的差异 D.生活年代的不同
【答案】C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造成上述房屋结构不同的原因是自然地理环境不同,冬季寒冷干燥;河姆渡居民位于南方长江流域,干栏式建筑有利于通风防潮;ABD项不是主要原因。
故选:C。
3.(3分)远古传说中的炎帝教民耕种,制作陶器,发明纺织。西安半坡、河南仰韶等遗址考古发掘出大量彩陶,充分证明当时已有较高的制陶技术。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远古传说完全是后人的主观臆想
B.考古发掘可印证炎帝的所有传说
C.远古传说可为研究历史提供参考
D.考古发掘是探究历史的唯一途径
【答案】C
【解答】根据材料可知,传说炎帝会制作陶器、河南仰韶等遗址考古发掘出大量彩陶,这说明传说中具有一定的史实成分,C项正确,排除A项,排除B项,排除D项。
故选:C。
4.(3分)如表是不同史籍关于启与伯益的记载,两者可相互印证( )
(禹)以天下授(伯)益。…….(伯)益让(位),天下属意焉。 | 《史记•夏本纪》 |
启与支党(同党)攻(伯)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伯)益 | 《战国策•燕策一》 |
A.益通过禅让制让位于启
B.启通过武力手段夺权上位
C.禹本意是要禅位于伯益
D.启最终继承了夏朝的王位
【答案】D
【解答】根据材料“(伯)益让(位)帝禹之子启……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伯益让位于启,最终继承王位,而夺之天下,其实令启自取之,启凭借强大的势力从伯益手中夺取的天下,但结果都是启继承了夏朝的王位;A项是第一则材料的结论,都不是相互印证的结论;材料看不出禹的本意。
故选:D。
5.(3分)现代汉字是由甲骨文发展而来,象形是甲骨文最主要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现代汉字“牛”的甲骨文形态应该是( )
A. B.
C. D.
【答案】B
【解答】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甲骨文中约40%是象形字;A是鼠;C是虎;D是兔。
故选:B。
6.(3分)《左传》载:“楚子(王)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周)定王使王孙满(慰)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
A.鼎的权力象征不断弱化
B.周王室已走向衰微
C.争霸战争规模不断扩大
D.分封制已走向瓦解
【答案】B
【解答】A.材料未涉及鼎的权力象征不断弱化的相关信息,排除A。
B.根据材料“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齐、秦等国试图从周天子手中夺鼎的记录”及所学可知,诸侯国出现了挑战周天子权威的相关信息,B项正确。
C.材料未涉及争霸战争规模不断扩大的相关信息,排除C。
D.材料无法得出分封制已走向瓦解的结论,排除D。
故选:B。
7.(3分)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本质上他们“争”的是( )
A.道德理念的好坏 B.文化水平的高低
C.治国方略的优劣 D.军事理论的强弱
【答案】C
【解答】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各陈其说。当时,研讨学术。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重构社会秩序,C项正确,不是道德观念的好坏、军事理论的强弱。
故选:C。
8.(3分)绘制年代尺对我们掌握历史事件的时序有很大帮助,秦统一中国的时间位置应该位于下面年代尺的( )
A.A B.B C.C D.D
【答案】A
【解答】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位于公元前300年和公元前200年之间。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9.(3分)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杀之以应陈涉”,这反映出( )
A.大泽乡起义的直接原因
B.秦的暴政致人心尽失
C.郡县制的弊端日益明显
D.各路起义军走向联合
【答案】B
【解答】根据“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诸郡县苦秦吏者,杀之以应陈涉”可知、吴广起义后;从侧面说明秦朝的暴政激起了人民的普遍反抗;题干反映的是大泽乡起义的影响,排除A,不是郡县制的弊端;题干材料只是反映各地起义响应,排除D。
故选:B。
10.(3分)成语故事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与成语“破釜沉舟”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
A.勾践 B.齐桓公 C.刘邦 D.项羽
【答案】D
【解答】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展开大战,引兵渡漳水,项羽命令全军:“皆沉船,烧庐舍,以示士卒必死。”巨鹿一战,破釜沉舟成语由此而来,项羽以少胜多,为灭亡秦朝奠定了基础;勾践与成语“卧薪尝胆”有关,排除A,与成语“破釜沉舟”不符;刘邦与成语“破釜沉舟”不符。
故选:D。
11.(3分)西汉初,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汉文帝时,汉初统治者的根本目的是( )
A.巩固统治 B.勤俭治国 C.休养生息 D.发展生产
【答案】A
【解答】西汉初,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田赋降到“三十税一”,西汉比秦朝的田赋大为减少,以减轻农民负担。汉初统治者的根本目的是巩固统治;勤俭治国,排除BCD。
故选:A。
12.(3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该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开始于( )
A.西域都护的设置 B.丝绸之路的开通
C.设置南海郡 D.班超出使西域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总管西域事务,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为以后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
故选:A。
13.(3分)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独揽朝政20余年。梁冀一门“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贵人,宗室姻亲充斥朝廷和郡县。这说明当时( )
A.官僚机构臃肿 B.宦官把持朝政
C.豪强地主横行 D.外戚势力膨胀
【答案】D
【解答】据题干可知,题干反映了东汉时期外戚势力膨胀,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
故选:D。
14.(3分)中国和印度都是著名的文明古国,下列文化遗产中,体现了中国与古印度文明交流融合的是( )
A.秦兵马俑 B.青城山
C.云冈石窟 D.长城
【答案】C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佛教产生于古印度,龙门石窟的开凿和统治阶级宣传的佛教有关,体现了中国与古印度文明的交流融合;秦兵马俑没有借鉴外来文化;青城山与道教有关,并未借鉴外来文化;长城没有体现中外文明交流融合。
故选:C。
15.(3分)历史地图是我们探究历史的重要工具,通过以下两幅地图可感知( )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
C.分封制的逐步瓦解 D.西汉走向灭亡的过程
【答案】B
【解答】A.材料反映不出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排除A。
B.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出现了许多军阀势力,随着军阀之间相互征战,赤壁之战后,魏、蜀,三国鼎立局面形成,B符合题意。
C.东汉没有实行分封制,排除C。
D.材料反映的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形成过程,排除D。
故选:B。
16.(3分)下列我国古代文化、科技成就与相关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
| 成就 | 描述 |
A | 都江堰 | 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
B | 蔡侯纸 | 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 |
C | 《伤寒杂病论》 | 载有“麻沸散”的配方 |
D | 《兰亭集序》 | 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
A.A B.B C.C D.D
【答案】D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集序》、浑然天成的境界。王羲之由于在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故D对应正确;战国时期秦国都江堰的修建,为秦国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甘肃天水的一座汉墓里出土了一张又薄又软的纸,也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排除B,东汉医学家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
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3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8分,第19题20分,共52分
17.(14分)我国各族人民长期的交流交往,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的观点。
材料二:
西晋之政乱朝危,虽由时主,然而煽其风,咎在八王,故序而论之 ——《晋书》 |
| |||||||||
图一 | 图二 | |||||||||
|
研究发现,年平均气温下降1℃,农作物减产10%左右,生物的分布区域就要南移2﹣4个维度。 图四 |
(2)“历史解释”要求对史料进行搜集、整理并揭示历史表象背后的深沉因果关系。按此要求请将材料二中有关人口迁移的史料序号填入下列方框内。
材料三: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时期出台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鲜卑人逐渐摆脱了比较落后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涵养,鲜卑人逐渐融入中原地区人民当中,心灵守望,彼此交融
——摘编自许林李乐《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角下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再认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答案】(1)观点:中华民族是由多民族融合形成的。
(2)第一个框:图一和图四。
第三个框:图二和图三。
(3)措施:迁都洛阳,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族通婚等。
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解答】(1)观点:根据材料一“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诸族错居,各去小异而大同,后世所谓诸夏是也”可得出梁启超的观点是中华民族是由多民族融合形成的。
(2)根据图一“西晋之政乱朝危,虽由时主,速其祸者,故序而论之。”可知是指八王之乱;根据图二“楚越之地,饭稻羹鱼,亦无千金之家”和“江南地广野丰,一岁戎稔,覆衣天下”可得出是江南地区的开发、胡椅”可知是指少数民族内迁;根据图四“研究发现,农作物减产10%左右,生物的分布区域就要南移2﹣4个维度”可知气温的下降。按照图示方框所示信息可知,图一和图四符合,图二和图三符合。
(3)措施:根据材料三“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时期出台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鲜卑人逐渐摆脱了比较落后的生产方式、文化涵养,说汉语,改汉姓。
影响:根据材料三“鲜卑人逐渐融入中原地区人民当中,与之相互依存,彼此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故答案为:
(1)观点:中华民族是由多民族融合形成的。
(2)第一个框:图一和图四。
第三个框:图二和图三。
(3)措施:迁都洛阳,说汉语,改汉姓。
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18.(18分)国家的有效治理是历代王朝的重要课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武王灭商之后,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但与天子或其他诸侯之间等级森严。诸侯需要从王远征,以捍卫西周天子至高无上的王权和至尊的天下共主的地位。
——摘编自周书灿、郭文佳、张秀兰《西周王朝的天下格局与国家结构》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的政治制度,并归纳其特点。
材料二: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章许。”……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一秦始皇本纪》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王绾与李斯向秦始皇提出关于地方治理的主张。秦始皇最终的决定,对后世有何影响。
材料三:海昏侯刘贺(汉武帝之孙)墓,是中国迄今为止保存最好、结构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的西汉列侯墓园。以下为发掘出的部分珍贵文物。
|
|
|
|
万贯五铢钱10余吨,近200万枚, | 孔子徒人图漆衣镜,是现存最早的孔子(右)形象文物珍品。 | 5200多枚竹简,主要涉及内容是儒家经典,如《论语》《礼记》《诗经》等。 | 西域文化特色的独角羊形意的银质当卢(古代系于马头部的饰件)。 |
(3)历史文物是我们打开历史大门的钥匙。材料三的文物反映出的西汉中期的社会现象与汉武帝的内外政策密切相关,请结合所学给予解释。
【答案】(1)制度:分封制。特点:分封对象以王族为主;等级森严;以血缘为纽带;王权至上;中央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2)主张:王绾坚持分封制;李斯建议实行郡县制。影响: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五铢钱”印证了汉武帝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孔子徒人图漆衣镜”“5200多枚竹简”印证了汉武帝尊崇儒术的史实,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从此,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西域文化特色的独角羊形意的银质当卢”印证了西汉开通的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解答】(1)根据材料一“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可知。根据材料“周公‘兼制天下,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其特征是分封对象以王族为主,但与天子或其他诸侯之间等级森严”可知;以血缘为纽带,以捍卫西周天子至高无上的王权和至尊的天下共主的地位”可知;中央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2)根据材料二“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毋以填(镇)之’”可知;根据材料“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相攻击如仇雠。周天子弗能禁止。皆为郡县……则安宁之术也,李斯反对分封制。结合所学知识,其影响是郡县制下,并把政治、军事;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根据材料“万贯五铢钱10余吨”及所学知识,五铢钱印证了汉武帝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是现存最早的孔子(右)形象文物珍品”“5200多枚竹简,如《论语》《礼记》《诗经》等,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尊崇儒术”的建议,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以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儒士也进入各级政权机构,儒学居于主导地位,影响深远,西汉开通的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故答案为:
(1)制度:分封制。特点:分封对象以王族为主;以血缘为纽带;中央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2)主张:王绾坚持分封制;李斯建议实行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五铢钱”印证了汉武帝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孔子徒人图漆衣镜”“5200多枚竹简”印证了汉武帝尊崇儒术的史实,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汉武帝还在长安兴办太学,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从此,为历代王朝所推崇;“西域文化特色的独角羊形意的银质当卢”印证了西汉开通的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19.(20分)材料一:
(1)材料一图片中的文物比较突出的代表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力水平。请按要求将文物图片进行归类(只填序号)。
原始社会时期: 图二、图三
夏商时期: 图一、图六
春秋战国时期: 图四、图五
材料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我无事,而民自富,而民自朴。
——老子《道德经》
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事在四方;圣人执单四劳米教集。
——韩非《韩非子》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孟子《孟子》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三位思想家的政治主张。这些主张深刻影响着后世封建王朝施政方针,请任举一例加以说明。
材料三:贵族领主们的封地是世袭领地,既不出卖也无人敢购买。“废井田、开阡陌”就是打开领主们的封疆,使得一些新兴地主阶级可购买到土地或通过军功爵得到土地,让他们也担负国家的赋税。而国家把从费族领主那里收到的土地,赏赐给有功将士,努力生产,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摘编自宋青林等《商鞅变法的前提条件及深远影响》
(3)根据材料三归纳商鞅变法的措施,并指出其影响。
(4)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指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1)原始社会时期:图二、图三;夏商时期:图一、图六;春秋战国时期:图四、图五。
(2)老子的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韩非的政治主张是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孟子的政治主张是实行“仁政”。秦王嬴政采用法家韩非的政治主张,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深远。
(3)措施: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4)因素:生产工具的改进、统治者的统治政策、变法改革等。
【解答】(1)材料一图片中的文物比较突出的代表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力水平。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属于夏商时期的是图一司母戊鼎和图六四羊方尊。
(2)根据材料二“我无为,而民自化,而民自正,而民自富:我无欲。”概括可知;根据“故当今之时,民安而国治……事在四方;圣人执单四劳米教集,韩非的政治主张是以法治国;根据“王如施仁政于民,深耕易耨,修其孝悌忠信,出以事其长上。”可知;这些主张深刻影响着后世封建王朝施政方针,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根据材料三“‘废井田、开阡陌’就是打开领主们的封疆,这就发展了地主阶级经济,让他们也担负国家的赋税,赏赐给有功将士,努力生产。”归纳可知,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4)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可知,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生产工具的改进、变法改革等。
故答案为:
(1)原始社会时期:图二、图三、图六、图五。
(2)老子的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韩非的政治主张是以法治国;孟子的政治主张是实行“仁政”,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措施: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4)因素:生产工具的改进、统治者的统治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