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元素》
一、教材分析
化学观念: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元素的概念。
科学探究:能从元素的角度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科学态度与责任:学习了元素及意义后,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和元素观,在课堂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设计思路
当前的九年级的学生,是在改革开放环境中成长的一代人,他们思想开放,思维活跃,知识面广,有一定的团结协作能力、动手能力等等。本节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熟悉的一些有关金属的性质及检验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意识,顺应了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三、教学目标
学生已经对构成物质的几种基本粒子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对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粒子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四、教学重难点
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及含义;能从元素的角度对纯净物进行分类。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设计意图 |
新课导入 | 走动检查学生完成情况,随时指导。 点拨: 1.元素种类是由质子数决定的,和电子数、中子数无关。 2、物质分类 | 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
课内探究 | 思考: (1)试描述这些纯净物的元素组成。 (2)请对这些纯净物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的依据点拨:氧气、氢气、等物质属于单质,二氧化碳、水、等这些物质属于化合物 | 从视频可以得知,分子和原子是真实存在的,并且图片说明了现在的科学技术已经可以操纵分子移动原子了 |
分组讨论 | 归纳:单质、化合物的概念并说出它们的区别与相同点。 板书: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活动:将原子模型组合成常见物质的微粒模型 思考:目前已发现的物质有数千万种,而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这是为什么呢点拨:元素的有限性和物质的多样性课件:两组图片交流:元素在地壳、人体中的分布情况 | 一是教给学生列表对比是一种归纳总结知识的学习方法。 二是培养学生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
思维延伸 | 小组合作,动手组合模型。展示模型,进行解释。结论:原子以不同数量不同种类按照不同方式结合构成多种多样的物质。 观看图片,交流观看图片,倾听回答倾听个人记忆常用元素符号及名称;小组内互查记忆结果 | 让学生通过画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概括本节课的收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打开。 |
课堂小结 | 学生讨论小结,互相补充回忆巩固本节课知识,进一步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 |
六、教学反思
教学环节安排合理,符合学生的思维水平,时间掌控较好。刘维平:整节课中的活动展示后,教学评价缺少对问题深层次追问,没有形成更好的知识增长点,建议减少老师评价,多让学生去说,增加学生的交流机会和表达机会。在授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要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学生有效的组织调控,让学生知道该如何与组员进行有效的互动。同时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合作中有自我展示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