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各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括号内)
1.(2分)我们之所以了解了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主要是通过( )
A.神话传说 B.史书记载
C.考古发掘 D.史学家推断
2.(2分)某校学生为了开展中国古代文明主题设计活动而搜集了一组图片,内容包括碳化稻谷、猪纹陶器、河姆渡人房屋遗址,据此可知( )
A.原始农业的兴起 B.生产工具的改进
C.制陶工艺的发展 D.早期房屋的建造
3.(2分)郭沫若说“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是因为春秋战国出现( )
A.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B.诸侯争霸局面
C.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D.商业繁荣局面
4.(2分)小明同学要去寻访我国历史中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历史遗址。他应该去的地点是( )
A.阳关 B.巨鹿 C.大泽乡 D.渔阳
5.(2分)西汉建立后,大臣陆贾向汉高祖建议“过去可以在马上打天下,现在不能在马上治天下”。于是汉初统治者对人民采取了什么政策( )
A.严刑峻法 B.重视农业发展
C.优先发展商业 D.休养生息
6.(2分)东汉光武帝在位时期,社会呈现安定繁荣的景象,史称( )
A.贞观之治 B.光武中兴 C.王莽夺权 D.开元盛世
7.(2分)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进一步完善了秦王朝创造的监察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这表现在( )
A.推行郡县制度 B.实行分封制度
C.建立刺史制度 D.创立科举制度
8.(2分)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这里的“它”开始出现于( )
A.郑和下西洋 B.玄奘西游
C.鉴真东渡 D.张骞通西域
9.(2分)2023年10月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在北京举行。作为丝绸之路西方的终点,罗马帝国也通过丝绸之路不断尝试与中国的联系。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起点位于( )
A.洛阳 B.长安 C.玉门关 D.楼兰
10.(2分)东汉中期以后,政治黑暗最突出的表现是( )
A.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斗争
B.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强
C.皇帝昏庸愚昧,不理朝政
D.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11.(2分)佛教经书中的一些用语,逐渐融汇到汉语中,如“五体投地”、“现身说法”、“大千世界”、“因果”、“皆大欢喜”、“彼岸”等。唐代诗人王维,是源自佛教的《维摩诘经》。这说明( )
A.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
B.佛教是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
C.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
D.佛教和道教都起源于中国本土
12.(2分)诸葛亮的超凡智慧和军事谋略在下列哪场战役中得以施展?(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13.(2分)东汉末年,随着形势的发展,东汉政府实行州牧制度,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下列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选项是( )
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交融
14.(2分)下列事件标志着西晋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是( )
A.司马氏篡魏 B.定都洛阳
C.七国之乱 D.八王之乱
15.(2分)西晋与秦朝的相似之处是( )
A.结束分裂,实现统一,但短命
B.都大封同姓诸王导致国家衰亡
C.都是篡位夺权建立的朝代
D.之后中国出现上百年的分裂
16.(2分)苻坚率八十余万大军南下,“旗鼓相望,前后千里”,甚至连东晋皇帝投降后的官职都准备好了。这反映出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原因是( )
A.内部分裂 B.粮草不济 C.敌军强大 D.自负轻敌
17.(2分)日本史学家宫崎市定认为,由于“他”的汉化政策,“以新都洛阳为中心,“他”也“由鲜卑国主化为中华皇帝”。“他”是( )
A.北魏孝文帝 B.隋文帝
C.唐太宗 D.元世祖
18.(2分)魏晋时期,从蒙古草原迁居山西的匈奴人,为适应山西自然、社会环境,并发展冶铁、制陶等手工业。据此可知,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
A.减轻北方民族偏见 B.推动北方民族交融
C.增加中原文明内涵 D.缘于游牧经济局限
19.(2分)关注历史教材的课目标题,可以准确把握历史的阶段特征。如表教材目录括号处应填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第16课三国鼎立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18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早期国家和社会变革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20.(2分)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造型风格与外来佛教艺术结合的突出表现是( )
A.《洛神赋图》 B.赵州石拱桥
C.云冈石窟 D.魏碑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5分)
21.(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1
(1)(2分)材料一的内容与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有关?这一制度的作用是什么?
材料二 秦朝政治制度示意图2
(2)(3分)据材料二,概括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
材料三 汉武帝作为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大一统”的措施,西汉王朝出现强盛局面。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3)(4分)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在政治上、思想上、经济上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材料四 西汉统一西域后,公元前68年,西汉派特郎郑吉等到渠犁一带屯田。公元前60年,都护府设在乌垒城(今轮台东北)。
(4)(4分)西域都护设立的背景是什么?指出西域都护设立的意义。
22.(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示意图
材料二 从东汉末年至南朝末年,为躲避北方战乱而南迁的人口已近百万。南迁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部分移民到达岭南一带。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给江南地方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江南的经济逐渐开始赶超北方。
(1)(4分)根据材料一写出ABCD所代表的政权名称和E所代表的阶段名称。
(2)(6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及对中国经济格局的影响。
23.(12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辉煌灿烂的古代科技文化集中展现了聪明睿智、不屈不挠、富于创新及开拓进取的精神。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科技文化展厅,领略它们的魅力。
【文字展厅】材料一:
甲骨文猴 | 篆书猴 | 行书猴 |
|
|
|
(1)(2分)材料一中的甲骨文“猴”是哪个朝代的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篆书“猴”在哪个朝代成为全国规范文字?行书“猴”在魏晋时期逐渐流行,推测东晋时期哪部作品达到了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
【科技展厅】材料二:见如图
(2)(2分)根据图示,结合所学回答,人们最早懂得造纸的基本方法开始于什么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开始于什么时期?
【史学展厅】材料三: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3)(2分)材料三中这句名言出自何人之口?其代表作及其作品的历史地位分别是什么?
【绘画展厅】材料四:
人物简介:他是东晋时期的画家,他的绘画题材非常广泛,佛教故事、历史故事、人物山水、飞禽走兽无所不画。他笔下的人物,活泼传神,富有个性。他被人称为“三绝”
(4)(2分)材料四“人物简介”中的他是谁,其绘画作品是什么(一件即可)?
(5)(4分)【综合感悟】综合以上的展厅的参观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2023-2024学年广西崇左市扶绥县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各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括号内)
1.(2分)我们之所以了解了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主要是通过( )
A.神话传说 B.史书记载
C.考古发掘 D.史学家推断
【答案】C
【解答】根据所学可知识知,元谋人、山顶洞人都处于史前时期,化石是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神话传说、史学家推断不是研究我国早期的原始人类——元谋人、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的方式。
故选:C。
2.(2分)某校学生为了开展中国古代文明主题设计活动而搜集了一组图片,内容包括碳化稻谷、猪纹陶器、河姆渡人房屋遗址,据此可知( )
A.原始农业的兴起 B.生产工具的改进
C.制陶工艺的发展 D.早期房屋的建造
【答案】A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碳化稻谷说明原始居民已经种植农作物,会制作陶器,已经过上了定居农耕生活,他们设计的主题是原始农业的兴起;碳化稻谷、制陶工艺发展;碳化稻谷无法体现早期房屋得以建造。
故选:A。
3.(2分)郭沫若说“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是因为春秋战国出现( )
A.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B.诸侯争霸局面
C.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 D.商业繁荣局面
【答案】C
【解答】本题要求回答的是秦秋战国时期的在学术和思想领域的成就。AB属于政治领域,只有C属于学术和思想领域。
故选:C。
4.(2分)小明同学要去寻访我国历史中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历史遗址。他应该去的地点是( )
A.阳关 B.巨鹿 C.大泽乡 D.渔阳
【答案】C
【解答】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C项符合题意。
故选:C。
5.(2分)西汉建立后,大臣陆贾向汉高祖建议“过去可以在马上打天下,现在不能在马上治天下”。于是汉初统治者对人民采取了什么政策( )
A.严刑峻法 B.重视农业发展
C.优先发展商业 D.休养生息
【答案】D
【解答】由材料“过去可以在马上打天下,现在不能在马上治天下”可知。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史称西汉。西汉建立后,汉高祖通过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来恢复经济。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兵役和赋税负担。
故选:D。
6.(2分)东汉光武帝在位时期,社会呈现安定繁荣的景象,史称( )
A.贞观之治 B.光武中兴 C.王莽夺权 D.开元盛世
【答案】B
【解答】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史称东汉。光武帝末年,经济状况明显好转。故东汉光武帝在位时期,史称光武中兴。
故选:B。
7.(2分)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进一步完善了秦王朝创造的监察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这表现在( )
A.推行郡县制度 B.实行分封制度
C.建立刺史制度 D.创立科举制度
【答案】C
【解答】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进一步完善了秦王朝创造的监察制度。这表现在建立刺史制度,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每州部派刺史一人、豪强及其子弟。这样。C符合题意。
故选:C。
8.(2分)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联在了一起。这里的“它”开始出现于( )
A.郑和下西洋 B.玄奘西游
C.鉴真东渡 D.张骞通西域
【答案】D
【解答】A:郑和下西洋,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不符合题意。
B:玄奘西游,到达印度。
C:鉴真东渡,到达日本。
D:由题干“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它把黄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最重要的起源地,“它”把亚,结合所学可知“它”指的是丝绸之路。
故选:D。
9.(2分)2023年10月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在北京举行。作为丝绸之路西方的终点,罗马帝国也通过丝绸之路不断尝试与中国的联系。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起点位于( )
A.洛阳 B.长安 C.玉门关 D.楼兰
【答案】B
【解答】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穿过河西走廊、西亚;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起点位于长安、玉门关,排除ACD。
故选:B。
10.(2分)东汉中期以后,政治黑暗最突出的表现是( )
A.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斗争
B.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强
C.皇帝昏庸愚昧,不理朝政
D.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东汉中期以后,政治黑暗最突出的表现是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
故选:D。
11.(2分)佛教经书中的一些用语,逐渐融汇到汉语中,如“五体投地”、“现身说法”、“大千世界”、“因果”、“皆大欢喜”、“彼岸”等。唐代诗人王维,是源自佛教的《维摩诘经》。这说明( )
A.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
B.佛教是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
C.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
D.佛教和道教都起源于中国本土
【答案】C
【解答】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又称释迦牟尼,人只有熄灭各种欲望和烦恼,才能得到解脱,迎合了贫苦民众渴求生活平安的愿望。张骞通西域后。东汉明帝时,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佛教的传入,在社会、文学以及建筑、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这说明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
故选:C。
12.(2分)诸葛亮的超凡智慧和军事谋略在下列哪场战役中得以施展?(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题目直接设问考查体现诸葛亮的超凡智慧和军事谋略的战役中。在曹操南下时,最终周瑜指挥孙刘联军用火攻大败曹操。
故选:C。
13.(2分)东汉末年,随着形势的发展,东汉政府实行州牧制度,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下列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选项是( )
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交融
【答案】A
【解答】相对于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来说,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为全国统一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故A正确,三国都实行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三国的经济都有所发展;三国鼎立是一种“政权割据,但是这不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三国时,同时,排除D。
故选:A。
14.(2分)下列事件标志着西晋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是( )
A.司马氏篡魏 B.定都洛阳
C.七国之乱 D.八王之乱
【答案】D
【解答】由于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皇族内部爆发了“八王之乱”,西晋从此衰落,D符合题意,排除A,排除B,排除C。
故选:D。
15.(2分)西晋与秦朝的相似之处是( )
A.结束分裂,实现统一,但短命
B.都大封同姓诸王导致国家衰亡
C.都是篡位夺权建立的朝代
D.之后中国出现上百年的分裂
【答案】A
【解答】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的纷争局面,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但统一的时间都非常短暂。
故选:A。
16.(2分)苻坚率八十余万大军南下,“旗鼓相望,前后千里”,甚至连东晋皇帝投降后的官职都准备好了。这反映出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原因是( )
A.内部分裂 B.粮草不济 C.敌军强大 D.自负轻敌
【答案】D
【解答】根据材料“苻坚率八十余万大军南下”“与八万晋军隔淝水对峙”“他认为消灭东晋如同秋风扫落叶”可知,苻坚认为兵多将广,表明他骄傲轻敌。故D符合题意,排除A,排除B,远远少于苻坚的八十万军队。
故选:D。
17.(2分)日本史学家宫崎市定认为,由于“他”的汉化政策,“以新都洛阳为中心,“他”也“由鲜卑国主化为中华皇帝”。“他”是( )
A.北魏孝文帝 B.隋文帝
C.唐太宗 D.元世祖
【答案】A
【解答】由“汉化政策”等内容可知他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北魏孝文帝进行了改革,实行汉化政策,改汉姓,采用汉族官制。学汉礼,以孝治国。
故选:A。
18.(2分)魏晋时期,从蒙古草原迁居山西的匈奴人,为适应山西自然、社会环境,并发展冶铁、制陶等手工业。据此可知,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
A.减轻北方民族偏见 B.推动北方民族交融
C.增加中原文明内涵 D.缘于游牧经济局限
【答案】B
【解答】题干材料说明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学习汉族从事农耕生活,发展手工业。故B符合题意,不是强调减轻北方民族偏见、缘于游牧经济局限。
故选:B。
19.(2分)关注历史教材的课目标题,可以准确把握历史的阶段特征。如表教材目录括号处应填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
第16课三国鼎立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第18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
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早期国家和社会变革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答案】B
【解答】A.“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指的是史前时代的历史,与题意不符。
B.根据材料“第16课三国鼎立;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等信息,材料中的内容反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时代特征。
C.“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指的是夏、商、西周时期的历史,排除。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指的是秦汉时期的历史,与题意不符。
故选:B。
20.(2分)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造型风格与外来佛教艺术结合的突出表现是( )
A.《洛神赋图》 B.赵州石拱桥
C.云冈石窟 D.魏碑
【答案】C
【解答】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的统治者令人在许多地方劈山削崖,雕造佛像.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继承了秦汉以来的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是中外文化交融的产物,传统造型风格与外来佛教艺术结合的突出表现是云冈石窟。
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5分)
21.(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1
(1)材料一的内容与西周实行的什么制度有关?这一制度的作用是什么?
材料二 秦朝政治制度示意图2
(2)据材料二,概括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
材料三 汉武帝作为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大一统”的措施,西汉王朝出现强盛局面。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在政治上、思想上、经济上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材料四 西汉统一西域后,公元前68年,西汉派特郎郑吉等到渠犁一带屯田。公元前60年,都护府设在乌垒城(今轮台东北)。
(4)西域都护设立的背景是什么?指出西域都护设立的意义。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1)图1描述的是周王把土地、人们分封给宗亲,封他们为诸侯,向周王纳贡.西周通过实行分封制,稳定了政局.
(2)图2是《秦朝政治制度示意》.读图可知:在秦朝创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中,总揽一切大权、太尉,分管行政;地方实行郡县制.
(3)由材料“汉武帝作为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可知材料三反映的是汉武帝的大一统,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在政治上颁布“推恩令”,严厉镇压诸侯王的叛乱,监视和控制地方官吏,尊崇儒术”;在经济上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
(4)由材料“西汉统一西域后,公元前68年.公元前60年,都护府设在乌垒城(今轮台东北).西汉时期西域都护设立的背景是:张骞出使西域.西域都护设立的意义是:西域都护的设置,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
故答案为:
(1)制度:分封制.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统治范围.
(2)内容:皇权至高无上;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军事和监察.
(3)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夺王国的爵位和封地;建立刺史制度.思想上:实行“罢黜百家,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把铸币权收归中央,把盐铁经营权收归国有,平抑物价.
(4)背景:张骞出使西域,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以南的广大地区.
22.(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示意图
材料二 从东汉末年至南朝末年,为躲避北方战乱而南迁的人口已近百万。南迁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部分移民到达岭南一带。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给江南地方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江南的经济逐渐开始赶超北方。
(1)根据材料一写出ABCD所代表的政权名称和E所代表的阶段名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及对中国经济格局的影响。
【答案】(1)A:魏;B:西晋;C:北魏;D:宋;E:南朝。
(2)主要原因: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影响: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解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21年,国号汉。229年,吴国建立。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司马炎自立为帝,以洛阳为都。280年,统一了全国,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以建康为都城。420年。十六国之后是相对统一的南北朝。420﹣589年,相继出现宋、齐、梁。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故A:魏;C:北魏;E:南朝。
(2)根据材料“为躲避北方战乱而南迁的人口已近百万”得出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根据材料“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给江南地方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都市的繁荣以及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故答案为:
(1)A:魏;B:西晋;D:宋。
(2)主要原因: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影响: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
23.(12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辉煌灿烂的古代科技文化集中展现了聪明睿智、不屈不挠、富于创新及开拓进取的精神。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科技文化展厅,领略它们的魅力。
【文字展厅】材料一:
甲骨文猴 | 篆书猴 | 行书猴 |
|
|
|
(1)材料一中的甲骨文“猴”是哪个朝代的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篆书“猴”在哪个朝代成为全国规范文字?行书“猴”在魏晋时期逐渐流行,推测东晋时期哪部作品达到了收放自如、浑然天成的境界?
【科技展厅】材料二:见如图
(2)根据图示,结合所学回答,人们最早懂得造纸的基本方法开始于什么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开始于什么时期?
【史学展厅】材料三: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3)材料三中这句名言出自何人之口?其代表作及其作品的历史地位分别是什么?
【绘画展厅】材料四:
人物简介:他是东晋时期的画家,他的绘画题材非常广泛,佛教故事、历史故事、人物山水、飞禽走兽无所不画。他笔下的人物,活泼传神,富有个性。他被人称为“三绝”
(4)材料四“人物简介”中的他是谁,其绘画作品是什么(一件即可)?
(5)【综合感悟】综合以上的展厅的参观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1)材料一中的甲骨文“猴”是商朝的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篆书“猴”在秦朝成为全国规范文字、浑然天成的境界。
(2)据图1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们最早懂得造纸的基本方法开始于西汉。
(3)据材料四“”据材料三“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材料三中这句名言出自司马迁,《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材料四“人物简介”中的他是顾恺之,其绘画作品是《女史箴图》或《洛神赋图》。
(5)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去其糟粕。
故答案为:
(1)商朝;秦朝。
(2)西汉;东汉。
(3)司马迁;《史记》。
(4)顾恺之;《女史箴图》。
(5)取其精华,去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