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2024年11月13日发布的《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以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4年9月13日发布的《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于2025年1月1日施行,为保障上述两个决定的贯彻落实,2025年1月1日元旦节当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发布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及《实施弹性退休制度暂行办法》两个配套性的规范性文件,对上述两个决定的内容进行具体化,为相关问题的处理和实践操作进行指引,其中大家最为关注的就是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弹性退休对我们劳动者的工作有哪些影响,下面笔者通过对上述两个配套规范性文件的解读对该问题予以分析。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
(一)法定节假日增加两天工作时间和月计薪天数的计算方式
2024年11月13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了《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将法定节假日由原来的11天增加为13天(春节增加1天、劳动节增加1天),这一决定发布时已经引发了广大劳动者的欢呼,在2025年1月1日元旦当日,人力资源部又发布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将法定节假日对工作时间计算的影响予以了明确。具体内容如下:
制度工作时间的计算
年工作日:365天—104天(休息日)-13天(法定节假日)=248天
季工作日:248天÷4季=62天/季
月工作日:248天÷12月=20.67天/月
工作小时数的计算:以月、季、年的工作日乘以每日的8小时。
日工资、小时工资的折算
按照劳动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法定节假日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即折算日工资、小时工资时不剔除国家规定的13天法定节假日。据此,日工资、小时工资的折算为:
日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
小时工资:月工资收入÷(月计薪天数×8小时)
月计薪天数:(365天—104天)÷12月=21.75天
(二)月工作时间从20.83变为20.67的影响
对标准工时制为什么没有影响?
我们可以发现,月计薪折算的工作时间并没有变化,只是制度工作时间发生了变化,这是因为制度工作时间是扣除法定节假日后的工作时间,而法定节假日的长短与工作时间刚好负相关;而法定节假日本来就是计薪日,影响月计薪时间的只有双休日,只要双休日不发生变化,计薪日的工作时间就不可能发生变化。所以很多劳动者都认为这个变化除了多了两天假期,其他方面对我们其实也没有什么影响,事实也是如此,即便事实上我们每个人的工作时间都发生了变化,因为我们大多数人施行的都是标准工作时间(不考虑加班情况),标准工作制是以每日或者每周时间计算加班时间,月平均工作时间的变化并不影响标准工作时间制下工作时间的调整,也不涉及标准工时制中加班费的计算方式。
对综合工时制的影响较大
对于特殊行业例如医美、旅游、保安等实行综合工时制(实行月休、季度休、年休)的人员来说,月平均工作时间的变化就有明显的影响,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职工全年月平均工作时间和工资折算问题的通知(2008)》的规定,每月的平均工作时间为20.83×8=166.64小时,而按照新规定,每月的工作时间为20.67×8=165.36小时,每月的工作时间缩短了1.28小时。因此,对于综合工时制的企业来说,如果之前按照166.64工作时间来执行的,那就需要支付1.28小时的加班工资。
其实我们按年度来算更简单,新法实施之前法定工作时间一年是250天,2025年1月1日新法实施之后是248天,每年刚好减少了两个工作日即16小时工作时间。
综合工时制应当如何调整工作时间?
按照新的月平均工作时间,劳动者每月的工作时间缩短了1.28小时,因涉及时间不足一个工作日,所以这一变化在实践中可能感受不明显,实践中用人单位安排休息基本上都是整天或者至少半天,所以休息时间要么超过法定时间,要么不足法定时间,很难刚好等于法定时间,这其实也是司法实践中综合工时制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那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笔者认为用人单位可以通过月度调休方式来解决该问题,按照《劳动法》第四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可以安排劳动者在休息日进行调休,这一方式也有利于劳动者休息时间的连续性,但是用人单位应当注意的是,根据《劳动法》第四十四条规定,不能在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调休,否则仍然需要支付不低于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这是因为法定节假日的特殊意义所决定的。
为什么按平均工作时间计算加班时间
不是16小时?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按月度工作时间计算,一年的加班时间为1.28*12=15.36小时,可能有人好奇为啥这样算不是16个小时,其实这是计算时保留的数值导致的,因为月平均工作时间无论是按照之前的计算方式还是现在计算月工作时间都是四舍五入保留两位,所以造成了这一差异,例如:按新的月度平均工作时间倒算年度工作时间为20.67*12=248.04,是大于248天的,按照旧的月度平均工作时间倒算年度工作时间为20.83*12=249.96,是不足250天的,如果直接按照原本数值计算(不按照四舍五入保留两位小数点),加班时间就为(250/12-248/12)*8*12=15.99……(9循环),也就是现在所减少的两天法定节假日。
综上,月平均工作时间从20.83日到20.67日,对每位劳动者的工作时间有影响,对加班工资当然也有影响,但是因为对标准工时制度的日工作时间及加班费计算方式(每天不超过8小时,每星期不超过40小时)均不产生影响,所以对标准工时制的劳动者来说,确实只需关注多休息两天这个好消息就行。但是对于综合工时制的员工来说,加班工资的计算方式就发生了变化,如前所述,月工作时间从166.64小时变为165.36小时,每月加班工资的时间计算基数以超过165.36小时的为准。
《实施弹性退休制度暂行办法》
2024年9月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了《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规定自2025年1月1日逐步起延迟退休年龄和延长社保最低缴费年限,引发了广大劳动者的讨论,可能之后决定增加法定节假日与这一决定也有一定的关系。该决定第三条规定“职工达到最低缴费年限,可以自愿选择弹性提前退休,提前时间最长不超过三年,且退休年龄不得低于女职工五十周岁、五十五周岁及男职工六十周岁的原法定退休年龄。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所在单位与职工协商一致的,可以弹性延迟退休,延迟时间最长不超过三年。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实施中不得违背职工意愿,违法强制或者变相强制职工选择退休年龄”。
2025年1月1日元旦当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共中央组织部、财政部发布的《实施弹性退休制度暂行办法》,专门针对弹性退休做了一些的具体性规定,是对《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第三条的贯彻落实,主要明确了提前退休和迟延退休的条件,下面笔者对弹性退休的主要内容进行解读。
(一)提前退休条件
1.形式要件:劳动者自愿、退休前三个月前书面告知用人单位
2.实质要件:达到领取基本养老金最低缴费年限、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超过3年,退休年龄不得低于原法定退休年龄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领取基本养老金必须缴足15年以上,但随着法定退休年龄逐步延迟,领取养老金的最低缴费年限也会由原来的15年逐步提高到20年。
(二)迟延退休
迟延退休的条件:
(1)形式要件:协商一致、提前一个月书面确定
(2)实质要件:时间不超过法定退休后三年、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对应年份最低缴费年限、未领取基本养老金
应当注意的是,关于公务员、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及其他管理人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应当及时办理退休手续,也就是关于该部分人员不适用迟延退休的规定。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办法规定弹性延迟退休时间确定后不再延长。如果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愿意延迟怎么认定,是否就应当否定迟延期间的劳动关系,笔者个人看法认为不应如此认定,只要在法定退休后三年内,应当还是按照迟延期间的规定处理,超过三年的部分按照劳务关系认定。
迟延期间的劳动关系状态
(1)弹性延迟退休期间,劳动关系不变、社保继续缴纳。
(2)弹性延迟退休期间,用人单位与职工协商一致,可以终止弹性延迟退休,按规定办理退休手续。
举例对弹性制度实施进行说明:比如某女职工,1977年12月出生,按照新规定法定退休年龄为57周岁,若满足最低缴费年限,那么可以在55周岁至57周岁之间选择弹性提前退休。达到法定退休年龄57周岁时,与用人单位与其协商一致,可以在57周岁至60周岁之间弹性延迟退休。
综上,弹性退休制度的实行包括提前退休和迟延退休,均遵循劳动者自愿原则,按照提前退休不得超过三年的规定,也就是只要个人愿意提前退休,也可以享受2025年1月1日之前同样的退休年龄,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提前还是延迟退休,都需要缴足最低年限的养老保险才能享受养老保险待遇,而最低缴费年限也会自2030年1月1日起由十五年逐步提高至二十年,每年提高六个月,因此社保缴费年限对退休时间也会产生影响,劳动者在缴纳养老保险的时候应当注意这一时间。
总体来说,弹性退休制度对解决老龄化的社会问题、优化劳动力结构、实现老年人的社会价值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弹性退休制度的细节问题,可以查阅部门相关司局负责同志就《实施弹性退休制度暂行办法》答记者问。
作者名片
*本平台的文章仅供交流之用,不代表博硕律师事务所观点或律师的专业法律意见,若需要专业法律咨询或分析,请直接与博硕律师事务所联系。转载事宜请发送信息至后台获取授权,须注明来源及出处。
撰稿:王宗付
审核:任大昕 王园园 王千 李欣冉 石浩
编辑:罗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