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要让人有切肤之痛,如果你的演讲,听众听了,觉得这和我有什么关系,那肯定是失败的。如果听众的感觉是,这说的不就是我吗?演讲才能真正走进听众心里。
有一次我跟学生讨论到阅读量的问题,学生说,从广义上讲,我们的阅读量是很大的,虽然读纸质书少了,但是刷微博,看新闻,在网上阅读各种各样的内容,不也是阅读吗?我问了他一个问题:“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你刷了那么多微博,觉得自己的气质提升了吗?”读书本该有三个功能——阅读、求知、修养,我们以前读书,求知和自我的修养是同步的。而现在的网络阅读,则更强调娱乐功能。原来苦苦追寻、上下求索的状态消失之后,知识有了,但修养没有了。我们以前推崇苏东坡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多了,平常人说的书卷气就出来了。今天,阅读和修养不再同步之后,读书对人格、心灵、气质、外在形象的塑造都被切断了,这是很严重的问题。
这位演讲者要讨论的是阅读的问题,看似曲高和寡,很难做到接地气。但是他从现在人每天在网络上进行各种阅读,但是气质却丝毫没有提升这个现象说起,这种现象我们平常没注意过,但是仔细一想,不正是许多人的生活写照吗?演讲一下子和听众上网、刷手机的行为联系了起来,让听众有了切肤之痛,也引发了听众的思考。
春节前回家看望父母,和父母一起收拾屋子。我拉开母亲房中柜子的抽屉,收拾里面的杂物。收拾到底层的第三个抽屉时,我惊奇地发现里面放着我的一张三好学生证书、一个旧塑料皮的笔记本和一个黑色的发夹。我打开那本三好学生证书,上面写着我的名字,是小学五年级时得的,里面的纸都有些发黄了,字迹也变得有些模糊。也难怪,算起来已过去20多年了,我自己早已不记得了,母亲竟然还保存着。无论时光怎样流逝,无论年华怎样更改,母亲的抽屉里,总保留着我们年少时用过的几件旧物,一直到她离开这个世界。可是,我们的抽屉里,是否为母亲保留了一样旧物?
打扫卫生时,发现母亲的抽屉里留着无数自己小时候的东西,而自己的抽屉里,却没有一件父母的东西。这是一件小事,许多人都存在类似的事情,都曾遇到过类似的场景。演讲者讲出这一幕,会触发听众的记忆。听众会觉得,我也是这样,从而勾起他们心中最朴素的情感。
曾有学生问我,为什么抗日战争时期,我们的战士们都不怕死,他们不知道活着更好吗?我对他说,假如你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和父母家人过着平凡而温馨的生活。有一天突然有一队日本兵闯入了村庄,见人就杀,见东西就抢。你亲眼看见自己年迈的父母被日本兵的刺刀刺穿了胸膛,你亲耳听到乡亲们呼号着,嘶喊着,一个一个倒在日本兵的枪下……你拼命奔跑,逃到了山沟里。等到日本兵走了,你回到村庄,村子早被烧成了一片焦土。到处是被烧焦的尸体:有耄耋之年的老人,他们昨天还和蔼可亲地跟你说话;有蹒跚学步的孩子,你昨天还看到他们在父母的怀中咿咿呀呀地撒娇……这个时候你还会怕死吗?我们向来是一个热爱和平珍惜生命的民族,但是也决不能容许残暴的豺狼在我们的土地上肆虐!
如何让生活在和平时期的听众,对抗日战争时期的演讲内容有切肤之痛?这位演讲者描绘了一个惨烈的画面,将听众的思绪带入其中,让听众有代入感,对日本侵略者的残暴更加愤怒,对革命战士更加敬佩!演讲有代入感,让听众走进你的故事之中,感受故事中的情感,听众会对你的演讲有更深的共鸣。
演讲不是简单地把话语传递给听众,而是要将听众的感情带入到演讲中来,听众有切肤之痛,对你的演讲感同身受,才会被你的演讲深深打动。
喜欢请点赞,每天学点演讲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