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作文,讲究设置“文眼”。“文眼”是文章构思立意的聚焦点,是文章中极富表现力并能帮助读者准确理解其主题或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词语,它是作者炼字炼意、叙事描景、理线点题的语言艺术结晶,是最精巧、最传神的警句。
演讲者也可以借鉴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匠心独运地在演讲中“设眼”,使之成为演讲构思立意、谋篇布局、凸现主题的“聚焦点”。它可以像舞台上的聚光灯突出主体形象一样,使演讲熠熠生辉,收到“一语穷理,定全篇主脑;片言居要,联通体经络”的艺术效果。
在演讲中“设眼”,大体上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以精炼议论“设眼”
演讲者在恰当的时候用精炼概括、警策动人的语句来进行议论,可以起到切中要点、总结全篇,突出主题,激起共鸣的作用,从而使演讲深刻隽永、耐人寻味。
例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在巴尔扎克葬礼上的讲话》。在演讲中,雨果追忆了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在文学创作上的辉煌成就,抒发了敬仰和悲痛之情,最后这样讲道:
不!那不是不可知的境界!正如我以前在同样悲痛的场合所说的那样,正如我不厌其烦反复说过的那样……这不是黑暗,这是光明;这不是终点,这是起点;这不是虚妄,这是永生。你们,在这儿听我演讲的所有的人,我说的难道不是真理吗?只有这样的死亡,才能证明何为不朽!
在这段演讲辞中,雨果把对巴尔扎克的崇敬和悼念之情凝结为“这不是黑暗,这是光明;这不是终点,这是起点;这不是虚妄,这是永生”的语句,阐述了像巴尔扎克这样的文学大师,以其毕生的心血给人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们心中,激励人们追求光明未来。这高度浓缩的精炼议论,点明了演讲的主题,使听众从中感受到演讲的精髓,获得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以全篇线索“设眼”
演讲是在短时间内演讲者与听众进行的心灵对话,要使这种双向沟通有效地进行,演讲者就要善于运用最能点明演讲目的、主旨的凝练语句,来对演讲进行点题,同时,又要使之成为贯穿整个演讲的线索,如彩线穿珠,使整个演讲脉络清晰,一线贯穿,前后勾连,收放自如。
例如,徐晓蕾的演讲《最后一片叶子》,在开头讲道:
读过美国著名作家欧·亨利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的人,想必还记得这句话:“当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时,生命就都结束了,我也将离开这个世界而去了。”
然后,演讲者以“最后一片叶子”为演讲“设眼”,紧扣“最后一片叶子”,阐述今日我国乃至全球环境破坏的严重性,用大量触目惊心的典型事例,唤起听众的危机感和责任感,论证了保护环境的极端重要性。最后,演讲者再回扣欧·亨利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进行点题升华:
聪明的作家欧·亨利是以其著名的“欧·亨利式结尾”著称于世的,那最后一片不凋的叶子,带来的是一个危亡病人的新生。我想,我们也会创造出另一个“欧·亨利式结尾”,迎来人类的新生活。坐以待毙,从来就不是人类的选择。人类既已觉醒,就会在危机面前积极行动起来,把握历史机遇,化压力为动力,保卫绿色,保卫我们共同的家园!
演讲者别具匠心地以“最后一片叶子”来“设眼”,凸现了演讲的重大主题,寓意深刻,振聋发聩。同时,以此为演讲布局谋篇的线索,一线贯穿,前后照应,开合自如,使整个演讲就具有了一股内在的灵动血脉。
以生活细节“设眼”
细节是构成艺术作品的最小组成单位,它是创造具体可感、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的基本因素,能于细微之处显现作品的主旨。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细节也就没有艺术。在演讲中,也可以用看似不经意的生活细节“设眼”,通过对细节的引申发挥,阐发演讲的微言大义,使演讲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例如,著名演讲家李燕杰在《青年是我师,我是青年友》中,这样讲道:
一次,我在北京师院美术系讲课,一进教室,看到桌上摆着一本大画册。翻开一看,其中有一幅清朝大画家石涛的《黄山图》。画上写着“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下面是“搜尽奇峰打草稿”。画家把黄山看作是自己创作的对象和老师。我反复读了几遍,从中悟出一个道理:一个艺术家要以创作对象为师为友,那么一个教育工作者,也一定要以青年学生为师为友,所以,我就套用了石涛的话,改为“青年是我师,我是青年友”!
在这里,演讲者从生活中的一个细节谈起,从中悟出了教育艺术的真谛,并化用石涛的题词,凝练成“青年是我师,我是青年友”的名句,为整个演讲“设眼”,使之成为透视演讲主旨的聚焦点。
以卒章警句“设眼”
整个演讲犹如画龙,而结尾部分犹如点睛,点睛有神,所画之龙就有破壁而飞的灵气。演讲的结尾应卒章励志,如黄钟大吕,余音缭绕。演讲者在结尾时,可以用饱含情感和深蕴哲理的语句“设眼”,将演讲推向一个新的高潮,有力地证明论题,丰富和升华演讲的主题,激起听众心中的共鸣,使其受到极大的振奋和鼓舞,使演讲发挥出催人奋进的激励作用。
例如,冯刚的演讲《不要说我们失去了什么》,在结尾时,演讲者讲道:
朋友们,自卑是事业的大敌,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则是登堂入室的旅程,这旅程的尽头,就有成功在等待着你,并庆祝我们努力的结果!不要说我们失去了什么,而要问我们贡献了什么!
在这里,演讲者把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就职演说中的名句“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而要问问自己能为国家做些什么”化为“不要说我们失去了什么,而要问我们贡献了什么”的警句。而这一情理相生的语句,也成为整个演讲的“眼睛”,它体现宏旨,突出主题,卒章励志,含义深远,激动人心,给听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当然,演讲中“设眼”之处,其位置也是不拘一格的,可前可后,亦可居中。关键是“设眼”之句应有新意、有底蕴,凝练概括,尽可能做到事、理、情三者的融会贯通,给听众以深刻隽永、生动感人的印象,让听众通过“设眼”之处,领略到整个演讲独特的艺术魅力。
喜欢请点赞,我们一起学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