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董才强的散文《父亲写春联》

文化   文化   2025-02-04 00:01   湖北  




父亲写春联

               

董才强


年前到琳琅照相馆取照片,路过立交桥下,看到很多老人在写春联,他们站在长条桌边,铺开红纸,挥毫泼墨。老者的对面站着一个小伙子或一个小姑娘,也许是他的子女,双手捏着对联的上端两角,轻轻地往后拉,一个写一个拉,不一会儿,一副对联就写成了,再把它们悬挂在旁边的绳索上,鲜艳夺目,吸引顾客购买。我依次顺览了几家的对联,但能打动我的书法作品很少,我喜欢的书协几位老先生,却没有出现在街头书写春联的队伍里。形制各异的春联挂满路边,随风摆动,如同窜动的火焰,成了街边一景。我不买对联,但看到那些站在寒风中兴致勃勃地书写着一副又一副对联的老者,很自然地想起父亲当年为乡亲们书写春联的情景来。
五十多年前,正是文革时期,虽然破了“四旧”,但每年过年,家家户户张贴春联的老传统还在延续。我们村是一个山村,在当地算是大村,民风纯朴,遵循传统, 看重文化。一到春节,村里就组织鼓乐队、舞龙队、舞狮队和演唱队,舞狮舞龙,歌舞鼓乐,好不热闹,这些都是大型的集体活动。而对于各家各户来说,在门前挂上灯笼、贴上对联,则是不可少的标配,更有一番喜乐气象。
山村文化人不多,会写对联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而父亲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春节前求写春联的人就多了起来。父亲从不拒绝,热情答应他们的要求。这样,在过年的前几天,父亲就成了大忙人。那时我十一、二岁,自然成了父亲的小帮手。
书写对联前,父亲在堂屋中架上松树蔸,熊熊烈火温暖整个房屋,待身体暖和后开始写对联。他把一张大饭桌搬到堂前,然后从房间里拿出砚台,让我磨墨。这砚台是真大真漂亮,约五寸见方,规整厚重。砚盖上雕刻着一株风姿绰约的荷花,并配有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联语,古朴而雅致。父亲揭开砚盖,往砚池里倒上清水,拿出大桥牌长墨条让我研墨。那时的腊月比现在冷多了,我先是用三根手指头夹住墨条在砚池里用力画圈,渐渐地手就冻僵了,只得把手捏成拳,把墨条紧紧夹在手心里再砚,待把砚池里的水磨成稠墨,墨汁泛着黑亮,父亲就开始裁纸折纸,父亲裁纸不用刀,往往是把两三张纸一起对折,把折痕压实后,再左手按纸、右手拉开切口,双手随切口快速移动,“嘶——”地一下,红纸就一分为二了,裁开的纸边沿如同刀切一般,他再把裁好的纸按对联的字数折成同等的格子,也是在那个时候,我学会七字联、九字联等不同字数在一张纸上怎样平分。
开始写对联了,父亲站在桌边,分开双腿,用毛笔吸饱墨汁,再把笔头放在砚池边上轻轻转动笔杆,刮掉笔腹中多余墨汁,把笔头调成最佳的用墨状态,凝神运气,然后悬腕书写,半边对联一气呵成,我则站在他的对面帮他牵纸,把写好的对联再帮他抬到地上风干。父亲的书法,丰腴雄浑、骨力遒劲、结体严谨,给人一种大气稳重之感。后来我略知一些书法知识,再翻看父亲抄录的《百家姓》《四言杂字》等遗墨,才知父亲的书法近于颜体。乡亲们并不懂什么书法字体,只是看着舒服就行。他们纷纷从村代销店买来红纸送给父亲写春联。父亲先是把祖堂大门的春联写好,再为乡亲们写。对联的内容呢,父亲只能凭记忆或自拟了。不像现在街头写对联的,桌上放着《对联集锦》或《春联大全》之类的书。那时讲政治挂帅,讲反资反修,狠批自由私有化。万不可出现“财源广进”“金玉满堂”之类的联语,只能是一些写景或表现政治思想的。如“爆竹声声辞旧岁,梅花朵朵报新春”、“东风一过千山绿,南燕双归万户春”、“红心向党抓革命,赤胆为民促生产”。父亲更熟悉的是用毛主席的语录或诗词入联,如“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为有牺牲多壮士,敢教日月换新天”等等,横批呢,一般是“革命到底”、“乘风破浪”、“江山多娇”、“换了人间”等,这些对联是绝对的高大上,绝对的正能量。父亲一边写对联,一边给我传授一些对联的基本知识,什么仄起平收,什么词性相对、字数相同等,也是那时知道的。
父亲把写好的对联交给乡亲,并说上一番吉利恭贺的话,同时告诉他们上下联张贴的位置,不能贴反了。拿到对联的人,自然是说些感谢的话,并抽出一支“大公鸡牌”或“圆球牌”的香烟递给父亲,作为答谢。对那些偶尔路过家门口也想要一副对联而又没有带红纸的乡亲,父亲就很慷慨地用自家的红纸为他写一副。按乡风规矩,在吃年饭前(我们当地的年饭一般安排在除夕的中餐)要把春联贴好。因为需要对联的较多,只有把别人家的对联写好了,父亲才顾得上写自家的对联,往往是在别人家吃年饭时的鞭炮声中我们才最后贴对联。连续的站立书写,让父亲很劳累,但他没有一点怨言,父亲看到家家户户的大门两边贴着自己书写的春联,这春联像是两道吉祥的护符,护估着乡亲的幸福安康。这时,父亲就觉得自己的付出非常值得,内心无比欣喜。
父亲写得一手好字,非一日之功,缘于他对知识的渴求和对书法的痴迷,他的勤学精神让我们做子女的非常感动。父亲并没有上过正规的学校,只是读了两年冬学,有了些许文字基础,就主动向族中一位读过书的叔祖请教,勤学不辍。祖母去世早,年幼的他要照看两个弟弟,还在做些家务。据叔父讲,家中缺少书写纸,父亲在烧火做饭的空隙时间,就用拨火棍在灰堆上练习学过的字,无事时常常用食指书空,巩固学过的字。让我记忆最深刻的一次是,亲眼看到父亲临摹碑文的情景。那是我住读初中的时候,有一次父亲送米菜来学校,我正在上自习,老师告诉我,说父亲在大礼堂等我。当我走出教室,远远地看到父亲蹲在地上用手指比划着什么,走近后,才看到他正聚精会神地用食指临摹一块墓碑上的中榜文字。这里说明一下,我就读的初中是由一座古寺改建的,文革时破“四旧”,寺外一些僧人的墓碑都被砸碎或推倒,搬到学校过道上做了铺路石,虽千人踩踏,但那碑上的文字刻得深,十分凸浮,那字很漂亮,也很清晰,但我们学生却视而不见,更没有鉴赏书法的能力和习惯。而父亲见到这些碑文,像是见到了一幅难得的字帖,竟在上面临摹起来。当他抬头看到我时,才站起来抻抻衣服,连说“这字写得真好,写得真好!”一旦有学书的机会,父亲是不轻意放过的。后来发现家中有一本丰子恺题写书名的《柳公权玄秘塔碑字帖》,字帖里除了柳公权书法用笔方法指导外,后面还有颜真卿等一些著名书法家的书法作品及用笔特点。想来父亲可能在此书中汲取过营养,并对颜体十分钟情。
父亲的勤奋,给他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他学会了打算盘、记账,最后成了大队会计,长期的书法练习,又写得一笔好字,那时村里的标语和墙面上的毛主席语录,都是他一人书写。每年春节写对联,村里人都来找他。直到八、九十年代,村里的读书人多了起来,父亲也老了,就很少动笔写字了。村里的春联多由恩龙公和七叔书写了。
父亲虽然不写对联了,但一到过年,就叮嘱我们兄弟各家要贴上对联。他固执地认为,房屋只要有人住,过年就应该看到对联,有了对联,表示这户人家香火在延续,日子也会红火起来,我记住了他的话,每年都是自撰自书对联,虽然不精,但敝帚自珍,心怀喜悦。最看不上那些印制的对联,虽然装饰豪华,但那书法却臃肿油腻,一个模子印出,毫无美感……
我从照相馆取出照片,返回时,又在一家书写对联的桌边站了一会儿,看老人写完了一副七字联“灵蛇献瑞财盈户,金凤呈祥福满堂”,横批是“蛇年大吉”,刚写完就被一位中年妇女用20元买走了。老人收了钱,站在寒风中,又开始忙碌起来,他在发挥自己的技艺,又为家中创了收,很有价值。这时我又想起父亲,也是站在严冬里写对联,但他是为乡亲义务写对联,分文不取。他的热情,他的喜悦,他的神圣感,非街头一般卖字者所能比的。

2025年2月2日



董才强,退休教师,心无牵挂。读读闲书,养养小花。偶尔为文,有感而发。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    

法律顾问:刘太平  向其猛

征稿启事:

1、原创首发,诗歌(除旧体诗词外)、散文、小说、评论等作品,拒绝一稿多投。第一次投稿附百字内简介加个人清晰生活照一张。除文档附件外,请在邮件正文里粘贴一次稿件,便于编辑查看。

2、作者文责自负,如有抄袭侵犯他人权益,本平台不承担任何法律连带责任。

3、投稿作者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新东西》或添加主编微信hbxtx168及时查阅作品刊发情况。如果没有关注公众号,谢绝来稿。

4、关于稿酬:20元以上的微信赞赏一半归作者,一半用于平台管理;20元以下以及七天之后的零星打赏不再分配。

5、投稿邮箱:296365400@qq.com


新东西
《新东西》推介文朋诗友最新的东西为主,除了诗歌、散文、小说、评论外,还兼顾书画、摄影等最新作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