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王建福的随笔《拜年说》

文化   文学   2025-02-05 00:00   湖北  




拜年说 

 

王建福 

 

中国人的春节,可能是世界上过程最长的节日了。有两句俗语,一是“过了腊八就是年”,一是“有心拜年,十五不晚”,大概可以说明春节的起始和终点,是腊月初八至正月十五。这个节日,长达一个多月!这一个多月的节日,大致分三个阶段:腊八过后,打扫清洁、采买年货、置办新衣、过小年送灶神,是迎年办年;除夕夜至初一晨,吃年饭、守岁、出方,是过年;初一出方后一直到十五,走亲访友、舞龙舞狮、唱大戏、闹社火,都是拜年。正月十五闹元宵,是象征春节结束的大团拜!  
这些年来,我几乎每年春节都要写篇小文章,说说我记忆中的春节或正在过的春节。回头看去,十几篇文章,还没说完春节的一个角。这么大个国家,这么大个节日,这么多的习俗,怎么说得完?只能慢慢说。今年就只说拜年吧。  
拜年是春节习俗里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个习俗从何而来,有民间和学者两种说法。民间的说法很玄,说是远古有一个叫做“年”的怪兽,头顶长角,巨口獠牙,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出来觅食,找不到吃的便破门入室吃人!于是到了腊月三十晚上,人们纷纷把肉食放在门外,关上大门躲在屋里(是谓“守祟”)。直到大年初一早上,“年”饱餐肉食后扬长而去,大家才敢打开大门,互相道喜,庆祝自己没被吃掉,平安度过了一年——从此就有了拜年。学者们则认为拜年的习俗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岁首祈岁祭祀。古人称岁首春节为元旦,是新的一年的开始,因此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祈求神灵保佑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人平安。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各种活动和仪式互相祝福,表达对新年的祈盼和敬意。这风俗自秦汉至今,从未间断。明中叶《菽园杂记》中有文字明白记载“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互相祝福)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  
这样看来,民间传说拜年是庆祝平安的过去。学者考证的拜年是祈盼美好的未来。两相比较,我认为后者更接近于我们现在拜年的意思。  
拜年既然源于祭祀,就必然有一套礼仪或程序。它没有统一系统的文本依据,各地区各族群却有自己约定俗成的规矩。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进步,有些规矩逐渐变化、淡化,但在我们这个年龄层次的人心中,却仍然是必须遵守的传统。  
拜年实际上有两种。  
一是礼貌性的、公众性的问候:从大年初一至正月十五,无论街坊邻居还是熟人同事,只要是年后第一次见面,都要道一声“新年好!”。客气一点的,还要作个揖、握个手。这种拜年既可以营造喜庆气氛、愉悦心情,又可以和谐人与人的关系。街坊同事之间平时有点小矛盾小别扭,过年互问一声年好,往往就可以把过去的不愉快一笔勾销。单位、团体为了节约大家的时间,方便大家互致问候,每年组织团拜会或新年茶话会,也基本上属于这类拜年。  
另一种拜年是情感性的、礼节性的,是关系非常亲近的人之间每年必须上门问候的活动。这种拜年说起来规矩就比较多了:  
拜年是有顺序、按长幼尊卑亲疏来安排的。家庭内部,是晚辈先给长辈拜、小的先给大的拜。亲戚朋友之间,初一是给本家爷奶叔伯拜,初二是给岳父岳母、姥姥姥爷、舅爷舅娘拜,初三给姑姑姨妈等亲戚拜,初四初五以后就是师生、师徒、同事、朋友之间互相走动了。  
过年本是喜庆日子,拜年又是礼节性活动,出门拜年讲究一下穿着服饰,就不是女同胞们的专利了。无论男女老少,大家都应该打扮得喜庆庄重,舒适得体,带点红色带点花儿饰品更好,既显得生活富足心情舒畅,又显得对主人家诚意满满十分尊重。  
拜年是祝福。祝福是靠一套礼仪来表达的,那就是要行礼,要致辞。在过去,晚辈给长辈行礼要跪拜磕头。平辈之间行礼要拱手、作揖或握手。致辞当然是拣最吉祥美好的祝福来说了。如果能够说得简洁明了有针对性,那当然更好。比如武汉人祝福老人多用"越老越仙健",祝福孩子多说"狗头狗脑",显得亲近实惠。后来手续似乎简化了,晚辈给长辈行礼不磕头了,鞠躬也可以。我家大姐夫从进我家当女婿起直到六七十岁高龄,每年来给我父母拜年,进门第一件事情,就是毕恭毕敬在二老面前立正,摘下蓝呢解放帽,三鞠躬——那是标准的九十度鞠躬,边鞠躬边致辞:“爹、妈,给二老拜年了!祝二老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越老越仙健!”这事儿我印象深刻,所以大姐夫八十大寿时,我在贺送给他的红包上写了一首诗,第一句便是“脱帽鞠躬来拜年,往事俨然在昨天。”我赞成晚辈以鞠躬代替磕头,因为晚辈也有年老体衰的时候,难以下跪了。同时我又很喜欢看小宝宝们给爷爷奶奶拜年磕头:当一个粉团儿般的宝贝疙瘩滚到面前鸡子啄米似的磕头时,爷爷奶奶们的心都乐酥了!老人辛苦一辈子,不就是图的这一刻膝下之欢吗?!  
无论什么地方,拜年是离不开节礼的。进门送上一点礼品,既是尊重,又是祝福,还是热闹。节礼不一定要多、要贵,多是土特产,意思到了就行了。我小的时候,跟父亲一起给亲戚朋友拜年,提一包汪玉霞的京果麻糖,或买几斤水果,就可以了。现在的人们荷包暖和有钱了,节礼送得豪华一点,好烟好酒好茶叶,牛奶羊奶加鲜花,只要送礼的人不视为负担,收礼的人不计较多少,就行。这些年来,拜年送红包、收红包攀比之风越演越烈,红包越包越大。我们小时候收个几毛钱块把钱的红包,就非常满足。现在一个红包动辄几百上千,一两百块钱的红包还拿不出手了。这个风气要不得。红包过去叫“利市”,也就是个恭喜发财的彩头而已。把红包当成收入,就完全变了味道。我有同事最近几年客居广东。据她说,广东过年,红包还是“利市”,大的不过百元,小的十元二十元都可以,大家都是如此。人家广东比湖北有钱,这个风气却比湖北好。湖北应该向广东学习!  
拜年被主人家留下来喝酒、吃饭,是很常见的事情。若是遇见,也要注意一下礼仪。餐桌是一个交流的平台,不要只吃不说,还要说话得体。过年,大家都图个高兴、吉利。所以说话要拣高兴的事情说,拣好听的话说,所谓“过年言好事,出口称吉祥”。最近手机里面经常出现的一个段子,说过年了,见学生莫问考试成绩,见大龄青年莫问婚姻,见打工人莫问收入,很有道理。二是喝酒要有规矩。让菜不夹菜、祝酒不劝酒。最重要是自己喝酒有节制,不要过量,喝过了头就把喝酒变成了出丑。另外,吃菜也是有规矩的。比如有的地方过年讲究摆“听话鱼”,餐桌上的那条全鱼是只能看不能吃的,要“年年有余”,一直摆到正月十五。  
说到拜年吃饭的规矩,有一件令我感动的事情此生难忘。我在黄冈县当知青的第一个新年,县里号召知识青年留在村里与贫下中农一起过“革命化的春节”。于是大队党支部安排,从初一到初五,每天都到贫下中农家里去拜年,这既是一种政治教育,又解决了知青春节期间的吃饭问题。事先有人告诉我们,当地有回碗习俗。即招待拜年的客人,主人家一定会端上一碗鸡肉猪肉煮糍粑。客人可以象征性的尝一两块猪肉,吃一两条糍粑,喝几口汤后,把留在碗里的鸡、肉退还给主人。唉,这习俗我们是真能理解。那时候农村养猪养鸡是受限制的。农家养几只鸡是为了下蛋换油盐,杀鸡是大事。过年杀一只鸡,又要吃年饭,又要待客,哪里够吃?只能用来摆摆样子,撑撑场面,归根结底还是农民穷啊!但是出乎意外,我大年初一拜年去的第一家,就被主人“破坏”了规矩:大队二书记的母亲给我端上鸡肉糍粑,十分认真地对我说:“小王,我们这里是有回碗的风俗。不过这风俗只管黄冈人,不管武汉伢。你们大城市的伢能够舍得爹娘,留在乡里跟我们一起过年,这是几大的缘分!你要把这碗吃完,不能回碗!”把我感动得,几番推让,最后还是把那碗鸡肉糍粑吃完才放我走。更令我感动的是,村里的乡亲就像约好了一样,无论走到哪一家,说的都是同样的话,端上来的鸡肉糍粑都是一样的堆起尖。这叫人怎么吃得完呀?没办法,我们每到一家,都要请主人拿来一只小碗,每一样夹上一块,再倒上两口汤。大碗,就无论如何都要退回去了。过完那个“革命化的春节”,热情淳朴善良的黄冈乡亲,就永远定格在我的心里。  
去年12月4日,中国申报的“春节”在联合国通过评审,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据报道,申报文本的若干章内容中,“拜年”就专列了一章。关于春节申遗成功的意义,专家们说了很多。我作为一个老百姓,觉得这个事情对春节本身并无多大影响。这么大个国家,这么大个春节,没有联合国评审我们照样过了几千年,而且还会生生不息地过下去。如果说有意义,最大意义在于通过这次申遗起草申报文件,几千岁的春节,包括其中的“拜年”等传统民俗活动,终于有了一个系统的、正式的、官方的文本。今后,子孙后代们再谈起拜年有哪些习俗,就有了准确无误的文字依据,用不着我们这些老家伙“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了。

  

(2025年2月2日乙巳正月初五)  


王建福,企业退休职工。经常写点生活题材的散文随笔自娱娱人。出版有散文集《人间有味》《春花秋拾》。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    

法律顾问:刘太平  向其猛

征稿启事:

1、原创首发,诗歌(除旧体诗词外)、散文、小说、评论等作品,拒绝一稿多投。第一次投稿附百字内简介加个人清晰生活照一张。除文档附件外,请在邮件正文里粘贴一次稿件,便于编辑查看。

2、作者文责自负,如有抄袭侵犯他人权益,本平台不承担任何法律连带责任。

3、投稿作者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新东西》或添加主编微信hbxtx168及时查阅作品刊发情况。如果没有关注公众号,谢绝来稿。

4、关于稿酬:20元以上的微信赞赏一半归作者,一半用于平台管理;20元以下以及七天之后的零星打赏不再分配。

5、投稿邮箱:296365400@qq.com


新东西
《新东西》推介文朋诗友最新的东西为主,除了诗歌、散文、小说、评论外,还兼顾书画、摄影等最新作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