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文坛]张放鸣:灵毫舞影塑才情——张应时先生艺术人生记

文化   文学   2025-02-01 00:02   湖北  



灵毫舞影塑才情  

——张应时先生艺术人生记

  

张放鸣 

 

在岁月的长河中,大冶市金山店镇张敬简自然村走出了一位名叫张应时的传奇人物,他的一生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书,写满了时代的痕迹与个人的传奇色彩。  
张应时诞生于1925年的大冶农村,那是一个新旧交替、动荡不安的年代。在他幼年时,父母前往上海经商,他便跟随父亲踏入了那座繁华喧嚣的远东大都市。他的父亲,因做事公道,在湖北老乡群体中威望颇高,被举荐成为湖北省商会的会长。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与社交环境下,张应时的视野得以开阔,人生轨迹也开始了独特的延伸。  
在上海,张应时接受了多元的教育熏陶。他就读于高中,练就了一口流利的英语,这在当时无疑是打开西方文化与知识大门的一把钥匙。自幼在私塾打下的文学基础,也让他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文学素养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他不仅在学业上努力进取,在文化艺术领域也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赋与热情。  
张应时对戏曲艺术的热爱,使他成为了戏剧大师梅兰芳的票友。在那华灯初上、戏韵悠扬的剧场里,他沉浸于京剧的魅力之中。而他的痴迷与天赋,让他有幸得到梅兰芳的亲授技艺。在梅兰芳的悉心指导下,他刻苦钻研,无论是唱腔的婉转、身段的优美还是表演的细腻,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也因此收获了梅兰芳的好评与重视。这段学艺经历,如同在他生命的画卷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他日后在戏曲界的作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上海那段年轻的时光里,张应时的生活被舞台与戏曲填满。每次排练演戏归来,身心虽带着些许疲惫,却也在这忙碌中寻得一方闲暇天地。他独自回到里弄深处的住所,轻轻取出那把心爱的胡琴。琴身的木质纹理在昏黄灯光下闪烁着温润的光泽,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  
他坐定,摆好姿势,手指轻搭琴弦,缓缓拉动琴弓。那弦音起初如涓涓细流,在狭小的房间里流淌,逐渐汇聚成一曲悠扬的旋律。他的嗓音跟着弦音响起,低沉而富有韵味,唱词从唇齿间婉转而出,或激昂,或悲戚,每一个音符都饱含着他对戏曲的深情。  
这自拉自唱的功夫本就不多见,更何况是在这繁华喧嚣的都市中心。那婉转的琴音与嘹亮的唱腔,穿过门窗,飘进了里弄的每一个角落。楼上楼下的市民们纷纷被这动人的声音吸引,停下手中的活计,推开门窗,探出脑袋。不一会儿,狭窄的里弄里就聚满了人,大家都沉浸在这美妙的戏曲世界中。  
而这一切,就发生在上海最繁华的南京路1789号。彼时的这里,是城市的心脏,高楼林立,车水马龙,霓虹闪烁。张应时的自拉自唱,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这繁华之地闪耀着独特的光芒,成为了那段岁月里最为辉煌夺目的篇章,也在岁月长河中留下了一抹难以磨灭的色彩,至今想来,仍觉熠熠生辉。  
新中国成立后,张应时因家庭原因回到武汉,担任民众乐园主任。他的才华与能力在这片土地上继续绽放光芒。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湖北省县级以上干部会上,他的表演被大冶县县长彭济时赏识。他的戏曲表演仿佛有一种独特的魔力,能够穿透观众的心灵,让人为之动容。于是,在众人的期待与推动下,他凭借着自己的影响力与专业能力,回到离别多年的地方,先后成立了黄石市汉剧团和大冶县楚剧团。这两个剧团的成立,犹如两颗文化的种子,在当地生根发芽,为传承和弘扬地方戏曲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命运的轨迹却在时代的浪潮中发生了转折。张应时性格豪爽,喜爱饮酒,且敢于直言,常常向领导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这样的性格与行为使他被错划为右派。这一遭遇,无疑是他人生中的一场寒冬,让他从舞台的中央被推向了边缘。但即便身处困境,他的才华却并未被磨灭。  
他被错划右派后回到农村,依然坚守着对文化事业的热爱与执着。众多村庄纷纷邀请他前去担任导演老师,教授样板戏。他所到之处,样板戏的排练与演出都大获成功,声名远扬。他倾尽全力,将自己的艺术知识与表演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村民们,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播撒下文化的种子。那些质朴的村民们在他的指导下,登上简陋的舞台,却能演绎出震撼人心的戏曲篇章,这都离不开张应时的精心培育。  
文革期间,张应时先生于农村教戏。那次演出,戏尚未就绪,台下却早已被四邻八乡的乡亲们围得水泄不通。眼见着冷场将至,先生不慌不忙,带着从上海习得的魔术走上舞台。  
只见他手中一方手帕,轻轻一抖,瞬间变出了一束鲜艳欲滴的花朵,引得台下一片惊呼;紧接着,一枚硬币在他指尖灵动跳跃,须臾间消失不见,再出现时已在一位乡亲的耳畔,众人皆啧啧称奇。那神奇的戏法一个接着一个,直叫台下的观众看得目不暇接,惊叹声、欢呼声此起彼伏,如浪潮般在夜色中翻涌回荡。  
彼时的乡亲们未曾见过这般奇妙的把戏,私下里交头接耳,有人说道:“这魔术啊,上面是个‘麻’字,定是有啥麻烦门道在里头,下面藏个‘鬼’字,怕不是在搞啥鬼花样哩!”可即便心有疑惑,却无人能看透其中玄机,只沉浸在这前所未有的新奇与欢乐之中。而先生的这场魔术表演,也如同夜空中最耀眼的烟火,长久地绽放在乡亲们的记忆深处,至今提及,仍觉趣味无穷,也让人不禁感叹先生的非凡才情与智慧。  
直至三中全会后,张应时终于迎来了平反。他带着满心的热忱与未泯的才华回到大冶文化馆,继续发挥余热。他又投身教育事业,教书育人。课堂上,他用生动的讲述与丰富的阅历,为学生们开启了一扇扇知识与文化的大门;舞台上,他依然是那个光芒四射的艺术家,用戏曲传递着情感与力量。  
张应时在艺术表演上的造诣堪称一绝。我曾有幸目睹他的表演,他的反串技艺令人拍案叫绝。当他扮演女性角色时,从身姿的婀娜到神情的妩媚,举手投足间尽显女性的柔美与娇羞;化身小孩时,又能瞬间捕捉到孩童的天真烂漫与活泼俏皮,那纯真无邪的模样仿佛就是一个真正的孩子;而塑造正面老人形象时,他通过神态、语气与肢体动作的精妙配合,将老人的慈祥、睿智与稳重完美呈现,真正做到了演谁像谁,角色在他的演绎下仿佛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  
在戏曲音乐方面,他同样是一位全才。他精通谱曲作词,能够根据不同的剧情与情感需求,创作出动人的旋律与深刻的歌词。无论是激昂的战斗场景,还是缠绵的爱情故事,他的词曲都能恰到好处地烘托气氛,增强戏曲的感染力。而他的琴艺更是精湛,京胡、二胡等乐器在他手中如同有了灵魂。拉奏京剧曲牌时,那清脆明亮的音色、紧凑明快的节奏,将京剧的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演奏汉剧、楚剧音乐时,又能精准地把握其独特的风格特色,悠扬婉转的旋律如泣如诉;甚至在演奏歌曲时,他也能巧妙地运用弓弦,为歌曲增添别样的色彩。他的书法也颇具大家风范,毛笔在他手中挥洒自如,每一笔每一划都蕴含着深厚的功力与独特的艺术风格,或刚劲有力,或飘逸灵动,一幅幅作品都是他艺术修养的生动体现。  
他历经风雨,却始终保持着乐观积极的心态。无论面对何种困境,他都能以笑容和坚韧去应对,在不同的领域发光发热,以其多才多艺的魅力,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成为人们心中难以忘怀的传奇人物。他的故事也将永远在岁月的长河中流传,成为激励后人在困境中坚守信念、在多元领域追求卓越的生动教材。
  

2024年12月30日


张放鸣,1956年出生大冶市金山店镇,1978参加工作,在大冶市人民政府驻上海办事处退休,原任大冶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大冶市诗联协会副秘书长,中华诗词楹联学会会员,黄石西塞山诗社常务理事,被新世纪文学创作研究所拟聘为研究员。

早年从事文秘工作,写过新诗,古诗词,散文,通讯报道。在全国有关报刊中先后发表作品一千余篇(首)。著有诗集《旅游纪胜》《浪迹天涯》《京都行吟》《诗海萍踪》《闲情拾趣》,散文集《走出屋檐下》。其名载入《中国文学艺术家专集》。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    

法律顾问:刘太平  向其猛

征稿启事:

1、原创首发,诗歌(除旧体诗词外)、散文、小说、评论等作品,拒绝一稿多投。第一次投稿附百字内简介加个人清晰生活照一张。除文档附件外,请在邮件正文里粘贴一次稿件,便于编辑查看。

2、作者文责自负,如有抄袭侵犯他人权益,本平台不承担任何法律连带责任。

3、投稿作者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新东西》或添加主编微信hbxtx168及时查阅作品刊发情况。如果没有关注公众号,谢绝来稿。

4、关于稿酬:20元以上的微信赞赏一半归作者,一半用于平台管理;20元以下以及七天之后的零星打赏不再分配。

5、投稿邮箱:296365400@qq.com


新东西
《新东西》推介文朋诗友最新的东西为主,除了诗歌、散文、小说、评论外,还兼顾书画、摄影等最新作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