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欣赏]张幼军:语言之花一束品赏(52)
文化
文化
2025-02-01 00:02
湖北
语言之花一束品赏(52)
张幼军
1.
以前过早
喜欢油条、面窝、热干面
过去下馆子
特爱扣肉、肥肠、红烧猪蹄
心脏植入支架以后
这些早点、菜肴被老伴列入禁食名单
当别人吃得津津有味
我喉咙里就巴不得伸出一只手想去抢
有天独自出门
禁不住找个饭馆破了一次戒
回家后跟老伴坦白
“我今天出轨了”
老伴板起脸让我说清经过
等我说完,老伴不太那么严肃了
“你还像个少年偷吃禁果
对你血管不好,只这一次,不许再犯”
(选自2025年1月26日《新东西》李建华的诗《出轨》)
《出轨》这首诗,好在把“出轨”一词用得很跳脱。出轨,本来是专用于列车脱轨已经不能正常行驶的情况,也叫“越轨”。后来用作比喻某些违反常规的行为,更多用在男女婚外情上。“我”心脏植入支架以后,一些高脂肪多油腻的食物荤餐“被老伴列入禁食名单”了,也就是说,老妻为“我”立下规矩戒律,“我”特爱吃的“扣肉、肥肠、红烧猪蹄”之类,不准碰,碰不得哦!但“当别人吃得津津有味”时,看着嘴馋,“我”竟然“禁不住找个饭馆破了一次戒”,开了一次荤,但又害怕老妻知道后严惩不贷(什么严惩不待呀,大不了跪个几分钟的搓衣板,正因为知道老妻的这点严惩的手段,才冒着胆儿破戒的)。大家都知道,“我”是老伴的“乖儿子”(这已经不是秘密),回到家后就跟老妻坦白了,以争取从宽处理。“我”就老实交代说:“我今天出轨了”。还没让“我”把话说完,老伴黑着脸愠怒之色已现。老伴是按“传统”的释义理解“出轨”的,以为“我”外出寻花问柳钻烟花巷上红楼青楼找个年轻的女子风流了。“老伴板起脸让我说清经过”。经过嘛,完全不是老妻以为的那档子事。老妻听完我的交代板着的关公脸才慢慢松弛下来。哈,这个老伴,也很有趣。为了掩盖自己过于敏感的神经,很对等地“活用”了“偷吃禁果”这一词语。偷吃禁果,原本用在男女之间在没有法律承认的婚姻关系前提下发生性关系,或是在未成年阶段与异性发生性关系。后来也引申为人们违背一般道德规范做了不该做的事情。血管瘀堵严重,造成心脏严重供血不足而上了支架,自然以后在饮食方面要严加注意。即便以后有所违反,可是这与道德也扯不上关系呀,那么,老妻的“你还像个少年偷吃禁果/对你血管不好,只这一次,不许再犯”的告诫和禁令里面的“偷吃禁果”就用得十分俏皮啦!已婚男女的“出轨”与少年的“偷吃禁果”不都是指的那个事吗?这里,老妻的逻辑是,你本没有出轨,却活用“出轨”来戏我;我活用“偷吃禁果”回敬你,咱扯平。“只这一次,不许再犯”的告诫里面又隐含有:扯平归扯平,一码归一码,反正你违规了,你输家我赢家的意思;而“不许再犯”,似是一字一顿说出,严厉之色在老妻脸上重现——好生动的画面。日常生活中,一对老夫妻的“打情骂俏”不经意间进行的语文和“嘴码子”的对阵,有意思!很有意思!
2.
老家
在鄂东南的大山里
村前村后
都生长着很硬的石头
村里有家碎石厂
将后山的石头炸成碎片
卖到山外
铺桥铺路铺屋基
跟随运石头的卡车
村里一些青壮年去了远方
他们像石头一样
在城里做着最底层的工作
不同的是
石头在外面扎根
而那些青壮年每年都会回来
过完年,又随运石头的卡车离开大山
(选自2025年1月26日《新东西》李建华的诗《流动的石头》)
记得读中学时,老师讲政治课,讲到社会发展到了资本主义阶段,生产力有极大的发展,采用大机器生产。老师说,工人却成了大机器生产的附属品,或者干脆,工人成了大机器的附属品。这个比喻,非常生动,也非常正确,并且还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老师的这政治课印象非常深,所以,一直到今日成了老翁还记得。今读李建华的诗《流动的石头》,突然脑子里蹦出了当年老师讲的“附属品”。我就想哈,村里的这家碎石厂,靠石头做成事,亦可概括为“石头经济”,或“石头生产力”。如同资本主义的“大机器生产”、“大机器生产力”,资本主义的大机器生产,工人成了机器的附属物,那么,石头经济的村里,一些青年壮年不就是石头的附属物吗?您看,他们总是随着石头一路去了远方,随石头一起“在城里做着最底层的工作”,岂不是“附属”?“不同的是/石头在外面扎根/而那些青壮年每年都会回来/过完年,又随运石头的卡车离开大山”——所以,他们是“流动的石头”!题目的寓意颇深,揭示了现实生活的严酷性。附属物,是物啊,这是把活生生的人给物化了啊!这些青壮年,年年月月机械式地重复着如此单纯的劳作,他们缺失了人的更多更高层次的、特别是文化精神方面的生活。
3.
小雪到了
下一场雪吧
像下一场白花花的涂改液
涂掉忧伤、疼痛、苦难和失望
大雪到了
下一场雪吧
像铺一张白茫茫的绘画纸
绘上希望欣喜、欢乐、幸福和梦想
冬至到了
下一场雪吧
(选自2025年1月26日《新东西》李建华的诗《下一场雪吧》)
农历的三个节气小雪、大雪、冬至,都与雪结缘。雪,大家都很喜欢,雪是人们的好朋友。只要老天爷不是恶意下雪,如下暴雪,造成雪灾,人们每年都盼着雪的降临,都盼着老朋友重逢重聚。中国农谚云:“小雪不见雪,大雪漫天飞”。虽说小雪节气看不到下雪,但一进入小雪季节,人们盼着下雪的心情就急迫起来。您看,这个叫李建华的诗人就直着嗓子大喊大叫起来:“下一场雪吧”!诗人是多么爱雪呀,您看,诗人这里用了一个比喻,说,这雪呀,“像下一场白花花的涂改液”。下雪会覆盖大地地面上的一切,特别是将脏乱差等一些消极的负面的东西给覆盖了,就如同用涂改液给涂抹掉了。忧伤、疼痛、苦难和失望等等本来用涂改液是无法涂掉的,诗人这里用了“粘连”术,也就能奇妙地涂抹掉了。诗人将雪比作涂改液,此一比喻简直是“破天荒”!到了大雪时节,名正言顺是应该下雪的。但是,老天爷呢,有时候可能是贵人多忘事,给忘了办这件事;也有可能天庭司雪的官员擅离职守,没给下雪。确有某些年份,大雪节气却不见一片雪花,今年就是这样。因此,大雪节气到了,诗人李建华仍是扯着嗓子喊:“下一场雪吧”!诗人是多么爱雪呀,您看,这里,诗人又用了个生动漂亮的比喻说,这雪呀,“像铺一张白茫茫的绘画纸”。这可是一张非常神奇的绘画纸呀,可以“绘上希望欣喜、欢乐、幸福和梦想”。诗人哪,我算是服了你的这支诗笔了!到了冬至时节,还能不下雪吗?今年,已经冬至时节了,硬是没下雪。哎!这个老天爷可能是老糊涂啦?好像在他的日程安排上根本就没有下雪这档子事。难怪我们的诗人李建华已经扯破了嗓子还在大喊:“下一场雪吧”!他已经是跪地仰天祈祷啦,也没有心思去生动漂亮比喻雪啦!读这首诗哈,诗人的情感脉络清晰可见可感,深深为诗人的虔诚感动!
4.
不在山巅,也不在壑谷
移迁庭院,决非它的向往
旁边一座古式的房
它只是陪伴,或陪衬者
虽然植种的人
做过一番精心的培植
从此,它
失去涛声的呼啸
失去凌霜傲雪的时光
委身这里
松针慢慢失掉润泽
松皮渐渐斑驳,我回眸时
它似在隐隐地呼唤
(选自2025年1月27日《新东西》张俊芳的诗《庭院的松树》)
也许,有位“好事者”出于善心,或出于爱心,或出于美意,或出于事业心,将一棵小松苗移迁到自家的小庭院。那株被移迁的松树,起初,或生长在山巅?或生长在壑谷?不得而知。但不言可知,这庭院里的生活环境和条件自然要比山巅或壑谷好上千倍万倍啊。您看,小树苗绝不担心暴风骤雨的袭击或电闪雷霹的疯狂。这一切都有“旁边一座古式的房”替它遮挡、承受;当然,它更不会在山巅或在壑谷遭受山体滑坡催折或山洪冲击。再说了,这位移迁松树的主人心好,是一位盆景养花爱好者。他侍弄花卉草木多有创意,他也有比较高的审美修养。由于多年的“修炼”侍弄起花草树木来更为专业。而对他的所爱——这棵被他移迁的松树更是“做过一番精心的培植”。 可是啊,这一切,松树全然不买账,这一切“决非它的向往”。您听听,看松树怎么说。——旁边一座古式的房,是替我遮风挡雨、替我承受雷电的袭击?自作多情了吧!一厢情愿的事吧!谁不知道它是什么“良苦用心”?我只做了它的陪衬,我只是个可悲的陪衬者!——我的新主人,很专业?很精心培植我?对我,似乎确也很全心专心用心尽心。我承认,新主人是一位很专业,有爱心,有事业心,有同情心的“德艺双馨”的很不错之人。但是,他的致命弱点——缺乏起码的为人处世处事的常识。他连“温室里培养不出万年松,庭院里跑不出千里马”的道理都不懂。——是的,虽然大旱三个月我都不用担心缺水滋养,新主人拍胸脯打包票,用水,管够;我更不用担心缺营养,新主人氮磷钾科学配制供我养分,他拍着胸脯承诺,让我“衣食无忧”。可是,吃喝穿衣,这岂是我的全部啊?我形只影单,连一个可以交流的志同道合的朋友都没有。满庭花卉草木自顾自奇光异彩,秀他们健康而美丽的肌肤,过其“一岁一枯荣”的自得其乐的小日子,我和他们从来就聊不到一块。我感觉十分孤独、苦闷。委身于此,从此我“失去涛声的呼啸”唱和——那是何等的豪迈何等的痛快;从此我“失去凌霜傲雪的时光”——那是我意志品质修为的大好时光、才华毕露的宝贵时光啊!——请问诸位大贤,我长在这个小而别致的庭院里,我还能参天吗?我还能梁栋台柱吗?这棵松树,当初它的移迁、它在庭院的生长,“我”都熟悉。漫漫岁月过去,一次路过,回眸一瞧,只见“松针慢慢失掉润泽/松皮渐渐斑驳”——完整一个未老先衰之象;“我”还隐隐听得“它似在隐隐地呼唤”。它会呼唤什么呢?呼唤我要出去?呼唤还我自由生长的山巅、壑谷?呼唤还我松的天性本真?还我生长环境?它在呼唤什么呢?它是不是在呼吁:善良的人们哪,狭小的空间、安逸的环境,培养不出优秀人才,人才的成长需要经历挑战和磨砺;适合人才成长的环境真的不是一个可以被善良的人们忽视小视无视的小问题呀……这首诗是在写松树吗?是,绝对是;但我觉得更是在写人,在写社会,在写教育,在写因材施教,在写人才的成长条件,在写……
5.
嫩黄的花,次第开放
暗香疏影
斜倚一堵红砖老墙
周遭有梨树,樱桃树,柠檬树
还有一颗花开正盛的枇杷
点点落梅映苍苔
这样的景致,在乡间
比平凡的日子还要平凡
烟花开放在这年节
比梅花更耀眼
腊梅像那个离乡多年的游子
扎在乡土的根
已延展远方
一年一度,寒香四溢
好好做几天乡间的凡花
(选自2025年1月28日《新东西》潘兰香的诗《院子里的腊梅》)
腊梅姑娘“嫩黄的花,次第开放/暗香疏影”。此时,她“斜倚一堵红砖老墙”更显朴素淡雅。邻里的一些老妈老太一眼就认出了她。除了村里的这些老妈老太嫂子婆姨,起初,好像没有人认出她;或者认得,也没有怎么在意她。那也难怪。您看,腊梅姑娘这“周遭有梨树,樱桃树,柠檬树/还有一棵花开正盛的枇杷”,一年四季中,出人头地的、领“头牌”的都是她们,她们可是轮番出足了风头哦。此时微风吹过,腊梅“点点落梅映苍苔”,这就是腊梅的“修为”了?“这样的景致,在乡间/比平凡的日子还要平凡”。迎面走来的是村里一位比混混稍稍明白一点点的乡友。他走近腊梅叫了一声:“老姐”——他还懂一点客气,称腊梅“姐”。这位比混混稍稍明白一点点的乡友后面接着说的话,就不那么客气不中听了:“腊梅姐,也是赶回来过年的吧?恐怕回来的不是时候哟。烟花开放在这年节,比你梅花更耀眼喽!”是啊,“腊梅像那个离乡多年的游子/扎在乡土的根/已延展远方”。邻里的老妈听得准混混的话有点刺耳,就冲他说:“咱腊梅姑娘一年一度,寒香四溢,是你欣赏得了的?”邻里老太接着邻里老妈的话说:“咱腊梅姑娘咋比不得周遭的梨花、樱桃花、柠檬花?她们哪里有本事有胆儿在这寒冬腊月里开放?”“臭小子,你懂个屁!那是枇杷看错了季节,以为小阳春季节真是春天来了。一阵寒风扫来,就会赶紧把脖子缩回去的!”老太说话很粗,她生准混混的气了。老太的话声音很高传的远。很快传来村里一些女人们的嗤嗤笑声。“对,我们支持你,我们更欣赏你!”村里涌来一群年轻貌美的姑娘围在腊梅的身边热烈地说。读着《院子里的腊梅》这首诗,脑子里不断闪现着这些画面影像——这是一首能引发人们联想和想象的好诗!
6.
春天像一种无影的东西
轻轻地接近你的山坡、围院
让你听不到一点声响
就悄悄爬上你的窗台
一公分一公分地爬上来
如鸟的叫声一样
爬上来
从山边的竹林
到院落的迎客松
差不多笼罩在春天的叫声里
(选自2025年1月29日《新东西》向天笑的诗《春天从窗外爬进来》)
这首诗写得俏皮。写了诗人心中的春天,写了对春天的独特感受。诗人认为,有哇!暖阳投射到窗台,就是春天的身影;山岚倒映在春水中的倒影,就是春天的身影。可,诗人却说:“春天像一种无影的东西”。这是什么逻辑?这是什么思维嘛?把本来就是无形的东西,比作“一种无影的东西”,用以“坐实”春天是有形的。这叫俏皮。诗人认为,有哇!小溪潺潺流动叮咚作响,就是春天的声音;山边的竹林里的鸟鸣、躲在院子里的迎客松的树尖上的喜鹊的叫喳喳,就是春天的声音。读这首诗,让人感觉到,在诗人的心中,春天不但是有形、有声的,春天她还是一个活泼乱跳、活蹦乱叫的小调皮,一个“可恼”而又可爱的调皮的小精灵哩。您看啦!小调皮来了。也不事先通知一声——她“轻轻地接近你的山坡、围院”;调皮的小精灵来了——她“让你听不到一点声响/就悄悄爬上你的窗台”。真是够调皮的。诗人甚至看见她“一公分一公分地爬上来”;诗人甚至还看见她爬上窗台“如鸟的叫声一样 ”得意非常的样子。真是写得够俏皮的。春天,不是从窗外,往里轻轻地、悄悄地、偷偷地爬进来了吗?读着诗行,我好像觉得诗人与春天之间此时有一段心理对白——诗人故作惊讶地说:翻窗入室,不请自来,一个不速之客。此时,诗人心中已经回响起春天高傲而骄傲地唱起的迎春曲。“从山边的竹林/到院落的迎客松/差不多笼罩在春天的叫声里”。春天啊,好一个小调皮,好一个调皮的小精灵!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期盼之情已经溢于言表。诗人心中既有自己的独特感受;读着这首诗,我心中对这首诗有这样的特别感受。一首诗,能唤醒读者心中的种种,就是一首很值得玩味的好诗了!7.
三月,刚伸头
大哥抽开了田头地间五十年的脚步
我跟大哥的祖上在汉川
是汉水将父辈漂泊至冶邑
至一个仙桥的胡姓村落
母亲是童养媳
母亲用日夜不停的木质织布机声
留住了父亲
大哥中学毕业的第一站是专业队
专业队是公社的应急队救援队也是板车队
那时的大哥相信天空相信未来
往后,大哥做了理发匠做了煤矿会计
做了五个孩子的父亲
做了五亩三分地的承包主
我跟大哥在漏风的屋檐下
穿着透明的雨衣
淋着同胞兄弟相互搀扶的雨花
大哥进入过火红年代文化大革命年代
现在进入中药年代
化疗后的大哥二次去湖南抓回救命的中药
没有背景的中药
每天煎熬得死去活来再放进开水瓶
一口口喝着苍白的血性
喝着生命的线索
我背负沉默背负亲情的宿命
害怕在哭声中辩认大哥
我渇望有一根神鞭
抽痛大哥肝脏的癌细胞
(选自2025年1月30日《新东西》胡禧佳的诗《大哥·渇望一根神鞭》)
去年,“我”大哥春节刚过,就得病了。今年春节前不久去世。大哥得的是肝癌。从发病到去世,受尽了病痛的折磨和熬煎。作为情同手足的兄弟,作为诗人,“我”心痛无比,写诗纪念大哥,此乃题中应有之义,对此,不必惊讶。全诗基本上是用很平实的叙述性语言。用了不到三十行诗写了大哥的生平经历。而且,还要在这不长的诗行中涉及“我”胡氏大家庭的经历。包括祖上,包括父母,包括我们兄弟姐妹好几个等等。这么庞杂的内容,应该用很多文字很多行诗来写才行,但是,没有,仅用了28行诗。这种运思落笔行文的不见技巧的巧妙,就有些令人惊讶了!平实的叙述文字本不容易产生令人惊讶的阅读效果;同样,平实的不用技巧的叙述文字,不容易表达情感。可是这首诗恰恰表达了“我”对大哥手足情深。这,就在于该篇不显山不露水的语言的妙用。大哥,原本就是个农民。而诗中根本就不提“农民”二字,甚至,我认为在故意绕开“农民”二字。诗里有句话,令我深深感动。诗人说:“三月,刚伸头/大哥抽开了田头地间五十年的脚步”。用这种隐含的、暗示性的文字来表明大哥的农民身份,是有意对大哥加以修饰、“包装”。是不是,怕别人知道大哥是个地道的农民而看不起他?是不是,诗人的心里在说,你们任何人看不看得起“我”大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敬重、“我”最看得起大哥啊!大哥长年奋战在田畴,只是在癌病发作,实在坚持不住的情况下,才“抽开了田头地间五十年的脚步”,“我”大哥,躬耕垄亩,为了庄稼为了一大家子的饱暖,一年到头地忙在田间地头,总是抽不开身呀。诗中这“抽开”一词,下得心酸,将大哥的勤劳辛苦,表现得一览无余。诗人说到大哥经历的年代,凭空给添了个“中药时代”。这是啥意思?大哥是今年的春节前去世的,去世时年仅68岁。他应该是出生在毛泽东时代,经历了文革时代,还经历了改革开放时代和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是不错的,怎么会有一个“中药时代”呢?而诗中写道:“大哥进入过火红年代文化大革命年代/现在进入中药年代”。对了,为了治病,跑武汉跑北京跑湖南,南北奔波,大哥喝了五个月中药。可,也不至于夸大成一个“时代”呀!而这恰恰是属于大哥一个人的一个独特的时代。诗人用了这种夸张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情感——这“中药时代”的漫长的煎熬,大哥知道,“我”也心知。诗人所下“中药时代”一语,有些深奥,其对大哥无比同情、痛惜之情隐含其中。诗的最后,诗人“渇望有一根神鞭”抽疼癌细胞的情感表达令人震惊。神鞭?哪里会有哇?即使有,又何能抽痛癌魔?都知道的,肝癌,在当今癌魔的群体里它是首席癌魔王,它滥施淫威,已经祸害了成千上万无辜的善良的人们,却都拿它毫无办法,多少高明的大夫多少高科技都奈何不了它——诗人却要拿神鞭抽它,这对癌魔王的憎恨之情可见,同时更是表达了对大哥的痛惜又无奈之情,这些强烈的情感表达都深深震撼和感染了读者。
张幼军,湖北大冶市人,1948年1月出生。大冶一中退休教师。曾任黄石市首届学术学科带头人、黄石市中学教师高级职称评委,省中语会会员、黄石市中语会副理事长、全国优秀教师、特级教师。
征稿启事:
1、原创首发,诗歌(除旧体诗词外)、散文、小说、评论等作品,拒绝一稿多投。第一次投稿附百字内简介加个人清晰生活照一张。除文档附件外,请在邮件正文里粘贴一次稿件,便于编辑查看。
2、作者文责自负,如有抄袭侵犯他人权益,本平台不承担任何法律连带责任。
3、投稿作者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新东西》或添加主编微信hbxtx168及时查阅作品刊发情况。如果没有关注公众号,谢绝来稿。
4、关于稿酬:20元以上的微信赞赏一半归作者,一半用于平台管理;20元以下以及七天之后的零星打赏不再分配。
5、投稿邮箱:29636540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