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旅途]桂林芦笛岩游记/彭书柳

文化   文学   2025-02-02 00:01   湖北  


桂林芦笛岩游记

  

文/彭书柳 

 

桂林,这座以山水甲天下而闻名遐迩的城市,其每一处景致都宛如大自然亲手绘制的杰作。而芦笛岩,就像是隐藏在这片奇山秀水间的一颗璀璨明珠,散发着神秘而迷人的光彩。带着好奇,在一个牛年秋天的假日,我与同事们前往一探究竟。  
芦笛岩位于桂林市西北桃花江畔的光明山南侧,是一个以游览岩洞为主、观赏山水田园风光为辅的风景名胜区。芦笛岩洞深240米,游程500米,洞内有大量绮丽多姿、玲珑剔透的石笋、石乳、石柱、石幔、石花,琳琅满目,组成了狮岭朝霞、红罗宝帐、盘龙宝塔、原始森林、水晶宫、花果山等景观,令游客目不暇接,如同仙境,被誉为“大自然的艺术之宫”。怀着对这一自然奇观的无限憧憬,我踏上了探寻芦笛岩的奇妙之旅。  
踏入芦笛岩景区,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仿佛带着一丝来自地下溶洞的清凉与神秘气息。沿着蜿蜒的小径前行,周围的绿树成荫,花草摇曳,似乎在为即将进入的神奇世界做着铺垫。  
终于,来到了芦笛岩的洞口。洞口并不显得特别高大威猛,但那一种内敛的神秘气息却无法抵挡。站在洞口,就已经能感觉到一阵凉意从里面幽幽地散发出来,如同一只无形的手,轻轻地拉着我走进它的怀抱。  
刚一进洞,光线骤然暗了下来,眼睛需要片刻才能适应这昏暗的环境。但很快,周围的景物就像被一盏盏神秘的灯点亮了一般,逐渐展露出它们令人惊叹的面容。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狮岭朝霞”。在灯光的映照下,一群石笋和石柱组成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那石笋如同一只只威风凛凛的狮子,有的站立着,似乎在仰天长啸,展示着自己的威严;有的卧着,却依然不失那王者的气度。石笋的颜色深浅不一,有乳黄色的,有浅褐色的,恰似晨曦映照在狮子的身上,仿佛真的是一群狮子沐浴在朝霞之中。周围的石幔像是被风吹动的旗帜,又像是天边的云霞,与狮子们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画面。每一只“狮子”的形态都有着微妙的差别,有的眼睛炯炯有神,仿佛在凝视着远方的猎物;有的鬃毛飞扬,似乎正处于战斗的兴奋之中。我站在那里,仿佛听到了狮子的怒吼声,感受到了那来自远古的生机与活力。  
沿着蜿蜒的通道继续前行,就来到了“红罗宝帐”。这是一处极其壮观的景观,一挂巨大的石幔从洞顶垂落而下,就像古代新娘出嫁时的红罗帐。石幔的质地看起来非常细腻,如同丝绸一般,在灯光的照耀下,泛着柔和的光泽。石幔的颜色是那种浓郁的红色,夹杂着一些淡淡的金色纹理,就像是用最上等的丝线精心绣制而成。周围的小石柱就像是支撑红罗帐的杆子,它们排列整齐,仿佛是经过精心安排的仪仗队。这红罗帐的规模之大,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站在它的面前,我仿佛穿越回了古代的婚礼现场,看到了美丽的新娘坐在红罗帐下,羞涩而又期待的神情。这一处景观不仅仅是视觉上的震撼,更能引发人们无尽的遐想,让思绪在历史与神话之间穿梭。  
再往前走,便是“盘龙宝塔”。这一景观简直是大自然精心打造的一座艺术宝塔。无数的石笋层层叠叠地往上生长,犹如一条盘旋而上的巨龙。石笋的形状细长而尖,每一层的大小都逐渐递减,就像宝塔的层层结构。龙的鳞片则是由石笋表面的纹理构成,这些纹理蜿蜒曲折,栩栩如生地展现出龙鳞的模样。龙的头部高高昂起,向着洞顶的方向,似乎想要冲破这地下的束缚,飞向天空。在宝塔的周围,还有一些细小的石笋,如同守护宝塔的卫士,又像是围绕着巨龙的祥云。灯光从不同的角度打在“盘龙宝塔”上,使得它的轮廓更加清晰,立体感十足。我绕着这一景观缓缓行走,从每一个角度都能发现新的细节,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大自然无与伦比的创造力。  
随着游览的深入,“原始森林”出现在眼前。这里就像是一片被时光遗忘的古老森林,石笋和石柱林立,就像参天大树一般。这些“大树”高低错落,有的粗壮无比,需要几个人才能合抱;有的则纤细修长,像是刚刚生长起来的幼苗。石笋的表面有着粗糙的纹理,就像树干上的树皮,有些地方还生长着一些“苔藓”,其实是一些细小的石花。在“森林”的地面上,还有一些“落叶”和“石块”,这些都是由石笋的碎片和其他地质作用形成的。穿梭在这片“原始森林”中,我仿佛听到了树叶的沙沙声,感受到了那古老森林的静谧与神秘。这里的每一棵“树”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它们见证了岁月的变迁,在这地下的世界里默默生长,等待着有缘人来揭开它们的神秘面纱。  
不久后,我来到了“水晶宫”。这是一个宛如仙境的地方,整个空间被一种晶莹剔透的氛围所笼罩。洞顶垂落着无数的钟乳石,这些钟乳石就像水晶吊灯一样,散发着璀璨的光芒。它们的形状各异,有的像锋利的宝剑,剑尖朝下,仿佛随时准备斩断一切邪恶;有的像盛开的花朵,花瓣层层叠叠,精致而美丽。周围的石笋和石柱也像是用水晶打造而成,它们在灯光的反射下,闪烁着五彩斑斓的光芒。地面上有一些浅浅的水洼,水洼中的倒影使得整个“水晶宫”更加如梦如幻。我站在“水晶宫”的中央,感觉自己就像置身于一个童话世界里,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奇幻与神秘。这里的美是如此的纯净,如此的不真实,让我忍不住想要伸手触摸,却又怕破坏了这如梦如境的画面。  
紧接着的“花果山”景观则充满了生机与趣味。这里仿佛是孙悟空的老家,一群石猴在山上嬉戏玩耍。有的石猴坐在石头上,手搭凉棚,眺望着远方,像是在寻找着什么;有的石猴相互追逐打闹,动作十分灵动。山上的石笋像是果树,挂满了各种各样的“果实”,有圆滚滚的“桃子”,有弯弯的“香蕉”,还有一串串的“葡萄”。这些“果实”看起来十分逼真,让人垂涎欲滴。周围的石幔像是花果山的云雾,缭绕在山间,增添了一份神秘的氛围。我仿佛看到了孙悟空在山中称王称霸,和他的猴子猴孙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这一景观将《西游记》中的花果山形象地呈现在眼前,让人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游览的过程中,我还注意到芦笛岩中的一些细微之处。比如,在一些石笋和石幔的连接处,有一些小小的水珠。这些水珠在灯光的照耀下,像一颗颗晶莹的珍珠,它们是溶洞内水汽凝结的结果。还有一些石笋的表面,有着一些奇特的纹理,这些纹理有的像波浪,有的像树叶的脉络,它们是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由水流和矿物质的沉淀作用形成的。这些细微之处虽然容易被忽略,但却也是芦笛岩独特魅力的一部分。它们像是大自然在不经意间留下的小惊喜,等待着细心的游客去发现。  
随着脚步的移动,我逐渐深入芦笛岩的内部。每一处景观都像是一本打开的书,向我陈说着大自然的故事。在溶洞的深处,还有一些尚未完全发育成型的石笋和石花。它们看起来像是刚刚破土而出的幼苗,充满了生机与希望。这些新生的景观让我感受到了芦笛岩的生命力,它并不是一个静止的、已经完成的作品,而是一个还在不断生长、变化的生命体。  
在游览的过程中,导游还向我们介绍了芦笛岩的形成原理。原来,芦笛岩是由于地下水对石灰岩的长期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在数百万年的时间里,含有二氧化碳的地下水沿着岩石的缝隙渗透进来,溶解了碳酸钙,然后在溶洞内重新沉淀,逐渐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石笋、石幔、石柱等景观。听到这些,我对芦笛岩的敬意又增添了几分。这不仅仅是一个美丽的溶洞,更是大自然历经漫长岁月创造的伟大奇迹。  
当我快要走出芦笛岩的时候,心中满是不舍。这次游览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我从现代的世界走进了一个由大自然创造的地下王国。在这里,我看到了大自然用石头和水绘制的一幅幅精美画卷,感受到了它无尽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芦笛岩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艺术宝库,里面珍藏着无数的艺术珍品,每一件都价值连城。  
走出芦笛岩,阳光再次洒在身上,我仿佛从一个梦境中苏醒过来,但芦笛岩中的那些美丽景致却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脑海中,成为我记忆中永远无法磨灭的一部分。我知道,我只是芦笛岩众多游客中的一个,而她将继续在这片土地下,默默地展示着她的美丽,等待着更多的人来揭开她的神秘面纱,领略它那独特的魅力。


彭书柳,楚人,乙巳年生, 中文系毕业,公务员,曾任阳新县文联、县委办干部,浮屠党政办主任,中国未来研究会会员,清泉诗社、浮屠诗联会副会长,阳新楹联、诗词、作协、书法家协会会员,在东楚网、荆楚网、人民日报APP、省市县报纸等等众多纸媒、公众号平台发表新闻、诗词、书法、楹联、散文作品,作品入列第二届《中国百诗百联精品集》、《中国对联集成》、《长安文苑》等等精选集,2021年荣获湖北省第16届中老年人才艺大赛诗词奖。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    

法律顾问:刘太平  向其猛

征稿启事:

1、原创首发,诗歌(除旧体诗词外)、散文、小说、评论等作品,拒绝一稿多投。第一次投稿附百字内简介加个人清晰生活照一张。除文档附件外,请在邮件正文里粘贴一次稿件,便于编辑查看。

2、作者文责自负,如有抄袭侵犯他人权益,本平台不承担任何法律连带责任。

3、投稿作者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新东西》或添加主编微信hbxtx168及时查阅作品刊发情况。如果没有关注公众号,谢绝来稿。

4、关于稿酬:20元以上的微信赞赏一半归作者,一半用于平台管理;20元以下以及七天之后的零星打赏不再分配。

5、投稿邮箱:296365400@qq.com


新东西
《新东西》推介文朋诗友最新的东西为主,除了诗歌、散文、小说、评论外,还兼顾书画、摄影等最新作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