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不忘本,饮水欲思源;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我们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始终支撑着国家不断前进,文明不断延续。希望祖国国运兴隆,人民幸福,成为世界上伟大的国家。
马鼎文
泰华翻译家。1929年出生于泰国巴真府,从小在私塾学华文。1940年代参加泰国抗日运动,后从商创业。1971年任泰国皇太后慈善会会员,参加医生流动队工作。1974年获政府慈善会荣誉奖章。1993年开始翻译《三国志》及《东周列国志》,为泰中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我和我的祖国
今天我和太太一大早就出门,去拜访一位神奇人物,是太太参与“世界汉学家口述项目”时,采访泰国汉学家而结识的一位老先生。从曼谷东郊乘坐轻轨BTS一路向西,跨过湄南河到达吞武里府——曾经的吞武里王朝旧都。辗转走过几个街区,最终在哒信路佬卡侬哒叻内找到了老先生居住的马明兴金行。泰国华人开设的金行喜欢用“兴”搭配一些吉祥的汉字——像“明”啊“成”啊等等,前边当然是家族的姓氏。
马鼎文先生(右一)和家人
老先生中文名为马鼎文,年近95岁,看起来仍很健硕。他在门口热情地迎接我们,带我们进入里面的书房。书房舒适宁静,摆放着文房四宝,让人感到自由与轻松,同时又充满了秩序和美感。入座茶叙后,开始步入正题。太太和他先继续交流上次采访时的话题,他是泰华翻译家,1993年开始翻译《三国志》旁批本及《东周列国志》,1998年《三国志》旁批本泰文版问世。之后他翻译的《东周列国志》《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的泰文本陆陆续续问世,为泰中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文学翻译话题之后,便进入他这一生经历的主题。
马鼎文先生手书的《三字经》
老先生1929年出生于泰国巴真府,祖籍中国广东潮州,是第三代华裔。早年就读于巴真公立中民学校,1941年华校被封,转而读私塾。翌年,巴真府被划为外侨禁区,随家人迁居曼谷。值日本入侵泰国,求学不易,只靠私塾学华文。他性喜文艺,既阅读泰国小说,也读有关中国历史的文学作品。但任何时候生存都是第一位的,为了生计,他只好收起爱好,二十岁开始从商。
幼年马鼎文及父母
年轻时看起来文质彬彬的马鼎文,从商经历可以说是一部传奇。他先在水上市场的一艘小船上售卖物品,吃的穿的用的都有,能卖什么就卖什么,起早摸黑,风餐露宿。但这只能解决温饱,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后来他卖掉小船,开了一家废旧金属回收店,变废为宝,通过辛勤工作和过人智慧,逐步积攒起一定的家底,三十岁起正式创业。
全家与岳父(坐者)合影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正值泰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政府的积极政策、外国投资与技术转让等因素推动了泰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加快,泰国逐步成为东南亚地区的制造业中心。外资与进出口带来人员流动,马鼎文看准了时机,开始参与投资酒店业,在遍地开花的工业园区周边、交通枢纽、旅游景区建旅馆是稳赚不赔的投资。
在有了第一桶金后,马鼎文转而寻求多方面发展,涉足旅游、贸易、地产等行业。他深感自己年轻时求学艰难,为了不使下一代再有无法上学的经历,便在教育领域投资很多,花大力气兴建各级学校,为贫苦学子减免学费,让孩子们能接受完整的教育。他曾是巴真府公立中民学校校董会主席,为筹备地皮建校等工作做出了很大努力。除了出资,还亲上课堂,为学生讲授中文及中国文学、历史。
当地政府官员出席开业大典
马鼎文的传奇不仅在商场,也体现在他的拳拳爱国之心。在几次历史的关键时刻,他总是挺身而出,赤心报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参加“旅泰华侨各界抗日联合总会”的工作,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将各界捐款和抗战物质通过香港转运至中国大陆。在日军占领泰国期间,他冒着生命危险,继续参加“泰国华侨各界反日大同盟”(由泰华各界抗日联合总会改名而来)的活动,以各种方式支持泰华侨社的抗日救亡运动和泰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即“自由泰运动”。
泰国华侨开展抗日救国活动
交谈中,马鼎文深情回忆起在抗日活动中的一幕幕场景,历史的年轮仿佛倒转,将我们带入那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斗争之中。
夜色渐浓,月黑天高。小小年纪的马鼎文和几个同伴眼见时候已到,便带上抗日宣传品匆匆上路。他们穿行在曼谷的大街小巷,将传单贴在电线杆、墙头、政府机关门口,甚至贴到警察局跟前。刚开始挺顺利,能将所携带的宣传品通通贴完。一些时日后,随着日军加强了夜间巡逻,风险陡然增大。一次,他们正在一个交通岗亭刷浆糊,远远听见街上传来马靴声,急匆匆向这边赶来。
“不好,鬼子来了!”马鼎文低声跟同伴们喊道。
“快跑!”一位同伴赶紧将只刷了半边的传单贴上岗亭,提起浆糊桶就跑。
几个人飞奔而去,为了甩开追兵,他们将剩余的宣传品和浆糊桶扔在路边草丛中,加速狂奔,并凭着对纵横交错的街道的熟悉,左冲右突,身后终于不见了追兵的踪影。
“真的好险,差点儿被抓住!”尽管过去了半个多世纪,马老先生回忆起来仍然感到庆幸和兴奋。
1
2
图1:日军在泰国
图2:“自由泰运动”成员在印度接受盟军训练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重建祖国,素有光荣爱国传统的泰国华侨,在著名爱国侨领蚁美厚的领导下,于1945年底在“反日大同盟”的基础上成立了“泰国华侨各界建国救乡联合总会”。马鼎文一如既往,积极投身于“泰华建救总会”的工作,为救济祖国灾民,促进祖国和平、团结、民主、统一和建设独立、自由、富强、幸福的新中国而努力。
出席新中国第一届政协会议的国外华侨民主人士全体代表(前排右一为蚁美厚)
光阴荏苒,时光不知不觉来到了1975年。三十年间,世事变迁,风云变幻。随着国际形势、地区形势发生巨变,长期以来处于对峙的中泰两国也慢慢破冰。在泰国政界、新闻界、文化界支持泰中两国恢复正常关系的人士推动下,泰国政府逐渐改变对华政策。历经中泰双方人士多年努力后,1975年7月1日,周恩来总理和克立·巴莫总理在北京正式签署中泰建交联合公报,开创了两国邦交的新纪元。
1975年夏,周恩来总理会见泰国总理蒙拉差翁•克立•巴莫,两国正式建交。
建交伊始,局势仍然相当复杂,反对势力还有一定影响力。中国驻泰大使馆刚刚开馆不久,仍然不断有人到使馆闹事,简陋的使馆房舍经不住人为破坏。为了保护使馆安全,马鼎文和一批爱国华人组织起来,日夜在中国使馆周边值守,用熟练的泰语与潮汕话同不明真相的群众沟通,耐心解释中泰建交的意义。
“为什么要抛弃老朋友?”人群中有人喊道。
“大家先静下来,听我解释。”马鼎文挥手示意道,“近代中国遭遇百年屈辱,庚子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清朝赔款多达四亿五千万两白银,这些都是从百姓身上压榨而来。现在,新中国使中国人民站起来,重新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泰国不与这条未来的巨龙打交道,将错失历史机遇,大大影响泰国未来的发展。”
听了他掷地有声的话语,人群渐渐安静下来,很多人陷入沉思。但他们仍然不敢懈怠,继续提高警惕,阻止个别人的捣乱行为,并将破坏分子扭送警局。
“经过一段时间的坚守,以及与警局的不断交涉,最终中国使馆的安全得到了保证。”说到这里,马老先生脸上浮出欣慰的笑容。
1970年代的曼谷唐人街
晚年的马鼎文,无时无刻不关注家乡潮汕地区的发展,并为故乡的教育事业倾尽心力。如果说在泰国兴办教育还算是投资行为的话,为中国内地教育的发展尽力则完全是一种奉献。他设立教育基金会,捐资兴学,鼎力支持各级教育的发展。利万世者莫非文教,功千秋者莫非康衢。马老先生还捐资修通道路,改善家乡的基础设施,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
随着时间推移,马老先生的善举已不仅限于家乡,他把目光投向更广袤的中国大陆腹地。教育没有国界,更没有省界,培养下一代是最重要的事业,他孜孜以求的是不管是哪里的孩子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以德为荣,以善为乐”是他的座右铭,书房里还挂着他题写的字:“为人不忘本,饮水欲思源;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见我看得出神,便解释道:
“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我小时家境贫寒,甚至食不果腹。但我坚信好坏由自己作,路遥须马力,日久见人心。只要扎扎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就一定能拨开云雾,立足于世。养成坚韧不拔的意志、做好充足准备,当机会来临时就能抓住,成就一番大事业。”
青年时代的马鼎文
说话间,他拿出一封信,用颤巍巍的手缓缓打开,里面写着对祖国的无限思念:
“论中国地理,喜马拉雅山脉最高峰海拔8800多公尺,向东延伸出各类山脉直至全国各地,如以泰山为首的五岳,使中国版图极像一条东方巨龙。龙之左侧为黄河,右侧为长江,汹涌澎湃向东流去,如《淮南子》曰:河九折注于海,而流不绝者,昆仑之输也。
一部《二十六史》,几乎每朝每代都写了战争,从春秋战国时代的惨烈,直到清末遭受列强的欺辱。但我们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始终支撑着国家不断前进,历代先贤先烈用自己的牺牲换来国家的独立与文明的延续。
我希望泰国昌盛,亦希望祖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运兴隆,人民幸福,成为世界上伟大的国家。希望全世界的华人不忘本,饮水思源,崇功报德,才不愧生为中华民族后裔子女,不愧为炎黄子孙。”
老年时代的马鼎文
不知不觉,时间已到傍晚,我们不得不辞别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送到门口,刚刚经历了一场暴雨,尽管雨过天晴,路面还有些湿滑。我们劝阻老人不要出房门,正欲转身离开,却见晚霞映红了天际,那一抹红彤彤的色彩,将云朵染成绚烂的紫罗兰色,美得令人陶醉。
“你们看,”马老先生指着天边的云彩,“中泰一家亲,中国的天际也会如此绝美,恍若仙境!”
马鼎文中泰文手稿
演唱:黑鸭子组合
《石舫塔影》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专辑
编委会:晓笛、周剑峰、傲雪、周晓剑、郭美云
刘旭东(法律顾问 音乐总监)
贾德星(宣传专员 责任编辑)
本期主编:晓 笛 | 图片提供:马鼎文
采访:谢玉冰(C. JIRAPHAS)| 音频:周剑峰
2024年10月1日
1、本公众号为展现中文诗词、散文、小说、史话、科普、国学、报告文学、戏剧、歌曲、舞蹈、朗诵、书画、摄影、艺术鉴赏等原创文学艺术作品的自媒体。征稿邮箱:1796363391@qq.com(石舫塔影)。
2、本公众号主要发表北大86级同学及其二代子女的作品。凡作者发往本公众号征稿邮箱的作品,均视为同意并许可本公众号单独发表或汇编刊载使用;除非另有书面约定,本公众号发表的作品的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3、本公众号欢迎以链接方式完整转发;除本公众号特别注明“不得转载”的内容外,如需转载引用作品内容,请与作者联络并取得许可,并请注明转载引用出处。
“石舫塔影微信群”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