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毕业典礼

文摘   2024-07-21 09:05   北京  




未名新荷·十

那年的脚步将你带离父母的臂弯,天南地北,但我温暖而坚定的目光始终相伴,让你不会感到孤独和无助。弹指间,毕业季到来,面对你不再是昨天那般稚气未脱懵懂的样子,才觉时光如此的短暂。



陈 坚

北京大学东语系1986级,毕业到中国社科院亚太所,几年后转入中化,离职后加入民营公司,一直从事轮胎出口工作。现是灵活就业状态。










BRITISH

JOURNEYS

No. 1

毕业典礼


PART


01


3月6日晚12点,CC的博士offer如约而至,这意味着接下来她还将在牛津小镇继续学习生活四个年头。和申硕时一样,她的申博也只选了牛津一所大学,所以收到学校邮件后她第一时间和我们分享了喜悦,知道我们多少有些担心。

英国的学制较短,硕士只有一年,转眼CC硕士就要毕业了。翻看微信,不由得想起去年11月初参加CC在牛津大学的毕业典礼,顺便在伦敦市区独自游览几天的过程。




我们的毕业典礼,一般都是每年的6月底或7月初在学校礼堂或操场统一举行。毕业典礼结束也就意味着学生离开学校,告别学校。牛津的毕业典礼却大有不同,首先典礼不是全校统一进行,而是分批分次进行,一般每年从7月到11月共有三次。另外学生可以选择当年参加或以后再来参加,所以有学生甚至工作好几年结婚生子后才来参加毕业典礼。

CC是2023年6月底本科毕业,而7月份的典礼是最抢手的,很多学生都希望在签证(BRP卡)截止之前完成,否则以后还需长途返校,尤其是对国际学生来说甚至还需重新申请签证,劳神耗时。学校2022年12月就在网上开放了毕业典礼的场次选择。据CC说当时她正在参加Varsity Trip滑雪,等在电脑上找到7月份的典礼已经秒光,只好选了11月3日的。好在这时她已经获得了牛津硕士offer,11月份的典礼对她而言并不需要多费什么力。



鸟 瞰


说起毕业典礼,其实之前曾准备参加CC的高中毕业典礼,为此还提前半年置办了一套价格不菲的西装。CC 不到三岁就开始了双语幼儿园的寄宿经历,初小前也一直住校,从小锻炼了较强的自理能力。或许是担心英文不好对未来职业的影响,CC妈从小就侧重对CC的英文教育,记得从“天线宝宝”的CD开始,中文版本最多只看三遍,其他都看原文版本。CC从小习惯了英文的环境,也表现了一定的语言天赋。记得当时每天上学车里多是听“新概念英语”1-4,每篇课文听过几次她就能全文背下。无论是初小在海淀外国语学校,还是后来转去的北大附小、附中,她的英语在整个年级一直名列前茅,优先参与了学校的一些涉外接待等活动,对她的英语有很大的促进。不过CC对奥数就很排斥,曾经报过学而思的奥数课,回来后直掉眼泪,上过两次就直接放弃了,白白浪费了不菲的学费。从小学到中考,一直坚持的是美术和英语的课外学习,印象中世纪金源大厦和黄庄一带,是每个周末的必访之处。

北大附在京城的中学中一直是异样的存在,课外活动丰富,学生放飞自我,学校在课程设置、学习管理方面和国外大学高度契合,非常适合CC这样自我管理能力超强的学生,不过毕竟还有中高考的压力在。CC从小多次外出游学,而初中期间虽然其他学科出色但数理化成绩一般,加上不认同接下来高中三年需全力以赴备战高考的模式,CC萌发了到国外读书的念头。2017年6月中考结束后,英国几个中学的校董Mr. Julian来北大附宣讲,课后经过交流,Mr. Julian非常乐意做CC的监护人,而从安全角度来考虑,英国也是首选。在这个偶然的巧合下,刚过15岁的CC,于9月5日独自踏上了她的留学之路。




英国学校尤其是比较好的学校,往往需要提前一到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提前联系准备。因为决定比较匆忙,我们当时并没有太多的选择,但碰巧我们和Mr. Julian在可选范围内不约而同地选中了Sidcot,学校经过线上测试也欢迎CC前去就读。当然开学一个月后CC和Mr. Julian即到伦敦和牛津的几所名校访校,一个学年后CC又转到了牛津的St. Clare,此乃后话。

Sidcot是一所非常传统的英式学校(Quaker School),学校距离布里斯托不远,田园风光般的幽雅环境里,课程丰富,活动多样,管理严格,氛围平和。CC在这个原汁原味的英国学校里学习了1年的IGCSE,顺利融入了当地学生的日常。















英国学校每学年有三个假期,假期间学校宿舍封锁,学生并不能住宿。我们对CC的建议是每个学年最多回国一次,假期间要到寄宿家庭生活。监护人Mr. Julian居住在伦敦,因此每个假期的住宿对CC来说也是一个大考验。我们对Mr. Julian提出要求,CC每个假期的寄宿家庭,首先不找华人家庭,其次每次尽可能选择不同区域,不同的家庭组成。高中三年的多个假期,CC曾经和独居的老人住过,和多个家人的家庭生活过,也曾和其他的留学生住在同一个寄宿家庭。幸运的是她和每个家庭都能和睦相处,深得家长们的喜欢。寄宿家庭曾经带她参加各种亲属Party,前往小孩的学校参观,邀请她一起去伦敦看剧。这些不同的经历让CC更加直观地了解了英国社会,市民生活。




高中三年CC每次都是独自往返,我们都未曾去看她送她。每个学年回家和返校,我们也建议CC不直飞,尽可能选择不同的转机路线,或分别途经香港、迪拜、首尔、阿姆斯特丹和法兰克福等,期间也曾遇过各种意外。记得有次返校在阿姆斯特丹转机,由于更换学校所以有两张BRP卡,CC当时没有意识到旧卡已经失效,也忘了自己其实是带着两张BRP的,结果出具了失效的那张,荷兰海关拒绝她登机,还把她带到小屋核查。当时不是工作时间,荷兰海关一时半会也联系不上英国相关部门,我们也并不知晓有时差的原因,就算知道了也是无为能力。这对一个出国不久的16岁女生来说压力山大,甚至是十分恐怖的情形。但CC表现出了惊人的镇静和成熟,当然最后英方有了回复,她也找到了有效的那张BRP卡,顺利登上了更换后的航班。但更多的麻烦接踵而来,到达伦敦机场后,没有发现托运的行李!她找到机场的不同部门查问,两小时过后收到回复,说行李会随第二天的航班带过来。CC说明第二天学校上课无法再来机场取件,最后航空公司答应派车送到学校。还有一次由于忽略了时差订错了航班,出发前才发现比开学提前一天到达伦敦但无处可住。联系学校,学校答复无法提前提供住宿。而根据规定当时CC的年龄不能自己入住宾馆,不知她是如何联系监护人和说服前台的,最后顺利在机场Holiday inn住了一宿。




凡事种种均需独自应对解决,几年下来CC自理能力比一般的成年人都要强大。2020年初疫情突来,一开始英国并不怎么重视,到了3月疫情越发严重,St Clare决定提前结束学期,关闭学校。学生们陆续回家或回国,最后一周校园里只剩CC和一个阿尔及利亚的同学。3月28日是闭校的最后一天,阿尔及利亚同学于25日被伦敦的叔叔接走后,最后3天就只有CC一个人在校园里。当时回国之路难于上青天,不仅票是天价,我们预定了三个航空公司的票最终都改期、取消。学校关闭,回国无望,走投无路之下CC竟然通过网络成功预定了一间民宿(当时她还不到18岁,按规定是不能订的)。CC先预定了3月29日至4月18日第一个阶段,29日她独自搬运行李到民宿后,还去超市采购了一袋米,面条肉罐头若干,准备在民宿打持久战了。当时和她视频我们都难免带些忧愁,在空气紧张、人人自危的气氛下,或是为了减轻我们的担忧,CC一个劲地安慰我们不用担心,她能应对,还制定了一份长时间的应对计划,包括读书锻炼,作息时间表,每天至少一次的户外活动。我们要求她每天联系两到三次,早晚报平安。这样揪心的日子刚过了几天,中国大使馆推出了留学生包机,CC很幸运抽中第一批4月2日回国的航班,虽然价格昂贵,但至少不用再担惊受怕了。回国航班历经坎坷,途经济南、隔离、回京再隔离,不堪回首。第二年高中补办的毕业典礼CC独自前往,我们没有新护照也只好遗憾缺席。



2020年9月CC到牛津大学读书直至2023年6月底毕业,期间疫情时断时续,CC三年未归。CC自小性格内向羞涩,不善表达,陌生环境陌生人群前很少会主动发言,很多时候即使自己熟知也需要他人推动才表达。可是牛津开学不久,她即应聘了Oxford Blue杂志的设计总监,负责每期刊物的插画配图,同时利用自己的特长给几个学院的乐团设计活动广告。


上、左:音乐会海报

下:杂志插图


尽管学业繁忙,体能无法和欧洲学生抗衡,仍果敢报名学院赛艇训练,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同时加入牛津中国学联并担任宣传部长,更出乎意料的是决定竞选学院的国际学生代表,张贴海报,在食堂、在宿舍、在校园向同学们推销自己,给自己造势拉票,虽然最后在学生大会上败选于当地学生,勇气可嘉!Varsity Trip是牛剑两校举办多年的滑雪训练营,每年牛津剑桥各出6名学生组成组委会,组织安排报名推广和营地的相关事宜,组委会成员有免费参加的优惠。2021年CC通过投稿竞争赢得了百周年庆典的设计总监,成为当年组委会里唯一的非英国学生。St Hugh's面积较大,宿舍充足,能满足所有本科生的住宿。不过学院分配的6人Household里CC是唯一的女生,虽有各种不便,她和来自不同国家、不同专业、不同种族信仰的同学们都友好相处,保持了非常好的关系。三年里的各个假期,CC熟练安排各种出行,到欧洲各地均选择廉价航空,入住青年旅舍。毕业前夕还获得学院推荐,代表牛津Ruskin参加德国洪堡大学的合作项目。这三年中由于国内疫情管控严格,加上我们护照也早已过期作废,未曾去看过她。实际上从高中开始,中秋、元旦、春节等重要节日她都是在异国他乡独自度过,CC的成长点滴我们更多的是通过微信视频和朋友圈获知分享,非常遗憾很多时候并不能和她同频感知。可喜的是经过这几年的磨练,她的独立、自信、阳光、多元、友好、健康,比起学业上的进步更令人高兴。



Varsity Trip


2023年终于云开雾散,国际航班陆续增开,我们也申请了新护照,但由于11月CC妈上课无法请假,我们也曾犹豫要不干脆等她明年硕士毕业典礼再一起去?后终觉不妥,最后决定由我代表参加。还好这几年周末坚持户外运动,那套西服还算合身,只需临出发前添置一双皮鞋即可。等待签证期间我冒着风险果断出手预定了南航往返的大幅优惠机票。

终于到了11月1日,早上9:00我辗转换乘多趟地铁抵达大兴机场,CZ673航班于14:15准时起飞,10个小时后于当地时间17:30降落在了希思罗机场T4航站楼。





PART


02


第一次到英国满心好奇,但入关印象就不佳。当天抵达的航班并不多,排队入关的主要是中国和印度的旅客。首先闸口只开了四个,海关官员对每位旅客都进行详细的查问。在我前面的中国旅客,有学生,有家长带着小孩,有商人,有来看儿女的老年夫妇,海关官员对每组旅客都用英文进行了漫长的询问,基本都在五到六分钟,罔顾当时排着几百米等待入关的长队。对不会或英文不好的就露出轻视看笑话的神态。一对老人听不懂英文,官员就等着,并不主动找翻译或者换一种方式查询。不知他们是怎么想的?而如果换个场景在国内机场,排队人数众多时,海关会主动打开更多闸口(毕竟当时才下午18点左右),遇到不会中文的游客,尤其是老人幼童,海关官员会找来翻译或者尽量用简单的核查手续放行,这一点似有天壤之别。




经过漫长的两小时才得以入关,拿到行李后转乘地铁到T2/T3,机场到牛津的Centrial Bus从这里发车,每人票价25英镑。微信和CC联系上,心里踏实了许多。天黑雨大,20:35大巴载着七八位乘客开往牛津,沿路站名繁多陌生,我是最后一站下车,所以虽然只会简单的英文倒也不是很担心。巴士进入牛津后在狭窄的街巷里绕了几圈,终点下车时除了司机只剩下三位乘客了。CC打着雨伞过来,虽然风大雨大,寒冷颤抖,庆幸我们终于会合了。




CC今年硕士就读于St Cross学院,由于学院部分宿舍正在装修无法入住,她也希望能和几年本科的集体宿舍相比有所改变,尤其是希望享有独立的卫生间和厨房(学院宿舍多是公用厨房卫生间),最后就选择了距学院不远的一处公寓,费用比学院的宿舍稍高一点,好处是一年不再需要搬来搬去(学院的宿舍假期期间经常需要腾空以便学院对外经营)。

早在我签证下来后就请CC帮忙预定牛津和伦敦的旅馆了。由于我是第一次来英国,语言也只能应对简单的场景,CC最后在伦敦选了Waterloo地铁口附近的连锁酒店Travelodge,是离她宿舍不远的一家牛津B&B。B&B即Bed+Breakfast,就是包住一个晚上再加一顿早餐。这种家庭旅馆在英国很普遍,价格要比酒店便宜许多,牛津B&B一天五十到六十英镑不等。

晚上11点左右我们冒雨打了一辆英式出租车来到一幢临街两层小楼,因事先CC已知会房东我们会晚到,房东通过邮件告知钥匙放在门前的铁盒里了。CC输入密码后取出钥匙,我们拖着箱子经过一条狭窄的楼梯,二楼有三个房间,CC定的是一个带独立卫生间的单间,十平米左右,设施简单。快速安置后CC即要返回公寓,路程不远步行十分钟左右,CC不愿打车坚持走路。安全起见,路上我们一直保持着微信连线直至她回到宿舍,至此距离北京出发已经过了二十四小时,我早已疲倦不堪,迅速休整入眠。




第二天不到7点就起床了。每到一个陌生区域,我习惯必先熟悉住所周边环境。窗外依然是阴雨连绵,我打着雨伞东南西北各走一公里(从此外出雨伞一直没离过身)。牛津的道路并不宽敞,进城出城都只有一个车道,进城方向已开始堵车,看来上班族在哪里都是一样的起早摸黑。车辆基本上是清一色的小巧轿车,很少看到美丽国那种高大长款。清早的居民区并不热闹,人稀,冷清。




早餐过后我们约好在Tesco门口碰面。CC今天下午还要上课,明天3号所有参加庆典的学生和家长8:30到学院集合。我们决定上午先去市场提前买好鲜花放在宿舍。花店在集市的中心,小姑娘听说是明天毕业庆典用花,建议我们多用配草,最后我们的花束很是特别,吸引了不少眼球,当然也领教了英国的高物价。这束花最后总价56镑,单支基本都在2镑左右。

CC的宿舍在闹市区往里走两三分钟的一条巷子里(牛津整个市区并不大),拐出Tesco的对面就是因哈利波特而闻名的Christ Church学院。今天上课在St Hugh's的中国中心,从宿舍步行过去差不多二十分钟。我一路同去也好熟悉牛津街区。牛津的商业街比想象的更加热闹繁华。一路向北,沿途基本都是牛津的各个学院、教堂、博物馆,错落分布,我在各个坐标处都打卡留照,避免过后自己独自行走时迷路。St Hugh's几乎在牛津大学区域的最北端,暗红色的外墙砖和白色的门框,非常醒目,和牛津其他大多数传统的灰色建筑外观完全不同,学院花园巨大,精致典雅。说来也是梦幻,CC前三年宿舍在北边的St Hugh's,上课多在几乎最南端的Ruskin,步行距离45分钟左右,虽然后来忍不住买了辆自行车但使用率并不太高,结果就是三年下来CC的走路速度飞快。硕士申请从Ruskin的纯艺(专业名,英文Fine art,国内一般统称纯艺)更换到了Asian and Middle Eastern的中国传统美术研究,上课多在St Hugh's的中国中心和Ashmolean博物馆(CC的导师在Ashmolean任职),但St Hugh's并不招她的专业,所以无法继续住在St Hugh's,无奈只好选处于中间节点的St Cross,上课还得继续练腿。




PART


03


阴雨绵绵,迅速在St Hugh's游览一圈后,CC便匆匆忙忙上课去了。我换一条新路返回市区,走走停停,左顾右盼,这拍拍那拍拍,忽然觉得有些发冷颤抖。原来是我对牛津的阴冷预计不足,外套不够保暖,长时间的户外停留有些着凉了。明天就是最重要的毕业典礼,万一感冒了到时咳嗽不停,鼻涕不断就尴尬不妙了。我后背一阵发凉不再逞强,迅速躲进麦当劳的二楼,坐等CC下课后过来会合。最后晚饭以一顿泰餐结束,强忍着喝下一大碗阴功汤,回去早早入睡,等待明早的毕业庆典。

11月3日早上7点不到即醒来,换上几乎没穿过的西装,8点多和CC会合后按要求赶到St Hugh's集合。CC本来上午还有日语课也不得不请假了。一路上碰到不少穿着黑色学袍的学生,路人早已见怪不怪,年长者则多喜欢Hello后说上几句Congratulations。我们走得飞快,CC考虑到接下来还有硕士毕业典礼,这次她并没有购买本科毕业袍,所以需要9点前赶到学院穿好租赁的黑长袍。




大学期间


我们到达St Hugh's签到时大厅里已经站满了来自各地的家长和学生。因为典礼是本硕博混在一起举行,从衣着样貌上看以英国当地的家长为多,部分长着亚洲面孔的家长也很难分清来自中日韩的哪里。家长们都三五一群,用互不相同的语言,各聊各的。几分钟后发现了两个来自上海和深圳的家长,我们从各自小孩的姓名专业开始闲聊起来。CC也在和她的好友们热聊,部分同学将开始工作或去其他学校深造,或许有些同学今生不会再见面了。

9:30话声停歇,全体起立,一位满头白发的教授开始致辞,受限于英文水平并没有听懂多少,好像主要是提醒参加典礼的学生们如何入场、鞠躬、行礼、致谢,尤其重要的是当场教他们学会拉丁文“Dofidem(我宣誓)”的发音。当然教授的最后一大段,从英国家长们的表情来看他们也没听懂,因为教授说的是拉丁文。




10点开始我们全体从St Hugh's向学位授予典礼的谢尔登剧场(The Sheldonian Theatre)走去。这座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剧院现在已不再演出,而是用于学术报告和庆典活动。家长们排队分别坐在二三层的观众席,学生们也分别按本硕博在不同的区域就位,位置有严格的规定。剧院中心舞台前有三把椅子,德高望重的主持校长坐在中间,两名副手位居两侧,博士候选人坐于主持校长左后方的半圆座席,硕士候选人坐于主持校长右前方的座席,学士候选人坐于主持校长左前方的座席。仪式过程中向主持校长呈交(present)候选人的院长们则坐于硕士候选人座席前的第一排。今天毕业典礼将授予St Hugh's,St Edmund,Oriel等五所学院的近280名学生,整个仪式除了开始的英文介绍环节,主要以拉丁文进行,大约1个半小时。

10:30仪式正式开始。伴随着一段漫长沉闷的管风琴乐曲,主持校长、学监和教务长在捧着权杖的司仪带领下入场,坐在剧院正中的三把椅子上。按顺序先授予博士学位,然后是硕士,最后是学士。学位授予分三步:

请求(Supplication)

呈交(Presentation)

授予(Admission)

过程有些复杂。博士、硕士、学士们按专业入场,有些专业三到五个一排,有些十多个甚至二十个分站几排向主持们鞠躬敬礼,学监宣读学位候选人的名字,教授与院长以沉默表示投赞成票,校长宣布这些学生可以毕业。在司仪的带领下学生从东侧门撤出,换上不同颜色的学位袍再次入场,两位学监脱帽致意表示毕业礼成,整个典礼就在教授和学生们的一次次相互行礼中结束。从程序和视觉来说,形式似乎老套,过程不免有些冗长重复。好在参与者都是家长或亲朋好友,看到孩子在如此庄重的场合出现,大多会忽略繁杂的程序,更多的是期待和激动吧。



在如此快节奏的今天,牛津仍然坚持这样一场神圣庄重的毕业典礼,人力物力时间成本都很高,从效率角度来说并不值得。但是这样一场以每个学生为主角的典礼,都从同一个门进场,走同样的路径,接受校长同样的祝福,更能让每一个毕业生感受到尊重和期待,对母校更有归属感和荣誉感。或许这也是牛津坚守传统的一种外在体现吧。

典礼过程中注意到学生们学位袍的颜色多种多样,蓝、白、红、紫等,看得眼花缭乱不知其意。据说在牛津根据不同的学位和专业,共有二十七种不同的毕业服颜色搭配!

典礼过程中有些花絮,比如有位博士并不是鞠躬而是趋前半跪,主持校长则手持圣经在他头上轻按一下,口中用拉丁语祝福,其他学生都没有这个待遇。开始我们猜测是不是学生中的大神,比如给学校赢得某个大荣誉什么的,后来才明白他应该是神学院的毕业生。也算大“神”。CC因为今天只有她一个纯艺毕业生,在捧着权杖的司仪带领下独自进出场两次接受致敬和掌声,仪式感满满,旁边的上海家长说很是拉风。Ruskin 每年招收大概二十四到二十八位本科生,其中有一到两名中国学生,不知为什么没有其他同学参加今天的典礼,可能是错开参加其他日期的场次了。




PART


04


过了12点典礼结束后开始了拍拍拍。CC很注重仪式感,穿着学位袍捧花拍照早已心心念念。我们急冲冲地躲开叹息桥下疯狂的人群,快步赶回宿舍拿花去打卡。下午2点前还必须回到St Hugh's退还典礼服,领取学位证书。

CC披着学位服,双手捧着鲜花,一路都是注目礼,当然最多的是长者们的热情问候和祝福。期待打卡的景点很多,可时间有限,最后在圆形图书馆(Radcliffe Camera)、三年就读的Ruskin门前、著名的叹息桥下,都留下了CC的打卡照,也记录了她这三年的努力和荣誉。




匆匆赶到St Hugh's已近下午2点,大部分参加典礼的学生和家长已经离去。我们也就遗憾错过了学院的庆典午餐,可能也错过了和其他中国家长结识的机会,人生就是这样,有得必有失。CC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得了First Class 也就是一等荣誉学位证书。虽然之前早已经知道结果,但是接过老师递过来的证书还是非常兴奋,于是乎冲到学院的大草坪,又是一阵摆拍,最后以学院摄影师的定型照结束。

CC事先预定了牛津大学名声在外的Formal。Formal Dinner是牛津各学院内举办的正式晚宴,主要是为了学院内学生的社交生活。Formal Dinner、Guest Night Dinner和Black Tie Dinner三个等级,价格和着装的要求依次递增。每个学院的Formal只有本学院的学生可以预定,可以邀请两个好友参加,时间、菜品、价格也各不相同,不过都要求学生着正装或黑袍。牛津共有三十九个学院,所以吃过Formal的多与少也基本能体现你的社交水平,有学生把尝遍所有Formal当作在牛津的小目标,这另当别论。估计是今天St Hugh's来参加典礼的家长太多,CC并没有抢到St Hugh's的Formal,预定的是St Cross晚上19:30开始的Formal。我们19:15到达时不少学生已在餐室的前厅三五一群,俊男靓女,开怀热聊。或许在这个时刻,对青春激扬的他们来说,未来的大门都是敞开的,世界终究是他们的。



CC领我快速地看了看学院内部。St Cross是个小学院,只招收研究生,建筑古典,庭院精致,内部建筑主要就是图书馆、餐厅和学生宿舍。相比St Hugh's超大唯美的花园、颜色鲜明的外墙、空旷穿风的院落,完全是两个风格。因为没有本科生,学院的日常社交包括社团活动想必比较冷清,或许也更有利于钻研学术吧。



19:30到,Formal准时开始。大家按桌上的名片依次站立排好,等候中间主位的教授。教授先用拉丁文说了一通,最后只听懂一句“阿门”,然后大家坐下开始上菜。三道菜每道分别间隔十五分钟左右,当晚只提供了橙汁、纯净水和苏打水,没有葡萄酒。菜品外观漂亮,摆放有形,但味道一般,或太甜或带有浓烈的cheese味,可能真不太适合我的中国胃。每当我要挑剔不太好吃时,看CC旁边的小伙吃得很是尽兴,每道菜都吃得干干净净,抱怨的话只好咽了回去。其实Formal本来关注点也不是吃的食物,更多的是一种社交手段,大家衣着鲜亮,正襟危坐着聊天讨论。因为每个学院都分配有各个专业的学生,彼此或天文地理,或历史典故,或人文八卦,可滔滔不绝,或仅仅感受古老学府的文化氛围也不错吧。

临近9点Formal结束,大家起立,正座的教授说了句感谢的话(猜的,因为是拉丁语),大家目送教授离座后也纷纷起身,转到外室(外室提供饮料和葡萄酒)继续谈天说地。CC和我从早上起到现在有些累就撤退了,于我而言这次来英最重要的一天就这样结束了。




PART


05


11月4日,是在牛津完全自由放空的一天。早上8点多CC计划带我到对面的Christ Church学院参观。CC是哈利波特迷,初中就看了无数遍原版的《哈利波特》及电影,她记忆力本来就很强,最后熟悉到相关桥段完全复印在脑子里,看上段听上句就能条件反射下段和下句的程度。因哈利波特的影响,牛津Christ Church学院成了现游客必游之处。我对哈利波特基本无感,不过既来之则安之,网红打卡处就在对面,看看也不错,加上CC有牛津学生卡可以免费带入,何乐而不为呢?到了门口才发现周六早上不开放,下午2点后才允许参观。因CC还有论文作业需要完成,我们约定CC回去看书写作,3点半在Christ Church门口集合,参观完后去吃晚饭。我决定自由闯荡,争取把牛津各处都走一遍,下次CC妈来的时候做个向导。




流金岁月


第一站先往南走,目标是Ruskin再往南。天空依然下着小雨,我沿着弯曲僻静的小路慢悠悠前行。可能因为淡季的原因,几乎没有看到旅游团。牛津大部分学院的入门都很古旧狭小,高个子学生甚至需要弯腰才能进入。部分学院Open可参观,部分“Not”,不大清楚开放与否的标准是什么。各学院之间的小巷本就狭窄,不时抬头就是耸立的教堂塔尖,加上哥特式的灰墙拱门增加了某种厚重的学术气氛。当然经过的圆形图书馆,New College的教堂都忍不住进去打量一番。不知不觉上了High Street。高街或许是牛津最宽的一条街道了,两旁有不少商业店铺,依次是The Queen’s College、牛津考试中心、Ruskin、牛津植物园、University College,过桥再往南是大片居民社区,感觉出牛津大学区域了。桥头处立着Magdalen College School的牌子,据说该校每年进入牛剑的比例近30%左右,有牛剑直通车的美名。



第二站我掉头向北,寻访CC的高中。CC于2017年9月5日到Sidcot就读IGCSE,10月16到17日即和Julian到伦敦和牛津的几所高中访校并测试,最后选择一年后于2018年9月到St. Clare's Oxford就读IB课程(几个中学里唯一的IB课程)。当时这是个非常冒险的决定,因为其他学校A-level课程相对简单,但是她坚持要学IB。我们尊重她的选择,对她的要求只有一个,就是不能为了高分选择难度小的科目,比如中文。

CC转入St.Clare's后选择了High Level的英语语言文学+历史+视觉艺术,Standard Level的数学+西班牙语+环境科学。记得当时学校一开始并不同意她的选课,尤其担心HL的历史课会影响最后成绩,建议她更换其他科目比如商业,学校还曾给我们发过几封邮件解释缘由。CC自己并没有放弃,她为此还去找历史老师和学术校长力争,耽误两周后才开始上历史课。两年的IB学习并不轻松,尤其是需要接近母语水平的文学和历史。或许那时起她和牛津甚至St Hugh's 就结缘了,因为St Hugh's再往北步行不到十分钟就是St.Clare's!实话说CC向来理科较弱,本来也没有牛剑的目标,但牛津大学近在咫尺,Open Day时非常方便去感受和体验,并喜欢上了牛津的环境和氛围。自驱力加持,2020年IB成绩不错,TOK满分,DofE还获得金奖,真正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如愿获得了牛津的录取,而且还是St Hugh's 学院。如此巧合渊源,我今天有到St.Clare's实地看看的强烈愿望。




从最南端走到最北端,快走也不下45分钟,在牛津小城来说已经是很远的距离了。好在我并没有时间限制,而且走走看看熟悉路况本来就是我今天的目标。10点多天开始放晴了,我依然是慢慢悠悠,东看西瞧的往回走。方向正确后我尽量选择和早上过来时不同的路线,好更快的熟悉牛津街区。路过叹息桥,人少清净,今天谢尔登剧场(The Sheldonian Theatre)里依然有毕业典礼正在举行,剧场对面是一场伊斯兰反以集会,一位女生手握扩音器在大声呼吁支持巴勒斯坦。不过看来集会游行在这里是司空见惯,今天参与集会的人并不多,路过的也很少停留,拐角处警察和警车也只是远远看着并不干预。



沿着Banbury Road走走停停,停停看看,路过St. Anne's再过Keble College,这时天空完全放晴了。干净的天空,朵朵白云好像镶嵌在蓝蓝的调色板上,仿佛一幅幅油画。阳光透过金黄的树叶,洒在古老的红砖墙面,地上掉落了大片的枫叶,不时随着微风飘逸起舞,似乎是在等待着屋里主人的归来。正值周日,多数建筑物都是大门紧锁,我可以随意的在院子里站立、拍照、凝思,享受一种宁静而又温暖的美。




演唱:Simon and Garfunkel



PART


06


过了St Hugh's,街上陆续有居民在行走,不再是学生为主的区域了。前行大概十分钟,左侧出现了几栋熟悉的建筑物,一辆停放的校车,一块熟悉的牌子,St. Clare's 到了。据介绍学校有二十多栋维多利亚时代的建筑,教学设施齐全,学生来自三十多个国家,英国本地学生五分之一左右。遗憾当天是周日,学校并没有开放,无法进入校内参观,我围着学校周边转了一圈,只能透过玻璃往里望,一切都显得那么熟悉。记忆中门前的大树、庭院的座椅、热情的同学、徒步的艰辛、周末的舞会、独立的远行,关于CC当时校园生活的情景逐一浮现。内心也一度再问,如果可以重来,是否仍然支持她来这边上学?个人的选择、时代的潮流、国家的发展,是规划中的前行还是随波逐流?



第三站是Ashmolean博物馆。牛津有多个博物馆,一来Ashmolean是藏品最丰富的,二来CC的导师马熙乐(Shelagh Vainker)在馆里负责东方艺术部,这也是CC常来的地方。回来的秋色依然非常绚丽,英伦范的庭院在秋叶和光影的变幻中呈现一种独特的美。换了Woodstock road返回,经过Somerville 和Green Templeton College,又回到了比较熟悉的区域,教堂、老楼、清石板路……

Ashmolean就在St. Cross边上,是牛津最大的一个博物馆,古埃及、古希腊出土的展品丰富,还有印度、日本和伊斯兰国家的各种绘画、陶器、雕刻和工艺品等。但对我来说这些都不是很重要,匆匆而过,今天我重点要看的是和中国相关的展品,这是CC在学习和研究的主要部分。

Ashmolean中国展品区最重要的是瓷器,尤以宋瓷为主,希望在马老师的指导下CC能学有所成。碰巧楼下展厅正在展出中国当代画家方力钧的画作,画展两周前刚开始,将持续半年。马老师是这个活动的策展人,CC也有幸协助马老师参与了部分工作,策展或许也是CC将来的一个职业方向吧。


Ashmolean


博物馆里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下午3点了,和Ashmolean再见后赶往下一个集合点Christ Church大门口。哈利波特的影响力还是很强大,即使在如此淡季入口处仍然有不少游客在排队。CC充分利用了一下学生卡,我们得以免费进入。餐厅或霍格沃兹大礼堂虽然很高很长,但由于屋里参观者众多,仍显得拥挤,也不宜过久停留。餐厅四周挂满了国王或名人的画像,三排长长的木桌配着雕花的椅子,加上餐桌上昏黄的台灯,典雅中透着股神秘的气息。边上还有华丽的教堂,在带有巨大草坪的汤姆方庭前留个影,算是告别了Christ Church的哈利波特之旅。最后在Westgate的越南Pho'结束了今天的行程。




未 完 待 续



往期回顾 


1990年夏,那些曾许下的诺言

地毯

石舫塔影赋:诗三百,思无邪

坐在毛泽东右手边的是谁?

一朵云的故事:我和费翔妈妈

闲话“倒儿爷”

我讲《夷坚志》

与君绝

九十九步去爱你

陨石坑的魅力

军训家书

为爱书写

我和我的儿子(高中版)

堂伯张柏寿接受台湾日军投降书

母亲的故事

我和我的儿子(大学版)

长城•长城(春夏篇)

李叔同与夏丏尊:各说各话为哪般

牧灵魂于山野

生命与爱情:读戈麦的《狄多》

四海之内皆兄弟是无条件的吗?

从珠峰到马里亚纳:塑料无处不在

金龙出海长风歌

生命之河(下)

五十嘉年华

永安里(1969)

长城•长城(秋冬篇)

从生物到人:子代发育管控

生命之河(上)

下雪哈尔滨

哥德巴赫猜想之简要证明

老张

困在菠萝堡里的小海绵

你的指尖

漆艺梅瓶(系列二:研考)

乌克兰

安娜方看冬奥:北京的冰雪盛会

漆艺梅瓶(系列一:识器)

十首情诗和一首苏醒的歌

安娜方看冬奥:2018平昌回望

我在美国教中文(第二季)

金门大桥下的玫瑰

一朝成词谢岁月

啊哈!“醉”美数学

我与签字笔画的缘分

永安里(1973)

毕业轶事

深切缅怀王学珍书记

叶芝:柯尔庄园的野天鹅

岁月化酒

漂洋过海来看你

圆明园诗记

寻觅灵魂的桃花源

猎人杂记

情在香江

清代翡翠收藏:万珺说玉之三

张伯驹和潘赞化

云南绿春,难忘的支教日子

让你感受到我的爱

美国的乡下人



   

石舫塔影

《石舫塔影》第304期

编委会:张明东、周剑峰、姜红、周晓剑、郭美云

刘旭东(法律顾问 音乐总监)

贾德星(宣传专员 责任编辑)

本期主编:郭美云 |  图片提供:陈坚;致谢网络

音频转换:周剑峰 | 演唱:Simon & Garfunkel

2024年7月21日


1、本公众号为展现中文诗词、散文、小说、史话、科普、国学、报告文学、戏剧、歌曲、舞蹈、朗诵、书画、摄影、艺术鉴赏等原创文学艺术作品的自媒体。征稿邮箱:1796363391@qq.com(石舫塔影)。

2、本公众号主要发表北大86级同学及其二代子女的作品。凡作者发往本公众号征稿邮箱的作品,均视为同意并许可本公众号单独发表或汇编刊载使用;除非另有书面约定,本公众号发表的作品的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3、本公众号欢迎以链接方式完整转发;除本公众号特别注明“不得转载”的内容外,如需转载引用作品内容,请与作者联络并取得许可,并请注明转载引用出处。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第一时间看好文


石舫塔影微信群”主办










石舫塔影
推送北大86级校友的诗词、散文、小说、史话、科普、国学、报告文学、戏剧、歌曲、舞蹈、朗诵、书画、摄影、艺术鉴赏等原创文学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