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柱子哥,是没有被盗号的柱子哥。
上个月,我给熟悉的部分朋友私发微信,邀请他加入我的私域带货社群,有两个朋友第一反应是回复消息:“柱哥,你是被盗号了吗?”
我明白他们的潜台词:你不是全国几万理财师的导师吗?你不是各种全国性理财师大赛的评委吗?你不是前银行财富中心总经理吗?你不是独立理财工作室创始人吗?你不是保险中介的大团队长吗?你不是TOT吗?你不是清华爸爸吗?怎么就带货了呢?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在他们的眼中,我是个所谓的“大咖”,不应该下场来做这种没有太多专业壁垒的事。
其实可能大家不太了解我的是:我有非常执着的价值观,不愿意做违背价值观的事,但我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大咖”。就在前几天,我还在一场内部培训中,称自己为“野狗”,并以此为荣。我喜欢那些能一头扎到泥土中、慢慢生根,最后开出不知名的花朵的野花;我喜欢那些火烧不尽、脚踩不死、看似卑贱、实则高贵的野草;就像歌曲《阿刁》里唱的那一句“甘于平凡,却不甘平凡的溃败。”我没有骄傲,有的只是不屈而已。
扯远了,我当然不是“什么钱都赚”的人。我做私域社群带货,这是一盘大棋,有关公域和私域、有关报行合一后保险人的未来、有关如何通过合伙人体系打造私域资产和被动收入……如果你是保险从业人员,这篇文章绝对值得你仔细看完,既使你不是保险从业人员,比如说你只是一个普通的宝妈,又或者是一个企业白领,只要你希望通过私域加厚你的信任资产,打造源源不断的现金流,也值得用心看完。
报行合一导致收入直接腰斩
今年以来,保险人最关注的一个点就是报行合一。但实际上很多人对报行合一对我们而言,未来带来多大的影响没有认识到,因为有很多保险公司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执行报行合一。我是在中介渠道,目前已经执行报行合一的公司,给到中介渠道的费用至少砍掉了50%,这简直不可想象,意味着我们的业绩不下滑的情况下,收入很有可能会下降一半,如果你不想减少的话,那你的业绩就必须要翻一倍。你想一想今天的市场环境,业绩翻一倍有多么困难?
从业人员减少并不会导致留下来的人业绩增长
报行合一以后,从业人员的数量必然大幅减少。现在有一个观点:说从业人员下降是好事,因为客户的需求摆在那里,客户必须要买保险,原来是从600万人那里买,现在只从这200万人这里买,意味着这200万人的业绩就会增长。
坦白讲,我认为这个观点根本站不住脚。大家非常清楚,2018年以前,保险人大部分的业绩是来自于健康险这种保障型的产品,从2020年开始,业绩就向储蓄型保险转移。但储蓄型保险它并不是刚需,也就是说从业人员减少,客户购买保险的体量会减少,而不是说这个业绩就会平摊到我们留下来的这些人。比方说像银保报行合一以后,导致银行卖出储蓄型的保单大量的减少,难道这些保单流到个险,流到经代去了吗?并没有,他就是减少了,流向存款、理财产品、国债去了。
完全没有团队的单兵作战将变得越来越普遍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变化,报行合一将会直接导致我们这个行业组织架构会产生颠覆。保险行业是整个营销体系当中,层级营销的鼻祖。而未来很有可能层级营销就会被打破了。
因为报行合一以后,保险公司的费用下降,但是基本的支出不会下降,职场成本、内勤的费用不会下降。但是它要给到一线队伍的佣金不能减太多,减太多就没人做了。所以,真正最大程度减的一定是中间的管理利益。一方面减少层级,另一方面把每一层的利益都摊薄了。据我所知,很多保险中介公司修改基本法以后,中间层的管理利益几乎减少了70%。个险的团队长你们也别急,再过两个月你们会发现减得更多。
这样一来,带团队已经变得性价比非常的低。保险带团队付出是特别大的,然而拿到的层级利益很少,对于团队长而言就变成了:赚着卖白菜的钱,操着卖白粉的心。那这个时候很多人就不愿意带团队了,变成了单兵作战,这个情况会变得越来越普遍。
而在组织架构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情况下,保险这个事业仍然值得做,但发展的逻辑必须跟以前完全颠覆,才能适应新的时代。
那么,在新的的环境下面,我们究竟要如何链接更多的客户,又应该按什么样的模型去打造我们的团队架构?请继续往下看:
公域流量的盛宴已经结束了
我绝对有资格说这句话,因为我是真正吃到了公域流量红利的人。我从2016年开始写微信公众号,到2020年,公众号粉丝突破20000人,这5年,平均每年通过公众号找到我买保险的陌生客户,平均每年给我带来的收入超过50万,虽然仍只占我收入的一小部分,但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以及我在公域所投入的时间精力。
然而近两年,流量转向视频号以后,我在公域的获客已经微乎其微,并不是因为我视频号没流量,相反,我的视频号,阅读量破1万的视频超过20条,阅读量破5万的有4条,还有1条阅读量破20万的,这在湖南保险行业,可以说是凤毛麟角。然而,我几乎没有通过视频号获取过陌生客户。
所以,我可以得出结论:视频号对于大多数保险人来说,也只能是为私域服务,我们不要指望公域能给我们带来多大价值,唯一的出路是做强私域。也就是说我们要把客户开发的成功率变得更高,假设你的朋友圈有2000人,之前可能只有50个人成为你的保险客户,未来我们可能需要转化100个人、甚至200个人成为我们的保险客户。
然而保险人做私域有着天然的、难以突破的卡点,主要体现在:
1、流量转化为客户的比例太低
你认识的人就是你的流量,但是你认识的人有多少成为了你的客户呢?这个比例一定是不高的,很有可能连5%都没有,也就是说你认识100个人,其中最多只有五个人成为了你的保险客户,这个比例是非常非常低的。
2、需求激发难度大,成交周期很长
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保险属于第二层需求——安全需求,安全需求实际上是刚需,问题是很多人没有认识到这个是刚需。在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保险需求的激发难度非常大。而且成交周期很长,甚至有一些客户成交周期可能会达到两到三年。
3、复购率低,永远焦虑客户在哪里
我以前经常到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去增员,人家就觉得:保险的佣金不持续啊,他说我做三方财富,我就50个客户买了五千万,只要这五千万不走,我每年都拿佣金,但是你保险不一样,你永远要去找新客户,因为一个客户他不可能无休止的去买保险。
确实是这样。真正意义上来讲,保险这一辈子你只需要去配置两到三次就足够了。你如果是一个专业的从业人员,按道理保障型保险一次性就要把客户家里面全部给他配齐了,除非未来他的家庭状况发生了变化,他经济条件大幅度的改善了,那可能要加保。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确实是需要年年拓新客,其实这对于每一个营销人员来讲,都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挑战。
4、没有体验感,产品不符合私域传播属性
一个产品在私域当中传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就是这个产品要有体验感,因为当一个人有体验感的时候,他就会跟身边的人去分享。这个产品就具备自传播的属性。那保险它具备自传播的属性吗?没有,因为它没有体验感。你买个重疾险怎么体验呢?得个癌症来体验一下吗?不可能嘛。
5、迟迟找不到跟客户建立信任的契机
当我们有一个流量池,比方说我们朋友圈有1000个人,如果已经有50个成为你的客户了,剩下950个还没有成为你的客户。你必须要跟这950个人要慢慢去建立信任,他才有可能来成为你的客户。
但是建立信任是需要契机的,你通过什么方式建立信任呢?难道他在你的朋友圈存在一年两年三年,就慢慢的会建立信任吗?不存在的。
建立信任是需要事件的,需要发生了一件事情,要么你曾经给他提供过一次服务,要么你曾经帮过他一次忙,或者说你跟他建立过线下的一次链接,或者说你们两个人有共同的兴趣爱好,等等。而我们很难找到这样一个契机,也就是说,其实建立信任最好的方式是你能够给他提供一次服务,但是问题又来了,你怎么给他提供服务呢?你需要他先在你这里发生购买行为,你才能够给他提供服务。这个就变成了一个无法解开的死循环。
所以,我通过社交电商来做私域带货,80%的原因是为了解决以上卡点,因为它能够带来以下价值:
1、流量转化比例高、需求激发容易、成交周期短、复购率高、即时体验
社交电商,显然以上的卡点他全部没有。流量转化比例高,只要你的东西是非常靠谱的,而且又是那种通品比较多、不需要进行市场教育、品牌都是大众耳熟能详的,大家都知道这个东西好,这个品牌好,然后你这里又能够提供到最好的价格、最好的服务,客户很容易被转化。但是它跟直销又不一样,直销属于需要很高市场教育成本,和极强的信任度。而社交电商,不需要去教育客户,需求激发非常容易,成交周期很短,复购率特别高,而且体验感很强,马上就体验,体验以后马上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2、它提供了一个快速跟客户建立链接和信任的通道
它对我们做好保险有什么样的价值呢?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快速跟客户建立链接和信任的通道。我在这里分享三个案例:
案例一:我有一个外地客户,她在我这里买保险应该是两三年前的事了,年交保费大约10万。但是后来我再跟她去营销的时候,她不太想买了,她认为预定利率3%的保险,还不如把钱放到保底3%的万能账户中。当客户明确表达了她不太想买的这种情况下,我也不太好频繁地接触她,所以这两三年我跟她接触相对来说就会比较少。
但是最近接触特别频繁,因为我在尝试做了这个社交电商以后,我推荐给了这个客户,她尝试着买了一些东西,发现体验感非常好,这个时候她就开启了买买买的模式,最近这几天基本上天天都产生了链接,这个时候她又开始跟我聊起某家保险公司,曾经在这两个月给她发了一份方案,我跟她说你大陆的保险已经买的足够多了,如果你还需要做保险这方面的配置,我建议你可以考虑一下香港保险。于是前天晚上我们通过腾讯会议沟通了大概一个小时,大概率下个月她很有可能会去香港购买一单保险。如果没有这个契机的话,我真不知道我如何找到这个营销的机会。
案例二:这个客户我不认识,就是在我朋友圈里面,我尝试做社区电商,就把这个客户也拉到了社群里面。但是我真不知道她是谁,但我发现,她的购买力好强啊,一个月随随便便消费了就是一万多。然后我就给她私发了我的一些文章还有短视频,虽然暂时还没有产生交易,但是客户说,你们真的非常的专业,但我确实已经买了很多保险了。那我就说你买了很多保险,那我帮你做个保单托管吧,客户立马就同意了,现在正在跟进中。
案例三:是我们小区的一个邻居,我老婆加她微信应该有五年了,但其实我们对这个客户并不了解。但是这一次,我老婆发现了她的潜力。因为她主动来问我老婆,她要买珠宝首饰。当然最终没有成交,因为她把品牌看错了,平台卖的是周六福,客户只买周大福的。但之前我们可是跟客户连聊天的机会都没有产生,但这次在聊天过程中,她就说要去香港买周大福,然后我老婆就自然而然地提到,其实我们也经常去香港,因为要到香港买保险。你看,话题又聊到保险上了。
3、它给了保险团队一个留存下来的机会
我相信大家在增员的过程中都会有这样的困惑:就是你觉得这个人非常的不错,如果她能够在这个行业当中长期坚持下去的话,一定能够拿到结果。但是保险出结果是不确定的,有可能当月就出结果,有可能三个月出结果,有可能半年出结果,甚至有可能一年以后出结果,那这个人如果熬不下去,流失了。你会觉得很可惜,并且你在她身上的花的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已经浪费了。
这个时候就很尴尬,如果有一种方式,能够让这个人即使六个月以后、一年以后才能拿到结果,也能够坚持的下去,这个时候,才会解决保险团队发展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你开了一期新人班,过了一年以后,这个新人班只有1/10的人才能留存下来。甚至只有1%的人才能留存下来,这个对于保险团队长来说简直是灾难。
如果有一个东西能够让她快速链接到客户,并且能够产生交易,每个月都能够有个三五千的收入,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她在我们这里就更加有耐心。并且这个事情并不需要他付出太多的精力,可能一天只需要一到两小时,那这个时候我们的团队的留存率就变高了,而团队的留存率变高,对于保险团队长而言,那是一个多大的价值的事情,相信大家心里都非常的清楚。
4、它可能创造保险团队发展的新模式:发展KOC而不是KOL
这是我做社交电商最关键的原因,没有之一。
什么叫KOC?什么叫KOL?KOC叫关键意见消费者,KOL叫关键意见领袖,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关键意见领袖不但非常专业,而且自身很有魅力,非常善于沟通。
我们保险行业现在经常在讲优增。优增就是要增KOL。几年前,李璞老师他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做保险,要么走投无路,要么身怀绝技。现在做保险真的是一堆身怀绝技的人。但是我要说:如果一个行业,全部需要身怀绝技的人来做,那么这个行业完了。我们扪心自问一下,我们到哪里找得到这么多身怀绝技的人?
而且,未来管理利益的下降,会导致团队长根本没有耐心去培养人,也就是说,只有那些非常自律、有要性、有学习力、有自驱力、还有资源的人,团队长才愿意要。不符合以上条件的人,团队长给她开工号是一件很鸡肋的事情。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全职团队都是小团队,那小团队怎么才能做成大业绩?并且让团队当中每一个人都拿到结果呢?
何不换一种思路呢?我们不需要找到这么多身怀绝技的人,而是采取一个KOL搭配多个KOC的组织模式。KOC对保险的专业能力要求不高,她是以一个消费者的身份在推广保险,而不是以一个从业人员的身份在推广保险,其实效果反而会更好。
对于这些KOC,我们完全无需培养专业能力,我们只需要培养她怎么把我们给销售出去,甚至直接把文案给到她们,她们只需要发一下就好。然而这些KOC,她们在圏子中很有影响力,并且她们自身的基本素质很高,对保险也很认同,只是不愿意花时间精力来从事这个职业而已。
这个事情不难做吧,但我们怎么样去找这样的人呢?你如果要求客户给你转介绍,他答应了,但不见得会做啊。这个关键意见消费者,她必须要跟你建立非常强的链接才行,所以我现在在尝试做一件事,就是通过社交电商建立庞大的店主队伍,然后让她们以消费者的身份去营销我这个保险KOL。
在尝试的这一个月中,我已经看到了巨大的机会:首先是我发现做的好的店主,个人影响力和资源都不错,她们也很愿意以一个消费者的身份去分享保险,现在已经有两个客户在跟进中,今后,我每个月都会组织店主活动,有足够的时间去慢慢培养她们成为我的保险KOC。
5、它弥补了报行合一带来的收入下降问题
这一点非常简单,我不想多讲了。我只想讲一点,就是它获得收入的难度可能要小很多。一个圈子不算太差的女性,如果每天能够花一到两小时,大概率半年以后,每个月会有稳定2万左右的收入。那这个实际上就很大程度的缓解了我们的焦虑。而且它从某种意义上,能够让我们把保险事业当成终身的事业来做。因为终身事业往往都是需要在我们没有收入焦虑的情况下,才能坚持下去的。我自己尝试的第一个月,收入是13000,当然这肯定是不高的,但我可以肯定,三个月以后,会稳定在每月5万以上。
所以你看,保险销售和私域卖货,这两件事情是可以互相赋能的,现在唯二的卡点是:
1、卖货这个行为,对我理财师的角色带来的影响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
我相信很多保险人都会有这样的困惑:这两者它的关系在哪里?因为我们在客户心目当中是有一个形象或者说人设的,那么如果我来做这个事情,它对我的形象的影响,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
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有这个顾虑的只有从业人员,并且没有人试着跟客户探讨一下这个问题。而我尝试的一个月,完全没有一个客户提出这样的质疑。中国邮政现在直播带货做得风生水起,没人质疑这不应该是金融机构该干的事情;招商银行的掌上生活,早就已经超越了大部分的电商,而招行认为:这是个人理财服务的一部分。
所以,我现在可以给大家一个答案:这个影响到底是积极还是消极,不在于你做这件事情本身,而是取决于你的东西给到客户,带来的是惊喜还是惊吓。
而保险和社交电商有没有冲突呢?没有冲突。我们磐石独立理财工作室在成立的时候,就树立了我们的财富观。第一条就是什么呢?“理财不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财富,而是为了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所以,我们给客户做子女教育规划,就不仅仅做一个子女教育的资产配置,还要给客户提供子女教育的一些相关服务,比如出国留学等;我要做养老规划,我就不是给客户卖一个养老保险这么简单,我还要给客户提供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等等这样的服务。而消费规划,它同样是理财规划当中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部分,而且,我们很多人做理财规划的时候,往往做的最不好的就是消费规划:两极分化,要么就是过度的奢侈消费,追求品牌,要么就是过度的节俭,生活没有一点点品质,所以消费规划同样是理财规划中的重要一环。
更关键的是:一个保险经纪人的身份,一个理财师的身份,它不影响你去分享一些好的东西给别人,像我老婆,她之前就喜欢分享,不管这个东西跟我保险有没有关,她都喜欢分享给别人,所以。她现在来带货感觉毫无违和感。再说了,在香港,在新加坡这样比较卷的地方,一个人同时有两个身份,三个身份是非常非常正常的。
2、有人之前尝试过做社交电商,但没有成功
没错,这两年社交电商是风口,很多人都尝试过,有成功的,有不成功的,不成功的原因很多,我试着讲三个原因:
第一、平台没选对。我觉得这起码占了70%的原因。这两年我身边有各种朋友曾经给我介绍过各种社交电商平台,坦白讲,对我一点吸引力都没有,举个例子,我身边很多保险人曾经做过的一个“LJ平台”,它的问题在哪里?
产品太多,导致良莠不齐,而且大量的低价产品,连9.9元一瓶的红酒都有,简直离了个大谱。你想想,这样的平台,吸引来的是什么客户?它跟保险客户有共通性吗?没有!我早就讲了,保险现在已经算是奢侈品,一家三口,配齐重疾险至少两万一年,这不是每个家庭都交得起的。我不是说低价产品不应该存在,而是它应该由拼多多这样的平台通过公域流量去销售,或者是郭有才这样一开直播就有百万人在线的网红去销售,而不是我们通过私域去销售,因为我们没有百万客户,所以它的商业模式就是不成立的。然后,完全没有交易系统,居然要靠最原始的转账方式交易,谁有这个时间精力来做?而且这合规吗?税务怎么监控?最后,毫无生活美学,一看界面就没有欲望。你说这样的平台怎么能吸引你想要的客户和合作伙伴?
第二、平台选的没问题,但你的带货方式不对。私域带货归根结底是“分享经济”,没有人喜欢你从她的口袋里掏钱,但大家一定欢迎你把自己用过的好物分享给她。这个时候,你如果没有完成“生活消费平移”,就做不好带货。比如夏天到了,大家都需要防晒衣,平台卖的是“蕉下”,并且比淘宝旗舰店便宜20%,你偏偏自己要去买一个别的品牌的,然后推荐客户买“蕉下”的,这不是扯吗?再比如,你全家都吃黄天鹅的鸡蛋,明明自己平台比山姆便宜,然而你自己还是鬼始神差的去山姆买,这不是更扯吗?
第三、没有什么事是百分之百成功的,你得要去看那些成功的,她是不是具备不可复制性,如果具备可复制性,而你又没有复制成功,那可能不是商业模式的问题,也不是平台的问题。
朋友们,我仍然是磐石独立理财工作室的创始人,理财师是我终身的职业。然而我们除了金融理财服务,还有大健康服务、养老服务、留学服务,现在又加上了品质消费服务,因为在我看来,这些都属于“大财富管理”的范筹,这些所有的事情,都指向一个目的:
和我一起,开创更美好的生活。
也欢迎大家找我了解项目,不管你之前是从事什么行业,都不妨碍你通过优质的电商平台来加厚你的私域资产,打造属于你的管道收入,也许你以前只能成为我的客户,现在你也可能成为我的合伙人。
柱哥说
朋友们,柱哥说公众号重新开启
我承诺大家,,每月至少更新一篇,
想成为我的客户的,
想加入我们成为独立理财师的,
扫下图二维码,我们私信聊……
往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