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格式:黄仙保, 谢丁一, 陈日新. 陈日新“灸药结合协同增效”学术观点及其在肿瘤康复中的应用[J]. 中国针灸, 2024, 44(9): 1057-1061.
肿瘤康复
陈日新,全国名中医,致力于灸疗学的传承与创新研究35年,创立了热敏灸技术,带领团队在临床中发现许多“阳气不足、寒湿内蕴或阳气不达、气血不畅”的病症,仅采用单纯的中西医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而通过热敏灸温补阳气与药物治疗相结合,明显提高了临床疗效。因此,陈日新教授提出了“多一分阳气,便多发挥一份药性”的灸药结合协同增效学术新观点,指导临床显著提高了变应性鼻炎、慢性前列腺疾病等许多难治性病症的疗效。
近年来,应用该学术思想指导热敏灸结合化疗或免疫靶向等药物治疗肿瘤晚期患者也取得了明确疗效,提高了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了生存时间。本文将从灸药结合的源流,灸药结合协同增效的临床普遍性、成立条件、原理及其在肿瘤康复中的应用5个方面,对陈日新教授“灸药结合协同增效”的学术思想进行总结。
1
灸药结合古已有之
“灸药结合”的临床治疗模式自古以来备受推崇,众多医家已经认识到灸药结合可以提高疗效。
《素问·调经论》载“病在骨,焠针药熨”,最早提出了灸药结合的应用。《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六》记载:“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枝二两也。”详细描述了灸药结合可提高临床疗效。
《针灸聚英》在引言中开篇介绍了扁鹊重视灸药结合的应用,强调“针、灸、药三者得兼,而后可与言医”。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还详细记载了扁鹊针灸与中药合治的病例,即扁鹊刺百会,继用药熨、服汤药,而使虢国太子病愈。
隋唐时期的医学制度曾使针、灸、药分离,药王孙思邈针对此分科的弊端,在《千金翼方》中提出针、灸、药并用的重要性,“若针而不灸,非良医也,针灸而不药,药而不灸,亦非良医也,知针知药,固是良医。”
明代高武、杨继洲皆认为“针、灸、药因病而施者,医之良也”。
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序》中也强调针灸和药物各有所长,“知汤液而不知针灸,是知人有脏腑而不知有经络毛腠也,知针灸而不知汤液,是知人有经络毛腠而不知有脏腑也。”
由此可见,古代医家已体会到灸药结合对提高疗效的重要性,但对灸药结合的临床规律尚未深入阐述,故灸药结合也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
2
灸药结合协同增效的临床普遍性
陈日新教授带领团队系统观察了大量灸药合用的临床病例,发现灸药结合能够协同增效、显著提高疗效,且具有临床普遍性。
如许多脾胃阳虚、湿阻中焦导致的胃肠动力障碍患者,表现为胃脘部怕冷、腹胀、腹泻明显,常出现使用促胃肠动力药物疗效不佳,口服中药汤剂入胃后难以运化等现象,若先艾灸中脘、神阙等热敏穴位以温脾益气、温化寒湿,待患者胃肠动力改善后再投以中西医药物治疗,则患者诸症明显缓解,甚至很快消除;许多反复发作的变应性鼻炎患者,急性发作期投以温肺散寒通窍中药或抗过敏西药有时疗效欠佳,若先行热敏督脉灸,艾灸上印堂(在额部,印堂穴上1寸)以温督通窍,艾灸中脘、神阙等热敏穴位以培土生金,待症状缓解后进入缓解期,再用玉屏风散益气固表,则常能获得满意的远期疗效;有部分外感风寒型感冒患者使用发汗解表中药或解热镇痛西药难以发汗解表,若先采用热敏督脉灸以温督通阳,再温服发汗解表药,辅以盖被,则表邪去、诸症除;许多被尿频、尿急、尿不尽困扰的肾阳不足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药物疗效常欠佳,当辅以艾灸气海、关元、命门等热敏穴位以温补元阳,再投以适宜的中西医药物治疗,则患者小便次数明显减少、排尿顺畅;许多四肢不温、寒湿郁肺的慢性咳嗽患者,使用抗生素疗效不明显,投以温肺健脾化痰方药亦难以见效,若先辅以热敏灸中脘、神阙、肺俞等热敏穴以温宣肺气、健脾化痰,再给予患者止咳化痰药物,则患者肢体温暖,咳嗽消除。
3
灸药结合协同增效的成立条件
基于上述灸药结合协同增效的临床事实,陈日新教授认为疗效提升的背后必然蕴含其内在规律。那么,灸药结合协同增效的规律是什么,并且如何协同增效呢?
陈日新教授带领团队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发现了一个普遍规律:当药物(方药)与病症(证候)对应的条件下,外源性药物的正向作用(对机体发挥的防治作用)与机体阳气的强弱呈正相关性,即机体阳气越强,药物的正向作用越显著,负向作用(机体产生的不良反应)则越弱;相反,机体阳气越弱,药物的正向作用越弱,负向作用越明显。
由此可见,灸药结合协同增效的成立必须符合以下两个必要条件。
第一,适合于阳气不足、寒湿内蕴或阳气不达、气血不畅的病症,这是由于在药物(方药)与病症(证候)对应的前提下,机体的阳气是影响药物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即如果出现阳气不足、寒湿内蕴或阳气不达、气血不畅导致的药物治疗疗效不佳,则可以通过配合灸法温补阳气、温化寒湿及温通经络、温畅气血,从而促进药性的充分发挥,达到灸药结合协同增效的作用,故灸药结合的关键在于重视机体阳气与药性发挥的关系,这是灸药结合能否达到协同增效的突破口。因此,灸法和药物的结合是有规律的,而不是简单的相加。
陈日新教授总结热敏灸对中西医药物发挥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三大作用:
一是灸法温阳扶正有利于增强药物的运化与吸收,发挥协同增效作用;
二是灸法温阳扶正可弥补药物耗伤阳气之不足,发挥优势互补作用;
三是灸法温阳扶正可预防或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发挥增效减毒作用。
第二,灸法提高药效的作用关键在于灸必得气,这是灸法提高药物疗效的技术核心。陈日新教授带领团队历经30余年,基于临床、源于经典,创立了热敏灸新技术,大幅度提高了灸疗疗效,其技术核心就是艾灸得气。正如《黄帝明堂灸经》所载“灸穴不中,即火气不能远达,而病未能愈矣”;《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亦载“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古人亦强调灸法要取得好的疗效必须“火气远达”“气到”,说明灸法的核心是得气,即调动人体的正气,而不是简单进行热疗、火烤、烟熏。临床规律已证明只有灸准了热敏穴位,才能高效激发艾灸得气,这是机体阳气(内源性抗病机能)充分调动的标志。
4
灸药结合协同增效的原理初探
基于以上灸药结合协同增效规律的认识,陈日新教授提出了灸药结合协同增效的原理是“多一份阳气,便多发挥一份药性”,这是因为阳气是人体生命的根本,具有温煦、推动、气化、防御等功能。
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载“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即太阳为天之阳,普照大地,为地之生物提供必需的能量来源与原动力。同理,人体的阳气犹如天空中的太阳,是机体一切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是人体生老病死的决定因素,这是天人合一、顺应自然规律的充分体现。因此,人体五脏六腑正常功能的运转必须有阳气的支持,所谓“有一份阳气,便有一份生机”“有阳则生、无阳则亡”就是这个道理。
众所周知,外源性食物入胃后有赖阳气的温煦、推动、气化作用才能被机体消化吸收,从而化生气血营养五脏六腑;相反,如果脾胃阳虚,则脾胃运化失司,气血生化无源。同理,外源性药物无论是静脉输注,还是口服入胃,药物的摄入与代谢过程均有赖于阳气的温煦、推动、气化作用方能发挥治疗效应;相反,如果人体阳气不足、寒湿内蕴或阳气不达、气血不畅,则药物的输布、吸收必然受到抑制,从而出现机体对药物产生耐药性及适应性、敏感性减弱等现象,甚至出现诸多不良反应。故人体阳气强弱与药性的发挥密切相关,这也佐证了上述灸药结合为何能提高疗效,其关键在于热敏灸可以温补阳气。
由此可见,外源性药物(外因)必须通过机体阳气(内因)而发挥作用,简而言之,外因必须有赖内因起作用,其中外源性药物(外因)是产生药性的条件,而机体自身的阳气(内因)是外源性药物发挥药性的原动力。充分认识“多一份阳气,便多发挥一份药性”的灸药结合协同增效原理,将开辟灸药合用、提高疗效的新天地,值得临床医生重视。
5
灸药结合协同增效学术观点
在肿瘤康复中的应用
近年来陈日新教授带领团队在热敏灸肿瘤康复临床中也发现了一个普遍现象,当患者阳气强时,使用化疗药物与免疫靶向治疗不良反应均少,化疗或免疫靶向治疗疗效普遍较好;当患者阳气弱时,化疗药物或免疫靶向治疗不良反应明显,疗效常不佳。
许多肿瘤患者随着化疗疗程的增多,阳气损伤的程度增加,其不良反应也随之增多,疗效降低,甚至不能耐受而中止治疗。当辅以热敏灸温阳扶正预处理,化疗后恶心、呕吐、食欲差等胃肠道反应明显减少,骨髓抑制程度与发生率也随之降低,提升抑瘤效应;对于许多接受免疫靶向治疗的肿瘤患者,辅以热敏灸后可以明显减少不良反应,降低药物的耐药性,提升了抑瘤效应。
因此,遵循灸药结合协同增效规律,热敏灸与免疫靶向疗法或热敏灸与化疗联合使用,在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并且在提升抑瘤效应、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方面显示了巨大的潜力。
5.1 热敏灸辅助免疫靶向协同增效
免疫疗法是近年来继手术、化疗、放疗后的一种新的肿瘤治疗方式,通过激活患者体内免疫系统来对抗癌症,其不良反应较传统的化疗、放疗明显减少。然而,尽管免疫治疗可以取得明显的临床效果,但其反应率低或耐药性等问题也引起广泛关注,这些问题促使医学界不断探索联合治疗策略。研究表明,应用免疫联合靶向药物治疗晚期肝癌、非小细胞肺癌,在控制恶性肿瘤进展、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方面获得一定疗效,但同时也会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下降、乏力、蛋白尿、血小板减少、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升高、高血压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等诸多不良反应,甚至导致治疗中断。
陈日新教授认为以上不良反应的共同特点是患者均属于脾肾阳气虚弱证候,是由于免疫靶向疗法攻邪同时损伤人体脾肾正气所致。这些不良反应也是人体阳气损伤的表现,常导致患者必须减少用药剂量,甚至被迫停止服用药物,故机体阳气虚不利于免疫靶向治疗充分发挥疗效,甚至导致免疫靶向治疗中断。
陈日新教授团队在临床中观察发现,热敏灸中脘、神阙、关元等强壮热敏穴位,可起到健脾益气、温补元阳、扶正固本的作用,能明显减轻免疫靶向药物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的腹胀、纳差、乏力症状,显著提升患者精气神以及提高抑瘤效果。
研究表明,采用“热敏灸+免疫+靶向”三联疗法治疗巨大型原发性肝癌,临床数据结果显示瘤体持续缩小,甚至消失,未产生药物的不良反应,且患者生活质量满意,生存期明显延长,表明热敏灸联合免疫靶向三联疗法发挥了协同增效的作用。
5.2 热敏灸辅助化疗增效减毒
化疗是肿瘤综合治疗的常用方法之一,虽然其对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化疗药物都是细胞毒性药物,其治疗特异性差,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损害人体的正常组织器官细胞,化疗患者常出现恶心呕吐、纳差等脾胃功能紊乱和骨髓抑制等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干预,则患者难以坚持完成规定疗程,甚至提前中止治疗,这明显影响了化疗的疗效。
陈日新教授带领团队研究发现恶性肿瘤患者的发病根本是阳气不足,寒湿痰瘀等阴邪贯穿始终,而阳气不足会加速寒湿痰瘀等阴邪的积聚,相反,阴邪又会进一步耗伤正气,两者常形成恶性循环,加之化疗药物属细胞毒性药物,必然会进一步损伤人体的阳气。
如脾胃功能紊乱是由化疗后脾胃阳虚,寒湿困脾,或湿遏热伏,中焦升降失常所致,表现为全身乏力、疲倦、精神萎靡、纳呆、恶心、呕吐、腹泻、畏寒、胃脘部痞满不适、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麻木,舌质暗淡青紫、舌苔白或腻,脉沉细等。
化疗后骨髓抑制、白细胞低属于中医正气大伤,由脾肾阳虚所致。热敏灸具有温补脾肾阳气、温运脾胃、温化寒湿的作用,在化疗前5~7d进行热敏灸预处理,不仅能显著改善患者恶心呕吐、纳差、乏力等化疗不良反应,而且对预防化疗后白细胞降低起到较好的作用,从而提高化疗的治疗效果,帮助患者顺利完成化疗计划,预防或延缓肿瘤复发与转移。
故热敏灸对改善化疗后因脾胃阳虚、寒湿困脾所致的胃肠毒性反应具有独特优势。因此,热敏灸与化疗药物结合能多发挥一份正向效应,少发挥一份负向效应,从而达到减毒增效的目的。
6
典型病例
患者,女,73岁,就诊日期:2021年12月15日。
主诉:化疗后全身乏力、呕吐、腹泻1周。
现病史:于2020年12月初体检发现结肠肿物,遂至当地医院行全腹增强CT检查示:乙状结肠节段性管壁不均匀增厚伴强化,并见周围稍大淋巴结,考虑结肠癌可能大。于2020年12月22日在全麻下行“腹腔镜机器人援助操作+腹腔镜下乙状结肠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乙状结肠中-低分化腺癌,癌组织侵及浆膜下脂肪组织;可见脉管内癌栓及神经侵犯;肠管两切端及环周切缘未见癌累及;肠旁找及淋巴结13枚,6枚见癌转移,癌结节2枚。术后分别于2021-01-21、2021-02-20、2021-03-24行3周期奥沙利铂+卡培他滨方案化疗,化疗过程中因出现恶心、呕吐,伴双侧手指麻木感,不能耐受化疗,故停止化疗。2021-09-11复查全腹CT检查示:乙状结肠术后改变,吻合口局部肠壁稍增厚,建议结合肠镜;新增肝S7段结节,建议增强扫描。2021-09-13复查上腹部CT平扫+增强检查示:肝S7段强化结节,考虑转移瘤;肝S6段动脉期明显强化小结节,异常灌注可能。基因检测:PIK3CA、APC、RAD50、KRAS基因突变。分别于2021-09-24、2021-10-09、2021-10-25、2021-11-15、2021-12-07行5周期FOLFIRI方案(伊立替康+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注射液靶向治疗,第5次化疗后出现全身乏力,伴恶心、呕吐,腹泻,每天7~8次水样便,服用蒙脱石散、蜡样芽孢杆菌等药物效果不明显。为求热敏灸治疗,遂来就诊。
刻下症:精神差,面色萎黄,目光少神,全身乏力,声音嘶哑,伴恶心、呕吐,喝水即吐,呕吐清水,食欲不振,食量明显下降,自汗,稍活动即汗出明显,寐尚可,腹泻,每天5~6次水样便,小便正常,近半个月体质量下降2kg;舌质暗红、苔白稍腻,脉弦滑。
西医诊断:①乙状结肠恶性肿瘤,②肝继发恶性肿瘤;
中医诊断:肠癌(脾胃阳虚、寒湿困脾证)。
予热敏灸治疗,于中脘、关元穴区探及热敏腧穴,两点同时施温和灸,施灸约3min患者感觉艾热渐渐向腹腔深部渗透至腰骶部,约5min后患者感觉艾热从腰骶部向下沿臀部两侧传导至双侧下肢足心,向上沿督脉逐渐传导至枕后(风府穴区),灸感持续约50min后消退,遂停灸。每天治疗1次,连续热敏灸3次后,患者恶心呕吐、乏力明显缓解,大便稀,日行2~3次,食欲增加;热敏灸14次后,患者恶心呕吐消除,大便成形,日行1次,食欲可,睡眠好,精气神佳,遂行第6个疗程化疗,患者自述恶心呕吐、食欲差、乏力、畏寒怕冷等不良反应程度较前减轻2/3。按上述
治疗方案,于第6、7个疗程化疗结束后分别行热敏灸治疗14d,行第7、8个疗程化疗时患者无恶心呕吐及腹泻,纳食、睡眠可,仅感轻微乏力。患者坚持热敏灸中脘、关元穴区,每次施灸50~60min,每周治疗3次(隔日1次),连续常灸12个月,患者自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精神、纳食及睡眠佳,生活质量满意,治疗过程中每隔2~3个月复查腹部CT示瘤体大小稳定。
按语:恶心、呕吐、腹泻、食欲差是肿瘤患者化疗后常见的胃肠道不良反应,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还影响化疗的治疗效果。这是由于化疗后脾肾阳气受损,寒湿困脾,或湿遏热伏,中焦升降失常所致。本案患者第5次化疗后出现恶心、呕吐、腹泻、食欲差等较严重的胃肠道不良反应,随着施灸疗程的增加,化疗后恶心、呕吐、腹泻症状明显减轻,食欲增加,至第7、8个疗程化疗时而无明显胃肠道反应。
继续坚持热敏常灸,患者精神好,纳食及睡眠好,生活质量满意,且定期复查显示肝转移瘤大小稳定,生存期明显延长。究其原因,热敏灸中脘、关元等强壮穴,具有温补脾肾阳气、温运脾胃、温化寒湿的作用,一方面发挥了补脾益肾、改善脾胃功能紊乱诸症的作用,弥补了化疗药物耗伤阳气之不足;另一方面热敏灸温补阳气可增强化疗药物的运化、吸收与代谢,有利于发挥药物的正向作用,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因此,本案表明热敏灸与化疗联合发挥了明显的增效减毒作用。
综上,灸药结合要达到协同增效的目的,必须满足两个必要条件:一是适合于阳气不足、寒湿内蕴或阳气不达、气血不畅的病症;二是灸法提高药效的作用关键在于灸必得气。
外源性药物的摄入、运化与代谢有赖于阳气的温煦、推动、气化作用方能发挥治疗效应,而热敏灸高效激发艾灸得气,发挥温补阳气、温化寒湿及温通经络、温畅气血的功效,为药性的充分发挥提供了微环境条件,从而达到协调增效的目的。故陈日新教授提出了“多一分阳气,便多发挥一份药性”的灸药结合协调增效的学术观点。
笔者应用该学术观点指导肿瘤康复,将热敏灸与免疫靶向或化疗等药物联合使用,不仅在减轻药物不良反应、提高肿瘤患者生活质量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在提升抑瘤效应、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方面也显示了巨大的潜力。
因此,深入研究“多一份阳气,便多发挥一份药性”的灸药结合协同增效临床规律及其原理,有望开辟灸药结合、提高疗效的临床肿瘤治疗新模式,值得临床医生重视。
● 编辑 排版:罗宇婷
● 审核:徐晖
推荐阅读
文章内容仅供思路参考,不代表本刊观点,非针灸专业人员请勿随意尝试。
购买中文杂志请先加支付宝好友
支付宝账号:zhenjiuguangfa@aliyun.com。沟通后转账。
微信原创投稿:zgzjgzh@163.com
特别说明
尊重知识产权、版权,所有精选、校排推送的论著,均以标准参考文献格式明确标识原作者及出处,若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因微信公号推文转载条件限定,为方便中国针灸学会“习经典”矩阵其他公号转载,标注原作者为“原创”,以示对原作者的尊重,并非本公号原创之意,请原作者、读者知悉。
公益科普传播,为同道“少走弯路”,为免针灸经典文献理论研究成“冷门绝学”,所有标注“原创”的文章均已开启“快捷转载”,所有账号均可转载此图文;真诚欢迎各位同道投稿针灸经典学习类优质文章,E-mail: 13810411860@126.com
中国针灸学会“读经典”系列活动
“习经典”微信公众号矩阵
主办单位:
承办单位:
中国针灸学会青年委员会
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文献专业委员会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中国科协“鍼灸明堂”学风涵养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