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针方效验录(二)
陆寿康
长期从事针灸技术方法研究与教学,凡37年,著有《针刺手法一百种》《针刺手法百家集成》《中国针灸技术方法》与《针刺手法学》(日本出版)系列学术专著,主编全国中医院校规划教材《刺法灸法学》。
多次应邀至荷兰、德国、新加坡、西班牙、韩国临床与教学。2012年后,多次在中医杂志与中国中医药报以及《中医症状治疗学》等著作中,发表《针灸治疗八法》,为国内首倡。
关键词:灵枢;六腑以通为用;调气血;针方
《素问・五脏别论》:“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五脏以藏精气为主要功能,六腑以传化水谷和运行津液为主要功能,各有不同。故《灵枢・本脏》:“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六腑,胃、大肠、小肠传化水谷,三焦、膀胱运行津液、通利水道。故叶天士联系临床,总结出“五脏以守为补,六腑以通为用”的用药规律。
在针灸临证时,对胃、肠、膀胱病证采用腹部募穴为主的通腑法,殊为有效。并可结合该腑的解剖投影,在体表选择相应的一系列穴位。
如胃病证,用上脘、中脘、下脘(合称为三脘)和梁门;大小肠病证,用天枢、大横、腹结、气海、关元、水道穴及气海旁开2寸处、关元旁开3寸处等;而膀胱病证,则采用中极、关元和以此两穴为中心,旁开0.5~1寸的系列穴位(大赫、气穴等),组成各种有针对性的通腑针治处方。
患者,女,57岁,2008年7月21日初诊。1960年行阑尾手术。1973年胆结石手术后,因手术切口疤痕压迫结肠,导致1993年发生肠梗阻,手术后8年间情况尚可,但在2007年再次发生肠梗阻,其后在1~3个月内共进行了3次手术,并做了造漏手术。2007年7月17日,又将肠复位。目前大便正常,每日1次。近4个月以来,大便秘结,需药物灌肠方可排便,大便干结,无力排出。现右下腹疼痛。因畏惧再次发生肠梗阻,故要求诊治。7年前闭经。形寒怯冷,舌质淡,脉沉弦。为肠腑气化不通,传导功能失常而致。
用通肠散结法。处方:天枢、大横、气海、关元、水道、气海旁2寸处。因胃部不适,时有反酸,选加足三里、太冲、公孙、三阴交、内关穴(每次必用足三里、公孙穴,他穴选配)。常规直刺,用徐入徐出导气法。得气后均静留针30~40min。
经每周针治2次后,每日可通畅排便,腹部疼痛逐次减轻,直至消失。以后每周针治2次,2008年9月30日后改为每周1次。自2009年以后,仍坚持每月来诊一二次,情况良好。
按:用上方还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克隆病、肠易激综合征等。在治疗肠病时,尤其是结肠病证时,要注意右、左下腹部有无压痛点,如有明显压痛者宜加针,甚而在该痛点加用傍针刺或齐刺法,以加强疗效。再者,选用天枢、大横、中脘、气海、关元、水道穴、气海旁2寸处,用深刺法取得强烈针感;配足三里、地机、内关等穴,常规直刺,用徐入徐出导气法;公孙浅刺留针即可。组成处方用于单纯性肥胖病,有较好的通腑泄浊、减肥消脂的疗效。
需要指出的是,长针排刺中极、关元(或曲骨)及周围穴(与主穴相平的肾经穴,如大赫、气穴),在治疗膀胱、尿道、前列腺病证时,务求针感下传至会阴、尿道,如此则疗效较佳。治疗病证包括膀胱炎、膀胱癌、尿道炎、前列腺炎、前列腺癌,和尿失禁、尿不畅、尿频、尿急、尿痛等。此外,还有预防膀胱癌复发和降低前列腺癌指标等作用。可见通膀胱针方有其广泛和潜在的治疗作用,是通行津液、调达膀胱气化的有效方法。
笔者在德国从事针灸临床期间,曾用毫针治疗过一些癌症患者。其中包括白血病、卵巢癌、膀胱癌、肺癌、子宫颈癌、结肠癌、胃癌和脑瘤等。部分患者是在放疗、化疗期间(或前、后)以及手术前后来治疗的。
患者,男,59岁,2010年2月22日初诊。2009年9月诊断为胰头癌,未行手术,进行化疗。化疗方案共分3个疗程进行,疗程间歇3周,每疗程共做4次化疗,每次化疗后休息8d;每次化疗需24个小时。2010年1月作第4次化疗。每次化疗后全身疲乏无力。血常规检查红细胞、白细胞均低于正常值。形体消瘦,自发病至就诊时体重已下降45kg,呈舟状腹,形寒怯冷,口苦,胃纳差,时有恶心。自2010年1月化疗后开始,水样大便,每日3~5次。睡眠差,易醒,醒后仍不解乏。舌嫩红,脉弦数。血糖正常,有高血压病、冠心病史,曾做过冠状动脉支架术多次。4天前右颈部出现带状疱疹,疼痛不重。考虑到化疗后胃肠副反应较明显,当用通理置肠法,进行针刺治疗。
处方:上脘、中脘、下脘、足三里、公孙、内关、阴陵泉、天枢、气海、三阴交、中脘、合谷、曲池、阳陵泉、丘墟。除百会、神庭沿皮刺外,他穴均常规直刺,用徐入徐出导气法。得气后均静留针30~40min。
上脘、中脘、下脘合称三脘,用以通胃腑,和胃气,《灵枢·四时气》云:“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则抑而下之。在下脘则散而去之。”胰头癌造成的胃腑症状,如胃纳差、恶心等,可从“邪在胃脘”而胃气不降理解。刺三脘即可以通胃腑,用治“饮食不下”诸症。足三里、公孙、内关穴以和胃降逆,阴陵泉、天枢、气海、三阴交穴健脾调肠。气海、中脘调和中气。合谷、曲池穴祛风治带状疱疹。阳陵泉、丘墟穴分别为足少阳胆之合穴、原穴,用以移治胰脏病证。
2月26日二诊:经治疗后大便已成形,胃纳有进步,全身感觉较好,带状疱疹也有减轻。
3月1日三诊:胃纳好转。
3月5日四诊:体重下降至59kg。带状疱疹处已不痛,大便稀溏,每天三四次,因带状疱疹未继续化疗。经每周2次针治,胃纳好转,不恶心,睡眠及化疗后水样便好转。
毫针治疗癌症,一是减轻化疗药物毒副作用,二是针对手术后遗症或功能康复,三是有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四是减轻因癌症引起的疼痛或其他影响患者生活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患者,男,72岁,2010年1月28日初诊。2009年12月16日作腰椎狭窄手术(L4-5)。手术2天后刀口开裂,有一神经错位,再次手术。术后需用双拐支撑方能行走。疼痛剧烈,从腰背放射走窜至双腿外侧及足部,左侧尤重。同时尿失禁、尿急用导尿管,大便失约不成形。用镇痛药方能止痛,全身疲乏无力。1月5日在左侧L3-4处又做手术。脉弦,有停搏现象。舌质淡暗。是手术外伤血瘀,致经气阻闭、不通则痛之证。
处方:用循经取穴配局部围刺,疏通经脉针治法。
循经取穴:以足太阳经穴为主,酌配足少阳经穴,如上體、次體、环跳、秩边、委中、风市、阳陵泉穴。其中上髎、次髎,用一般捻转手法,取得局部针感即可,可治大小便失约,秩边、环跳穴深刺,两穴针感务求放射至前、后二阴为佳。再用手太阳输穴后溪穴,是同名经穴,以加强疏通足太阳经气的治疗作用。下肢穴务求针感下行。后溪穴仅用一般捻转手法,取得局部针感即可。
局部取穴:在L4-5手术切口两旁左右各1寸处,分别针刺4穴;并在L3-4、L5-S1椎间各加1穴,使6个针穴将手术切口包围。由上而下分别用捻转手法,下肢主穴务求针感下行。局部穴仅用一般捻转手法,取得局部针感即可。得气后均动留针30~40min。其间可行针二三次。
2月1日二诊:仍用镇痛药,症如前,稍觉有力。
2月4日三诊:治疗后疼痛见减。
2月15日四诊:疼痛又见减轻,可不用拐杖行走,仍尿失禁。
2月18日五诊:小便自觉好转。腰痛大见好转,右侧大腿已不痛,左大腿外侧窜痛时有时无,仍小腿痛。大便虽仍失约,但肛门肌肉有收缩感。初治时腿抬不起来,现在可以屈膝成90°。
2月25日六诊:诸症均有好转,右侧更显著。
2月28日七诊:自觉可以不用导尿,大小便时均可自主收缩。抬腿好转。
3月11日去除导尿管,排便也较前有改善。
按:对手术切口处疼痛,伴神经干放射痛者,常用包围刺法取穴,以加强局部针刺效果。此外,上髎、次髎、秩边、环跳(后两穴针感务求放射至前后二阴为佳)等穴亦可酌情选用,如此针刺对前后阴功能恢复,约束二便有一定疗效。
患者,男,75岁,2009年7月13日初诊。3周前从马车上摔下后,左臂及手肿痛剧烈,用镇痛药只能维持1个半小时左右。左肩胛骨及第7至第9肋骨骨折。自用吗啡,药后便秘,每3日一行。脉弦,舌红。外伤血瘀,经气闭阻不通,不通而痛。
处方:以疼痛局部手少阳、太阳取穴为主,结合头(耳)、足远端穴针刺,以加强通经脉、止疼痛的作用。
远端取穴:左耳耳舟部肩、臂、手3穴,针刺0.1~0.2寸,捻转得气留针30min。双京骨、束骨(足太阳经),针刺0.5寸捻转得气,留针30min。
局部穴:左肩贞、小海、曲池、腕骨、后溪,捻转得气,留针30min。
7月14日二诊:刺痛、灼痛已无,已2天未用吗啡,伤后第一次安静入睡。7月14日及15日继续针刺。7月17日后诸症逐渐好转,夜间可睡,镇痛药减量。坚持治疗至8月19日,仅左手背外侧痛,每天只需吃1片去痛片。
按:本例除局部循经取穴,并根据症状缓解的部位调整和减少针穴,但远端穴耳穴、足穴基本不变。实际上这种方法是“穴法相应”,“同名经取穴”的方法。或云,是否应该用足少阳远端穴。考虑到本例患者以手背外侧疼痛为剧,故初诊时手部穴即以手太阳腕骨,后溪之原、输穴为主,而相应加用足太阳京骨。束骨之输、原,以同名经、同类穴相应,加强通经脉、止疼痛的针刺作用。
(续完)
特别说明
尊重知识产权、版权,所有精选、校排推送的论著,均以标准参考文献格式明确标识原作者及出处,若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因微信公号推文转载条件限定,为方便中国针灸学会“习经典”矩阵其他公号转载,标注原作者为“原创”,以示对原作者的尊重,并非本公号原创之意,请原作者、读者知悉。
公益科普传播,为同道“少走弯路”,为免针灸经典文献理论研究成“冷门绝学”,所有标注“原创”的文章均已开启“快捷转载”,所有账号均可转载此图文;真诚欢迎各位同道投稿针灸经典学习类优质文章,E-mail: 13810411860@126.com
中国针灸学会“读经典”系列活动
“习经典”微信公众号矩阵
主办单位:
承办单位:
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文献专委会
中国针灸学会青年委员会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中国科协“鍼灸明堂”学风涵养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