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懂一本书
本讲座笔记由若谷整理完成于2021.11.16
(若谷按:本稿为笔者自行整理笔记,根据整理文本前后体例不同,将黄龙祥先生讲座文本分为三个部分,前两部分“引言”与“入门阅读”为先生讲座的主体部分,为笔者概括先生讲解的主体框架;第三部分为“结束语”,该部分根据先生讲座时原话如实笔录。文中标记文字为笔者认为重中之重,在此愿与诸位同道共享。再次感谢先生金针度人!)
整理者 若谷
全文11600字 阅读31分钟
第一部分.
引言
1.为何选择阅读?投入、收获、体会最多的园地。
2.为什么选择方法学?
3.如何知道自己解读的对错?如何评价解读的高下?(以“鹅”为例进行解说)
同理,对于解读医经,解开谜底而非谜面,意识到谜底的存在,而非对谜面的解读。
4.我们的解读需要经受哪些环节的检验?
(1)逻辑检验
(2)历史检验
(3)医理检验
(4)实践实际检验(践行力度差)
(5)整体检验(最陌生最至关重要最有效)
举例:以大型体育盛会的背景墙为例说明局部与整体的认识。
5.阅读层次
例一:以《针经·根结》为例
经文:“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视有余不足。有结者皆【先】取之。”
层析:
(1)认字-术语-正确断句(断句的前提是正确理解):“关”,句号;
(2)名物的解读——“关”、“阖”、“枢”——训诂重点(杨上善已经有正确注解);
(3)医学术语的解读——例如“太仓”、“玉英”、“膈洞”(以赵京生老师解释为优);
(4)太仓、仓廪与胃的学术演变——学术史功底;
(5)廉泉的概念辨析——汉前腧穴文献的精熟——专业知识;
(6)关、阖、枢的病候辨析——经脉病候的精熟;
问题:三阴三阳是手三阴三阳?还是足三阴三阳?还是整体的三阴三阳?
(7)厥阴之“结”的特例解读——经络学说
足厥阴的结是非常特别的,其他的结都是一个地方,厥阴的结有两个,一个是“玉英”,一个是“膻中”,为何厥阴结特殊?为何三阴下的治则皆相同——视有余不足,这里省略了大家都知道的东西,首先得有意识知道省略了什么,如果作者省略了,则这个是当时大家都知道的,是不言而喻的,而对于你来讲,首先应该意识到这里省略了什么,才会想到把省略的东西找回来。
最后这句话——“有结者先取之”是最难的,为何为总治则?如果不对文本进行整体把握的话,根本不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8)足三阴针灸治则的解读——作者的理论框架
(9)结语句“有结者皆【先】取之”的整体解读!
故解读之三层:
(1)文史解读,粗泛的医学解读;
(2)学术史解读,精准医学解读,整体解读
(3)诠释创新的最高阶段。
例二,《灵枢·四时气第十九》“小腹痛肿,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取之太阳大络视其络脉与厥阴小络结而血者肿上及胃脘取三里”为例。
以杨上善错误注解为例,如果将语句单独拎出来可能解读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将从此句从小环境转移到大环境,将其置于大背景下就会出现很多问题——所以说解谜面很容易,揭谜底很难。
引发的问题:既然已经定位在“三焦”了,为什么还要取太阳大络?“足太阳大络”是何络?“视其络脉”视什么?怎么视?为什么“肿至胃脘取三里”?这里的三里是手三里还是足三里呢?为什么此处的治则又强调了取“结络”、“血络”呢?这个“结络”与“血络”究竟是什么络呢?如果将这一段放在一整篇里面可能会提出更多的问题。不明整体就不明局部 !时间关系,此处从略。
正确断句:“小腹痛肿,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取之[足]太阳大络,视其络脉,与厥阴小络结而血者;肿上及胃脘取三里。”
——这是个“预设方”,在遇到这个病症的时候需要看看足太阳大络与足厥阴小络有没有结络,有几个就刺几个,如果都没有就都不刺。如果都不刺的情况就看足太阳大络的实和虚,只有出现虚实的变化也可以取这个络,如果出现肿胀上到胃脘的部位就要取三里,因为胃脘是取足三里的金指标,如果没有,这个穴位就不取。也就是说这个方子里面可以是一个穴,可以是两个穴,可以是三个穴,也可以是四个穴。
一定读出这个方子是一个预拟方,不是实际出现的操作方。其实医经里面的大多数方都是预拟方,需要根据临床实际情况进行灵活选择。这个方子是怎么出来的,怎么预测到的这四种情况,是古人通过大数据统计归纳出来的常规的治法,当然也有除了这四种情况之外的例子,那是小概率。
通过通过以上例子强调:不明白整体就不懂局部。
第二部分.
入门阅读
阅读三个层次:入门阅读 知心阅读 出门阅读
(入门不是目的,出门才是目的)
一.入门阅读:
总论
分为三个方面:
(1)首先,确定这本书的性质:杂志?书籍?
(2)确认关系:如果一本书不只是有一个部分的话,要确认这几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针灸甲乙经》中甲经与乙经分部很明显。(特例:黄老师的书是一个部分,所以确立关系就不存在了);
(3)确认体例:体例就更不用说了,读今日之书,如果不懂体例同样读不懂。
所以在入门之前,如果没有以上三个确认,就很难入门,甚至入不了门。
分述
(1)具体的定性——验明正身
定性对于整体的理解至关重要,这是一个专门研究阅读理解的大家说的,他说,分析阅读的第一个规则,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读的是哪一类书,而且越早知道越好。最好在开始阅读之前就知道。黄老师在三十多年前在破解《甲乙经》的时候正是通过对其性质的考察,找到了正确的方法。
那么如何将《针经》《素问》的性质确定呢?二者合称《黄帝内经》,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为什么在这两本书中看到整篇重复的经文?而且重复的经文的观点还不一样?为什么在《素问》里面可以大量见到阐释《针经》的专篇,却没有一篇解释《素问》自身的文章?相反,在《针经》里面,却看不到解释《素问》的经文?
如果这两部医书是同一个作者同时编撰的,那么为什么《素问》的文字显得更为古朴?显得时间更早呢?前人很多也是根据这一点来判定《素问》是前编的,《针经》是后编的。如果这两本书非同一时期同一人所编写,怎么可能将其合编在一起称之为《内经》呢,这么明显的逻辑漏洞为什么没有人提出呢?
还有一个更深思的问题是,在《针经》的结语篇里面,结语篇往往是对前文进行的总结,但是在这一篇里面却发现一条毫无疑问是出自《素问》的,在《针经》的结语篇中有一句话提要是出自《素问》而非出自《针经》,对于这些问题,如果我们不能确定《针经》的性质以及它与《素问》的关系,就不能对这本书做一个基本的判断,无论对这本书细节研究得多么详细,都不能真正的理解作者,更不可能对这本书给出正确的评价。
定性——获取证据以及完整的证明过程
过程不多说,《针经》可以当之无愧的认为是完整的理论创新的专著,它完成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第一次构建,它和《汉书·艺文志》中所记载的《黄帝内经》十八卷有本质的不同,更不是非一人一时的论文集的性质。
二、知心阅读
——读论文“目的”“方法”“结果”“讨论”“结论”,如果只看“结论”不能理解。更不能评价。
读一本书也需要重走一遍作者走过的路。阅读和写作实际上是一体两面的事,假定你的写作水平不低于,经验不少于作品的作者,你就具备了与作者对话的基础,就能够找出藏在书中的设计总图,甚至可以复原出当时施工的步骤和线索。那么这个“知心”的“心”便是知作者之心。
这里分“总体设计——实施步骤——素材加工——框架结构”四个环节,其中中间两个环节特别难,把中间这两个环节走通了,实际上是有些运气的成分在里面。
第三部分.
结束语
其一:<中医人在解释学应有所作为>
经典解释有其特殊规律,需要专门的方法论和方法学的支撑。耳闻创立“中国经典解释学”的呼吁声不下二十年了,而直到今日,创建这门学科的声音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所以看起来还比较难在短时间内建立起这门学科。
那么怎么改变这个现状呢,怎么才能走出中国经典解释这个困境?我们都说中医药是打开中国文明的这个钥匙,作为一个中医人,你能不能为早日走出“中国经典解释”这个困境做出独特的不可替代的贡献呢?
如果说从传世经典中选择一部作为经典解释示例的范本的话,我们说很难找出比《针经》《素问》这两本解释更适合的经典。为什么?
其一,《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黄帝书”总计有34种656篇(卷),今辗转传世者只有《针经》和《素问》——故曰钥匙;
其二,这两部内外相合医经涉及的知识面足够的广,涉及的医经又足够的多,而且它又涵盖足够宽的注释难度系数,我们从这归纳出来的解释示例,就有很高的普世意义,不仅仅限于我们医家。如果我们从这两部医经里面成功破解的实例里面,选出一些有广泛代表性的注释实例,探索解决注释经典的基本的思路和方法,并总结出一般的规律,那么至少标出一本《中国经典解释学释例》是完全可能的。
在座的可能知道,现代校勘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是陈垣的《校勘学释例》,这个书是怎么写出来的,就是陈垣先生找出的一系列的校勘实例写出来的。所以陈垣先生走的路对我们是有很好的启示的。
其二:<知识之海与自然之海的逍遥游>
我们说阅读要达到逍遥游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有时候确实需要几分天赋和运气,我从这两个领域里面获得了差不多同样的享受,有相似的感悟和心得。我儿子小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说,“我爸爸生病了不用打针吃药,你把他放到水里就好了。”我从小就喜欢游泳,我发现游泳和阅读有很多共同的规律,时间关系,我举两个。
其一,不管是游泳还是阅读,都需要放松和入静。
你要在水上浮起来,必须首先要学会放松,也就是说,你不放松的话在水上浮不起来。所以在我看来,你可以把游泳看成学习放松的反馈疗法。在开始学习游泳的时候还真是学习身体的放松,但是在登顶的阶段,你还需要心境的松和空,需要练习入静,练习放松,所以练习入静和放松是顶级选手练习的最重要的科目。也只有这些多次进入高峰体验的勇者才能对它们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人的创造力、潜能的充分发挥常常需要进入潜意识,不论身体还是心智的活动都是如此。
对于阅读入门的体验,实际是在我中学阶段一个无意的发现,因为那时候的家境比较困难,家里还没有台灯,所以到了睡觉的时间就要熄灯,我的睡眠时间比较少,所以到了熄灯的时候,我还没有从阅读的境界中出来,所以黑着灯,我就会思考,这么重要的时间我应该利用起来,我就把白天阅读中搞不定的东西要在熄灯之前列出来,然后在心中要把它记下来,在睡之前要思考。
我发现,有许许多多在白天高度集中搞不定的这些事,而在我似睡非睡快要进入梦乡的时候或者在早晨快要醒来的时候突然就开窍了,后来我才发现,如果你在梦里开窍的那些东西,如果你不及时记下来,第二天就会一片空白,完全想不起来,怎么办呢,就利用窗户外面射进来的月光,很快我就成了我们家唯一一个戴眼镜的,所以为了保护我的视力,我就没办法,养成一个摸黑记笔记的习惯。后来条件好了,我依然保持这个习惯,我第二天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我摸黑写下来的难以辨认的字梳理出来,有的字也认不出来,但是有几个认出来的字就能够帮助你回忆出那个梦境。
所以,刚开始,我以为只有自己有这样一个体会,后来我就去跟一些阅读的高手去交流,我就发现那些高手,特别是有创造力的那些高手,经常做理论创新研究的那些高手,大多数有这样的习惯,那就是说,这不是偶然的,后来我发现《针经》也把“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作为入门条件,也就是说没有这个条件就入不了门,我们讲,今天的条件在许许多多的方面都超过了古人,但是在这些方面,我们还远不及古人。所以,我自己有一个体会,对于阅读经典,对于两千多年前的阅读,我们要达到超越作者的境界,比读现代经典的难度还要大,我自己是这么一个感觉。因为好多场景,我们很难再现,我们在主观上又有很多不足。
第二点,强调水外的功夫和书外的功夫。
游泳水外的练习贯穿了练习的全过程,不仅仅是初学,而且对于进入高阶段非常重要。达到一定的高度比的是水外的功夫。我自己的蝶泳,还达不到海豚那样的自如和自得。其实不是我这个蝶泳的技术掌握的不好,技术已经非常好了,因为蝶泳对于腹肌和腰背肌的要求比较高,我对于这个肌肉的训练自从大学以后从来没有练过,因为肌肉的训练需要你每天都拿出时间,而且需要营养的配合,非常浪费时间,我就忍痛割爱的把时间都放在阅读上了。
其实阅读也一样,书外的功夫同样的重要。《针经》《素问》里面有大量精细的技术,有大量的治神的场景,没有很好的身体感,没有平素的修身养性,你是很难理解,还有一些医学的非医学的百科知识,如果没有平时的点滴的积累,你怎么能够读的懂?而且你要在知心阅读达到一定的高度,你就需要具备作者同样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库存,还需要与作者同样的写作水平。如果你想要达到超越作者的诠释创新的这个境界,你就需要比作者更合理的知识结构,思维能力和体系构建的能力。
不论是游泳还是阅读,比的都是水外或者书外的功夫。关于经典阅读的书外的修炼,朱熹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我自身在游泳和阅读上有一点不同,游泳可以说,我是一个很好的选手,也是一个很好的教练,但是在阅读,我还只能是一个很不错的读者,我不能成为一个很好的教练,在这一点上我没有自信,因为在我看来,心智的活动比身体的活动要复杂的多。
延伸阅读:
我自己目前发表的文章:
“重审宋代《素问》新校正的新视角与新发现”(待发表)
如果还有精力,我还会写成专书,写成校勘、解读和释例的系列丛书。
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最近的研究都是理论研究,方法研究,为什么又回过头来去研究文献研究的事呢?其实是我内心受到一些刺激,特别是我看到那些真心去读《黄帝内经》的哪些西医,我有一些感动和愧疚,作为一个专业的研究者如果没有作为的话真是很愧疚,所以我就临时把我研究的优先级调整下来,补上我在第一个阶段文献研究中所亏欠的作业,那么在我的专书出版之前,大家想了解整体研究的方法,思路和大量的实例,可以看我的这本书——《针灸典籍考》,这本书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针灸古籍研究基本问题及解题思路”,里面有大量的实例可以参考。
还有一本书推荐给大家——《四书章句集注》(朱熹),推荐的理由是:
第一,把汉唐的经典阅读与宋代的经典阅读,两种方法融合成为一种创新的新的方法模式的是朱熹,他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方法学创新的示范;
第二,他把外来文化的精华与本土优秀文化又融合起来,创立一个新的儒学,对于我们今天中医学的守正创新,又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第三,他注重修性、修身,践行知行合一,用整个生命去诠释经典,普济推广,极大的提升了经典的普及性。
如果没有朱熹的这次重构创新,那么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文化经典就不会在民众中有这么深远的影响。
那么,我今天读这本书,我自身觉得,除了方法的启示之外,还有许多精神的感动和心弦的共鸣,真的是深深的感动,我读的版本是岳麓书社的,我没有做过版本的比较,因为我知道朱熹创立过岳麓书院,我想可能岳麓书社的版本应该不错,所以我读的是这个版本。
最后我推荐的这本书——《如何阅读一本书》,推荐的理由不是因为它畅销,尽管这本书一出版出来,就畅销的一塌糊涂,我读外版书,主要不是看他的排行榜,而是看他的内容。这本书是1940年问世的,一出版就在全美排行榜首,在这个榜首待了一年多,1972年出修订版,2004年出中文版,在中文版出版的前一年,他在亚马逊的总排行榜上还名列569,这是很靠前的一个排名,这时候已经出版60多年了,一本书60多年了还能高高的站在这个位置,译者说,他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很惭愧,他说很羞愧,为什么,他说,“我和书打了一辈子的交道,怎么这么晚才看到这本书”,我也很晚才看到这本书,我倒是有一分庆幸,为什么呢,我对了一下这本书,作者的一些核心思想,正是我要说的,我文章中引的话都是这本书的,非常的庆幸,庆幸完了又有一份思考,就阅读而言,中国人的心得和经验不比任何人差,我们写成文字的书和篇章也不少,但是我们把中国人写的书和这本书放在一起,就能看出明显的差别,我们中国人写的书大多是阅读的心得,经验,体会,这本书是什么,非常系统的方法论和方法体系构建,这就是二者的差别。这本书出了中文版之后,中国人出了同样书名的书,所以你千万不要买错了,名字是一模一样,只是名字相同而已,书的内容大不一样。你看他这本书的内容提要也很有意思,“每一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自己的一套骨架,你的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框架。一本书出现在你的面前的时候,肌肉包着骨头,衣服包着肌肉,可说是盛装而来,你用不着揭开它的外衣,剥去他的肌肉,才看到它柔弱表皮下的那套骨架,但是你一定要拥有一双X光线般的双眼,因为那是你了解一本书,掌握他骨架的基础”。你看,这个内容提要完全是书中作者的原话。最后我还想说,最后这本书的译者不是专业翻译,他是一位资深的读书人与出书人,他本身就有资格论阅读,所以我请大家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要先读这位译者的译序。
好,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谢谢!
尊重知识产权、版权,所有精选、校排推送的论著,均以标准参考文献格式明确标识原作者及出处,若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因微信公号推文转载条件限定,为方便中国针灸学会“习经典”矩阵其他公号转载,标注原作者为“原创”,以示对原作者的尊重,并非本公号原创之意,请原作者、读者知悉。
公益科普传播,为同道“少走弯路”,为免针灸经典文献理论研究成“冷门绝学”,所有标注“原创”的文章均已开启“快捷转载”,所有账号均可转载此图文;真诚欢迎各位同道投稿针灸经典学习类优质文章,E-mail: 13810411860@126.com
中国针灸学会“读经典”系列活动
“习经典”微信公众号矩阵
承办单位:
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文献专委会
中国针灸学会青年委员会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中国科协“鍼灸明堂”学风涵养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