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道明师”访谈15
赵百孝教授:
灸定标准,咸与维新
问:您重视针灸标准化发展,制定了第一个艾灸国际标准——灸器ISO/TC 249,指导临床及科研运用温灸器。标准化建设是个长期性、持续性更新的工作,您认为未来该如何有效推动、落实针灸标准化的发展呢?
答:我们这个标准就是ISO/TC 249的一个艾灸标准,也是在艾灸里边的第一个国际标准,它的标准名字就是艾灸器的通用标准。这个标准在2012年立项,2015年颁布以后还是比较有影响力的,在2020年经过重新审定,2021年又重新颁布,相当于有了一个整体提升。审定过程中,对世界各国使用、采纳这个标准的情况做一些材料收集,另一方面,要对标准中一些内容做了修改提升。
另外在国内以这个标准为依托,后来我又带领团队还有很多合作单位制定了国家的艾绒标准,艾绒是艾灸器里边最核心的材料,也该标准也是国内灸用艾绒方面的第一个标准。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的艾灸国际标准也推进了国内标准化建设,另外,我们也有意识在很多艾灸方面的全国性会议中推广宣传我们的标准,提高大家的标准化意识。
总而言之,一个行业要更好发展就是要标准化,没有标准的话它是不可能发展壮大的。而且如果说要走上国际的话,更需要将我们的技术进行国际标准化推广。
问:就像您刚才说的,在标准化的过程中有动力也有阻力,比如最开始我们国家的一些企业标准化意识淡薄,当然也存在一些共性与个性的矛盾,在针灸标准化发展过程中,共性与个性的“矛盾”一直是困扰针灸人参与标准化工作的一大问题,部分从业人员对标准化仍持怀疑态度,请问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答:任何东西它都是有共性也有个性的。但解决共性问题,发现共性规律,是解决问题的最主要的方法、最快的捷径。如果一味强调个性,没有忽视共性,我们这个学科是没法发展的。就像我们中医一样,大家都讲要师带徒,师带徒是十分重要的,但师带徒每人一派,大家都不相互交流,不相互认识,这个学科是不可能发展的。
你看我们《黄帝内经》第一篇《九针十二原》,为什么是九针呢?是因为当时的时期有各种针灸针,但是太多了就没法推广,所以《黄帝内经》的第一篇就是按临床要求,根据当时的哲学文化规范,把的针灸针归纳成为九针,并不是那时候就只有九种针具,只是为了按照当时的文化规范和理念,把针灸给它统一成九针。《内经》时都讲究统一化、标准化,秦始皇统一六国都要讲究“车同轨、书同文”,所以标准化是一定要做的。
个性化最终要得到认可也需要一定的标准化,就像我们做针灸医生一样,不能说我给一个病人扎了一种特殊的方法有效,我就对每个患者都用这个方法。我们每个大夫在一生的实践中,实际上也是在不断发现新的规律,最终我们在治疗大量不同病人的临床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升华成个人的学术特征,个人学术特征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在形成标准,形成标准以后才能传下去。
所以标准化是一定要有的,但不是要程式化,不是说这件事就必须这样做,程式化是僵死的,标准化是有层次的。比如说我们做艾灸器的标准,我们要求有个温度范围,不能烫伤病人,要求艾绒要用陈艾绒,这就是规范大家的行为,不能说随便拿一撮草卷起来烘烤就是灸。再比如,我们中医界很多人都想有人来给他们代言,想发展要有人代言,代言人当然不能为你一个人代言,要把大家的问题都收集在一起进行总结归纳,总结归纳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标准化的过程。所以共性和个性没有什么矛盾,标准化是有层次的,而且是一定能促进学科的发展的。
问:您曾参与我校美国中医中心的筹建并多次受邀参加国际会议,致力于针灸国际化推广,您认为针灸在世界医学中已经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以及针灸科研该如何与国际化接轨?
答:美国中医中心是领导们一个高瞻远瞩的决策,当时我们做了4个中心,美国中心、澳大利亚中心、德国中心、俄罗斯中心,美国是最主要的一个。最早的时候由我们针灸推拿学院来分管负责这个事儿,我也作为院长去跟美国中医中心联络,包括开始的建设、一些筹备工作、后期的发展。美国中医中心总体来说做得很成功,到现在为止我们还在美国中医中心发展,也做了很多的学术活动。中医中心在国外发展,还是有各方面的因素,因为它是个非盈利性单位,非盈利单位要发展、要非盈利,还要与所在国进行充分的交流,比如说财产管理、人员聘用等等,有多方面条件甚至限制,所以我们的海外中医中心在交流合作中不断发展。
我们针灸应该说是中医走出国门的最早的专业学科,现在也已经190多个国家都接受了针灸,在使用针灸。在世界范围内,西医或者是现代医学被称为主流医学,我们中医针灸被称为补充医学、替代医学。在补充替代医学里面,针灸是排第一位的,因为针灸有很多优势和特点。首先是针灸的疗效和简便易学。一根针,我们中国人扎有效,教给外国人扎,他学会了照样有效。所以现代中医针灸的国际推广,最重要的时期也就50年,这50年针灸的国际推广,把很多障碍,如认为针灸不科学,针灸是安慰剂效应等路障都扫清了,所以说我们中医针灸已经走向国际了。很多西方主流的医院都在使用针灸,像哈佛大学医学院,就设有一个中医肿瘤中心,用针灸来治疗镇痛,当然他们用的还主要是镇痛这方面的,包括失眠心理干预这方面。很多大的医院,像英国很多医院都在使用针灸,所以针灸实际上已经成为当代世界医学的一个主要分支,大家没有什么怀疑。
我们现在很多人做针灸临床循证医学研究,有更多的证据证明针灸是有效性。当然关于机制的研究大家也都在做,美国有一个SPARC计划,他们其实也就是要研究针灸的,只是说他没有这么说,所以针灸也为国际现代医学的研究提供了很多的思路,或者提了很多的新的研究热点课题。
问:您带领团队研究艾灸作用机制,发明“百笑灸”等灸具并广泛运用于各大中医医院临床。请问您是如何进行灸具创新的?您觉得针灸疗法创新应向什么方向努力?该如何发挥针灸学科优势?
答:“百笑灸”大家可能现在都知道了,我们前两天去英国开会,结果英国以及国际上很多专家都知道“百笑灸”。我们刚才说的ISO艾灸器标准,为什么让我去做?当时我们的“百笑灸”就已经出来了,而且我们当时也承担了一个973关于艾绒艾烟研究的一个分支课题,973重大项目、国家重大项目课题。“百笑灸”现在已经在临床上用了十几年,它是201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向全国推广的中医医疗器械产品之一,应该说还是比较早的,又是正规的医疗器械。它也是在艾灸领域里边,第一个以一种现代的模式,而不是过去木盒子的模式,以一种简单的现代的医疗器械的模式,供应临床使用,所以出来之后很受大家欢迎。最近我的研究生做课题,他检索了一下,全国的各大院系采用“百笑灸”做的临床对照实验,有42篇研究文章发表,他们都用“百笑灸”做RCT实验,就是随机对照实验,科研临床的文章就更多了。这是我觉得就说明“百笑灸”还是比较受欢迎,在医疗器械研发方面也算比较成功的一款。
那么当时做医疗器械的时候,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就是要方便。我最早在临床用的是隔姜灸给病人治疗一些疑难病,有些病要灸很多壮,真的特别麻烦,当时我就在想,隔姜灸、隔盐灸、悬灸,这么麻烦的东西,医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操作,放个木头灸盒在肚子上或绑到腿上,比较粗陋不像医疗设备,还有过去有一些拿着铜盒做的,动不动就会烫伤患者。当时我就想,艾灸既然在临床效果特别好,能不能把传统艾灸进行革新、创新,同时保持它的疗效呢。
“百笑灸”研发的时候,我们当时想的主要解决一个方便、一个安全,还有一个最核心的要保持我们传统艾灸最核心的治疗要素。比如说艾灸,用红外灯去烤的话,它也热对吧?但是它跟传统艾灸就是不一样。所以当时想,必须要用艾,要有燃烧艾绒,一看就是灸。在“百笑灸”之前,也有很多人拿灯烤的,有用加热斗加热艾绒药垫来加热穴位,等等。但是这些东西大家都不接受,觉得这个东西熨一下热一下,还是和传统的艾灸不一样。所以我们的研发就是如何能够保持我们传统艾灸的核心内涵。经过很多年的思考,研究,终于琢磨出了“百笑灸”。记得在英国的两年,经常一个人去上课的路上琢磨这个问题。在英国的诊所里给人治病的时候,用艾灸以后,有的人对烟就敏感、不喜欢,有的人特别喜欢。所以我们还是要考虑,又要保持燃烧艾绒发热,又不能有太大的烟,又要保持传统,一看就是艾灸,还要具备现代的模式。
符合现代现代生活的气息,要环保,所以你看“百笑灸”的特点就是它可以反复使用,反复用几次后盒子可以扔掉。灸盒是纸做的,为什么没用金属做?不是说没有金属、没有塑料,金属的烫,塑料的有味,我们就用纸的,纸也不会烫到手,很安全,对病人安全,对操作者也安全。灸炷可以更换。当时我想,很多人抽烟,都认为香烟对健康有害,都能做成那么精致,我们的灸就不能做得像香烟一样精致吗?所以我当时就给我们的研发团队说,我们一定要把灸做的比香烟还要精致,当然现在精致的程度还是没有超过烟,其实在我们做的过程中,也受过香烟很多启发。最终做出来以后,我们就这样一个产品,到现在为止,“百笑灸”是作为第一款正宗的、获得医疗器械注册的在医院用的产品。后来有很多的产品都在模仿它,你们如果去仔细看,很多都是模仿“百笑灸”。
从这一点说我们中医医疗器械研发,在我们没有搞清楚艾灸到底是怎么起作用的,是热起作用,还是烟起作用,还是其他什么起作用在之前,我们先原原本本保持它的特点。“百笑灸”现在做的一款就没有烟,但还是燃烧艾绒,进气孔、出气孔都用 Pm 2.5膜给它包住,空气可以进去出来,但是颗粒物、烟就没有了,这是针对国际上的、不喜欢烟的研发出的一款。没有烟,但是味道是有的。
问: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医“数字化”产业也在不断发展,比如研发AI辨证、针灸机器人等。但在针灸治疗中医患之间“神和气”的交流也非常重要。对于这个问题,您的看法是什么呢?
答:2019年我主持了一个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这个研发项目包括艾灸还有我们最近出的电火针,电火针已经在去年拿到注册证开始推广了。过去的火针是用火烧的,现在电火针已经出来了。同样在那个项目里面,我还搞了一个智能取穴系统,就是用机器人来识别穴位,这个产品我们也做出来了。比如说你就坐到机器人的面前,机器人就能定位面部的穴位。主要是采用人脸识别和体表识别技术。
所以这些未来的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我们把中医的学习时间压缩变短,我们中医学的时间太长了,需要几十岁才入门,60岁才入门,这样太慢。所以这些我觉得都特别好,包括刚才所说的“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要跟病人交流,交流我觉得机器人他也能想办法把这些问题做好,当然我们说人和人的交流都是有温度的,但像有些不会交流的大夫,训病人的大夫还不如我机器人说两句好听的话。我们有些大夫(态度)确实是很恶劣,对病人也不怎么样,问两句还没问清楚药就开出来了。机器人的话我们可以设计更多更好的环境,让你很高兴的,当然我们说人的相互之间接触总是不能替代的,但是机器人可以帮我们解决很多我们一般情况下不需要花那么多时间去解决的问题,不是说机器人把所有问题都解决了。
所以我觉得我们中医行业也是受益的,可能是最晚受到(人工智能)冲击的一个行业。同学们还是要把基本功弄好,把自己个性化诊疗的能力提高,这样的话可能未来我们的职业生涯就会更稳定。否则的话你就背那么一两个方子,水平也不行,跟患者交流意识也没有,技术也不高,这种大夫很快就被机器人替代了。
问:在国际会议中,您曾就中国中医药教育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发表演讲,对中医药人才培养有非常独到的见解。请问您觉得作为中医学子的我们,该如何制定未来学习目标及人生职业规划?
答:我们中医学生确实比较辛苦,学的东西很多,要学中医,还要学西医,要学现代又要学经典,又要学古汉语,又要学《医古文》什么的,我们要学中文,还要学外文,要学古代的还要学科技。现在这没有办法,我们这个专业它就是这样子,最近看过一些文章,古代的跟师我们说学医三年无病不治,行医三年无病可治,你们都知道是吧?古代的大夫,他没有那么多的条件,没有现在这么好的大学的教育体系,所以他学东西,就跟着一个人学,跟这个人学的话还要碰运气,大夫水平到底高不高,有的大夫就那么几招,跟了几年学一学老师的几招,学完以后,徒弟就在外面把老师的copy一下,在外面搞一个门诊,或者是在家里做一个小诊所,那就可以养家糊口,或者是挣点钱。过几年以后看哪个地方自己治不好再跑到别处拜师去,一生都在这样学习。
我们现在大学的教育模式,一下子就可以让你学很多的东西,把我们从古到今的经典东西都给你学了,但是缺点是什么?缺点是锻炼的机会比较少,像过去跟师的时候老师看病,你就在旁边看,老师看一个病你就看一个病,虽然你没有参与他治疗方案的制定,但是他治疗过程你都看见了,所以实践机会比较多。我们现在学生学中医实践机会就比较少,大家都年轻、都没得过病,不知道什么症状是什么,比如恶寒发热,什么叫恶寒发热?其实很多学生毕业了还不知道恶寒是什么,不知道什么叫恶寒。但是现在我们的模式不一样,所以学生先可能知识积累,后面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以后,再去临床去实践。所以在知识积累的时候,大家就要认真学习,学校制定的一些方案,那么多人,几十年我们的教育改革都在琢磨怎么样能把学生教好,所以很多人诟病现在中医教育体系不好,其实民间的也不见得能带出学生,而我们把最好的学生收集到这,那么多人在做我们的教育模式的探讨。所以我的观点就是,现在我们给学生制定的方案就是最好的方案,是经过几十年琢磨出的最好的方案。
我们每个老师都是一个教育家,都想把知识教给学生,教学生尽快的学会学懂,能继承中医药事业,每个老师都是这样,我觉得没有例外,不同的人看法眼界不一样,但是大家都想把学生带好,所以我们学生要按照我们现在的模式去学习,压力很大,但是确实一些东西还是要学习。
另外一个我觉得学生学习的时候要看远一些,不要就死守在眼前,要着眼以后,我们要做一个中医大家,中医大家的话就不要说我学外语就是为了考四级,而是为了以后在国外去传播中医,或者是做学术的研究,一定要看远。
再一个,不要老觉得中医就是古老的东西,而要想着我就要把中医弄的现代化了,有些东西不能现代化,有些是可以现代化的,我们就把它做的现代化。比如刚才我所说的火针,我们过去要炼火针,放到火焰上去烧,烧到上焰中焰什么的,烧红以后很快就没有了。这些东西我们保持它的核心的要素,完全可以做得到用电加热,加热以后烧到你认为最好的温度,发红的多少度?650度,我就给你调650度,你要多准我就给你多准,我完全都可以定位,你要多深我马上可以定位。火针过去是我们针灸里面最难掌握的疗法,我一个电火针学生20分钟就学会了,学会以后你就照着做就行了,所以我们就说学生要有这种研发创新意识。
我们中医有很多优秀的宏观思维,辨证论治,还有中医的理念,我们古代形成的当时的一些理念,但是很多理念我们现在都是可以去理解它,或者是用我们现代语言、现代语境去翻译它,或者去实现它的,其实很多都可以做到。所以学生一定要有一种开放的心态,中医为什么能传这么多年,它一定是好的,一定对我们中医药有文化自信,你学的就是宝贝!古人所行的东西,比如说我们《伤寒论》的一些经方理念,它的辩证模式你要认真去琢磨它。
而且我在给学生讲的时候,经常会说你们在学中医的时候,一定要用一个时光隧道回到当年,想想古人那时候是什么样的情况。我再举一个例子,比如说艾灸,艾灸到底是怎么发现的?古人为什么非得要搞个艾灸?为什么不用别的东西,非得用艾,我在琢磨的时候,就把我自己回归到以前。古代没有火柴,烧火的时候没有火柴,火是很麻烦的,不像现在煤气灶一开就着了,打火机一打就着了。古代没有火,没有火它就要需要做一个最容易点火的燃料。艾绒就是最早的点火的火种,因为它的特点是又易燃又不容易灭,而且它的烟也不呛,所以古人就慢慢地从众多可燃烧的东西里选上了它,《诗经》里边也有关于采艾的记载。所以这些东西你要回归,回归以后,发现艾最早的时候其实是我们古人用来点火用火的一种燃料,后来烤肚子,穴位上凉了,拿着烤一烤以后,又出现了很多其他的我们针灸的现象。后来把艾草越说越神,说军队出行的时候要找水井,因为它的穿透力很好,找水井的时候也拿艾草烧,最后来看哪个地方湿了哪个地方就有水,哪个地方是干的就没水。
所以说你要把自己回归到过去。我们学中医的学生需要有悟性,还需要这种情商,去替我们古人担忧,古人当时怎么弄的?他那时候就怎么会想到这个东西?当时他都有什么样的条件?你把所有的现代的东西都拔掉之后,会发现古人当年做任何事儿都不容易。比如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古人为什么非得发明文言文?在没纸之前用竹签传信,拿刀子在竹简上刻或者用笔写也行,你写太长的话,竹简太重,在传的路上丢了怎么办?所以5个字、3个字能写完,绝对不写10个字。其实古代普通老百姓说的是白话,只有受过教育的才说文言文,才写文言文。所以大家一定要去回归,把自己回归到古代,我们学古代的东西就要回归到古代,去认识当时的东西,去思考是怎么样被发现的,这样你就能把中医学好。
问:听说您研发了航天穴位服,可以请您谈谈吗?
答:穴位刺激服其实我们已经研究20多年了,一直跟航天中心一起合作、学术交流。当时我就想,因为要创造一个针灸刺激穴位的装备,那如果在衣服里面装一个电极,直接刺激穴位不就行了,而且还发扬了我们中医这个中国特色,就想着做一个可穿戴式的穴位刺激装置,最终把它做成了穴位刺激的服装,现在还不能叫航天服是吧~
问:听说您去年出版《针灸杂悟》这本书,您可以和我们来讲一讲这本书吗?
答:这本书为什么叫杂悟,因为实际上是把我过去发表的一些文章,还有做的一些事汇编,有些是我最近写的,有些是以前的,比如说层次论治,我认为是比较认可的,特别认可,而且对未来有意义的,我把它汇起来代表我自己的一个学术观点,因为又不是按照一个特别体系的,所以就比较杂,很多都是自己的一个感悟。内容有层次论治的,有针灸治神的,还有经络诊查,还有艾灸,还有对于对梦的认识,这些都比较杂,所以就是我的一个杂悟,把自己的一些观点给它汇集了一下,但是都是经过深度思考形成的东西。我觉得同行或者同学们看了以后可能会有些启发,所以把它叫杂悟,你们可以参考一下。
赵百孝.针灸杂悟——创新百孝针灸疗法[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3.
问:针推学院已成立42周年,您曾院任院长多年,在您看来什么是针推人应该有的态度,您对针推学院的发展有什么期望?
答:今年我们的针灸推拿学院已经发展42年了,我经历过20年、30年院庆,我主持做了30年院庆,当时我们做的规模很大,全国中医药院校的很多针推院长都来了。现在42周年,我们北中医的针灸推拿学院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刚才其实我也已经说了对同学们的期望,我们一定要以北中医国家领航的针灸推拿专业的学生这样的高度去要求自己,热爱我们的学院,热爱我们的学校,都把自己的学习搞好,把自己的事业做好,我相信我们一代比一代强!同学们好好学习,最终一定能够成才,成为我们国家的栋梁之材!
尊重知识产权、版权,所有精选、校排推送的论著,均以标准参考文献格式明确标识原作者及出处,若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因微信公号推文转载条件限定,为方便中国针灸学会“习经典”矩阵其他公号转载,标注原作者为“原创”,以示对原作者的尊重,并非本公号原创之意,请原作者、读者知悉。
公益科普传播,为同道“少走弯路”,为免针灸经典文献理论研究成“冷门绝学”,所有标注“原创”的文章均已开启“快捷转载”,所有账号均可转载此图文;真诚欢迎各位同道投稿针灸经典学习类优质文章,E-mail: 13810411860@126.com
中国针灸学会“读经典”系列活动
“习经典”微信公众号矩阵
承办单位:
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文献专委会
中国针灸学会青年委员会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
中国科协“鍼灸明堂”学风涵养工作室